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记忆 [17]
削减法与细化法也可以同时使用。比如,当我还是个医学院学生时,为了记忆颅神经的名称,我首先学会了用各条颅神经名称首字母的缩写(O、O、O、T、T、A、F、A、G、V、A、H)来进行记忆,随后,这一缩写又通过细化编码变成了一首低俗(而且非常好记!)打油诗。我写这本书的时候距离那时已将近25年了,但我仍可以清晰地记得那首打油诗,尽管我可能要费点功夫才能把它转译为原先的记忆材料(即12条颅神经的名称)。这个例子向我们展示了一些记忆术效果的持久性,但同时也指出一个潜在问题,即“记忆术编码”与原始材料可能发生脱节。所以,在有些记忆术中,原始内容可以被轻易检索到,而且只需要适当调整编码的结构和顺序即可,这样往往能产生最佳效果。
其他形式的熟知信息也可被用于辅助新的记忆。比如,懂音乐的人可能会把需要记住的词语填入熟知的旋律,从而强化对这些词语的记忆。许多学生都会使用这种方法来记住较为复杂的序列(例如生物化学过程),或是详尽错综的结构和概念框架(比如不同的神经解剖学结构之间的内部联系)。而那些对数字着迷的人则可能发现,成串的数字对他们而言意味着丰富的联想。这样的联想会被存储在长时记忆中,使得一长串数字可以被分段记忆,这比单独记忆一个个的数字要容易得多(当然,前提是需要被记住的数字串能够与那些已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数字“段”关联起来)。例如,某些对数学感兴趣的人早已将圆周率的前四位3.142烙在了记忆中,那么以后他们就可以用这个信息来帮助记忆其他的数字串。
如何记住人名
正如我们在本书中所看到的,意义对于我们的记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我们想一想记忆人名的问题。觉得自己记性差的人经常会抱怨记忆人名特别困难。不过实际上,人们都不太善于记住新的名字。当别人介绍一个陌生人给我们认识时,我们的大脑往往正被另外的事情占据着(比如正在进行着的对话),因此我们常常没能留意那个人的名字。直到很久以后,我们大概才会用到或想起那个人的名字。到了那时,我们对这个名字的记忆通常也已经失效了。为了加强对名字的记忆,我们可以试着在与人初次认识时更专心些,并在交谈中立即复述对方的名字。
但是,记不住人的名字绝不仅仅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很久之后才再次接触这个名字。科恩和福克纳在实验中向受试者呈现了一些虚构的人物信息,包括名字、出生地、职业和爱好。受试者接受记忆测试后,所有其他几项的成绩都比名字好。这是为什么呢?看来并不是因为名字是冷僻生字,因为研究中所用的许多人名同时也是常用的名词(例如波特、贝克、韦弗、库克[1]等)。研究者进行了系统实验,让受试者尝试记忆这类词语,但这些词有时候被作为人名来呈现,有时作为职业名称来呈现。值得注意的是,同样的词语,当它们作为职业而非人名出现时,受试者明显能更好地记住。看来,一个木匠(carpenter)很显然要比一位卡彭特(Carpenter)先生更容易让人记住!
看起来,同时也是名词的那些名字,比其他名字更容易被记住。意义(语义)关联的缺失,或许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何有些名字如此难记。科恩的研究也表明,拥有名词词意的名字(例如贝克)比那些相对不太具有实际意义的名字(例如斯诺德格拉斯)更容易被记住。不过在21世纪的今天,名字总是被看作没有意义的——请想想看,我们是否有时会吃惊地意识到,原来某人的名字同时也代表一种职业或一个事物。(比如最近的政治领袖撒切尔和布什[2]。)的确,我们都知道,关注某人名字的含义能够帮助我们记忆这个名字。此外,如果我们能将某人的外表和他的名字联系起来,尤其是当我们能在脑海中形成突出的视觉形象,这个人的名字就会变得更好记。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名叫杰克的人长得很像我们所熟悉的那个叫杰克的演员,或者当我们遇到一个穿着考究的名叫泰勒的人,我们就能利用这些联系来增强我们对名字的记忆。
反思我们自己的记忆
元记忆是指我们对自身记忆的理解。我们能多准确地判断自己学习的效果?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判断我们对所学材料的掌握程度,我们就能用这种判断来指导后续的学习计划,将更多时间花在掌握较差的材料上。
客观的实验结果又说明了什么呢?研究显示,如果我们在学习后立即对学习效果进行判断,预估自己后续的记忆表现,我们的判断往往是不准确的。而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在学习后间隔一段时间再进行上述判断,结果往往相对准确。一些其他研究也表明,在某些学习情境下,当人们对学习的时间进行规划分配,会更倾向于把重点放在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领域,而忽视那些更需要努力的方面。这说明,如果希望更有效地学习,我们需要能自律,需要系统地把时间规划、分配给需要消化吸收的学习内容。
拥有完美记忆力的人
幸福无非就是身体健康、记性不佳。
——阿尔伯特· 史怀哲
人们常常希望自己拥有“完美的记忆力”。但是接下来这个故事会告诉我们,“能够”忘记事情也是一件好事。卢里亚在他的著作《记忆大师的心灵》(The Mind of a Mnemonist)中记述了舍列舍夫斯基(以下简称S)的故事。S拥有非常卓越的记忆力,并且大量地运用内心图像。他也体现出所谓的通感(synaesthesia)现象,即某些感官刺激会引发其他感官的体验。对于这样的人,听到某种声响有可能会唤起某种嗅觉,或者看到某一数字会唤起对某种颜色的视觉记忆。
S是在当记者的时候被初次发现拥有这样的特质的。他的编辑注意到,S特别善于记住在展开调查采访之前他所得到的指示。事实上,即使是对明显无意义的信息,S也几乎呈现出完美的记忆表现。无论他收到的任务指示有多复杂,他都似乎根本不需要记笔记,而且能几乎一字不差地复述所有他被告知的内容。S自己以为这种能力是理所当然的,但他的编辑说服他去见一位心理学家,也就是卢里亚,并进行了一些测试。卢里亚设计了一系列难度递增的记忆任务,内容包括超过100位的数字、冗长而无意义的音节、用他不懂的语言所写的诗歌、复杂的图形和精细的科学公式。S不仅能完美地回忆出这些信息,还能用倒序来复诵。甚至几年之后,他仍能回忆起这些信息。
S的出众记忆力的奥秘似乎在于,他能够不费吹灰之力便建立大量有感染力的视觉联想或其他感官联想,这或许与他的通感能力有关。这意味着,对于其他人而言是枯燥空洞的信息,对S来说却能创造出生动的多重感官体验,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还可以是听觉的、触觉的和嗅觉的。因此,S能够用丰富详细的形式对任何信息进行重新编码,并牢牢记住它们。
有人可能会想,拥有像S这样完美的记忆力该是多么美妙。但实际上,遗忘通常具有相当的适应性,一般来说我们会记住那些对我们而言是重要的信息,而那些不太重要的信息会在我们的记忆中逐渐消退。因此,一般而言,我们的记忆更像是一个筛子或者过滤机制,这样一来我们肯定不可能记住所有的一切。相反,S却能够记住几乎所有事情,因此他的生活有些凄惨。S的最大痛苦在于,新来的信息(比如别人闲谈的话语)会在他的脑海中引发一系列无穷无尽的联想,仿佛失去控制的火车,完全分散了他的注意力。最后,S甚至都无法与他人进行交谈,更不要说继续从事记者的工作了。
不过,S的确成为了一名职业的记忆专家,曾在台上演示他那超乎寻常的记忆技巧,并以此谋生。但他苦于无法忘记那些在表演过程中记住的抽象信息。他的记忆中充斥着各种支离破碎的无用信息,他想忘记却无能为力。
复习迎考时的学习建议
记忆十分有赖于我们思维的明晰、规律和条理。许多人抱怨自己的记忆不好,但其实问题在于判断能力不足。而还有一些人,总是想要记住所有的一切,最终却无法在脑海中留存哪怕一点点。
——托马斯· 富勒
● 选择一个没有太多干扰的工作环境,这样你可以专注于目标信息而非周遭的纷纷扰扰。(想一想本章前文所说的,集中注意力以及正确恰当编码对之后记忆表现的重要性。)尽管如此,人们往往发现音乐可以帮助营造一个适合学习的轻松环境。在这种情况下,熟悉的音乐比新曲子更有帮助,因为陌生的音乐更可能会导致分心。此外,要尽量主动地对信息进行编码,例如在阅读教科书时,可以想象一下你在对作者追问其中的内容。还要试着将新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联系在一起。
● 要思考你所学习的领域内各种概念、事实和原理之间的内部关联。这不仅可以帮助你在备考过程中更好地学习知识,也能促使你在考试中更好地答题。
● 要广泛思考你所学的内容,试着将它们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它们是否能帮助解决你个人遇到过的问题。
● 尽可能地将新材料与你自己的兴趣点联系起来,尽量在两者之间建立丰富而细致的联系。这样在考试环境中你就能更好地回忆出这些内容。
● 与上一条相关,要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人们常说,学习一门学科的最好途径就是去教这门课。因为如果要将知识传授给别人,自己就需要能够将信息重新阐述出来,不仅仅是被动地回忆,还需要完全地理解。换言之,不要因为知道了正确答案就忙不迭地去学习其他的内容,要能够自发地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说出答案,并且能够向自己或者别人透彻地复述这些材料。(在这方面,与其他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会很有帮助。)
● 信息整理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通过整理学过的知识,你在回忆其中部分信息时,可以唤醒对整体知识的记忆;同时,因为在新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之间建立了联系,新的材料也变得更容易理解。
● 练习也很重要。谁都无法完全地回避“总时间假说”,也就是说,当其他的条件都一致,你所学内容的多少取决于你练习时间的多少。无论你学习的是事实、理论、舞蹈动作,还是一门外语,这个规律都是适用的。然而,正如我们在本章前文所看到的,如果我们将所有练习都集中在一个马拉松式的学习过程中(例如考试前的“临时抱佛脚”),这样做的效率不会高。好的学习方式是积少成多,每一次不学太多的内容,但重复很多次(可以利用诸如“间隔提取”之类的技巧)。
● 好好利用生活中的碎片时间。比如当你等车的时候,就可以充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