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美国政党与选举 [15]
无党派人士
之前我们分析了谁是民主党人、谁是共和党人,但还没有谈到剩下的群体,也就是无党派人士。对于政府官员来说,这个问题最容易回答:在职官员中无党派人士非常罕见。以美国第109届国会为例,只有一名无党派参议员,代表佛蒙特州的詹姆斯·杰福兹。他之前属于共和党,在脱离该党后继续担任参议员直到退休,因此并没有以无党派人士的身份参与竞选。在众议院内,同样来自佛蒙特州的伯尼·桑德斯是唯一的无党派人士。2006年,美国50个州的州长以及99%的各州议员都来自民主党或共和党。
对于无党派人士来说,谈论政党组织属于逻辑矛盾。既然他们没有党派,又何来政党组织?但是,在无党派人士参加竞选的时候,他们的确会建立组织。这样的组织大多属于临时性质,为某一次竞选活动而组建,之后就宣告解散。这些组织的成员都是候选人的支持者,通常因为与候选人志同道合才选择跟随——他们或是共同关注某个(或某些)问题,或是对其他候选人感到不满。这样的组织偶尔也会保留下来,比如H.罗斯·佩罗为1992年总统竞选而建立的组织。这些支持者或尝试组建新的政党,或继续支持他们的领袖,是后者吸引他们加入政治领域的。和那些多年来为小型政党服务的工作人员一样,他们投身于一项事业,但在此过程中,他们的影响力十分有限。
选民中的无党派人士往往最终决定选举结果。他们并非统一的群体。一些人热心政治,但不愿意保持对某个政党的忠诚,因为他们的观点与两党都有所差异。另一些人曾经是某个政党的支持者,但后来对该党感到失望,又不愿意支持另一方。还有些人对政治问题感兴趣,但不赞成那些明显具有党派偏向、不能保持中立的政治人物。最后,还有不少人对政治或政策毫无兴趣,不属于任何一个政党,因为他们并不关心这些讨论。因此,无党派人士中,有一些属于民众之中消息最灵通、对政治问题最关注的人;另一些则属于消息最不灵通、对政治问题最不关注的人。候选人必须了解这两类人,制定合理、有效的策略来吸引他们。这样的判断属于艺术而不是科学,更依赖于情绪而不是实质。在少数几个竞争激烈的案例中,这样的判断往往决定最终的胜负。
小结
政党在美国选举中处于核心位置,但大多数民众并没有正式的党员资格。事实上,许多人并没有形式上的政党归属,还有许多人甚至并不认同任何一个党派。但是,政党的概念依然十分重要。大多数民众对两个主要政党印象深刻,知道这些政党的立场,知道什么样的人会认为自己属于某个政党。就连那些自认为无党派的人,通常也会投票支持民主党或共和党候选人——他们之所以那样做,往往是因为知道作为某个政党的候选人意味着什么。候选人在政党组织的支持下参加竞选。他们或许试图保持着独立于组织的地位,但没有人会否认这些组织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选举中招募候选人和募集资金时。在竞争激烈的选举中,政党组织还在另一个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那就是发动支持者前去投票。最后,政治人物当选之后,政党就成为他们在政府内的组织形式。人们根据当选官员的政党归属(民主党或共和党)来判断他或她的行事方式。越来越多的民众声称他们不支持任何政党,以保持独立为荣。这通常意味着,他们会更换支持对象,从一个党的候选人换到另一个,而不是说他们找到了介入美国政治的第三条道路。
第五章 总统选举的提名与普选
2000年11月和12月,世界各地的民众等了几个星期才知道究竟是乔治·W.布什还是阿尔·戈尔赢得了美国总统选举。分析家和民众就两点达成一致。首先,美国的选举体系存在严重缺陷。选举结果等了几个星期才最终确定,而且清楚表明获胜者要靠司法机构对于问题选票的裁决才击败对手,这样的选举体系对一个以民主灯塔自居、被其他民主国家视为典范的国度来说,堪称羞耻。
其次,很少有人真正明白美国的选举体系。乔治·W.布什在得票数不如阿尔·戈尔的情况下,最终赢得选举,对此不仅美国人感到吃惊,世界其他地区把美国式民主视为典范的民众也深表意外。在美国各地,公民课的教师向学生解释何为选举人团,那些学生回家后又把这些知识告诉父母。试图向观众解释这一制度时,那些明白该选举体系的电视记者常常不知道从何说起。
如果说美国民众选举总统的方式十分复杂,存在漏洞,并且很多人对此理解有误,那么两个主要政党遴选候选人的方式更是如此。民众知道获得提名的候选人在政党大会上产生,还知道早在这些会议召开之前,获得提名的人选就已经揭晓。那么人选究竟如何确定?哪些州举行初选,哪些州召开推举会议?两者有何区别?具体如何操作?参加大会的代表是哪些人?他们如何选出?他们又做些什么?
提名流程并不只是抽象的步骤,不只是痴迷政治的人才对此感兴趣。提名流程的具体安排决定了哪些候选人有机会获胜,哪些人毫无机会。该流程从一大批潜在的总统候选人当中筛选出两个人——两个主要政党的提名候选人。不了解候选人如何选出,就不可能理解美国选举的最终结果。
同样,总统大选的规则也并非中立。选举人团体系对某些候选人有利,对另一些候选人不利。正因为这一体系如此运行,乔治·布什才能当选。如果换一种选举体系,或许他就会失利。规则不同,候选人的竞选策略就会发生变化。资金支持在总统提名和选举流程中有着巨大的作用。竞选活动的资金捐助有具体规定——这些规定的力度强弱同样影响到选举的最终结果。只有明白了美国选举体系的运作方式以及其他方式可能产生的结果,才可以根据民主价值对这一体系提出批评。
提名流程
乔治·W.布什两次获得共和党提名,成为总统候选人。第一次在2000年,时任总统比尔·克林顿即将离开白宫;第二次在2004年,布什寻求连任。这两次提名代表着政党提名总统候选人的两种不同方式。2004年,民主党提名约翰·克里成为总统候选人,挑战在任的共和党总统,这是第三种提名方式。
表5.1列出了分析总统候选人提名时需要考虑的若干因素。[27]关键因素是现任总统是否寻求连任。与之相关的是第二个因素,即提名究竟出自现任总统所在的政党,还是出自“在野”党。[28]如果在提名流程中某个候选人早早被看好,这样的流程就和那些没有热门候选人的例子有所不同。
从表5.1可以得出关于党内竞争的几点结论。首先,除了寻求连任的总统之外,那些在提名流程中早早被看好的候选人很少能最终获得提名。有四个人是例外,很让人感兴趣。其中两个人获得提名后要挑战现任总统,后者被认为难以战胜,因此这样的提名实际上意义不大。1984年的沃尔特·蒙代尔和1996年的鲍伯·多尔都是受人尊敬的政党领袖,他们配得上提名资格。但是,如果其他潜在的候选人认为对手(即现任总统)可能输掉,或许他们在本党内部就会遭遇更为强劲的挑战。2000年,阿尔·戈尔是现任副总统,同时也是党内确定的继任者;他有责任延续克林顿–戈尔团队的政策。
但是,2000年乔治·W.布什的提名完全不同。布什几乎是政党领袖指定的对象——不是形式上的政党组织领袖,而是本党在政府内部任职的重要人物(包括共和党州长)和本党的主要资助者(包括许多来自他的家乡得克萨斯州的)。他早早被人看好,在初选之前已经有了巨大的优势,资金上的差距导致其他潜在的强劲对手退出初选。[29]
重要的是,要观察候选人在不同情况下使用的竞选策略。不过,在理解这些策略之前,还是有必要先熟悉一下竞选活动使用的规则。
表5.1 总统候选人提名资格分类统计表(括号内的数字是具有竞争力的候选人人数)
游戏规则
基本原则很简单:如果某个总统候选人能在本党的提名大会上获得过半数票,他或她就将获得本党的总统提名资格。如果某个副总统候选人能在提名大会上获得过半数票,他或她就将获得本党的副总统提名资格。还有更简单的规则吗?
半个多世纪以来,提名大会只不过是走个形式。大会代表早已选定,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承诺支持的对象。一旦某位候选人得到足够多代表的支持,可以确保获得过半数票,提名资格便就此确定。在正式投票时,代表通常按照总统候选人的意见,选出他指定的副总统候选人。[30]
这些代表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如何成为代表?在分配代表名额和选择代表方面,两个主要政党在许多重要细节上都有所区别。每个政党都有自己的一套办法来决定每个州可以选派多少名代表参加全国大会,这套办法并不固定,每次大会都可能有新的调整。但通常而言,这套办法基于两个因素:每个州的选民人数和本党近年来在该州的竞选成果。民主党还确保,部分经选举任职的官员(包括议员、州长、州级官员、政党领袖等)将作为代表参加全国大会。民主党全国大会通常比共和党全国大会规模更大。[31]
不同政党之间、政党内部以及各州之间选择代表的方式也有所区别。通常来说,共和党允许各州政党组织有更多自主权来决定选择代表的具体方式,民主党则把若干指导意见强加给各州的政党领袖。[32]
选择代表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以总统候选人为准的初选,另一种是候选人推选大会。以总统候选人为准的初选把竞争提名的候选人列在选票上,由民众投票选出其中一位候选人,根据选举结果来确定参加全国大会的实际代表。这听起来很简单,但由于体系内部存在各种变量,实际操作非常复杂。
首先,那些参加投票的民众是什么人?是不是每个人登记之后都可以投票,还是说只有党员才有资格?对于没有正式党员的政党组织来说,“党员”究竟意味着什么?某些州(比如威斯康星州)施行所谓的开放式初选,任何登记过的投票者都可以参加。其他州(比如新罕布什尔州)允许没有在两党中任何一个政党登记的无党派人士选择两党中任意一个的初选进行投票,但民主党人不得参加共和党初选,同样共和党人不得参加民主党初选。还有一些州(比如马里兰州和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