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自闭症 [9]
结果显示,仅仅对人播放动画片就能产生这种对比。电影中的演员是两个小三角形。在有些电影中他们如图10那样互动,在另一些电影中,他们的活动是任意的。
第一大理论的问题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心盲的理论得到了大量测试,但理论仍有松散之处留待日后收尾。主要批评之一是,并非自闭症谱系的所有人都有心智化的困难。我们不妨假定,批评不仅是基于使用萨利—安妮测试。不管怎样,这仅仅是一个测试,要想测试心智化,需要严格控制条件下的一系列测试。
图10 运动会给人幻觉,认为两个三角形是彼此互动的生物。以上截图中的动画片段会触发以下理解:大三角形(母亲)和小三角形(孩子)在屋里。妈妈出门,温柔劝说最初不情愿的孩子也出去。最后孩子尝试出门,两人在外面开心玩耍
图11 正常大脑中心智化活动的大脑区域。在自闭症人士和弱联结的人当中这些区域的活动减弱
这一大理论面临的第二个批评在于,那些不自闭但有其他残疾的人同样可能完成不了心智化测试。这一批评并非致命。不能完成测试的原因各不相同。毕竟,由于任务本身不同,正常发育的孩子也可能完成不了。例如,如果使用萨利—安妮测试任务,四岁以下的孩子不能完成,再大好几岁的聋儿可能也不能完成。但每一种病例中都有其他线索表明,孩子们能理解心智。另一个针对这个理论的批评是,自闭症的社交障碍出现在典型发育进程中心智化出现之前。最近对一到两岁间已经显示出本能的心智化能力的婴儿所作的研究,或许能回应这项批评。
另一个批评稍显公正:心智化失败与社交的情感方面无关,尤其是使得情感分享自动而亲密的那些方面。情感方面在第二和第三大理论中讨论得更好。
第二大理论:社交驱动
大卫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似乎就从未注视过别人。他甚至避免眼神接触,有人要拥抱他时还会扭过身去。妈妈试图抱他时他的身体也不配合,被抱起时身体很僵硬。长大后他多少愿意去注视熟悉的人了,但仍不会享受身体接触,而独处时他最开心。
这就是第二大理论:自闭症患者生理上缺乏社交的固有内在驱动。证据表明这种内驱力自出生起就很明显。婴儿喜欢看人脸而不是其他物体,他们要听人的话语而非其他噪声。但这只是个开始。在一岁之前婴儿始终不断地参与进互动中,主要是和妈妈,也会和其他人。这些互动非常令人愉悦。
一个很容易观察到的例子是感情的分享,不论是微笑还是皱眉。已有实验表明,婴儿对与母亲面对面互动的时机有着精确的敏感性。在一个实验中,妈妈和宝宝能通过监视器来看到和听到对方。她们仍能愉快互动,表现出完美同步的运动和表情。如果母亲在监视器中的画面在短时间内卡住了,就会立刻导致婴儿的沮丧。健康的小婴儿简直是完完全全的社交尤物。
第二大理论的拥护者们还认为,联合注意力是极其重要的对他人感兴趣的标志。实际上,联合注意力同样被第一大理论的拥护者们称为心智化的第一个标志。可能两种看法都对。
这个过早建立起来的社交驱动,必然在大脑中有其基础。对于小婴儿的生存,这大概是不可或缺的。而大脑基础在自闭症中可能会发生错误。许多自闭症研究者研究的目标大脑区域各不相同,都被称为社交大脑。一个特别的理论是,有个大脑系统支持着我们对他人的情感回应,这个系统主要位于杏仁核内。假如这个系统发生错误,可以导致自闭症中一系列显著的社交和交流问题。这些问题的共同之处包括对他人的冷淡,甚至连看别人都有困难,更进一步的后果还包括没有联合注意力和难以认出他人。
脸、身体和眼睛的世界
第二大理论使我们意识到我们都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人,包括他们的脸、身体、眼睛和他们的过去,不仅总是在我们周围,也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思想里、记忆里、梦境中及想象里。有没有可能,对自闭症人士来说并非如此?他们拥有多么不同的内心世界。当我们数年后遇到个老朋友,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回忆起当初的分别是友善的还是有纷争的。想象一下你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会是什么样。你必然认为这个由人构成的世界错综复杂,变幻莫测。
以下文字节选自一位患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匿名人士所写的内容:
对我们当中大多数人都很难记住的一件事是,我们对谁说过什么,对谁没说过什么。正常人似乎能对每个他们认识的人的细枝末节都在大脑中加以归类存档,细到他们说过的小谎,都有个思维标签把它们记住。
人的世界里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人脸,而人脸上吸引我们注意力的则是眼睛。
在一次想象中的研究里,科学家们让人们观看著名好莱坞电影《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电影由伊丽莎白·泰勒、乔治·西格尔、桑迪·丹尼斯和理查德·伯顿主演。科学家们追踪观众们的眼神凝视。电影拍摄于1966年,当中有大量深度人际互动场景。因此,片中提供了足够多的机会让人来精确观察当你看到如此极有意义的互动时你究竟在看哪儿。事实上,大多数人看的是角色的眼睛,通常从一个人的眼睛切换到另一人的眼睛。相反,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人倾向于看角色的嘴巴而不是眼睛。通常,他们会看画面中完全没有人的地方。
图12 电影中的场景被呈现在人的眼前,他们的眼神注视被记录下来。深色线条表明的是自闭症谱系的人的眼神凝视。浅色线条是普通人的眼神凝视。后者往往偏好看眼睛。自闭症谱系的人更可能看的是嘴巴
关于自闭症人士如何回应正在故意看某个物体的他人的眼神凝视,激动人心的工作正在进行中。正常情况下,在人看向的地方,我们预计会发现有趣的东西,尤其是那个人先看我们,显示出想要交流什么的意图。如果没有东西,我们会很失望。这个效果可以从大脑边侧的一块区域中大脑激活的增加清楚地看出来,该区域位于颞上沟周围。在自闭症大脑中则没有这种增加。大脑的这块区域在很多自闭症大脑的神经影像研究中已经表现异常。这是社交大脑的关键部位,对心智化也有作用。图10展示了这块区域的位置。很有可能,与社交驱动有关的深层大脑区域和心智化的大脑区域有重合。这一点还有待未来的研究来澄清。
第二大理论的问题
很有可能在正常发育的大脑中存在着内在机制,这些机制偏好社交刺激远多于其他刺激。有可能这些在自闭症大脑中发生了错误。然而,假如自闭症孩子缺失了社交驱动,应该在出生后不久就可能显示出来,那时强大而丰富的驱动在正常情况下已经可见了。确实,根据这一大理论,有可能将诊断自闭症提前到一岁之前。但是,如我们在第一章所看到的,这很难做到。在退化型病例中,关键标志就是丧失社交兴趣。引人注目的是,父母们强烈感觉到在婴儿早期,社交兴趣是存在的。
第三大理论:人类镜像系统
第三大理论是从帕尔马的研究者们对猴子所做的突破性工作开始的。“有样学样”(Monkey see monkey do)是一句俗语,但谁会料想这句话包含了关于大脑的一个基本真理呢?帕尔马团队的研究者们记录到大脑一处特别区域的神经元放电。令研究者们自己也感到吃惊的是,他们发现无论是猴子看见实验者的动作,比如抓一个花生,还是猴子自己抓花生,都会引起同一个细胞的活动。这些脑细胞充当了镜子。
由于猴脑和人脑非常相似,这是个极为重要的发现。即使还不能直接记录到人的大脑细胞的放电,我们可以假定在人类大脑中也有个镜像系统。
观察他人做动作时,我们大脑的镜像系统会自动变得活跃,这样我们就能准备好自己完成动作。这一点非常有用,因为它使得我们能以直接的方式来理解他人的动作。我们自己做动作时,就像我们观察他人做动作时一般,同样的神经元活跃了。
因此,镜像系统使得看和做之间建立起自动连接,这个机制使我们能理解他人动作的意义。换句话说,就镜像神经元而言,它们并不在意这个动作是我们自己完成还是他人完成的。
但不止于此。镜像系统理论不只适用于动作。想到有一个类似的机制来负责理解他人的内在意图,甚至内在情感,真是令人兴奋。毕竟,意图和情感通常都伴随着脸上和身体的动作。进一步说,大脑镜像系统出了问题,是否就造成移情的缺乏?通常,移情的定义是一种无意识地复制他人情感的方式。这个机制发生的问题能否解释自闭症的很多社交困难呢?这就是第三大理论。
这第三大理论证据还很不完善,而且对它有利或不利的发现都有。这里讲不利的发现。一种预测是,自闭症孩子会表现出不能很好理解他人的目标和由目标驱动的动作。还有,他们的动作模仿能力应该较弱。这两者在严格实验条件下似乎都站不住脚。
图13展现出一个自闭症男孩成功地精确模仿实验者的动作。实验者的目的是指向桌上一枚特定的硬币,对此,即使很小的自闭症孩子也能自动理解。他们能模仿指向的动作。与正常发育的孩子类似,他们更注意的是目标而不是实验者用的那只手。他们更多使用距离目标硬币更近的那只手,不会用另一只手,即使实验者自己使用了那只手。
图13 手部动作模仿。实验者用任意一只手指向桌上的某枚硬币。孩子们被要求做同样的动作。有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孩子和正常发育的孩子表现完全一样。他们能理解实验者的目的,指向同样的硬币,但会使用他们的优势手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得知自闭症孩子能理解目标,即使他们很难理解人们行为背后更复杂的动机。然而,这是一个在命令下模仿的例子,而不是典型社交情境下的自发模仿。实际上,自闭症孩子的模仿能力有缺失,他们抑制模仿的能力也有缺失。例如,这一点可以从自闭症的经典特征之一—模仿言语的倾向看出来。造成模仿异常的更深层原因可能跟心盲有关。自闭症孩子很难理解在特定交流情境下邀请或禁止模仿的信号。
情感共振
我们再来看看有利的发现。在解释为什么自闭症会伴随着社交场景中拙劣的情感分享时,碎镜理论特别吸引人。当自闭症人士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和手势时,他们在镜像系统中明显表现出较低的活跃程度。这项发现还有待复制实验的进一步研究。它会帮助我们解释自闭症中明显的情感联结的缺乏。
对社交障碍的描述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之一是缺乏情感共振。我们都知道与另一人情感同步时闪耀着温暖光芒的感觉。相反,如果你与自闭症人士共同生活,最难忍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