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美国政党与选举 [6]
在体现民主方面,排序投票制具有明显优势。在相对多数票获胜的选举中,某些候选人可能扰乱局势,但如果改为排序投票制,这种情况就不复存在。与此同时,投票者可以支持少数党或无党派候选人,不用担心自己的投票会间接帮助那些他们最不喜欢的候选人。另外,候选人也不用在短时间内募集大量资金来进行决胜选举。最重要的是,这种办法坚持奉行过半数票法则。但也有人指出其中缺陷,特别是整个过程相当复杂,对于不太了解内情的选民来说尤其如此。
爱尔兰以及其他一些民主政体实行排序投票制。近来,旧金山市采用了这种办法,效果不错。有些州已经授权下辖各市政府,如果愿意可以采用这种办法。但对于公众来说,排序投票制依然很陌生。要想把美国式民主的“基本信念”(相对多数票获胜)改成更符合多数法则(大多数人信奉这个民主目标)的排序投票制,还需要很长时间。
两党制
2000年总统大选之后,一些美国人开始质疑选举人团体系的有效性。有人质疑在那样的选举中他们所面临的选择机会。但很少有人质疑上述选举流程,更不用说质疑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垄断美国政坛近150年的政党体系。但是,在美国有且只有两大政党能够有效竞争权力,这一点显然对于民众与政府之间的联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美国选举体系通常被称为两党制。但美国宪法完全没有提及政党。没有任何法律规定,必须由共和党和民主党来进行选举。每逢选举,总有少数党或无党派候选人参加竞选,他们之中有些人甚至能获得胜利,更多人则对于选举结果产生重要影响。但不可否认,两个主要政党主宰着美国政坛。2006年,在国会535名议员中,只有众议员伯尼·桑德斯和参议员吉姆·杰福兹(两人都来自佛蒙特州)既不是民主党,亦不是共和党。50个州的州长都出自两党。举行议员选举的49个州,在大约7400名州议员中,有超过7350人出自两党。(内布拉斯加州有两点独一无二。首先,该州议会是一院制,其他州都分为两院。其次,该州在选举议员时,选票上不注明政党归属。在市级选举中,不分党派的选举更为普遍。有句老话说得好,“清理街道的方式不分共和党和民主党”。)
之前我们对于选举情况的分析足以说明,为什么在美国会衍生出两党制。首先,总统职位是美国选举的最大奖品。非胜即败。选举人团采取“胜者独占”的选票分配方式,这加重了获胜的砝码。美国的政治体系以三权分立为特征,通过一系列施行相对多数票获胜法则的选举来产生行政首脑,这样的体系不允许出现联合政府或政治交易。因此,在投票之前就必须达成同盟以取得过半数票,并最终赢得总统职位。
其次,单一席位选区加上相对多数票获胜在议会选举中发挥了同样的作用。最终只有一个获胜者,投给少数党候选人的选票被认为是浪费,甚至起到反作用,特别是当某个不被看好的候选人因为部分选票投给没有获胜希望的候选人而最终赢得选举的时候。采取比例代表制的多席位选区体系将鼓励其他政党加入,因为他们有可能赢得某些选举,并且有可能在议会中与理念相近的其他政党结成同盟,但美国不存在这样的选举体系。
在执政期间,两个主要政党通过了一系列措施来确保自身的主导地位。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措施当数竞选资金募集体系,在这方面少数党及其候选人处于绝对劣势(参见第七章)。类似情况还有,在最近的总统竞选流程中,负责主持候选人辩论的委员会表现出两党(而非无党派)特色。该委员会由两党的前领导人共同担任主席,并且制定一系列规则,限制少数党候选人参与辩论;在某些候选人(比如绿党领袖拉尔夫·纳德)看来,这些做法完全不公平。有人把这种情况比作俗语所说的“狐狸看守鸡笼”,那些一心期盼少数党在美国政坛发挥更大作用的人尤其不满。
当前的政治制度对两党有利,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美国人对此都很满意。从近年来的多次总统选举(尤其是1992至2000年之间的几次选举)以及某些州级选举(比如1994年的缅因州州长选举,无党派候选人安格斯·金最终当选,击败了一位著名的民主党候选人和一位颇有前途的共和党候选人)中可以看到,许多民众已经表达了对于两党给出的候选人的不满。但存在不满并不等于这一体系就会发生改变。无论人们喜欢两党制还是多党制,必须承认的是,当前的政治制度必然导致两党处于主导地位。这一点不同于讨论两党制对于代表机制的影响。
与此同时,两党制持续存在并不意味着选举体系——尤其是州级选举——就此停滞不前。美国的政党体系在国家层面是一种处于竞争关系的两党制;也就是说,共和党和民主党是仅有的可能赢得选举的政党,但两党之间的选举结果事先并不确定。
不过两党之间的竞争已经发生了变化。比如,在20世纪大多数时候,南方各州是民主党的坚定支持者,人们认为民主党继承了被视为林肯政党的共和党,正是该党发起内战,并且解放了奴隶。甚至在1964年选举之后,南方大部分州都没有共和党。如今,共和党已经在南方处于主导地位,民主党的力量转向都市,尤其是东西沿海地带以及中西部的工业地区。
1960年选举结束后,来自南方各州的全部22名参议员都是民主党人,106名众议员中有99人是民主党人。2000年选举结束后,22名参议员中有13人是共和党人,125名众议员中有71人是共和党人(由于南方人口增长,众议员人数有所增加)。
两党在各州展开竞争,但不管是州级选举,还是各州内部的地区性选举,各地情况都有所差异。比如,在伊利诺伊州,两党在州级选举中竞争激烈;与此同时,在芝加哥的选举中,民主党处于主导地位;但在该州南部地区的选举中,共和党则占据优势。通常来说,民主党都能赢下纽约州的竞选,但在该州的大部分乡村地区,竞争相当激烈。很显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模式也在发生变化,并且受到政治因素和人口迁移的影响。对美国政治的任何一个方面进行过于宽泛的概述,往往就会漏掉这些细节。
小结
要评判美国的选举体系是否达到了最终的民主目标,理解该体系的框架和规则十分重要。通过这些框架和规则,处于被治理地位的民众得以表达他们的意愿,认可负责治理的官员,同时也认可后者施行的政策。美国人的政治信念包含在《独立宣言》中,后者列出了民主的基本原则,美国式民主就建立在这些“不言自明的真理”之上,自建国以来,这些原则一直贯彻至今。其中最基本的一条是,“人人生来平等”,并且“被造物主赋予了若干不可让渡的权利”。政府的目标就在于巩固这些权利,政府的权力基于民众的认可。
选举流程决定了民众如何来表达这种认可。宪法规定的制度框架决定了选举流程如何运作,以及选举能否帮助民众表达他们对于官员的认可。这个框架有两个最重要的方面:首先是三权分立,行政部门独立于立法机构,并且分别举行选举;其次是联邦制,宪法没有规定的权力由各州保留。建国时选出领袖的办法就脱胎于宪法的这些核心要素。当初的那些决定后来衍生出现行的政治体系,以及政党在这一体系中所起的作用。要理解现行体系,要评价美国式民主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就必须先来回顾美国政党的演变过程。
第二章 美国政党简史
1787年,为了说服纽约民众批准新的联邦宪法,詹姆斯·麦迪逊写下了《联邦党人文集》第十篇。人们通常认为,这篇文章提出了宪法的基本纲要。麦迪逊告诫读者,派系斗争祸害无穷,“既不利于其他人的权利,也不利于长期的、整体的社区利益”。乔治·华盛顿在辞去总统职务的告别演说中,告诫民众“要以最严肃的态度来反对党派意识的祸害”。
然而,麦迪逊本人后来却敦促托马斯·杰斐逊建立组织,反对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政策,后者是华盛顿的财政部长,据说华盛顿的告别演说就出自他手。这些开国元勋一度害怕派系斗争,反对政党,最后却变成了最早的政党领袖,这听起来多么讽刺。杰斐逊组建的民主共和党是第一个现代政党。
在这些开国元勋提出警告的时候,他们所担忧的对象还没有成形。但政党(以及两党制)很早就在美国出现,并且延续至今。在第一章,我们探讨了一些制度因素,用来解释为什么美国会存在两党制。在本章,我们将分析政党的历史成因和后续发展。
图3 约翰·亚当斯、古弗尼尔·莫里斯、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和托马斯·杰斐逊,这几位建国时期的政治领袖同时也是早期政党的缔造者
早期美国政党
麦迪逊和杰斐逊联合起来组建政党,并不是为自己谋求权力,而是因为他们认为,汉密尔顿正引导国家走上错误的道路。汉密尔顿的经济政策对新英格兰地区的商业阶层更为有利,麦迪逊和杰斐逊认为美国是个农业国家,弗吉尼亚地区的种植园和西部边疆的农民才是美国的代表。每个阵营都认为他们是为了公众的利益。
双方展开辩论。[2]他们组建的政党类似于18世纪英国/爱尔兰政治哲学家埃德蒙·伯克所设想的组织(“一群人联合起来,为促进国家利益而共同奋斗”)。作为理论家,这些缔造者一度担心政党会造成国家层面的派系斗争和内部分裂。然而当这些人成为国家领袖之后,他们发现组建政党是必要的手段,只有政党才能达成同盟,从而为公众利益服务。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认为,从经济因素和地缘政治因素考虑,新生的美国要想生存,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作为建国初期的财政部长,他的意见深受华盛顿总统重视,尤其是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比如募集足够的资金来偿还独立战争期间的债务,以及由联邦政府来承担各州债务。约翰·亚当斯是华盛顿的副手,后来成为华盛顿的继任者,虽然他瞧不起汉密尔顿,但他赞同后者的许多看法。托马斯·杰斐逊在华盛顿政府中担任国务卿,他强烈反对汉密尔顿的计划,但出于对华盛顿的忠诚,他继续留在内阁。然而,在国会当中,汉密尔顿与杰斐逊各自的追随者派系分明,后者认同杰斐逊关于农业化和各州自治的理念。两人关于美国发展方向的理念差异最终产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