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英格兰文学 [8]

By Root 1881 0
,沼泽地人名字的发音让他极为着迷,同样吸引他的还有本国古老的爱尔兰地名。但是他并没有使用盖尔语进行创作。因此,那些“指指点点的手”来自他本国的“乡下人”,他们指责他不熟悉自己的母语。几年之后,希尼的朋友布赖恩·弗里尔创作了一出极具影响力的戏剧,主题是用新的英国地名来取代原有的爱尔兰地名(《翻译》,1980)。在收录于《北方》(1975)的一些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希尼对他自身的焦虑进行了探索,因为他用英语进行创作,这意味着他或许成了一名背叛者。

某种程度上,让他感到好奇的是,有没有可能某个沼泽地人其实是个诗人,他守护着那片土地和语言,担负着保存部落传说的重任。因为那就是诗人最初的角色,斯宾塞意识到这一点,他带着一丝妒忌,在《论爱尔兰的现状》中写道:

有一类爱尔兰人被称为吟游诗人,而不是普通诗人。他们的职业就是以诗歌或韵文的形式对人们进行褒贬评价。这些吟游诗人备受尊崇,没有人胆敢触怒他们。

凯尔特人

以英格兰为中心的文学史背后还有另一段古老的历史,这一事实让人难以接受:在英格兰人到来之前,这里居住着凯尔特人。古希腊文化建立在荷马史诗的基础上;同样,爱尔兰文化的根基是凯尔特人创作的诗歌,而不是后来入侵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作品。在这些岛屿的文学史中,业已神化的凯尔特吟游诗人是个关键人物。尤其在威尔士和爱尔兰,吟游诗人的竖琴已经成为强有力的永恒象征。但是由于凯尔特文化靠的是口头传承,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里,吟游诗人的作品并没有被记录下来。

马洛突然说道:“这里也是地球上最为黑暗的地方之一”(约瑟夫·康拉德,《黑暗的心》,1902)。反讽的是,尽管英国后来效仿古罗马,变成了一个帝国,但是有关不列颠尼亚。的最初文字记录并非来自本国人,而是来自一支殖民远征军的首领。在《高卢战记》第五卷中,尤利乌斯·恺撒描写了位于高卢以北的某个三角形岛屿上的居民,由此创造出一个永恒的形象:

“事实上,所有的布立吞人都用木材给自己染色,有时候会染成蓝色,这样在战争中会显得更为可怕。他们留着长发,除了脑袋和上嘴唇,身体其他部位的毛发都剃得很干净。”恺撒没能在不列颠尼亚建立殖民地,不过他和当地人约定,对方必须向罗马纳贡。将近一个世纪以后,奥卢斯·普劳提乌斯于公元43年率军入侵。相比恺撒,他取得了更大的成功。英格兰出现了道路、别墅、浴室和城墙(用来防范北方的皮克特人),最终基督教也传播到这里。随后的几个世纪里,不列颠抵抗罗马入侵者的故事成为民族神话的一部分。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同时也是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在位期间他一直想联合这两个国家,组建一个全新的“英国”。凯尔特人抵抗罗马帝国的故事为莎士比亚创作《辛白林》(约1610)以及约翰·弗莱彻创作《邦杜卡女王》(约1613,又作《布狄卡》或《波阿狄西亚》)提供了素材。

重要的是,古罗马军队从未入侵爱尔兰。这就意味着当圣帕特里克于公元5世纪让整个爱尔兰皈依基督教时,凯尔特人的吟游诗歌传统依然活跃。一些识字的僧侣开始记录并保存本土文化中的故事——包括一系列史诗,比如以英雄库丘林为主角的《乌尔斯特》系列史诗,以及以爱尔兰王手下最出色的勇士芬恩(又作“芬奥恩”)为主角的《芬恩》(又作《芬尼亚》)系列史诗。

无论是古罗马军队还是下一波入侵的盎格鲁一撒克逊人,都没能进入苏格兰或威尔士腹地。因此,凯尔特人的故事在这些地方得以保存下来。不过,几百年来,这些故事同样没有形成文字记载。威尔士当地流传的《马比诺吉昂》,意思是“年轻吟游诗人的注意事项”,讲述了皮威尔(达费德王国的王子)和布兰雯(里尔的女儿)之间的故事。14世纪晚期,这部诗集以手稿的形式出现,被称为“赫格斯特的红皮书”。在苏格兰,颂扬芬恩(也作“芬格尔”)之子奥辛(公元3世纪的传奇勇士兼吟游诗人)的丰功伟绩的故事同样流传开来。

凯尔特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将这些基础性史诗翻译成英语,或者更为常见的做法是对其进行自由改编和再创造。拥护詹姆斯二世的政治集团未能实现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梦。作为替代,一个名叫詹姆斯·麦克菲森的苏格兰人于1760年试图发动一场文化革命。他出版了一本诗集《古诗残片,收集自苏格兰高地,译自盖尔语》。这本诗集取得了成功,这激励他在两年后出版了《芬格尔,六卷本古代史诗》。下一年他又出版了八卷本史诗《帖莫拉》,号称是奥西恩(即奥辛)本人的作品:

是风吹在芬格尔的盾牌上?或者,是过往的声音回荡在我的大厅里?……秋季携带凉风已经四度回归,托格尔马的海面上波涛汹涌,那是你正在发出战斗的怒吼,还有你身在远方的妻子布拉格拉!

(《库丘林之死》)


麦克菲森是否发掘出了足以比肩荷马的英国史诗?有很多人这样认为,但是另一些人却表示怀疑——尤其是塞缪尔·约翰逊博士,作为英格兰人,他对苏格兰文化的评价很低。

“但是,约翰逊博士,”有人这样问他,“你真的相信现在的人有能力写出这样的诗篇吗?”“是的,”他回答道,“许多男人。许多女人。许多孩子。”麦克菲森被要求提供原稿,他不得不进行伪造。人们专门组建了一个调查委员会,这是极具英国特色的处理方式。该委员会的最终结论是(现代研宄己经大致认可这一结果),麦克菲森以(非常)自由的方式对一批传统的盖尔语歌谣进行编辑,并且加入了他本人的创作。虽然奥辛事件对于詹姆斯二世的复辟大业几乎没有产生任何影响,但是这些诗作中所蕴含的浪漫主义的崇高风格帮助英格兰诗歌摆脱了新古典主义的束缚,后者在18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占据着主导地位。威廉·布莱克在《致弥尔顿》和《耶路撒冷》中不再追随希腊一拉丁语文学的古典模式,而是想要将奥辛的诗歌风格与希伯来《圣经》中的预言书风格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激进的英国”史诗。

一个世纪后,在爱尔兰反抗英国统治的过程中涌现出一股文化民族主义潮流,凯尔特文化复兴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领导这场运动的人物包括信奉新教的英格兰裔爱尔兰贵族,比如格雷戈里夫人和威廉·巴特勒·叶芝。格雷戈里夫人翻译并改写了许多以传奇英雄库丘林为主角的故事,叶芝出版了《爱尔兰乡村童话和民间故事集》(1888)、《奥辛的漫游及其他诗作》(1889)和《凯尔特的薄暮》(1893)。1899年,叶芝的剧作《女伯爵凯瑟琳》在他和格雷戈里夫人共同创办的爱尔兰文学剧场上演。1904年12月,“国立”艾比剧院在都柏林开始运营,首次公演包括三出剧目:叶芝的《在贝勒海滩上》(一部关于库丘林的作品)、《胡里痕的凯瑟琳》以及格雷戈里夫人的《一传十,十传百》(一出喜剧,通过自命不凡的治安法官这一角色来讽刺英格兰的统治阶级)。次日晚上,另一位剧作家J.M.辛格的《峡谷阴影》取代了叶芝的一部作品。辛格同样来自富裕的新教家庭,后来投身于爱尔兰文化民族主义事业,他的这部作品取材于阿兰群岛的民间传说。

为了悼念格雷戈里夫人的儿子罗伯特·格雷戈里上校,叶芝创作了一首诗歌,其中有几行写道,辛格“在一个极度荒废、乱石丛生的地方”得到了灵感,他在“夜幕降临时,遇到了一个种族/他们满怀激情,单纯质朴,就如同他的内心”。凯尔特文化复兴不仅与政治活动和民族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表现出富有诗意的愿望,一方面将地方性和自然景物作为宗教意识的根基,另一方面想要回归质朴的乡村生活和强烈的情感。

盎格鲁–撒克逊人

盎格鲁–撒克逊人从日德兰半岛、昂格尔恩、萨克森和弗里西亚等地一波又一波来到英伦诸岛,同时也带来传奇英雄的故事。同样,这些传说在很久以后才形成书面记载。其中最著名的故事是《贝奥武甫》。关于这部作品的确切写作时间,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究竟是在8世纪,还是在很久以后?)。现存的唯一手稿属于10世纪晚期或11世纪,在16世纪被重新发现。《贝奥武甫》代表着古英语诗歌最强劲的风格,但是由于它长久以来不为人知,而且故事背景设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因此在19世纪被翻译成现代英语之前,它对于英格兰文学并没有产生任何影响。近代以来,它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并且出现了多个译本。希尼也翻译了这部作品,《贝奥武甫》对他来说是继1999年签订的《受难节协议》之后,与盎格鲁–撒克逊统治者进行和解的一次机会。这首诗歌所采用的平实语言以及头韵体所蕴含的能量尤其让他着迷(比如,“肌腱断裂/包裹着骨头的肌肉全都炸开来”)。

“奥辛”这个人物在很大程度上是杜撰的,《贝奥武甫》的真实作者并不为人所知。荷马被称为文学的奠基者,完成了从口述传统的无名歌者到受人尊敬的“文学”作者的转变,那么,谁又是英格兰的第一位诗人,英格兰文学的奠基者?

在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英格兰,写作基本上是宗教人员的专属职责。只有牧师才具备读写能力。因此,关于英格兰文学的起源最具说服力的描述出现在一份由牧师撰写的文本中。比德用拉丁语创作的《英吉利教会史》(通常认为完成于公元731年)记录了英格兰民族的早期历史,重点关注罗马教廷和凯尔特基督教会之间的冲突。

根据比德的说法,7世纪晚期的某个时候,圣希尔德在英格兰东北部的斯特里安沙尔赫(即后来的惠特比)担任修道院的院长,那里有一个名叫凯德蒙的人创作了一些“赞美上帝的宗教性质的歌曲”。他对于《圣经》以及相关诠释颇有研宄,用“他的母语英语”将《圣经》的部分文本改写成“极为欢快动人的诗篇”。凯德蒙的创作流传至今的只有一个片段。有人在梦中告诉他,必须歌颂上帝这位造物主。以下就是他吟唱的内容:

现在我们应该来赞美天国的守护者,

赞美主的力量和他的理念,

赞美荣耀的天父完成的杰作,

永恒的主,从一开始就带来每一个奇迹,他首先为大地的后代造出天空

作为头顶的屏障,神圣的创造者;

随后又造出中土世界,人类的守护者,永恒的主,万能的天父

为人们造就了这片大地。

从上述诗句开始,英格兰诗歌一直不乏赞美和感叹;作家担负起职责,要充当“中土世界”的守护者。诗人的创造力模仿了上帝的造物神迹:一条金色的脉络将凯德蒙与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联系起来,后者在千年之后将“诗歌想象”定义为在有限的头脑中不断重复“我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