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西方艺术新论 [20]

By Root 1451 0
为网络或系统中每一个“带电粒子”的规范。

愤世嫉俗的仿真

就像其他的后现代批评家和理论家一样,波德里亚也因为道德和政治反动而受到批评。如果愤世嫉俗和世界厄运是他发出的信息,那么一些人会选择拒绝接受。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艺术世界中,波德里亚的观点看起来很有洞见,他写道:“在整个现代艺术的痉挛状运动之后有一种惯性,有一些不再能超越自身的东西断绝了自身与周围的关系,只能以越来越快的频率重复自己。”他的话被理解为:艺术家已经开始毫无意义地重复已经存在的形象,这种分析看起来与那个时代许多年轻艺术家的情况异常吻合。波德里亚的意思是艺术家被其他走向普遍社会空虚和失望的力量边缘化了,因此那种强调个人创造和自我表现的理想再也行不通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波德里亚的看法被用于吹捧新一代时髦的“艺术明星”,他们的作品被卖到了天价。波德里亚的理论被引用来赞扬像辛迪·舍曼和戴维·萨莱这样的艺术家,他们以一种隐藏的、带有噩兆的方式重新利用过去为人所熟悉的图像。舍曼(在第五章被当作一个解构性的女性主义艺术家讨论过)在她早期的《无题的电影剧照》和更近一些的作品中都创造了一种陌生的、难以捉摸的自我肖像,这些作品用惨白可怖的形象改画了过去的大师们表现女人的作品。因为她利用了以前存在的图像,好像她自己就是作为一种仿真而存在。萨莱的画与杰克逊·波洛克这样强有力的现代主义者的画比较起来,显得粗略且没有分量。萨莱的作品也依赖令人麻木的熟悉图像,他的画面也是模仿他人的,原原本本照抄那些好像是随意混杂在一起的熟悉形象——“肥猪”,这是《国家地理》杂志中身体按照标准色情动作张开的“原始”裸女。

当各个少数族裔群体的艺术家重新相信艺术具有表达感觉或者传递“信息”的力量时,波德里亚似乎与20世纪90年代的艺术世界无关了。黑人或亚洲艺术家运用老套的批判和冷嘲热讽的方式呼吁人们关注种族主义,像奥尔兰这样的女艺术家想揭示西方文化中女性美的普遍形象所产生的破坏性影响。在更近的时期中,为了让我们想起人的必死性(就像赫斯特的鲨鱼切片一样)或者激起敏感的性的诱惑力,像达明·赫斯特和查普曼兄弟这样很红的“年轻英国艺术家”也表现出对图像力量的信仰。愤世嫉俗在这种作品中也许能发挥一些作用,但是愤世嫉俗更多与产生震惊效果并获得名声的欲望相关,而与波德里亚的更深层次的愤世嫉俗(人们沉迷在仿真世界里)无关。

未来沉浸式的计算机艺术

本章的结尾如果只谈到数码时代的艺术而忽视了新媒体最正宗的产物,这是不合适的。在谈到艺术在新千年的发展方向的时候,我们会被带离高雅艺术,离开伦敦或纽约的城市画廊和博物馆的艺术场景或者主流期刊上所讨论的艺术,进入波德里亚、麦克卢汉和本雅明试图描绘的社会领域。有许多艺术作品或者至少是创造性活动发展并融合到新媒体中,例如活动影像游戏、网络艺术、超文本文学、日式动画电影等等。这激起了那些使用迷迪和多轨技术的音乐家与主要的录音工作室竞争,他们将音乐设备与地下室或车库里的电脑相连。在希望做大音乐的想法下,他们上传文件到名为MP3.com的网站,希望能绕过音乐的市场体系。

多媒体艺术生产现在雄心勃勃,如达达网络表演组合的作品《约拿和网络鲸鱼》被描绘为“《圣经》的技术化幻想”,其中运用了计算机投影与真实的演员、歌手、舞者以及网页“样本”(受到了说唱音乐从已经录制的音乐中取样来进行创作的启发),使我们重新回顾约拿滑稽然而却有道德意义的故事。这个群体通过在线影像以直播的方式将舞蹈和网络相结合的产品传播到世界各地。

我不能在这里讨论所有的新艺术媒体,如果这样,在这本书出版之前,我的讨论就已经过时了。我将以谈论有关网络艺术的几件事情和它的三个关键特征——多媒体、互动性和超文本来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一个艺术网站不仅是一个提供静态数字图像的在线画廊。通过使用java和shockwave这样的插件程序和附加软件以及音响和声音样本,这样的网站能创造逼真的、有深度的、能在空间中移动的多媒体视像,就像展示罗浮宫庭院和金字塔的360度移动摄像头一样。网络艺术挑战影像游戏技术产生令人惊奇的三维逼真效果只是时间问题。当游戏者穿过陌生的地形,在电脑合成的海上冲浪、在全国汽车比赛协会的跑道上赛车或者从陡峭的斜坡上滑雪而下的时候,这些游戏提供了令人吃惊的三维空间渲染效果。对这些游戏着迷的年轻玩家不仅称赞它们令人目瞪口呆的逼真效果和令人沉浸其中的特质,同时也赞扬游戏规则和互动选择的复杂和多样性,其设计充满了创造性。

一种网络艺术也在开发网络的互动性,它鼓励浏览者去点击图像以展示一首诗、一个新图像或分叉路线。互动性可以将浏览者联结为某个地球村。许多“官方”或已建好的艺术网站得到了大学或者博物馆的支持,它们用最先进的技术来展示艺术家的艺术实验。现代艺术博物馆在纽约的网站展示了像珍妮·霍尔泽这样的艺术家的作品,她在屏幕上展示自己的作品,为访问者提供表达选择或者修改意见的机会。这种互动网页需要观众在一个登录栏输入信息,然后这些信息就会和以前的建议一起在一个新的屏幕上演示出来。

为了说明网络的第三个特征——超文本,我们可以考察在现代艺术博物馆网站上的另外一个由蒂姆·罗林斯和K.O.S.(“幸存的孩子们”)制作的网络艺术项目。他们的合作源于罗林斯在纽约当一名特殊教育老师的工作,罗林斯和他的学生们用新的翻译方式和视觉图像来实现古典文学课本的现代化,他们后来演示并与其他年轻观众讨论了相关议题。他们为现代艺术博物馆做的网页是以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为蓝本的。网页生动活泼的链接使得访问者可以惬意地找到由梭罗或罗林斯自己翻译的文章,聆听real格式的音频文件样本,观看世界各地对课文内容的表演并访问公告栏(其中也讨论各种话题,如普罗米修斯是否受到了宙斯的不公平对待)。

重新转动的网络

设想一下我们的理论家们会对万维网做出怎样的评价呢?本雅明也许会对网络作为一种相当民主的艺术空间而印象深刻。它解放了社会生产力——至少在世界经济发达国家是这样——以致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创立一个能向全世界发布的网址,你就可以马上被人认识,为此你不必成为一位有学位或有画廊代理的艺术家。为电影和书籍的爱好者设立的网站吸引了数量巨大的访问者和点击率。本雅明在今天也许会觉得心里不安,因为逐渐蔓延的粗暴的商业化行为开始入侵这类网站,“免费”的网络服务器获得了横条广告和弹出广告的资助,电子邮件遭受到了垃圾邮件之害。

麦克卢汉也许会对网络抱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因为超文本是非线性的,链接的方式引诱人点击并引向更进一步的探索之路,网络就这样培养了“马赛克式”的思维。但是网络用超链接的方式将文字和图像进行了有效结合,这混淆了麦克卢汉关于口头语言和视觉语言、左脑和右脑之间区别的表述。口头语言和文学的区分被蒂姆·罗林斯关于《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的网站给弄模糊了。它运用最先进的动画、公告栏和音频输入技术,但又以线性文本为中心。实际上,这本著作是由埃斯库罗斯写的,他在文学发展的萌芽阶段写下的书却成为了麦克卢汉想要拆解的对象!网络“地球村”的影响看起来太模糊不清了。网络将人们联结在一起,它用摄像镜头加强了人们在虚拟空间中的接触感。然而,网络的使用者在屏幕面前还是孤单的,在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麦克卢汉所说的“无形人”,但是他真的有“完整的认知”吗?

最后,波德里亚很久以前就预料到了一种情况,那就是在虚拟空间和网络的时代中现实消失,我们被电脑屏幕深深吸引。作为人们为在线游戏或个人空间而创造的密友或神之化身,网络将毫无疑问地证实波德里亚关于大众通过仿真而自我诱惑的说法。我们在前面已经看出,他对于自我诱惑的认识似乎是模棱两可的。如果就像波德里亚所描述的那样,人们坐在电脑终端前面,沉浸在心灵的空虚中,自我全身心地沉浸在电脑屏幕里,这也许不是好事。他说:“传递到我们身上的过量信息实际上是一种电刑,它产生一种持续的短路,在那里个体烧毁了自己的线路并失去自身的保护。”波德里亚的话听起来是那么愤世嫉俗,但是自我诱惑也许会有更多积极的因素,那就是,自我诱惑对那些控制着互联网或大众媒体的幻象和诱惑的人产生了影响。虚拟空间真是一种充满空虚和“透明罪恶”的地方,还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智力性的和有益性的感官探索和公众联系的地方?艺术家和普通网络冲浪者同样要对此做出一种判断。

结论

从开始讨论艺术和艺术理论的多样性的时候,我已经提到,本书中的艺术是来自许多不同时代和文化的。我们也会遇到本领域的一些基本理论:仪式理论、品位和审美理论、模仿论、强调交流的理论(出于表现或认知的目的)。我们考察了古代、现代和后现代的杰出哲学家的研究成果,也考察了艺术批评家和人类学家的说明。后者以理查德·安德森为代表,他认为艺术是“有文化意味的意义,被巧妙地编入了动人且具有美感的媒介”。

我希望这种对艺术解释的安排会对人们有所帮助而不是使艺术变得令人望而生畏。互相竞争的艺术理论家有时使得人们举起双手宣布艺术是没法定义的。例如在完成这本书的时候,我有机会去参加一个由著名环境艺术家罗伯特·欧文举办的讲座,他略带嘲讽地谈论“艺术”这个术语的模糊性:“有时候它什么都是,有时候它什么都不是。”但这并没有阻止欧文提出他自己的定义,他建议将艺术描述为“对于感知意识的持续检验以及对于周围世界的认知的持续扩大”。

欧文的定义涵盖了我们在这本书中讨论过的许多现象。“扩大认知”是最近一些运用震惊策略或其他关注性别、种族和性取向的艺术家们的特殊目标。但是它也被运用到像古希腊悲剧、夏特尔大教堂和美洲土著舞蹈等一些很传统的艺术之中。欧文的定义强调艺术在提升我们对于自身和世界的感知方面的作用。艺术在两方面都能做到。就我们自身而言,艺术扩大了我们的感知功能。一个钉满钉子的非洲神偶雕像关注社群参与者对合法协议的认知,一件藏传佛教的曼荼罗作品与精神方面的事务相关,凡尔赛宫的花园关乎一个特定的等级社会的身份问题,辛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