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记忆 [18]
● 根据实验研究结果,布兰斯福德和他的同事们重点强调了“迁移适当加工”或“编码特定性”的重要性(参见第三章)。这一原则指出,学习任务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如何将知识“迁移”到测试环境中。因此,大家应该尽量创造一个与考试环境相似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可以优化之后的记忆表现。
● 与此相关的是,不要在疲劳时学习。你在考试时的身心状态大概会是什么样,你就要尽量在类似的状态下学习(比如,坐在一张空无一物的桌子旁)。比起疲乏的时候,你在头脑清醒的状态下能更好地记住知识,也能用更丰富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
● 与保持身心状态相关的是,我们在第三章中已经了解到,语境与状态的变更有可能给记忆带来负面影响。事实上,如果想要更好地回忆信息,有时可以尝试在脑海中重建当初学习时的语境和状态(比如通过内心图像)。
● 最后,同样十分重要的是,请考虑使用视觉图像或看记忆术(比如本章所介绍的几种技术)来增强你的记忆。
● 总而言之,好的记忆力需要注意力集中,需要动机强烈,需要对信息主动进行组织和整理,而这些又有赖于个人的兴趣。
最后的一些想法
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中,记忆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的确如此,如果没有了记忆,我们的许多其他能力(如语言能力、对熟悉事物的辨认,或者对社会关系的维系)都无法再发挥作用。读完本书之后你应该能清楚地理解,记忆实际上代表了一系列的能力,而不是一种孤立的能力。我们在日常对话中习惯于用单数形式指称记忆,其实这一倾向是不对的。
不仅如此,记忆并不是一个被动的容器,它也不一定是对我们生活事件的忠实记录,它实际上是一个主动筛选的过程,这有利有弊,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人类的记忆很容易出错,我们在这本书中已经就此探讨了不少。同时,我们的记忆更倾向于记录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事件。由此,我们或许可以总结出记忆的七种重要特点:
1. 记忆对人们很重要,它在理解、学习、社会关系以及生活的许多其他方面都发挥着作用。
2. 只要过去的事件或信息在之后的任何时间对某人的思想、感情或行为产生了影响,就意味着人们对这些过往事件或信息存有记忆。(人们并不需要知道自己记住了过往的事件,甚至可能从未意识到事件的发生,人们也无须具有想要记住这些事的意愿,但记忆仍然在这样的情况下发挥作用。)
3. 记忆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体现出来: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再认、熟悉,以及包括启动效应或身体动作在内的种种行为变化。
4. 记忆似乎涉及不止一个系统或一种过程。实验证据表明,不同类型的记忆受特定的操控和变量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5. 研究记忆是很困难的事,我们必须通过可观察到的行为来进行推断。
6. 记忆并不是对过往事件的忠实复制。事件是在发生的过程中由当事人构建起来的,而回忆则涉及对事件或信息的重新构建。
7. 心理学家已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许多能影响记忆的变量,但仍有许多需要继续探索。尽管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更聪明地使用自己的记忆。我们要做的就是使用有效的记忆策略,找到正确的努力方向,从而更好地学习和记忆信息。
注释
[1]原文为Potter、Baker、Weaver、Cook,作普通名词时分别意为陶工、面包师、织工、厨师。
[2]撒切尔原文Thatcher,作普通名词时意为盖屋匠;布什原文Bush,作普通名词时意为灌木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