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黑格尔 [12]

By Root 1647 0
个解释是,要想看到自己,就需要一面镜子。要想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存在,就需要能够观察到另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存在,看看自我意识是什么样子。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自我意识只能在社会相互作用的环境中发展。一个孩子如果是在与所有其他具有自我意识的存在完全隔绝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那么其心智发展永远不会超出单纯意识的水平,因为自我意识产生于社会生活。每一种解释听起来都很有道理,但不幸的是,很难把它们中的任何一种与黑格尔使用的措辞联系起来。不过,其中某一种或者全部两种解释也许与黑格尔要说的相类似。

主人与奴隶

现在我们来到了整个《精神现象学》中最为人称道的一节,两个自我意识登场了。为了表述的方便,我们用人来称呼具有自我意识的存在。(当然,黑格尔并没有屈尊使叙述变得更容易。)于是,每个人都需要另一个人来建立他对他自身的意识。每个人到底需要从他人那里得到什么呢?黑格尔说,那就是承认或认可。要想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注意,用来表示自我意识的德文词“Selbstbewusstsein”也有“自信”的意思(英文的这个词则与难堪和犹豫相关)。正是德文词的这个含义支持了黑格尔的观点,即我的自我意识受到了另一个未能承认我是一个人的人的威胁。正如理查德·诺曼所指出的,我们可以把莱英等存在主义精神病学家的工作当成对这一思想的详细阐述。如果一个人依赖的所有人都完全不认可他的价值——比如在一个家庭中,某位成员成了家里所有人问题的替罪羊——这个人的身份感就可能被完全毁掉。(根据莱英的说法,精神分裂症便是这种缺乏承认的结果。)

如果这种对承认或认可的需要还不够明白,我们可以用国家取得外交承认作类比。从中国等一些国家为获得外交承认所作的努力以及另一些国家为阻碍其获得所作的努力可以看出,外交承认对国家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一个国家只有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才算是完全成熟的国家。外交承认的独特性就在于:一方面,它显然只是承认某种已经存在的东西;另一方面,它使某种不够一个国家的东西变成了一个完全的国家。黑格尔关于承认或认可的观念有着相同的独特性。

对承认的要求是相互的。因此有人也许会认为,人们可以和平地彼此承认然后就此了事。黑格尔却告诉我们,自我意识试图变得纯粹,为此它必须表明自己不隶属于纯粹的物质对象。可事实上自我意识无疑双重地隶属于物质对象:它既隶属于自己活的身体,也隶属于他人活的身体,并要求获得他人的承认。一个人要想证明不隶属于这两种物质对象,就要与他人进行生死斗争。通过设法杀死他人,一个人就可以表明他并不依赖于他人的身体,而通过自己生命的冒险,一个人就可以表明他也不隶属于自己的身体。因此,两个人最初的关系并不是和平地相互承认,而是斗争。

很难知道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局面。黑格尔似乎是说,暴力斗争并非人类事务中的偶然事件,而是人在证明自己是人的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要素。但黑格尔真的认为,那些没有冒过生命危险的人就不是真正的人或完全的人吗?也许最好是把“证明”过程看成只是使已经隐含的东西变得显明(当然这也显得更慈爱)。(例如,我们证明一则定理,并不因此就使之变得正确,而只是表明它一向是正确的。)根据这种解释,一个从未冒过生命危险的人仍然可以是一个人,尽管他作为人的存在尚未得到证明。如果更显慈爱,我们可以认为黑格尔只是主张,某些人在某时某地必然会以生命为赌注去证明其身体的独立性,这种证明并不需要每个人都去重复。

再回到冲突上来。最初的想法是,每个人都决心置他人于死地。然而,我们只要稍作思考就会发现,这个结果对谁都不利——对失败者不利,因为他将死去;对胜利者也不利,因为那样一来,他就毁掉了他需要确证自己作为人的感觉的那个承认来源。所以胜利者意识到,他人对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而饶他一命。但两个独立的人最初的平等已经被一种不平等的局面所取代,此时胜利者是独立的,失败者是依赖的。前者是主人,后者是奴隶。

就这样,黑格尔解释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分裂。但这种局面同样是不稳定的。黑格尔给出的理由非常具有原创性。

初看起来,主人好像拥有一切。他指使奴隶到物质世界中劳作,而自己则坐享奴隶的侍奉及其劳动果实。但想想主人现在对承认的需要。他固然拥有奴隶的承认,但在主人眼里,奴隶只是一种东西,而根本不是一个独立的意识。主人终究未能获得他所需要的承认。

奴隶的局面和初看起来也不相同。当然,奴隶缺乏充分的承认,因为在主人看来,他只是东西而已。而另一方面,奴隶在外部世界劳动着。主人暂时获得了消费满足,而奴隶却在劳动中加工和制造物质对象。在此过程中,奴隶把自己的观念变成了某种永恒的东西,变成了一个外部对象。(例如他把一方木料制成椅子,那么他对椅子的构想、设计和努力就将一直是世界的一部分。)通过这个过程,奴隶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意识,因为他把面前的意识看成了某种客观的东西。在劳动中(即使是由一位敌对者指挥的劳动),奴隶发现他拥有自己的精神。

图15 奴隶寻求认可

大约40年后,卡尔·马克思提出了他自己的“异化劳动”思想。和黑格尔一样,马克思也把劳动看成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工人把自己的思想和努力——事实上是在他那里一切最好的东西——投入到他的劳动对象上,由此工人就把自己对象化或外在化了。然后马克思非常看重黑格尔著作中隐含的一个思想:如果劳动的对象是他人的财产,尤其是一个异己的敌对者的财产,工人就失去了其自身对象化的本质。这就是奴隶劳动时发生的情况。但正如马克思所主张的,这样的事情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也会发生。椅子、鞋、衣服以及工人所生产出的一切都属于资本家。工人使资本家得到利润,从而增加了后者的资本并加强了他对工人的统治。因此工人对象化的本质不仅失去了,而且实际上变成了一种压迫他的敌对力量。这就是异化劳动,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关键思想。它预示了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学所基于的剩余价值观念。

哲学与宗教

对马克思来说,异化劳动问题的解决办法是废除私有财产,并且取消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划分。黑格尔则认为自己在追溯意识已经走过的道路,因此并不存在从这里跃至未来某个无阶级社会的问题。事实上,正是在这里《精神现象学》才变得更有历史性,逐渐接近了黑格尔后来在《历史哲学》中更具体论述的内容。主人与奴隶这节过后是对斯多亚主义的讨论,那是在罗马帝国治下变得重要的一个哲学流派,其主要作家既有皇帝马可·奥勒留,也有奴隶爱比克泰德。因此,斯多亚主义弥合了主人与奴隶之间的鸿沟。在斯多亚主义那里,通过劳动而获得充分自我意识的受压迫奴隶可以找到一种自由,因为斯多亚主义教导人们从外部世界——在那里奴隶仍然是奴隶——中抽离出来,退回到自己的意识中去。正如黑格尔所说:“在思想中我是自由的,因为我不是在他者之中,而是一直仅与我自身相接触;那对我而言是我本质实在的对象是……我自身的存在。”还有:“不论在宝座上还是在枷锁中,这个意识本质上都是自由的。”斯多亚派之所以在枷锁中也仍然是自由的,是因为枷锁对他来说并没有什么。他把自己从肉体中游离出来,在心灵中找到了慰藉,在那里暴君是碰不到他的。

斯多亚主义的弱点在于它的思想是与现实世界割裂的,缺乏任何确定的内容。它所教诲的观念本质上是贫乏的,很快就变得索然无味。接着,斯多亚主义被另一种哲学态度——怀疑论所接替。从怀疑论出发,我们就进展到了黑格尔所谓的“苦恼意识”。由于这种观念对黑格尔的某些继承者非常重要,我将对它作简要讨论。

“苦恼意识”显然是在基督教背景下存在的一种意识形式。黑格尔也称它为“异化的灵魂”,这一表述为理解黑格尔的思想提供了更好的线索。在异化的灵魂中,主人与奴隶的二分被集中到了一种意识上,但这两个要素并没有统一。苦恼意识渴望独立于物质世界,渴望与上帝相像,渴望成为永恒的和纯精神的。但同时它又认识到自己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认识到它的身体欲望以及它的痛苦和快乐是真实的、无法逃脱的,结果苦恼意识就发生了内部分裂。由上一章讨论的黑格尔对康德伦理学的态度,我们对这种观念应该已经不陌生了。只不过在这里,黑格尔考虑的不是康德,而是基督教。回想一下圣保罗所说的“我想做的好事我未能做,而我做的却是违背我意志的坏事”,以及圣奥古斯丁的祈祷“赐予我贞洁和节制吧,但不是现在”。

图16 马可·奥勒留(121-180)

黑格尔的靶子是一切使人性自身发生分裂的宗教。他断言,这是把人与上帝分开、把上帝置于人类世界之外的“彼岸”的一切宗教的最终结果。他坚称,这种上帝观念实际上是人性的一个方面的投射。苦恼意识没有认识到,它所崇拜的上帝的精神性质其实是它自己那个自我的性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苦恼意识是异化的灵魂:它把自己的本质特性投射到一个它永远达不到的地方,投射到那个创造了现实世界的上帝身上,而它在这个现实世界中的生活却显得悲惨而无意义。

如果不联系黑格尔的其他著作来读他关于苦恼意识的论述,我们很可能会认为他在抨击一切宗教,至少是犹太教、基督教以及认为上帝迥异于人类世界的其他宗教。他似乎是在否认有任何这样的上帝存在,并把我们对上帝的信仰解释为我们自身本质属性的一种投射。只有泛神论,或者把人性本身看成神圣的一种人文主义,才能免受这种谴责。不过正如我们所知,黑格尔是路德会成员,在《历史哲学》等其他几部著作甚至是《精神现象学》本身的稍后一节中,他都是以肯定得多的态度去看待基督教新教的。难道黑格尔在其后来的著作以及个人行为中缓和了对于宗教的激进看法,就像他似乎已经缓和了对于国家的激进看法那样?黑格尔去世后,一群年轻的激进分子接受了黑格尔哲学的这种观点。他们自认为是在遵循黑格尔思想毫不妥协的真正本质,尤其强调黑格尔对苦恼意识的讨论。到本书最后一章,我们再来谈这种后果。

精神的目标

现在我们将跳过《精神现象学》中一大部分内容。在略去的内容当中,有些冗长而晦涩,另一些则在趣味性和重要性方面与我们讨论过的内容接近。有时谈论的话题正是我们希望在一部哲学著作中找到的那些,例如对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