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笛卡尔 [8]

By Root 872 0
体研究范围是什么,我们必须参考《哲学原理》法文版的序言。笛卡尔在序言中说,“哲学的第一部分是形而上学,它研究的是知识的原则,包括上帝的主要属性、我们灵魂的非物质本质和我们思想中所有清晰明确的观念”(9B.14)。他在其他地方还有“非物质或形而上”事物的说法(9B.10),仿佛形而上学关注的就是物质科学覆盖范围之外的一切对象。笛卡尔似乎无心给出形而上学的准确定义,在列举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时,或许参考的是自己所记得的拉弗莱什公学的学科分类,以及他定居巴黎前后那段时间朋友们出版的相关论著。让·德·希隆[53]在1626年发表了一部著作,名为《两条真理:关于上帝和神意的真理与关于灵魂不朽的真理》。笛卡尔出版《第一哲学沉思集》第一版时(“第一哲学”与“形而上学”在他看来是同义词),副标题大概就脱胎于希隆的书名:《关于上帝的存在与灵魂的不朽》。为了赢得教会的信任,笛卡尔努力制造这样一种印象:《沉思集》是一部驳斥无神论者谬见、维护宗教真理的作品(尽管与同类作品相比,它思路独特,逻辑完美)。在书的前面,他还发表了一封自己给索邦神学家们的信,权当序言。他在信中称,写作《沉思集》是为了响应教皇向基督教哲学家们发出的呼吁,反驳灵魂与肉体同灭的论调(7.3——4)。书中六篇“沉思”的标题也刻意笼罩了宗教的光晕。笛卡尔对梅森透露了实情:

[标题提到的]都是我希望人们注意的东西,但我的书还涉及许多别的东西。我私下告诉你,这六篇“沉思”包含了我的物理学的全部基础。不过请你不要告诉大家,否则亚里士多德的支持者就很难赞同我的想法了。我希望读者在发现我的原则摧毁了亚里士多德的体系之前,就已经逐渐适应我的这些原则并意识到它们的正确性。

(3.297——298)


因此我们可以说,这部关于形而上学的著作,表面上是虔诚的宗教文本,骨子里却是掩饰得很好、颠覆正统的文本。

第十一章

《沉思集》

笛卡尔的一些信件表明,他是从1639年11月开始写作《沉思集》的。那时他已在荷兰住了大约十年,隔不了多长时间就更换一次住址。关于这段时间的生活,现有的记述常把他描绘成隐士般的人物,深居简出,只有几位仆人相伴,沉浸在科学实验和科学理论中,偶尔也涉猎哲学。但他其实并没有如此与世隔绝。笛卡尔有一些亲近的朋友,其中有光学理论领域的著名合作者康斯坦丁·惠更斯[54],莱顿大学[55]数学教授弗兰兹·凡·舒滕[56],还有贝克曼(只是后来闹翻了)。笛卡尔总是根据远近,经常与这些密友和其他一些人互访或通信。

我们所知的关于笛卡尔私人生活的有限细节大多集中在他旅居荷兰期间。或许是在代芬特尔(1632年他的一位年轻追随者在那里得到了一个教职),笛卡尔邂逅了一位名叫埃莱娜的女人,两人同居并生下了一个女儿。1635年8月7日孩子受了洗,取名弗朗辛。1635年后弗朗辛和埃莱娜似乎已经与笛卡尔分居,只是不定期地与他见面。他竭力向外人掩饰这段关系,她们来访时他总是把弗朗辛称为他的侄女。1640年,小女孩五岁时得热病死了,笛卡尔说这是他一生中最伤心的事。

弗朗辛死前几个月,笛卡尔完成了《沉思集》。1639至1640年冬,他捡起了1629年搁下的讨论形而上学的著作,花了五个月时间修改,并准备出版。他日益迫切地感到,自己需要发表一部神学家能够认可的论著。如果说拉弗莱什公学对《方法谈和论文选》的反应只是谨慎的话,巴黎耶稣会学院则对这部著作表示了真正的敌意,到了1640年夏,笛卡尔开始相信,整个耶稣会都把火力对准了自己。那时他已经完成了“五六篇”形而上学文章,只是还没发表。

新书里面究竟有些什么?和《方法谈》一样,它也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一方面与它的官方描述——证明基督教真理的护教作品——相符,另一方面也适合它秘而不宣的真实用意——摧毁亚里士多德的体系,即构成物理学经院学说之核心的那些原则。这本书从形式上看是一篇日记,虚构的连续六天智识静修的经历,与圣依纳爵在《神操》[57]中更为常见的宗教静修所设计的程式有些相仿。

六天的每一天对应于一篇“沉思”,高潮出现在第三天。正是在《第三沉思》中,笛卡尔说服了自己,他的上帝观念对应于一个真实的存在物。与前两天的沉思联系起来,这无疑是个转折点。在《第一沉思》里,笛卡尔迫使自己怀疑,他的一切想法是否都有客观对应的存在物。他抛弃了对一切物质客体的信任,甚至不再相信纯物质简单本质[58]的存在。他在这里主要依靠的是怀疑主义者提出的魔鬼欺骗心智的假设。在《第二沉思》里他意识到,若自己能被魔鬼欺骗,则必定需要一种欺骗的媒介——思想,而若思想存在,真正的思想者——他自己——也必定存在。这就缩小了第一天静修时确定的怀疑范围。但只有在确定了上帝的存在之后,他才建立了一个基础,可以进而相信自己以外的事物的真实性,相信自己思想或观念的客观性。

他理解的上帝是完美的,因而是至善的:将谬见故意呈现于专注追寻真理的心智面前,对于这样一位上帝来说是不可想象的。错误只有在心智出现游离,或者仓促作出结论,或者受制于不良的思维习惯(例如将事物表面的性质当做内在的属性)时才可能发生。但当心智采取了防范错误的一切措施,却依然相信数字或物体真实存在时,或者发现物质性和三维的广延性之间存在不可否认的联系时,它是不可能陷入谬误的。既然上帝为我们设计的本性是,在我们不能不信时,我们所信的内容不可能为假,那么如果我们的心智深信某些事物或某些联系存在,这一事实本身就足以作为它们真实存在的依据。到了静修的第六天,笛卡尔认定,怀疑物质性客体的存在或者简单本质的真实性都是愚蠢的。他得出结论说,物质性客体的真实样貌虽然与感官得到的印象或许并不相同,但它们的数学属性却是清晰无疑的。由此可以推知,以数学为基础的物理学是可能的。

笛卡尔期待读者能潜下心来,进入自己所叙述的沉思过程,并在脑海中上演书中的整个推理过程,像自己一样先让怀疑的想法聚集,然后慢慢驱逐它们。这对读者期望过高了,即使有读者从头读到尾,他们也不大可能像笛卡尔要求的那样沉浸在书中的细节里。笛卡尔向《第一沉思》(他在该篇中提出了种种理由,让人怀疑不假思索时信以为真的绝大多数东西)的读者建议,他们最好“先花上数月,至少数周,仔细考虑这些主题,然后再往后读”(7.130)。除此以外,他估计读者还需另外花上“至少几天的时间”,才能学会按照《第二沉思》的有些部分所要求的方式来区分精神性与物质性(7.131)。笛卡尔认为,为《沉思集》的“治疗效果”付出这么多时间完全值得。如果真正理解了此书,读者将破除一生的的错误习惯,即在感官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关于物质世界本质和自身本性的观念。

图5 1701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的笛卡尔著作卷首的作者画像

除了长时间专心阅读外,《沉思集》的读者还面临更大的挑战。他们需要掌握一种新的阅读方法,必须在接触书的前面部分时,真心相信在书的后面部分将作为不可信的东西而被抛弃的那些论点。在回应针对《沉思集》的一组诘难时,笛卡尔对书的这个特点作了辩护:“这种分析式的写作手法允许我们时不时地抛出一些还未详尽考察过的假设。《第一沉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我提出了许多假设,又在随后的几篇‘沉思’里予以了批驳。”(7.249)根据传统,分析式写作需要遵循一种特别的解释或论证顺序:任何新提出的想法要么不证自明,要么可以从前面的想法推导出,应从显然的、表面的东西出发,逐渐过渡到更隐蔽、更根本的论点。笛卡尔在《沉思集》里却给这种“分析”法添了新花样:更隐蔽、更根本的论点往往迫使读者重新审视,甚至摒弃前面的说法。

第十二章

剔除怀疑主义的怀疑?

笛卡尔期望读者能够适应《沉思集》的怪异风格,但他高估了读者(甚至是最认同他的读者)的能力。他的追随者们误读了书的核心思想,本已怀有敌意的读者则立刻揪住被他树为靶子的那些观点,仿佛他真是在极力宣扬它们似的。此书出版之初读者的反应大部分已为人所知,因为对预印本的很多评论在正式出版时也一并发表了。笛卡尔曾亲自请求荷兰和索邦的神学家“予以指正”,还让梅森搜集其他教会人士、哲学家和科学家的意见。最后他们编成了七组《诘难》,1641年《沉思集》正式出版时,这些《诘难》和笛卡尔的《反驳》就成了占据极大篇幅的附录。

《诘难》的水准让笛卡尔大失所望。他在回应时常常很不耐烦,时常抱怨别人误读了自己。也许他对第七组《诘难》(作者是耶稣会士皮埃尔·布尔丹)的反驳最为尖刻。巴黎耶稣会学院批评《屈光学》的文章就是布尔丹写的,现在他又对《第一沉思》怀疑范围太广等问题提出了质疑。难道《第一沉思》没有表明,笛卡尔是一位哲学上的怀疑主义者,决心把怀疑推到极端?笛卡尔回答说,在《第一沉思》末尾,

我仅仅是在考虑最极端的一种怀疑形式,正如我反复强调的,这种怀疑是形而上层面的,是夸张的,绝不可以应用于现实生活。当我说任何事物只要引发丝毫怀疑,就有充分理由予以怀疑时,我指的正是这种怀疑。

(7.460)


笛卡尔在《第一沉思》开篇说,他决定在生活中作一次尝试,将一切可怀疑的成分从自己的认识中清除出去。为了让自己的批判既广泛又不冗长,他需要考虑一些能够质疑自己全部认识的可能性。

他想到的第一个可能性是,仿佛是醒时的经历实际上可能是梦境。他说,梦境可以和醒时的经历一样逼真。醒来时,我们讶异于自己竟不在梦到的地方,或身处梦中的情形。在梦里,我们会相信醒时通常认为不可能的事。简言之,梦会欺骗我们。但无论是在做梦还是醒着,我们都没有可以明确区分二者的依据。这样,我们怎能判断此刻自己是否在梦中?如果不能判断,那么我们在此刻的经验中形成的认识就有可能全是错的。如果总是在做梦,那么我们一直以来形成的所有认识可能都是错的。只要存在所有清醒意识到的经验其实都是梦境这一可能性,笛卡尔就能实现自己的论证目标。因为如果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我们就不能把清醒意识到的经验作为可靠的向导,去研究独立于经验之外的事物真相究竟为何。没有人会说,“我梦见是这样,所以一定是真的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