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记忆 [7]

By Root 1083 0
一步发挥,体现了更深层次的加工,也通常会带来更深刻的记忆(例如,我们可能会想到不同种类的狗、它们的起源地、它们最初承担什么功能、特定品种的狗的特征等等)。

克雷克和图尔文的记忆测量实验表明,同一个词语被正确辨认出来的概率从20%到70%不等,取决于之前记忆编码时处理深度的不同——这的确说明关于记忆处理层次的思路很有用。当最初的记忆处理仅仅涉及单词是大写还是小写时,正确辨认的概率仅有20%。进行押韵练习(即语音处理)之后,辨认的正确率得到提升。而当记忆处理的步骤涉及判断单词填入句子后是否读得通,随后的记忆表现又提升了很多,几乎达到70%的正确识别率。

有大量的数据支持这一记忆处理层次模型,不过,最初的模型细节却遭到了批评。反对意见的主要理由是,这一思路在逻辑上是循环论证的。如果我们观察到某种编码处理带来了较好的记忆结果,那么根据记忆的处理层次模型,我们可以认为这种好的结果是由“更深”的认知处理模式导致的。如果相反,另一种编码处理随后带来了较差的记忆结果,那么根据记忆的处理层次模型,这肯定是由于编码过程中较为“肤浅”的处理。问题就在于,记忆的处理层次模型由此变成了一种自我循环、不可验证的理论。关键是如何设计出一套独立于后续记忆表现的标准,去客观衡量记忆处理的“深”与“浅”。

因此有人认为,我们无法脱离后续的记忆表现去确立一个关于记忆处理层次深度的客观标准。不过,最近弗格斯· 克雷克提出,生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方法也许可以提供独立衡量记忆处理深度的方法。尽管记忆的处理层次模型存在着是否可验证的问题,但重要的是,这种有关记忆处理层次的思路引发了对记忆的功能特性的关注,相关课题包括:信息编码过程对材料进行的不同处理;编码过程中对材料的进一步阐释;编码时记忆处理的恰当与否(即信息是否“转移”到了后续任务中,我们将在第三章中进一步讨论这一点)。与巴特利特所提出的记忆框架(见第一章)类似,记忆处理的层次理论强调我们是记忆过程中活跃的主体,我们所记住的内容既取决于事物或事件本身的特性,也取决于我们在遇到这些事物或事件时自身所进行的加工处理。

第40页残词补全练习的答案

elephant(大象)

第三章 出其不意,使出绝招

如果你想测测你的记忆力,回想一下一年前的今天你在担心什么事吧。

——佚名


这一章将探讨如何访问记忆中的信息。我们会谈到信息可及(accessibility)和信息可用(availability)之间的主要区别,这在第二章中已经提及。我会特别强调,日常生活中和记忆有关的难题通常都和以下情形有关:我们已经接收并保留了信息,但在想要提取信息的时候却出现了问题。此时,信息语境的作用尤为重要。当其他因素都相同时,如果我们获取信息时所处的物理环境和情绪状态与我们最初接触信息时的情形相似,我们往往便能更好地想起这些信息。我们也会在本章里进一步探讨“话到嘴边说不出来”这一现象。例如,在聚会中,我们尝试回忆某人或某个地方的名字,有可能知道名字的第一个字,或者知道名字的大致发音,却无法提取关于该名字本身的信息。

通过行为推断记忆

我们在第二章中已看到,有许多行为能暗示出对过去事件的记忆已被唤起。假设一段时间之前你听到了一首新歌。之后,你或许能回忆起那首歌的歌词,或许再听到这首歌时你能辨别出它的歌词。又或者,当你再次听到那首歌,你可能觉得歌词很熟悉,但没有确切地辨别出来。此外,那首歌中的信息也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行为和精神状态,尽管你并未有意识地回忆、辨认出这首歌,甚至也不觉得这首歌很耳熟。

每天我们都会接触大量的信息,但我们仅仅记住了其中的一部分。信息先由我们的感官加以处理,接着被编码和存储,然后我们还必须能有效地读取这些信息,就像我们在第一章中探讨记忆的基本逻辑组件时看到的那样。我们能记住哪些事件,这似乎取决于这些事件在功能上的重要性。例如,在我们的进化历程中,人类记住了与威胁(例如可能出现的捕食者)或奖赏(例如发现潜在的食物来源)相关的信息才得以存活下来。

我们能提取到什么内容,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最初被编码和分类时的语境,以及提取环境在多大程度上与这一语境相吻合:这就是所谓的编码特定性原则。比如说,我们中有许多人都曾在不寻常的环境下遇到朋友或熟人,却一下子没能认出他们,从而感到有些尴尬。如果我们习惯于看到工作场所或学校里的熟人穿着特定的衣服,那么当我们看见他们在婚礼上或者在高级餐厅里穿着很不一样的服装时,就有可能一下子认不出他们。我们将会在下文中进一步思考编码特定性原则,不过现在我们先来探讨一下评估记忆的几种主要办法。

提取:回忆与再认

回忆(recall)信息指的是脑海中回想起该信息。通常会有一些提示线索触发或促成回忆,例如,考试题目中通常包含一些内容提示,引导我们回想与出题者目的相关的信息。日常生活中听到的问题,例如“你周五晚上做了什么”,也会带有时间线索。这样的线索非常笼统,并没有提供很多信息,基于这类不明确的提示而进行的回忆一般称为自由回忆。而有些提示可能包含更多的信息,并引导我们去回想具体的事件或信息,例如,“周五晚上你看完电影后去哪了”这样的问题就与前一个问题不同,它给我们提供了更多信息,试图获得某些具体资料。当提示的指向性更强时,相应的回忆过程便被称为线索回忆。

再看一些其他例子。在实验环境下研究记忆的提取时,研究者会在所谓的学习阶段里给受试者呈现一些信息,比如某个故事。之后,我们会要求他们回忆故事中的某些部分。自由回忆是指在没有协助的情况下,受试者被要求尽其所能,尽可能多地回忆出故事的内容。第二章中曾提到的“话到嘴边说不出来”现象便体现了自由回忆时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对于我们尝试提取的信息,我们也只能访问其中一部分内容。与自由回忆不同的是,线索回忆是在有提示(例如,事物所属的类别,或者单词的首字母)的情况下去提取某条具体信息。例如,我们可能会对受试者说:“请说出昨天我给你读的故事里所有以J打头的人名。”线索回忆对于受试者而言要比自由回忆更容易,这或许是因为我们给他们提供了更多支持,给出了上下文语境,也就是说,当我们给出线索,实际上就是帮他们完成了一部分“记忆工作”。需要注意的是,提示有助于提取信息,但同时也可能引起曲解和偏见,我们在第四章中考察目击者证词时会更详细地探讨这一点。

当信息再次呈现于眼前,我们能够辨认出过去事件或信息的能力被称为再认(recognition)。例如,考试中的判断题和选择题考察的便是学生正确地再认信息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你看完电影后有没有去吃饭”这一类的问题提供了某些事件或信息,当事人需要判断这些信息是否符合他的经历,这也属于再认。再认是不同的提取类型中最简单的一种,因为需要提取的记忆材料实际上已经部分地呈现出来,你作为回应者只需要做出判断即可。“迫选再认”指的是在你面前呈现两个选项,比如两样东西,其中只有一样你之前见到过,然后别人要求你说出其中哪一件是你曾经见过的。这是一个被迫的选择,你必须从两者中选一个。与此类似的还有“是/否再认”,比如,我给你看一些物品,每次呈现一个,并问你:“你之前见过这个吗?”在这种情形下,针对每个物品,你只需要简单地回答“是”或“否”。

系统的实验已经表明,以下两个相互独立的过程均有助于实现再认。

情境提取


情境提取取决于对时间和地点的“外显回忆”。例如,你认出了一个人,你曾在上周五下班回家乘坐的公交车上见到过此人。在这一类的再认经验中,你需要记起先前经历的时间和地点。

熟悉


你可能会觉得某人有些面熟,你知道你们曾经见过,但不太想得起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见过:你对此人感到了熟悉(familiarity)。这一类再现经验的产生似乎是由于某种“熟悉化加工”程序起了作用,而先前的相遇并没有给你留下外显记忆。因此,这是一种不涉及太多细节的再认,与第二章中我们讨论过的“知道”而非“记得”的反应类型非常相似。即便无法记得(即回忆或再认)具体的往事,熟悉化的效果也可能体现出来。你或许有过多次这样的经历:遇到某个人,虽然没法确切辨认出他们是谁,但感觉他们看上去很眼熟。的确,广告获得成功的基本原理之一就在于,它让某些产品在大众眼中变得更为熟悉,而人们对于熟悉事物的喜好要甚于不熟悉的事物(参见第二章提到的曝光效应)。正如老话所说的,不管正面负面,只要有名就好。

图7 也许你可以立刻想起这个人是谁,也许你需要一些提示(比如“歌手”或“艺人”)。如果你想不起这个人的名字,你或许能认出她的名字:是雪儿还是麦当娜呢?对于回答者而言,线索回忆通常比自由回忆更容易一些,而再认一般比自由回忆和线索回忆都要更容易

我们许多人还经历过一种奇怪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源于一种错位的熟悉感:我们觉得某个情境“似曾相识”。人们感觉某个情境是自己之前经历过的,却不能确切地想起之前的事情,也无法找到任何证据能证明这件事确实发生过。在“似曾相识”这一情形中,熟悉化机制可能是错误地运行了起来,于是新的事物或场景也触发了某种熟悉感。此外,一些研究者提出,催眠也可以引发似曾相识的感觉。那么,引发似曾相识感的大脑机制可能与我们完全清醒时的运行机制有所不同。

语境对回忆与再认的影响

回忆比较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但再认通常不那么容易受影响。这一点已经在实验中得到了证实,例如,研究者要求潜水员在水下或是陆地上记住一些信息,然后在相同的地点或不同的地点测试他们的记忆。

在两个著名的实验中,戈登和巴德利要求潜水员在岸边或水下记住一些信息。随后,潜水员分别在相同环境下和不同环境下接受了测试。结果表明,就潜水员的回忆而言,信息编码和记忆测试的环境是否相同会对结果造成很大影响。如果潜水员们记住信息和接受测试时都在水下或者都在陆地上,他们就能记住更多的信息。但如果他们记住信息时的环境和接受测试时的环境不同——前者在水下,后者在陆地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