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黑格尔 [11]

By Root 1647 0
识形式开始谈起,他把这种意识形式称为“感觉经验层面的确定性”,或简称“感性确定性”。他认为,这种意识形式唯一要做的就是把握在任一时刻呈现于它面前的东西。感性确定性仅仅记录下我们感官所接收的材料,是对呈现于我们感官的特殊事物的认识。感性确定性并不试图对感官所获得的原始信息进行整理或分类。于是,当这种意识形式面前出现了一个我们所谓的熟西红柿时,它并不能把它的经验描述成一个西红柿,因为那将是对它所看到的东西进行分类。它甚至无法把这种经验描述为看到了某种又圆又红的东西,因为这些词也预设了某种分类形式。感性确定性只知道当下呈现给它的东西;正如黑格尔所说,它是“这个”的确定性,或“这里”和“现在”的确定性。

感性确定性似乎坚称自己是真正的知识,因为它直接觉察到了“这个”,而没有把一种涉及空间、时间或任何其他范畴的概念框架的歪曲性过滤强加给它。感性确定性直接按照客体本来的样子觉察到了客体本身。但黑格尔表明,宣称感性确定性是知识经不起进一步研究。一旦感性确定性试图说出自己的知识,它就变得语无伦次。“这个”是什么?它可以被分成“这里”和“现在”,但这些词无法给出真相。比如一天深夜,有人问我们“现在”是什么,我们也许会说,“现在是晚上”。假定我们把它写下来——黑格尔说,把真理写下来或保存起来不会使它失去任何东西——那么到了第二天中午,我们拿出已经写下的真理,就会发现(如黑格尔所说)“它已经过时了”。同样,我说“这里有一棵树”,但另一种感性确定性也可以说“这里有一座房屋”。

黑格尔的论证似乎基于对用以传达感性确定性知识之语言的一种不合常情的误解。果真有可能避开这种廉价的把戏来重新表述感性确定性的知识吗?这种把戏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容易避开。例如,从感性确定性的观点来看,我们不可能说“午夜是晚上”或“公园里有一棵树”。这些说法都预设了包括我们时间和空间概念在内的事物的一种普遍秩序。

那么,如何才能表达自我确定的知识呢?黑格尔的观点是,它根本不可能用语言来表达,因为感性确定性是一种纯粹特殊的知识,而语言总是涉及把某种东西归入某个更为一般或普遍的标签。“西红柿”是一个通名,它区分出了一整类对象,而不是单个特殊对象。任何其他语词也是如此。黑格尔之所以抨击“现在是晚上”的真理性,意在表明使用“现在”“这里”“这个”等语词无法表达纯粹特殊的知识。这些语词同样是普遍的东西,因为有不止一个“现在”和不止一个“这里”。于是,感性确定性在试图表达关于纯粹特殊之物的知识时,已经陷入了通名的必然性之中。

黑格尔认为他已经表明,没有普遍概念就不可能有知识。关于他这个论点,有两种可能的反驳值得一提。第一种反驳针对“每个语词都区分出了一类对象而不是一个特殊对象”的规则提出了一个明显例外,那就是专名。“约翰·洛克菲勒”“罗萨·卢森堡”“悉尼歌剧院”以及其他专名的确挑选出了特殊对象。感性确定性难道不能通过赋予每一个“这个”一个专名来描述它的经验吗?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没有理会专名是其语言观的例外这一事实。但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测一下他将如何来回答,因为他在《逻辑学》中断言,专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们不指称名称本身以外的任何东西,即不指称任何普遍的东西。我们可以设想他会说,用专名来表达感性确定性的特殊知识,只不过是给人们觉察到的每一个“这个”贴上了无意义的标签。这些标签什么内容也没有传达。

这就把我们带到了第二种可能的反驳。它承认,感性确定性的知识也许无法变成语言传达给别人,但主张它仍然是知识。我们为什么要假定所有知识都能言说呢?神秘主义者就常常声称,神秘体验的真理是无法言说的,却是所有真理中最深刻的。黑格尔说:“把真理写下来不会使它失去任何东西。”但这么一个朴素的说法也许就是远离真理的第一步。我们难道不应在这一点上拦住黑格尔,强调知识的有效性太过纯粹,以至于无法用语词来表达吗?

对于这种反驳,黑格尔必须做出回应,因为它威胁到了其事业的核心。黑格尔并不否认有某种东西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但他断言,这“只不过是某种不真实的、非理性的、被径直相信的东西”。我有充分理由自认为知道我的意思,即使我无法言说它。但事实上这并不是知识,而是一种纯粹主观的个人意见。意见并不是知识,只有公之于众才能变成知识。

黑格尔在阐述这一点时,利用了德语词“meinen”(“认为”或“意指”)的多重含义以及与之相关的名词“Meinung”(“意见”)。如果我们不理会这种用双关语做哲学的方式,我们面对的就是一种断言而不是论证了。不过,某种原则上不可言传的东西不可能是知识,这一断言听起来是有道理的。

现在可以评价一下我们对“这种原始的意识形式代表了真正的知识”这一主张所作的分析。我们曾试图说明,这种仅仅把握了任一时刻呈现在它面前的东西的意识能够掌握什么样的知识,但这种努力失败了,因为事实证明,凭借这种意识形式所达到的真相(truths)要么明显是谬误,要么是永远无法表达的某种纯粹个人的东西。无论是哪种情况,这些据称的真相都不能被接受为知识。

这样,感性确定性就证明了自己的不完善。正如黑格尔在其导言中向我们承诺的,这一结果是从内部取得的——也就是说,要想表明感性确定性的不完善,只需照字面接受它的说法,并试图使之变得更加精确。感性确定性并非被一种竞争性的意识形式所击败,它完全是因为自身的不协调而垮台的。同样,如同导言向我们承诺的,这一结果并不仅仅是否定性的。我们由此认识到,关于纯粹特殊之物的知识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把特殊的感觉经验纳入某种形式的概念框架,这一框架从普遍方面对我们的经验进行分类,从而使我们有可能通过语言来交流经验。要想获得知识,我们就不能被动地经验,而必须让我们的心灵在整理感官所获得的信息时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因此,在黑格尔考察的下一种意识形式中,意识试图主动由未加工的感觉经验材料创造出某种统一性和条理性。

自我意识的出现

从上一节讨论的幼稚的意识形式出发,黑格尔又把意识的发展追溯到两个新阶段,他称之为“知觉”和“知性”。在每一个阶段,意识都比它在前一阶段发挥的作用更积极。在知觉层面,意识根据对象的普遍性质对其进行分类。事实证明这是不够的,因此在知性层面,意识又把它自己的规则强加于实在。黑格尔这里所说的规则是指牛顿的物理学定律以及后来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宇宙观。虽然牛顿和其他科学家发现的这些定律常被当作实在的一部分,但黑格尔认为,它们仅仅是意识对未加工的感觉经验材料进行分类的一种扩展。正如把这些材料纳入对语言至关重要的普遍范畴使交流成为可能,这些物理学定律也使材料变得更有条理和可以预测。在此过程中运用的“重力”和“力”等概念并非我们看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而是我们的知性为帮助我们把握实在而构造出来的东西。

知性层面的意识并不了解这些构造的性质,它把这些构造当作需要理解的客体。而我们这些追溯意识发展过程的人却能看出,意识实际上是在试图理解它自身的创造物。它把自身当成了它的对象。这意味着意识已经达到了能够反思自身的阶段。这就是潜在的自我意识。随着这一结论的得出,黑格尔《精神现象学》题为“意识”的第一部分就结束了。在接下来题为“自我意识”的部分,黑格尔不再直接研究第一部分所着重关注的认识问题,而是把注意力转向了潜在的自我意识如何发展成为完全明确的自我意识。(当然,这仍然是精神朝着绝对知识阶段发展的一部分。)

欲望着的精神

黑格尔的自我意识概念很重要,它以不同方式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思想家。黑格尔强调,自我意识不可能孤立存在。要让意识成为它本身的一幅恰当图像,它需要某种对照,需要有一个对象来区分出它自身。只有当我也察觉到某种非我的东西时,我才能察觉到自我。自我意识并不单纯是一种思考其自身问题的意识。

自我意识需要一个在它之外的对象,但这一外部对象也是某种与它本性相异的东西,一种与之对立的形态。因此,自我意识与外部对象之间有一种特殊的爱恨关系。在最传统的爱—恨关系中,这种关系以欲望的形式表现出来。欲望某种东西就是希望去拥有它,不把它整个毁掉,同时将它转化成属于你的东西,从而消除其异己性。

欲望概念的引入标志着黑格尔的关注点从发现真理的理论问题转向了改变世界的实践问题。这里预示了马克思主义者极为重视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获得真理不能只靠沉思,而要靠影响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他《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著名的第11个论题:“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来解释世界,而关键在于改变世界。”在马克思心目中,黑格尔当然属于那些“哲学家们”当中的一个,而且无可否认,马克思对于改变世界的渴望远比黑格尔激进得多。黑格尔本可以指出,马克思这些话背后的思想可以在《精神现象学》中找到,那就是:具有自我意识的存在发现,要想充分地实现自己,它必须着手改变外部世界,并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

图14 自我意识认出了另一种自我意识?

欲望的出现表明,自我意识需要一个外部对象,但却发现任何外部对象都是对它自身的限制。而欲望某种东西就是不满足,所以用典型的黑格尔的话来说,欲望是自我意识的一种不满足状态。更糟糕的是,自我意识似乎注定永远不会满足,因为如果作为独立客体的欲望对象被取消,自我意识将会毁掉其自身存在所需要的东西。

黑格尔对这一困境的解决方案是:让自我意识的对象成为另一个自我意识。这样一来,每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存在都有与之相对照的另一个对象,而此另一“对象”也就不单纯是一个必须被占有,从而作为外部对象被“否定”的对象,而是能够占有自身,从而取消作为外部对象的它自身的另一个自我意识。

如果这看起来很晦涩,请不要担心,黑格尔的文本要更加难懂。评论家伊万·索尔指出,黑格尔在这方面的论点是“极为含混的”。而另一位评论家理查德·诺曼则轻描淡写地处理了这一节,他说:“我发现它的大部分内容无法理解,因此我不会怎么谈它。”黑格尔的核心论点是:自我意识不仅要求某个外部对象,而且要求另一个自我意识。对此的一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