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罗马共和国 [9]
坎尼会战是汉尼拔最具标志性的一次胜利,一举奠定了他军事天才的声名(时至今日,汉尼拔当年采取的战术仍在军官培训课程中被当作案例讲授)。他的宣传也第一次起到作用,获取了一部分罗马盟友的投奔,尤其是获得了意大利南部的希腊殖民地和位于西西里的叙拉古的支持。但汉尼拔未能对罗马城发起进攻,这可能是因为他有所顾虑,或是因为他缺乏足够的资源这么做。即便在坎尼惨败之后,罗马的意大利同盟者中的大多数依然对盟主保持忠诚。汉尼拔也让官员年度竞选这一共和国制度的弊端暴露无遗。现在罗马又再次转向“拖延者”法比乌斯·马克西穆斯,他和更加激进的马尔库斯·克洛狄乌斯·马尔凯鲁斯一起当选了执政官。这两个人被冠以“罗马的盾与剑”的美名,担负起罗马复兴的巨大使命。在一连串光辉的胜利中,汉尼拔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让多达7万名罗马将士血溅沙场。到公元前212年,在意大利、西班牙和西西里战场,罗马人共投入了20万兵力。差不多有5万兵力被用来监视和跟踪数量较少的汉尼拔军队。这些罗马士兵再也没有投入到正面战场中去,而是牵制汉尼拔行动,并打击那些加入汉尼拔阵营的力量。此时罗马人身负着巨大压力,然而,就像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一样,他们拒绝倒下。
地图5 坎尼会战平面图
在牵制住汉尼拔之后,罗马人的注意力转向了他处。马尔凯鲁斯于公元前211年攻陷了反叛城市叙拉古。阿基米德的一系列精巧发明让罗马人的攻城战打得异常辛苦。在这些武器中,据说有一个爪钩可将罗马船只从水面上吊起来。还有一种叫“蝎子”的武器,它能投射小型铁制飞镖。叙拉古城被攻陷后,阿基米德被一个无名小卒所杀。叙拉古大捷确保了罗马对西西里的控制权。马尔凯鲁斯死于公元前208年汉尼拔在意大利设的另一场伏击战。不久之后,迦太基人设法(也是唯一的一次)为汉尼拔的军队增加支援。然而,在公元前207年,在梅陶罗河附近的一场战斗中,迦太基后援军被罗马人击败。敌军统帅,汉尼拔之弟哈斯德鲁巴的头颅被扔进了汉尼拔营帐中。至此阶段,意大利战场差不多退居次席。决定性的事件正在西班牙拉开帷幕。
在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后,罗马将领普布利乌斯和格涅乌斯·科尔涅利乌斯·西庇阿就对迦太基人在西班牙领土发起了一系列攻击。到公元前211年,两兄弟均已战死疆场。新任统帅是普布利乌斯年仅24岁的儿子,与父重名的普布利乌斯·科尔涅利乌斯·西庇阿。这种接替在罗马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年轻的西庇阿此前从未掌过权,甚至还没有获得竞选公职的资格。但他很受欢迎,勇气十足,又是一名优秀的战士。一上任他就立即着手在西班牙重组军队。他将西班牙短剑(gladius)和重型长矛(pilum)引入军队阵容。同时,一个军团由数个中队组成,每个中队含120人,军团分为三条战线,共4200人。这样的阵容更具灵活性,因为它能高度适应西班牙坎坷不平的地形。历史证明它甚至在和更加强硬的希腊步兵方阵对抗时同样效果显著。公元前209年,西庇阿率领着这支全新的部队,用5天的时间急行250英里,对迦太基人设在新迦太基(今卡塔赫纳)的指挥部发起了闪击战。意识到该城朝海的一面防守虚弱,西庇阿趁退潮时分,穿过一个环礁湖,攻取了新迦太基。新迦太基城的陷落让罗马控制了附近丰富的银矿资源。到公元前205年,迦太基人被迫从西班牙撤离。
公元前205年,西庇阿回到罗马城,受到英雄一样的欢迎。他趁热打铁,顺利当选执政官,并战胜了以法比乌斯·马克西穆斯为代表的那些年长的保守派元老,成为既定的北非远征军军团统帅。罗马军队在北非登陆迫使汉尼拔不得不返回迦太基加强防御。到此时,汉尼拔已经有30年没有见到故国了。西庇阿用外交手段获得了努米底亚人的支持。在公元前202年进行的扎马会战中,汉尼拔失去了军队中惯常的优势—骑兵。训练有素的罗马步兵敞开式布阵让汉尼拔军队的战象冲进来却未造成损伤。一场酣战过后,西庇阿成了最后的胜利者,汉尼拔只能求和。在两国签订的协议中,迦太基需要支付罗马1万塔伦特赔款,并在50年内分期付清。同时,迦太基人失去了北非以外的所有土地。迦太基城幸存下来,但它曾经的霸权从此不复存在。西庇阿举行了罗马有史以来最为盛大的凯旋式。为了纪念这场胜利,他获得了“阿非利加努斯”的名号。
第二次布匿战争再次验证了罗马的坚韧不拔以及罗马意大利同盟者令人击节的忠诚。汉尼拔或许拥有无可匹敌的天赋,他取得的成就也同样永垂不朽。但正如第一次迦太基战争那样,罗马人消化掉吞下去的苦果,收获的却是胜利。然而,这种胜利是付出了代价的。两次战争导致的大规模人力损耗不可避免地对罗马农业社会造成了显著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可以恢复,但社会混乱和军事扩张带来的财富所产生的合力,对罗马下一个世纪所面临的内部危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罗马而言,同样不可小觑的是强势人物的崛起。有史以来第一次,这些人手中握有的权力和荣誉对元老院的集体统治形成威胁。当西庇阿于公元前205年当选执政官,发动扎马远征之前,他仅30岁出头。在获得执政官位以前,一般需要拥有担任低级别官职的经历,而西庇阿此前从未担任过任何此类官职。他还获得了统兵权,这使他位居更年长的同代人如法比乌斯·马克西穆斯之上。西庇阿史无前例的政治履历,伴随着他取得的巨大军事胜利和获得“阿非利加努斯”(阿非利加征服者)的称号,让元老院精英中的每一个人都更难与其竞争。从后世的角度去评价,我们可以将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视作罗马共和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军阀”,这些军阀身上具备的超凡魅力、财富和荣耀将其置于元老院的对立面。虽说元老院的集体权力依然强大,但罗马精英的竞争精神不可避免地让其中某些人试图阻挠西庇阿的成功。在罗马共和国历史最后二百年中出现了一系列军阀,并在尤利乌斯·凯撒和皇帝奥古斯都身上达到顶峰。
迦太基必须毁灭
在公元前2世纪,罗马和迦太基之间发生了最后一次冲突,尽管“第三次布匿战争”(这一名称并不恰当)更像是双方漫长斗争中的一次可悲的尾声。公元前202年后,在汉尼拔率领之下,迦太基人的活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复苏,直到公元前195年他被迫流亡海外,以免被移交到罗马人手中。根据投降协议,迦太基不许主动采取任何军事行动。这个限制被邻国努米底亚利用,后者不停地侵占迦太基的领土。迦太基向罗马发出的每次求助,都遭到后者的拒绝。在公元前151年,在付清了最后一批赔款后,迦太基人开始向努米底亚发起攻击。罗马人立即做出反应,派出由鹰派元老马尔库斯·波尔奇乌斯·老加图率领的一个使团前往阿非利加进行调查。当加图回到罗马后,他坚信迦太基人对罗马再次形成了威胁。此后,每当在元老院发言之时,他都会在演讲结束时加上那句著名的“迦太基必须毁灭”(Carthago delenda est)的口号。
公元前149年,罗马再次派出军队出征迦太基。迦太基人答应了罗马人开出的所有条件,并主动提出放弃此前被扣押的300个人质,交出手中所有武器。然而,罗马人接着又要求迦太基人离开自己的家园,在距离大海至少10英里外的土地上建造一座新城。处于绝望中的迦太基人被迫反击,他们英雄般地抵抗了罗马长达三年之久。在经历几次挫折后,罗马人最终又选择了一位同样因过于年轻而未达到执政标准的年轻人,普布里乌斯·科尔涅利乌斯·西庇阿·埃米利阿努斯为执政官。他是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过继到本族的孙子。正是在他的带领之下,迦太基城终于在公元前146年被攻破。整座城市被彻底摧毁,活下来的人全部变卖为奴,城池遭到诅咒并被撒盐。从此北非成为罗马共和国的一个行省。
第五章 地中海霸主
战胜迦太基让罗马成为西部地中海的领头羊。第一次布匿战争及随后的胜利确保了罗马对西西里和撒丁尼亚的控制权。第二次布匿战争将罗马的影响力延伸至北非和西班牙。直到公元前146年,罗马才在北非建立了第一个行省。不过西西里和撒丁尼亚分别在公元前241年和前243年就已成为罗马的直属辖区。近西班牙行省和远西班牙行省均成立于公元前197年。罗马通过其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优势对行省疆界以外地区施加压力。在地中海西部依然有抵抗罗马霸权的民族存在,而罗马军队则对西班牙的敌对部落以及随后兴起于高卢地区的凯尔特诸民族不断征伐。不过,在战胜迦太基后,西方已没有能够给罗马统治构成直接威胁的对手存在。
罗马进入希腊化世界
然而,传统上古代地中海权力的中心地带却位于东部地区。到公元前200年,希腊城邦的光辉岁月已湮灭在历史中,但希腊语言和文化依然是衡量文明的一把标尺。被亚历山大征服后,东地中海分裂为众多的王国、联盟和城市,它们的数量也一直处于变动之中。公元前2世纪期间,罗马成为复杂的希腊化世界中的主导力量。对希腊文化的仰慕为罗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优雅趣味,即便罗马军队击溃了那些试图寻求保存希腊自由的城邦。而罗马对东方的征服又为日益紧张的罗马共和国肌体带来新的压力。
地图6 罗马和东地中海
亚历山大大帝在公元前323年去世,将其通过征服得来的庞大领土留给了“最强者”。他的将领们为争夺控制权进行的战争很快使帝国分崩离析。到公元前3世纪末,出现了三大王国:安提柯王朝治下的马其顿,塞琉古王朝治下的叙利亚,以及托勒密埃及。希腊自身则被同盟城市组成的联盟操纵,主要是科林斯湾北部的埃托利亚联盟和伯罗奔尼撒内的亚该亚联盟。少数城市依然保持独立,其中包括斯巴达和雅典,但它们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已变得微乎其微。其他的城市包括以贸易为主的罗德岛和亚细亚的帕加马王国。正如整部希腊历史证实的那样,不同城邦都成为战争和同盟形成的一个不断变换网络的一部分,而罗马则几乎是毫无准备地步入其中。
从军事和政治实力而言,在上述国家中,几乎没有哪个能以任何方式和罗马抗衡。然而,对罗马而言,希腊东方拥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希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