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美国政党与选举 [20]
竞争激烈程度
很显然,各个地区政党提名资格的竞争激烈程度相去甚远。那些决定着初选中是否存在竞争的变量很容易确定:选区的政党偏向性、职位的重要性、是否有强势的在职官员参选、政党组织的实力。
在共和党占据明显优势的地区,共和党的提名资格就更受看重(因为在换届普选中获胜的可能性更大),因此竞争也更加激烈。但这些地区的民主党提名资格竞争就不那么频繁。在民主党占据明显优势的地区,情况则正好相反。相比各州州长或联邦参议员竞选,地方职位和州议员的提名资格更有可能出现无人竞争的局面。事实上,在基层职位竞选中,政党的角色通常是找到愿意参选并且在获胜后愿意就任的人选。如果有强势的在职官员寻求连任,他或她所在的政党内部出现竞争对手的概率非常低,并且在对方政党内部出现竞争对手的概率也不高。最后,实力强大的政党组织通常会争取所有职位,并且压制本党候选人的竞争对手。实力较弱的政党组织更有可能放弃部分职位,把精力集中到更有价值的职位。
之前我们曾提到,近年来谋求连任的众议员有70%的人在没有遭遇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再次获得提名。其他人也很少遇到强势的对手。除了重新划分选区后的年份(两名现任议员可能被分到同一个选区),很少有人失去提名资格——在过去的30年时间里,除了重新划分选区后的年份,每次换届选举失利的都少于五人。为了反对现任议员,对方政党内出现提名资格竞争的情况更为常见。初选遭遇竞争的情况更多发生在公开席位竞选中,尤其是在某个政党控制某个选区的情况下。这个时候,获得提名资格意味着在换届普选中获胜的可能性更大。
谁获得提名资格
在绝大多数州,初选采取相对多数票的规则,得票最多的候选人获胜。很显然,在没有竞争的初选中或者在只有两名候选人参选的情况下,这条规则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在那些参选门槛不高的州,重要职位的提名资格往往有多名候选人参与竞争。在这种情况下,相对多数票获胜的规则可能导致在换届普选中获得提名资格的候选人得票无法超过半数。
有九个州规定,获得提名资格的候选人得票必须超过半数,如果在第一轮投票中没有候选人超过半数,就由得票最高的两名候选人进行决胜投票。历史上,南方各州普遍采用决胜制的办法进行初选。当时只有民主党候选人才有可能在换届普选中获胜。因此,初选实际上就决定了最终的胜者。现在,共和党在许多南方地区占据主导地位,一些非裔政治人物声称,决胜制初选对他们不利。比如,杰西·杰克逊在20年前就曾经借助一个突出的例子,用华丽的语言提出过此类看法。然而,历史经验表明,决胜制能确保最终获胜的候选人得到广泛支持,并且长期以来对于非裔候选人没有产生负面影响。
从实用主义角度看提名流程
虽然说,理解提名流程以及流程中的各种变量如何导致不同结果非常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除了公开席位的提名竞争之外——这样的竞争往往是为了党内重要职位,并且该党的候选人有常规的获胜机会——美国的初选很少出现激烈竞争。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一名候选人寻求某个政党的提名资格。这些候选人中,有些人是自告奋勇,还有些人则是由政党领袖招募才参加竞选。
有许多例子表明,如果非要坚持基本民主原则,就会造成无人竞选的局面,政党领袖通常也无法招募到合适的候选人。在上述例子中,如果一名在职者寻求连任,他或她将在选民没有对上一任期进行考核的情况下再次当选。如果没有在职者参加竞选,选民将失去目标,不知道该选择谁来执政。虽然说,很少有州长或联邦参议员在没有反对意见的情况下当选或连任,但这种情况在其他职位选举中并不罕见——近年来,众议院有大约15%的换届选举出现此类情况;州议会选举的这项数据平均超过30%。
造成提名资格无人竞争的原因有许多。首先,由于在职者的强大实力、政党重新划分选区以及竞选成本等因素,潜在的候选人认为自己不可能获胜。我们将在下节关于换届普选的内容中讨论这些因素。除此之外,某些时候政党组织的实力不足以提供充分支持,这也是潜在的候选人没有涌现的原因之一。当政党组织寻觅到潜在的强势候选人并且鼓励他们参选时,他们通常都会接受招募。那些最终决定不参加竞选的潜在候选人认为,缺乏有效的政党支持是阻碍他们参选的原因之一。另外,有些潜在的强势候选人出于其他原因不愿意参选,比如对于竞选或者担任新职务不感兴趣——更喜欢自己现在的职务;不喜欢竞选流程;觉得参加竞选需要付出极大的个人代价和职业代价,超出了个人收益和职业收益。他们也可能在综合考虑上述原因后,决定不参选。
换届普选
我们之所以要研究选举活动的运作机制,是为了判断现有的选举活动是否有利于民主。对于美国选民投票行为的研究集中在总统选举。虽然分析家对此有不同的阐释,但他们一致认为,政党归属感和对于总统表现的评判是决定民众投票行为的重要因素。有人可能会说,依赖于对这些因素的评估符合民主价值观。那么,对于总统以下的其他职位选举来说,同样的说法是否还成立?
州长选举和参议员选举
把总统以下的其他选举按照职位重要性来划分,有助于我们的分析。新闻媒体和公众关注少数引人瞩目的选举。此类选举大多形势胶着,竞争激烈。不过,其他选举大多不开展竞选活动,更谈不上激烈竞争。
有41个州在非大选年举行其他职位选举,这些选举吸引了绝大多数关注。2006年,有36个州举行州长选举。[54]其中有27个州的现任州长谋求连任,他们全都面临对手的挑战。大多数挑战者具备竞争力,能够募集资金并且把自己的竞选信息传递给公众。有8个州的现任州长陷入苦战,他们的对手不仅有足够的政治资历,而且有大笔竞选资金,足以保障大范围的媒体覆盖——这些人包括联邦众议员、之前因为任期限制而卸任的前州长以及各州范围内当选的官员。
另外有9个州的州长竞选属于公开席位,其中有2个州是因为现任州长决定不谋求连任,另外7个州是因为现任州长受任期限制无法参选。[55]这9个州当中,有8个州竞争激烈,每个政党都派出强势候选人参选。整个秋季,每一场竞选活动都努力把自己的竞选信息传递给选民,这些信息基于现任者之前的表现以及候选人将来要实现的承诺。公开席位竞选往往竞争激烈,选民的投票也更有意义。2006年,有6个州的州长职位落入对方政党的手中。
各州的重大问题往往决定了州长竞选的结果。民众会评判州长作为行政长官的功绩,并且根据后者在上一任期内的表现做出判断。联邦参议员选举往往关注全国性问题。2006年,有43个州举行联邦参议院席位竞选。随着选举年的临近,鉴于共和党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日渐衰退,民主党希望能重新掌控参议院。在选举年开始前,4名参议员(2名民主党人,1名共和党人,再加上无党派人士杰福兹)宣布离职。在寻求连任的29名现任议员中,有19人在距离选举还有好几个月的时候就已经稳操胜券(虽然在弗吉尼亚州,由于现任参议员乔治·艾伦在竞选活动中接连出现言行失态,原本没有悬念的选举变得竞争激烈,并且最终以艾伦的失利告终)。在争夺4个公开席位和挑战10名现任议员(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各半)的竞选活动中,出现了激烈竞争的场面。这些竞选活动中投入了数千万美元的资金。两党派出经验丰富的政治人物,或是争夺公开席位,或是挑战对方政党的现任议员。其中有许多人为了参加参议员竞选,放弃了其他重要职位。到了11月,有6个席位落入对方政党手中,同时民主党再次获得多数席位。
关于这些重要的公共职位选举,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首先,在很多时候,两党都提名强势候选人参加竞选,他们得到巨额资金支持,开展咄咄逼人的竞选活动。参加这些选举的民众有机会获得充分信息,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选出能够代表他们的候选人。2006年,这样的有效竞选活动出现在大约30个州的选举中,其中有些是州长选举,有些是联邦参议员选举,也有些兼而有之。
不过,剩余的20个州(包括4个同时举行州长选举和联邦参议员选举的州),现任参议员没有遇到明显挑战就成功连任。有人或许认为,缺乏竞争的原因是某些州具有明显的政党偏向性。的确,在共和党占据明显优势的得克萨斯州,这就是州长里克·佩里和参议员凯·贝利·哈奇森轻松连任的原因所在。但其他州的情况有所不同。比如怀俄明州,民主党赢得州长选举,共和党赢得参议院席位。在这些例子中,阻止潜在的强势候选人参加竞选的因素不再是政党,而是在职官员及其个人组织的实力。并且,在这些例子中,民众即便对候选人的执政表现感到不满,也没有机会提出有效的反对意见。
众议员选举和州议员选举
“公正投票”组织(由“投票与民主中心”发起)是一个致力于选举改革的非政府组织,目的是提高选民的投票率,保障选举的公正性。自1992年以来,该组织一直保持活跃,重点关注众议院席位竞选。根据开国元勋的设计思路,众议院是美国政府最贴近人民的分支机构。“公正投票”组织关于众议院选举的报告取名“可疑的民主”,这是个很贴切的名字。
众议院席位很少出现竞争。在过去30年的选举中(包括2006年在内),所有谋求连任的现任议员,有超过90%的人取得成功。很少有人遇到具有竞争力的对手,许多人甚至没有对手——不论是初选,还是换届普选。潜在的强势候选人如果对众议院席位感兴趣,他们通常都会等到有公开席位出现,才宣布参选。结果就是,挑战现任议员的候选人实力孱弱,没有能力募集资金,因此也就没有能力把他们的竞选信息传递给选民。
为什么现任议员看起来不可战胜?有许多因素导致现任议员地位稳固:他们有能力取悦选民,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的众议员身份;他们有能力募集资金,尤其是从某些立场相近的利益集团;他们懂得如何划分选区以利于某个政党;最后,他们的个人组织和竞选技巧在第一次成功当选的时候已经经受考验,并且在之后的每一次选举中不断改善。
现任议员成功连任的比例如此之高,这算是问题吗?尤其是考虑到州议员连任的比例与众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