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罗马共和国 [8]
第一次布匿战争
罗马共和国在崛起途中和迦太基发生了冲突。两个国家早期的交往是相对友好的。在皮洛士战争期间,罗马和迦太基之间订立了条约,彼此合作,共同抵抗皮洛士的侵略。但在皮洛士战败后,罗马获得了南意大利的控制权,这让后者开始干涉西西里事务。然而,当时的西西里正处在迦太基的势力范围内。迦太基同位于西西里的希腊城邦之间的战争持续了数百年,而该岛上最大的一个城市是叙拉古。公元前288年,一支自称马默尔提尼斯人(马尔斯神的儿子)的意大利雇佣兵侵占了西西里人的城市墨西拿。马默尔提尼斯人肆意蹂躏了迦太基人和叙拉古人的领地,这激起了周边所有邻国的敌意。公元前265年,墨西拿城内的敌对派分别向罗马和迦太基求援。迦太基人首先做出回应,派出一支舰队赶往,但罗马军队旋即在西西里登陆。一名迦太基将领包围了墨西拿(因此举动,后来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叙拉古和罗马结成同盟共同对抗迦太基。公元前264年,第一次布匿战争爆发。
迦太基人和西西里之间的交往由来已久,因此他们对来自墨西拿的请求做出回应是易于理解的。但罗马人为何响应了马默尔提尼斯人的求援?其中的一个动机是恐惧。因为罗马人担心迦太基借此机会占领西西里,进而给操控在罗马手中的意大利带来威胁。同时,罗马人对保持意大利同盟者的忠诚也十分在意。通过援助马默尔提尼斯人,罗马向其盟友表明,当后者处于危难之际,罗马人会施以援手,以此表明它的“信任”(f ides)。罗马史料往往乐于强调恐惧和信任是战争动机,因为罗马人声称他们发动战争只是出于保护自身或朋友的需要。这些动机的确存在,但罗马人不会将整个事实和盘托出。罗马社会是围绕战争和征服带来的经济效益而运转的。与此同时,罗马贵族之间为了获得军事荣耀而彼此竞争。军队的统帅是执政官,而所有的重大决定都必须要经过元老院的辩论后才能做出。因此,元老贵族集团是战争的努力推动者。
在同墨西拿的冲突发生后不久,西西里的陆上战争很快变得相持不下。迦太基主要依赖沿海城市的防御,而罗马在攻城战争中的经验明显不足。迦太基军舰不断为沿海城镇提供补给,甚至能够通过海路运输战象。这一僵局再加上迦太基海军不断骚扰意大利沿海,促使罗马第一次组建了一支拥有战斗力的海军。此前罗马已经拥有少量船舰,但军舰体积较小,装备陈旧,完全无法和迦太基人所拥有的最顶尖的战舰相媲美。得益于一支迦太基五列桨座战舰搁浅,罗马人硬是在60天内仿造出了120艘自己的五列桨座军舰。船上水手均是从意大利南部城市的希腊同盟者中招募而来。
罗马史料在描述这段历史的时候,言辞可能稍有夸大,但他们白手起家建造出自己的舰队绝对是共和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成就之一,也是对罗马人组织天分的致敬。和迦太基海军相比,为了弥补技术和经验的不足,罗马人在他们的船上配备了“鸦喙”(corvus)。这种倾斜的木板尾端镶嵌的铁钉可以将两艘船钉在一起,这样被固定的甲板就变成陆地战争的战场。配备这一武器的罗马新型战舰在公元前260年的米莱战役中大获全胜。共有50艘迦太基军舰被俘获,后来这些船只的船喙被用来装饰罗马广场上的柱子,以纪念战役的指挥官盖乌斯·杜伊利乌斯。
横空出世的罗马海军改变了战争的走向。公元前265—前255年,当罗马人察觉机会来临之时,他们将一支部队用军舰送往阿非利加,试图给迦太基本土造成威胁。然而,这支军队被斯巴达人科桑西普斯所指挥的雇佣兵打败。随后罗马的救援舰队又遇到了一场猛烈的风暴。这次海难共摧毁了280艘船只,其中超过10万名桨手和士兵葬身海底。第二支舰队在公元前253年再次遭遇风暴,其部分原因是在恶劣的天气下,“鸦喙”让罗马船队更易于受损。后来,由于罗马指挥官普布利乌斯·克洛狄乌斯·普尔喀把圣鸡扔下甲板而引起了神的愤怒,让迦太基人在公元前249年获得了德雷帕拿海战的胜利。就像在陆地上进行的战争一样,海战也变成了消耗战,任何一方都很难占到便宜。
到公元前240年,战争进入第三个十年,双方都已精疲力竭。可能有占意大利人力资源20%的人口死于海上风暴和战争,但罗马人依然拒绝议和,反而越走越远。他们征收新税,贵族强制自己购买国债。每三个元老需提供一艘战舰。因此,更多的军舰被建造出来。罗马人终于在公元前241年于西西里西部海域的埃加特斯群岛附近获得海战的最终胜利。迦太基被迫求和。
根据条约,战败的迦太基人放弃了西西里。此外,尽管没有失掉其他领土,他们还要赔偿3200个塔伦特银币(重量约100吨)。巨额赔款让迦太基举国难支,条约甫一签订就立即引起了一场大规模的雇佣兵造反,一直持续到公元前237年。罗马人又趁迦太基虚弱之际侵占了撒丁尼亚,并威胁要和迦太基重开战火,除非后者追加支付价值1200塔伦特的贡物。迦太基人除了接受这一苛刻的条款外别无选择。但是罗马人的蛮横只能激起迦太基人更大的愤懑。就像2000多年后的《凡尔赛和约》一样,第一次布匿战争的结束为日后的冲突埋下了种子。
第一次布匿战争不仅展示了罗马在军事和经济重压之下所具有的韧性,也证明了在巨大压力之下罗马同盟者的忠诚。在战争结束时,西西里成了第一个向罗马缴纳赋税的行省。和意大利同盟者不同,罗马人派一名法务官做西西里的总督,除了有当地驻扎的小规模军队作后盾外,他还在一名财务官的协助下监督赋税征收。除此以外没有增设其他的官僚机构。罗马人喜欢保留现有的社会和政治架构,并借地方精英之手实施统治。西西里这种简单灵活的体制为罗马所有行省行政制度提供了范例,很快就被引入到撒丁尼亚。
汉尼拔和西庇阿
在丢掉西西里和撒丁尼亚之后,迦太基转向了它位于西班牙的最后一份海外殖民地。迦太基人从那里开始向外扩张领土,通过开采丰富的西班牙银矿来支付罗马人的贡赋。西班牙的总指挥官是哈米尔卡·巴卡(“雷暴者”),他决定恢复迦太基的荣光,一雪前耻。据说哈米尔卡为此让年仅9岁的儿子发誓成为罗马人的一生之敌。他的儿子名叫汉尼拔—就个人而言,这是罗马共和国面临的最强对手,或许也是古代西方世界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汉尼拔的形象在李维的笔下已成为不朽:
在其麾下,将士们的勇猛和自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他在危险面前毫无畏惧,一旦机会到来,就能展露极高的战术能力。无论在体力还是精神上,他从未感到过一丝疲倦。他可以忍受极炎热或极寒冷的气候,并甘之如饴。吃喝并非为满足口腹之欲,而是为了保持身体的强健……无论是在马背还是陆地上,作为战士,无人能出其右。冲锋陷阵时,他总是第一个奔向敌人,也是最后一个离开战场。他拥有如此众多和杰出的美德,但他的缺陷同样显著。他拥有非人般的残暴,比普通的布匿人更为狡诈,全然弃事实、荣誉、宗教、神圣誓言及所有其他人珍视的神圣之物于不顾。
正是汉尼拔把迦太基军队带向了第二次布匿战争。李维把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归结于汉尼拔本人以及他从哈米尔卡那里继承的“巴卡血仇”式的反罗马情结。然而,现实因素更为复杂。迦太基在西班牙地区的扩张给罗马敲响了警钟。约公元前226年,罗马和迦太基签订了一项条约,规定以西班牙北部的埃布罗河为边界,各自划分势力范围。然而,罗马同西班牙城市萨贡托订立了友好协议,而后者却位于埃布罗河以南100公里处的迦太基辖区内。公元前219年,汉尼拔出兵攻打该城,给罗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战争理由。在迦太基拒绝了罗马交出汉尼拔进行惩罚的请求后,第二次布匿战争于公元前218年爆发。汉尼拔的行为毫无疑问是挑衅性的,虽然罗马声称是为了保护同盟国,其实它迫不及待地想要参战。所以,“历史上最刻骨铭心的战争”(李维语)就这样爆发了。
罗马一度打算在西班牙和北非的迦太基领土作战。但等到罗马军队就绪之时,汉尼拔已经向阿尔卑斯山进发了。他决定直接侵入意大利来打击罗马人力和资源上具备的优势。所以汉尼拔放弃了交通上的便利,冒险吃力地翻越崇山峻岭。半数以上的士兵和众多大象倒在了阿尔卑斯山一个个关口,但最终,汉尼拔率领着2万余名拥有丰富战斗经验的西班牙和北非步兵,及6000名精英骑兵(其中大部分是努米底亚人)进入了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南麓的意大利地区被称作山南高卢,它在第一次布匿战争数年后才被罗马人征服。这时,高卢土著居民造反,加入了汉尼拔的南征军。
公元前218年11月,汉尼拔的努米底亚骑兵在提契诺河边发生的小规模战斗中首获胜利。战斗结束时,罗马执政官森普罗尼乌斯·隆古斯率领的主力作战军团还未赶到。公元前218年12月的一个异常寒冷的早晨,自以为胜券在握的罗马人跨过特雷比亚河向迦太基军队发起进攻,随后战败。此役让罗马损失兵力多达2万余人。汉尼拔当即释放战斗中的所有意大利俘虏,并提出不要赎金。他宣称此举是为了“解放”罗马的同盟者。在这一阶段,汉尼拔的舆论攻势未见明显效果。在过了一个冬天之后,转眼到了公元前217年,另一支罗马军队在新当选执政官之一,盖乌斯·弗拉米尼乌斯的率领下再次碰上汉尼拔的部队。穿过伊特鲁里亚一路追赶汉尼拔的罗马军队在绕特拉西梅诺湖畔行军途中,直接陷入了敌人设好的包围圈中。这是一个雾气弥漫的清晨,汉尼拔的努米底亚骑兵切断了罗马的侧翼,致使15000名罗马士兵在战斗中被杀或投湖而亡,其中就包括统帅弗拉米尼乌斯。
处于危急关头的罗马人任命了一名独裁官,即昆图斯·法比乌斯·马克西穆斯。其绰号为“拖延者”(Cunctator),因为法比乌斯采取了一个新战术,那就是避免和迦太基军队正面作战,以消磨汉尼拔的战斗力。这种非典型的罗马军事策略极其不受欢迎。与此同时,法比乌斯也未能阻止汉尼拔溜进意大利南部地区。公元前216年,新任执政官卢修斯·埃米利乌斯·保卢斯和盖乌斯·特伦提乌斯·瓦罗率领部队在一个叫作坎尼镇的平坦的平原地带遭遇汉尼拔。虽然罗马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