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记忆 [6]
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是否真的各自代表着独立的记忆体系,这点仍然不能确定,但区分这两者有助于有效地描述不同的临床记忆障碍,有的记忆障碍影响前者多些,有的则影响后者多些。研究者已经发现,某些脑部障碍更可能影响语义记忆,例如“语义性痴呆”。相反,恩德尔· 图尔文提出,所谓的“遗忘综合征”以情景记忆的选择性损伤为特征,而与语义记忆无关(见第五章)。
学界似乎已经达成普遍共识,在有意识的记忆之外还存在着第三种长时记忆——程序记忆(例如记住骑自行车需要执行的一系列必要的身体操作步骤)。同样地,似乎也有一些脑部障碍更容易影响程序记忆,例如帕金森病。也有一些理论提出,程序记忆不应当被看作一种同质的记忆体系,它其实是由几种不同的子系统所组成的。
外显和内隐记忆
研究者们对不同类型的记忆所作的另一个常见区分是关于外显和内隐记忆的。这一思路与上文所讨论的情景、语义及程序记忆框架有一些共同点。外显记忆指的是在回忆的时刻能够清楚意识到自己所回想的信息、经历或情形是什么。有的研究者也将这种记忆体验称作“回想记忆”。外显记忆与之前所讨论的情景记忆有许多可类比之处。
与外显记忆相反,内隐记忆是指先前的经历对后来的行为、感受或想法造成了影响,但我们并未有意识地回想起先前那些经历。比如,一天早晨你在上班路上经过了一家中餐厅,到了那一天的晚些时候你可能会想出去吃顿中餐,却没有意识到这一意向是受到了早晨经历的影响。
一些针对“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而开展的研究可以说明内隐和外显记忆之间的区别。不少研究启动效应的实验运用了一种叫作“限时残词填空”的任务(例如.e_e_h_n_;翻到46页去看看你是否正确地将这个词填写完整了),对健康的个体而言,最近遇到过的单词总是能比新的单词填得更快、更有把握。神奇的是,即使人们并不能有意识地想起看过的单词,而只是使用他们的内隐记忆,他们同样能更好地完成填空任务。另一个区分内隐和外显记忆的补充论证来自对失忆症患者的研究。对这些病人来说,患失忆症意味着他们不能有意识地认出先前呈现给他们的词语或图片,但是,同健康的个体一样,他们同样能够更轻松地填出先前看到过的词语。这些研究提示出两种记忆过程在功能结构方面的根本不同,差异便在于是否牵涉到对先前事件的有意识回想。
进一步的证据支持了这一观点。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拉里· 雅各比进行了一项研究,其中包括两方面的测试:“再认”(有意识地回想起学习过的信息)和“无意识回忆”(这是对知觉辨认任务的测试,例如辨认出先前曾迅速闪现的词语)。雅各比还操控了实验中目标单词的呈现方式。每个目标词将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中的某一种来呈现:1)没有上下文语境,单独出现(例如,单独显示“女孩”一词);2)同时显示目标词的反义词作为上下文语境(例如,同时显示“男孩”和“女孩”);3)受试者根据所显示的单词说出其反义词(例如,显示“男孩”,由受试者说出“女孩”)。
随后进行的外显记忆测试中,研究者将目标词和新的单词混合呈现给受试者,要求他们辨别哪些词语是他们之前接触过的(“接触过”的单词包括看到过的以及受试者自己说出的词,像上一段中所描述的那样)。而在内隐记忆测试中,目标词和一些新词一起被呈现给受试者,一次呈现一个词,每个词只出现很短的时间,受试者被要求辨别是否接触过这些词。
实验的结果如下:就外显再认而言,没有上下文的情况下成绩较差,受试者参与说出词汇的情况下成绩较好;有趣的是,在内隐知觉辨认的任务中,情形恰恰相反!两组测试的结果相反,这便意味着相应的内在过程(即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是十分不同的,可能涉及相互独立的不同记忆机制。
上文描述的实验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说明设计精巧的实验可以帮助我们确立不同心理过程之间的关键区别,而仅仅依靠反思内省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相关领域内另一个精密、系统的研究范例是安德雷德等人对全身麻醉的人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被麻醉的人当时并没有意识,对于麻醉过程中呈现给他们的材料,他们依然会在后来体现出内隐记忆。有了这样的实验结果,看来很有必要建议全麻手术的医务人员特别留意自己的言论,不要随便议论麻醉中的病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研究表明,商业广告可能主要是通过影响内隐记忆来实现目的的。实验显示,相对于从未看到过的广告,人们会觉得之前看过的广告更吸引人,这种现象被称为“曝光效应”。
不同类型的记忆任务
内隐和外显记忆的二元区分,体现了学者们所提出的两种记忆系统的不同(可参看福斯特和耶利契齐于1999年发表的论文,其中有对这一课题的更专业、全面的概述)。两种记忆系统的区别常常体现为它们负责不同类型的记忆任务,同时,这种区别也很可能与记忆任务间的区别混淆起来。不同的记忆任务,可能会程度不等地涉及不同的功能过程。有些记忆任务需要人们思考意义和概念,这些通常被称为由概念驱动的记忆任务。比如,如果你仔细看过一组词语之后被要求记住它们,你会明确地回想这些词语本身。与此同时,你也可能自发地想起这些词语的意思,这便是由概念驱动的任务。还有一类任务要求人们专注于记忆材料本身,这通常被称为由材料驱动的记忆任务。如果你的任务是要补全残词(例如e_e_h_n_),并且不能查看先前看过的词语,那么,先前的学习过程的影响可能更多地是内隐而非外显的。你填写单词的时候主要依靠的是字母的视觉排列,而较少(甚至完全没有)使用词语的意义,这便是由材料驱动的任务。
分别依赖外显和内隐记忆的这两类任务,有时也被分别称为直接和间接的记忆任务。要区分不同记忆任务的种类(概念驱动相对于材料驱动、直接任务相对于间接任务),以及被测试的记忆组成部分的类型(外显或内隐),都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实上,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没有哪个记忆任务是真正“纯粹”地属于某一记忆过程的,每个记忆任务都会经由内隐和外显过程的综合协作而完成,记忆任务之间真正的不同在于这两种记忆过程在其中所占的不同比例。
记忆的体验
与外显和内隐记忆之间的区别相关的,是执行某种记忆任务时的记忆体验类型。有学者提出,一个人是“记得”某事还是“知道”某事,两者之间存在着确切的区别。在实验中,“记得”被定义为受试者拥有这样的现象体验:他们的确在先前的记忆测试中看到过那些特定单词。相反,某人也许只是“知道”某个词语在先前的词语表中,却没有具体回想起那个词。这种“记得”和“知道”的区分是由恩德尔· 图尔文首次提出的。在他的研究中,图尔文要求受试者对每个答案进行如下判断:1)是否记得自己曾经看到过该词语;2)是否只知道该词语曾出现过,却想不起当时的具体情形。加德纳、加瓦及其同事由此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在许多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对“记得”还是“知道”进行判断、区分。
其间的差异若要以客观语言进行描述,恐怕有些困难。不过,一些实验操作已被证明能对“记得”或是“知道”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研究表明,语义处理(这一过程更强调词语的意思)会比语音处理(这一过程的重点在于词语的发音)引起更多的“记得”反应。但是,就“知道”反应而言,语义处理和语音处理所得到的结果并没有多少差别。
记忆处理的层次
关于记忆(尤其是长时记忆)有一个很有影响的补充性理论框架,这便是记忆的处理层次框架。与记忆的结构模型不同,这一框架强调的是记忆的加工处理过程的重要性,而不是记忆的结构和容量。处理层次框架的思路是由弗格斯· 克雷克与鲍勃· 洛克哈特在实验心理学文献中首次阐述的。有趣的是,在某种意义上,小说家马塞尔· 普鲁斯特早已总结出了这一理论的主要原则,他曾写道:“那些我们不曾深入思考的东西,很快就会被忘却。”克雷克和洛克哈特提出,记忆的质量取决于我们在记忆编码的那一刻信息处理的质量。他们描述了不同的处理层次,“表面”层次仅仅处理记忆材料的物理特性,“较深”的层次涉及记忆材料的语音特性,而再深一些的层次则涉及对材料的意义进行语义编码。
随后的许多正式实验都表明,就测试中的记忆表现而言,“深层次”的信息编码处理要优于“表面层次”的处理。此外,通过语义处理对材料作进一步阐释,可增进学习效果。这是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假设你被要求学习一组词语,并且需要1)给出列表上每个词语的解释,或者2)说出每个词语令你产生什么样的联想。这两种情况都要求你对这组词语进行语义处理。你在情形1)或情形2)下通常都能更好地记住这组单词。而如果你被要求完成一个较“浅”的、和语义无关的任务,例如3)给列表上的每个词写出一个押韵的词语,或者4)给每个词语中的每个字母标注上它在字母表中的排位序数,那么你的记忆表现则会较差。
换言之,如果我们看见了单词“DOG”,我们可能仅对其进行表面的处理,留意到这个单词是大写的。另一方面,我们也可能在语音层面进行处理,想起它与“frog”和“log”押韵。又或者,我们也可能想到这一单词的意思:“dog”指的是家养的、长毛的动物,有时被称为“人类最好的朋友”。更深入的语义处理则涉及基于词义的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