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美国政党与选举 [13]
对于两个主要政党来说,全国大会在形式上是最高决策机构,但实际上大会很少做出决定。不过,全国大会自有其作用,其中之一就是团结全党。大会期间,政党的忠实支持者聚到一起,享受融为一体的氛围,为本党的历史感到自豪,并且共同谋划短期内有望实现的光明前景。更重要的是,两党的全国大会规定了本党的运作方式,包括随后的选举提名流程。[16]
此外,全国大会还以政党纲领的方式来表明本党在当前重大问题上的立场。有些时候,政党纲领委员会内部的争论反映出本党内部更为重大的观念分歧。其他时候,候选人的支持者严格控制纲领写作。不同于采取议会制的民主国家,美国的政治领袖不一定非要恪守本党纲领,但在选民看来,发布政党纲领就是为了明确政党的立场。因此,潜在的总统候选人都会努力主导纲领的写作过程。他们不希望由于采取他们并不赞同的争议性立场的纲领而受缚。
1992年全国政党纲领
1992年,当两大政党提名纲领委员会时,竞选形势已经明朗:共和党将提名总统乔治·H.W.布什谋求连任,民主党将提名比尔·克林顿。
共和党安排党内的社会保守派来负责纲领写作。布什的竞选助理认为,纲领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保守派团结在候选人周围。结果,1992年的共和党纲领在当时的许多争议性问题上都采取了极端立场。
与之相比,比尔·克林顿的顾问想要确保本党纲领能够体现克林顿的中间立场,这也是民主党领导委员会提倡的立场。他们努力游说,想要指定纲领委员会主席和下属的起草委员会负责人的人选,并且让克林顿的支持者来掌控委员会。克林顿的竞选领导小组(加利福尼亚州联邦众议员南希·佩洛西和科罗拉多州州长罗伊·罗默加入全体委员会,新墨西哥州联邦众议员比尔·理查森加入起草委员会)与那些在民主党党内提名竞选中败给克林顿的对手进行协商,确保最终纲领代表克林顿的观点,并且那些失利的候选人不会当场提出挑战。
结果说明一切。共和党大会在纲领问题上产生内部分歧。该党看起来落入极端分子的掌控,持中间立场的人对此感到失望。民主党团结在候选人周围,提出了一份持中间立场的纲领。这些形象影响了大选的最终结果。
鉴于政党在提名流程中发挥的不同作用,各州的政党大会有所差异。如果政党起到关键作用,那么候选人的竞选团队会竞相让支持自己的代表坐在席位上进行表决。这样的大会时常发生争吵。候选人之间的立场差异体现在围绕规则和纲领发生的争吵,以及支持者的公开表态。大会最终支持赢得提名的候选人时,该党要么展示团结,要么继续分裂,这取决于大会所支持的对象是否会在初选中遭遇挑战。
在其他州,政党大会仅仅是展示党内团结的工具。大会成员聚在一起,那些在职的官员设法鼓动本党的忠实支持者参加他们的竞选活动。大会颁布纲领,但通常没什么意义。这些大会的主要目的就是宣告秋季竞选正式开始,并且动员全党为后面的活动准备好大量人手。[17]
小结
美国的政党组织体现出联邦制的特色。每个选举层面都设有组织。各级组织保持一致的地方在于,真正的事务都由工作人员来完成,政党的主要角色就是协助候选人竞选职位。形式上的组织等级不等于党内的地位差异。政党组织的领袖并不能管制以该党名义当选的官员。政党的实力与该党在竞选活动中提供的援助密切相关。现在政党组织扮演的角色与一个世纪前有着显著差别,这反映出选举流程的某些关键方面发生的重要变化,比如获胜后的奖励、参选的激励和接触选民的手段。
第四章 共和党人、民主党人及其他党派
谁是共和党人?谁是民主党人?谁又是其他党派?如果你观察的对象是那些知名人物,这些问题不难回答。乔治·布什总统是共和党人,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是民主党人。政府官员竞选时总是以这个党或那个党候选人的身份出现。但如果观察的对象是佛蒙特州的中学教师、北卡罗来纳州的纺织工人、内布拉斯加州的农民、加利福尼亚州的计算机工程师,你还能判断吗?他们是民主党人,还是共和党人?谁是无党派候选人?政府里哪些人代表他们的利益?
一直以来,政治学家认为有必要区分三个概念:选民的政党归属、政党组织以及政府官员的政党归属。选民的政党归属指的是实际投票者的政党归属。政党组织包括地方、州、全国各级政党委员会招募的竞选者、服务者和工作人员。政府官员的政党归属指的是竞选产生或者直接任命的政府官员,通常他们都属于某个主要政党。
我们将在本章讨论上述三种情况下的政党归属。我们将指出,选民的政党归属一直在变化。不管如何界定,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把认同某个主要政党的选民与为政党服务的人、参加竞选的人或者被任命为政党代表的人区分开来。
选民的政党归属
你怎么知道,某人究竟是民主党人还是共和党人?作为民主党或共和党的一员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知道,美国的党员不同于欧洲的党员,因为美国人并不是在真正意义上加入某个政党,政党也没有成员名单。我们还知道,政党忠诚度是预测民众投票结果的最佳依据。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民主党选民总是投票给民主党候选人,共和党选民投票给共和党候选人。
通常我们通过三种办法来分析选民的政党归属。第一种办法是观察选民究竟在哪个政党登记在册。但这种办法有局限性,因为许多州并不保留选民登记的官方记录。比如说在缅因州,如果有人说他是民主党人,那就意味着他在民主党登记在册,因此他作为选民有资格参加民主党的初选。但如果这个人住在威斯康星州的姐姐说她是共和党人,结果则完全不同。威斯康星州并不登记选民为某个党派,她可以参加任何党派的初选。由于各州的选举法律不尽相同,政党的登记记录并不是一个很有用的分析工具。
第二种办法是观察选民究竟投票给民主党候选人还是共和党候选人。在某种意义上,这种界定政党归属的办法最有用,因为我们最终关心的是选举结果。因此,分析布什总统的支持者与克里参议员的支持者之间究竟有哪些差异就是有意义的。如果我们想弄清楚为什么某次选举会出现这样的结果,那么分析候选人的支持者就很有意义。但是某些选民可能在某个职位的选举中投票支持民主党候选人,却在另一个职位的选举中投票支持共和党候选人。在一张长选票上,选民很可能在不同党派之间反复切换。而且,某些选民在这一年的某个职位选举中支持共和党候选人,往往在下一次选举中却改为支持民主党候选人。如果我们想了解哪些投票者是共和党人,哪些是民主党人,那么投票行为作为分析工具作用有限。我们经常听到,现在越来越多的民众属于无党派人士。在选举日,这些人往往面临二选一的局面——不是民主党就是共和党。如果我们在设定类别的时候就把他们排除在外,又怎么能理解他们的投票行为呢?
由于这些限制,研究者通常使用第三种办法,利用党派认同来分析选民究竟归属民主党还是共和党。党派认同用于调查选民自我认定的对于某个政党的忠诚度。因此,这个概念不同于党员身份,也不同于投票支持某个政党的候选人。[18]
长期以来,不同的民意调查机构一直在分析选民的政党认同。商业调查机构(比如盖洛普公司)通常递交报告,分析选民如何在民主党、共和党和无党派人士之间自我区分。他们提的问题很简单:“根据当前的政治局势,你觉得自己是共和党人、民主党人,还是无党派人士?”(如果对方是无党派人士,问题则改为:“根据当前的政治局势,你觉得自己更倾向于民主党,还是共和党?”)[19]
多年来,民主党在这项调查中占据明显优势,同时很少有投票者宣称自己属于无党派人士。在过去的十年里,共和党缩小了与民主党之间的差距,同时把自己归为无党派人士的投票者人数明显增加。结果就是,每个类别的人数几乎相等,不同月份的数据变动很小。2006年2月和3月,盖洛普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5%的选民认为自己是民主党人,32%的选民认为自己是共和党人,还有31%的选民认为自己属于无党派人士。如果把“具有倾向性的选民”计算在内,也就是说,把无党派人士中认同79某个政党的人归入该政党,那么最终认同民主党的人压倒认同共和党的人,双方比例分别是50%和41%。
政治学家通常更依赖“全国竞选研究”组织发布的数据,该组织自1952年以来对每一次总统选举都进行了调查,提出的问题与盖洛普公司类似。关于政党归属,该组织提出的问题是:“通常说来,你认为自己是共和党人、民主党人、无党派人士,还是其他身份?”[20]比起商业调查,“全国竞选研究”组织对选民的分析更为深入,因此对于了解选民群体来说,也更为有用。
在回答究竟谁是共和党人、谁是民主党人、谁是无党派人士这样的问题时,政党认同概念至少有两个用处。首先,观察社会中的不同群体,判断特定群体的成员是否认为自己属于某个政党。[21]其次,观察政党同盟,判断特定群体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属于某个政党的支持者。
政治团体的政党归属
政党对于投票者的吸引力通常基于后者的群体身份。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当选总统后,新政同盟把一些群体团结在民主党周围,包括南方地区的白人、城市里的工人阶级(尤其是工会成员)、非裔美国人、犹太人和天主教徒。共和党吸引的同盟更难界定,但至少中产阶级以上的富裕白人、小城镇居民及农村地区居民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样的格局持续了三十多年,直到20世纪最后二十多年时间出现若干变化,形成新的格局并80延续到21世纪。
一些群体对于民主党的支持力度明显减弱。最极端的例子是南方地区的白人。直到1960年代,南方地区的许多白人依然认同民主党。共和党虽然反对民主党的自由主义政策,尤其是民权问题,但在1964年大选之前,他们并没有在南方各州与民主党竞争重要职位,因此南方地区的白人只能选择支持民主党。到了1980年代,这些人的支持对象发生转变。现在南方地区的白人更倾向于认同共和党,而不是民主党。
天主教徒是新政同盟的重要部分。后来约翰·F.肯尼迪作为候选人当选总统,成为首位入主白宫的天主教徒,这进一步加强了天主教徒对于民主党的忠诚度。但现在天主教徒的支持力度已大不如前,对民主党的认同度只勉强高于共和党,布什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