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自闭症 [8]
人们也能透过头骨来测量到大脑活动的隐约踪迹。用来测量大脑活动的手段有脑电图和脑磁图。脑电图测量电信号,脑磁图测量磁信号。大脑虽然一直不停发出这些信号,但只有当察觉到特定事件时才能在精确时间捕捉到信号。因此,人们可以实时追踪大脑是如何处理事件的。人们可以比较一个事件和另一个事件之间的信号,但只能用实验数百次后取平均值的方法,因为这些信号非常微弱。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研究者们会通过耳机一遍遍播放同样的音调,然后突然插入一个不同的音调。意外音调出现时发生的电或磁活动的量值极其细微,它们表明了大脑对这些声音的差异的敏感程度。脑电图和脑磁图方法有巨大优势,它们可以相当容易地用在年幼或残障孩子身上。例如,人们已经发现,自闭症孩子看人脸时会有异常回应。
我们尚未知晓以上任何发现的意义,也不了解在解剖结构或生理功能方面这些实验究竟揭示了什么。一旦能把不同方法得出的信息结合起来研究大脑,我们就会知道去哪里追寻自闭症的印记。这还需要时间。
毫无疑问,自闭症大脑在不同大脑区域表现出异常功能,但人们仍不得不担心迄今为止研究结果的前后矛盾。研究者们目前偏向于这种说法:异常的根源来自大脑的联结性。大脑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不同区域的数目庞大的联结。大脑需要做大量工作,将来自大脑不同系统的信息整合。很可能,自闭症大脑功能的异常意味着这项工作的效率不高(图7)。
更大的大脑
直至最近,才有人提出自闭症孩子的头可能大于其他孩子的。利奥·坎纳曾经注意到这点,但他的观察一直以来被忽略了。实际上,自闭症孩子出生时的头围和其他孩子并无不同。头围差异到后来,即一岁之后才显现。然后随年龄增长,到现在为止的测量表明头围可能再次变小。这意味着什么?
图7 大脑不同区域有大量的联结。有可能在自闭症大脑中,联结不太好。可能是联结更少,也可能是联结错误
头围,大概还有大脑容量,并不固定。人一生之中头围会变化。有研究表明,在孩提时代早期,自闭症的大脑容量增加明显快于正常发育的孩子。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差别相当明显。然而,正常发育的孩子头围也会增长,并最终追赶上自闭症孩子的头围。
从这点来说,我们仍须假以时日,追踪研究不同个体,才能完成确切的研究。但我们可以假设,年幼的大脑在发育过程中也有交替的增减。可能在自闭症中增多于减,起码在孩提时代早期是如此。大脑容量暴增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修剪发育中大脑的过度增长
黛安娜想到了她家的花园,灌木丛繁殖迅速,必须时常修剪,以免互相缠绕、堵住。可以理解的是,大脑同样也可能有过度发育和修剪阶段。假如神经细胞数量在出生时已基本确定,那就可以推断出神经细胞的联结会被修剪。这些联结就像植物,特别是植物的根部一样,有很多枝杈(称作树突)伸展开去,以联结其他神经细胞的枝杈。在这些枝杈的接触点,存在着最为错综复杂的机制,称作突触。它们就是缩微工厂,控制着什么进,什么出。这已在神经生物学家的实验室中被研究过了,他们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几个脑细胞。这些细胞大多来自鼠类,但它们和人类脑细胞工作机制一样。
像黛安娜一样的优秀园丁需要不时修剪她家花园里的灌木丛、篱笆和树。对大脑来说,园丁的作用部分由控制着过程的基因承担,部分通过学习实现。通过学习,能把必要的联结从不必要的联结中甄别出来。我们可以想象,在自闭症大脑中,其中一个或是两个“园丁”都玩忽职守了。可能存在着过多的联结,导致了联结错误。
图8 一些自闭症孩子大脑袋的例子。很多自闭症孩子出生时头围小,但在一岁之后会表现出头围的过快增长。从孩提时代后期开始头围缩小的情形也有报道
遗憾的是,尚没有直接证据能解释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也还需要关于大脑正常发育的更多知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些初步结论
有个事实无处可藏,即关于自闭症成因、自闭症大脑,都还没有确凿信息可以描述。因此,本章中我着力讲了些更一般的情形,但也忍不住加入了一两个推论,如机体发育的不稳定性,以及发育中大脑的修剪。你可以读到数以百计的科学论文和书籍研究自闭症成因所涉及的生物学因素,以及自闭症有时伴随的病症。同时,有数百项研究用结构的和功能的大脑成像技术来试图告诉你自闭症大脑的重要事实。然而,很快就会出现其他论文和书籍,它们讲述的是略有不同的故事。
从这些正在进行的研究中黛安娜能得出什么结论?首先,自闭症的成因不是一个而是很多。不同病例可能已经暗示了倾向性基因的不同组合。在显微镜下可见的大脑异常,表明了它们起源于胚胎发育非常早的时期。自闭症孩子的大脑袋是个有趣的新发现,但我们还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第五章 社交互动:问题的核心
社交问题有哪些?为什么有问题?
我可以说自闭症真正有趣的地方并不是关于大脑,也不是关于基因吗?真正有趣的地方在于思维。我坚信即使彻底弄清自闭症的原因,我们也仍然理解不了自闭症。我们需要了解患有自闭症究竟是什么样子。
患有自闭症为何就不能完整参与社交世界?难道在听觉、视觉、触觉之外还另外有一种“社交觉”,而他们正好缺乏这种感官?生来就看不见或听不见的孩子尚能接收和回复社交信号,自闭症孩子却做不到。现在开始,我们将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一下通向自闭症核心的成果。在本章中,我们来看看众多科学家们已经提出的三大理论,它们意在弄清自闭症患者社交失败究竟是怎么回事。
第一大理论:心智理论
让我们回到马克·哈登的小说《深夜小狗神秘事件》。书中主人公克里斯托弗能解决复杂的逻辑问题,但他不能理解对别人来说明白无误的社交信号。他不知道谁在说谎,谁想帮助他。他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与目前为止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不同,这个问题是有答案的。
……一天,朱莉在我隔壁桌子坐下,把一管水果糖放在桌上,她问:“克里斯托弗,你觉得里面是什么?”
我说:“水果糖。”
她打开水果糖管子的盖子,把它倒过来,出来一支小红铅笔。她大笑道:“不是水果糖,是铅笔!”
然后她把小红铅笔放回去,盖起来。
她说:“如果你妈妈现在进来,我们问她水果糖管子里装了什么,你猜她怎么回答?”……
我说:“铅笔。”
那是因为我小时候不明白别人也有思维。朱莉和爸爸妈妈说了,这种事对我来说总是很困难。但我现在觉得不难了。因为我决定把它当作一种猜谜,而如果某样东西是个谜题,那一定有解决的方法。
这本书只是个故事,但书中描述的实验却在大约二十年前就实施了。新理论要得到彻底验证,新思想要广为人知,是需要那么长的时间。科学突破极少发生在一夜之间,也极少由单个人完成。恰恰相反,它们通常依赖很多人很多年的努力。
科学家们是如何研究像克里斯托弗这种人的呢?他们如何发现他那些奇怪问题的原因?如果读过那本书,你可能还记得克里斯托弗只能用逻辑推理来理解他父亲或是其他任何人的所知所想。只有患有自闭症的人才不得不这样做。而我们的读者中大多数人都不需要逻辑推理,反过来我们有自动显示器。就像一个卫星导航系统告诉你在空间中位置如何,大脑有个系统可以告诉你跟其他人的关系。我们就是知道故事中的人或角色有愿望,有感情,有想法。而且大多数时候我们能准确知道这些想法是什么,我们大多数人似乎天生就会读心术。然而,克里斯托弗不会。
正常情况下,大脑和思维的社交部分使我们自动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反应。我们不需要思考,但我们通过考虑别人所想、所需就能解释人们在做的事情。这曾被戏称为“心智化”或“心智理论”。在自闭症当中,这个心智化机制出了问题。
这一大理论做过的第一次测试在图9中得到说明。测试是这样的:萨利有个篮子,安妮有个盒子。萨利有块石头,被她放进了篮子里。然后她出去玩了。当萨利不在时,调皮的安妮把篮子里的石头放进了自己的盒子里。萨利要回来了。她想玩石头。她会去哪里找她的石头?大多数五岁及以上的孩子会极其自信地给出答案。萨利会去篮子里找她的石头,因为她认为石头在篮子里。她所认为的现在错了;我们知道石头其实在哪,但萨利不知道。
与之相反,即使是很聪明的自闭症孩子也觉得萨利—安妮测试很难。他们往往说萨利会去石头真正在的地方去找。他们不会考虑萨利那已经过时了的确信。他们最终会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但要花费比正常发育的孩子长得多的时间,这种情形简单而能自动理解,但他们获知的与此不同。在自闭症当中,心智化从来不是轻轻松松自动发生的。一位特别聪明的自闭症人士讲过他在社交互动时的困难:“我在一次互动后要坐下来努力弄明白意图、想法等等。我的确需要‘离线’,事后才能弄明白,而不是实时完成。”
图9 萨利—安妮测试[这个测试被S.巴伦—科恩、A.莱斯利和U.弗里斯(1985)使用]
所以说,学习的确在进行,但通常会弄错最重要的点。例如,一个自闭症年轻人的妈妈说:“我教导他当他伤害别人感情时要道歉。他也总是道歉—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伤害感情。他会一直道歉。”但也有很多病例要难理解得多。有个年轻人总是盯着别人,因为他相信只有盯着别人才能让人知道他的想法。
萨利—安妮测试是一种明显而又完全有意识的思维读取形式,这种形式在发育过程中较晚习得。近来关于心智化的典型发育的研究,已成功找到在婴儿一到两岁之间有这项能力的证据。这个证据是从幼童观看某个场景时的眼神凝视类型得到的,这有点类似于萨利—安妮测试。比如,当萨利去石头真正在的地方而不是她以为在的地方找时,婴儿们凝视更久—还表现出惊讶。因此很显然,他们对于萨利将会去哪里找石头有强烈期待,看见结果不同时会非常好奇。正在进行的研究表明,自闭症孩子并不拥有这项看起来完全无意识的心智读取能力。进一步说,他们能否习得这项能力也让人生疑。缺乏直觉性的心智化曾被戏称为心盲。
大脑中的心智化
这一大理论已经带来从未预料到的大脑系统的发现。这个大脑系统致力于心智化。它是借助大脑扫描仪的帮助而发现的。挑战之一是制造刺激,这种刺激会引发自然而然的心智化,再将它们与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