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笛卡尔 [14]

By Root 868 0
篇大论,质疑笛卡尔的概念论和二元论,质疑他科学必须从不证自明的原则出发的观点,质疑他哲学的中心问题是知识问题的说法。这些说法构成了一个体系,所以才会持续发挥影响。它们都是在履行同一项任务的过程中得出的结论,这项任务就是证明物理世界的数学式理解比基于感官经验的理解更客观,并且人类理性具备形成这种更客观理解的能力。笛卡尔论证这些观点的过程无疑充满了错误的想法,数百年来的批评者已经揭示了这一点。但如果哲学研究者们不是痴迷于笛卡尔的这项任务,这些批评本身也不可能延续下来。今日他们的兴趣依然不减。他们仍会争辩,究竟哪些类型的主题可以让人类获得日益客观的理解。这些争论之所以还有意义,是因为我们的脑海里已经有一幅清晰的图景,知道怎样才算对物质世界理解越来越深,而很早就勾画出类似图景的正是笛卡尔。由于这个缘故,让笛卡尔的幽灵安息注定不容易。

第十九章

最后的日子

1649年笛卡尔离开荷兰,动身去瑞典。在斯德哥尔摩的法国大使皮埃尔·沙尼一直代表克里斯蒂娜女王[86]与笛卡尔通信。瑞典女王和伊丽莎白公主一样,经常征询笛卡尔对灵魂冲动的看法,并和他讨论道德哲学的一些问题。为了让她理解自己在信中表达的这些观点有何理论依据,笛卡尔赠给她一本《灵魂的冲动》。该书令她激赏,于是她邀请笛卡尔到瑞典宫廷任职。笛卡尔起初很犹豫,但最后还是接受了邀请。

他警惕荷兰是有道理的。在乌特列支,他与乌特的恩怨旷日持久,此后在莱顿又爆发了一场论战,对峙的双方仍然是支持笛卡尔的哲学家和反对他的神学家。一位名叫特里格兰德[87]的教授提交了一份论纲,指责笛卡尔宣扬伯拉纠主义[88]的异端思想(否认原罪,主张人可以不靠上帝的恩典而得救)。附属于莱顿大学的一所神学院的院长雷福森[89]也指控笛卡尔犯有亵渎罪。(雷福森曾劝笛卡尔皈依新教,但遭拒绝,似乎因此怀恨在心。)1647年5月,笛卡尔写信给莱顿大学和城市官员,抗议这些神学家的污蔑,并要求对手们指明自己的著作中哪些段落可以证实这些罪名。最后,城市当局颁布命令,禁止莱顿大学的教授在文章中或课堂上提及笛卡尔的著作。笛卡尔正是在此时开始考虑永久离开荷兰。

《哲学原理》法文版问世前夕,笛卡尔在法国的朋友试图为他争取法王的恩遇。法王允诺赐给他年金,但他后来发现这笔钱很难到手。1648年他回到巴黎,希望能在国王身边谋得一职,但无功而返。笛卡尔抱怨说,自己就像大象或豹子,只被当做稀罕的物种来玩赏(5.329)。他在巴黎感觉很不遂意,政治动荡让这个城市失去了宁静,雪上加霜的是,梅森也快辞世了。笛卡尔于8月末动身去荷兰,梅森9月1日就病故了。此后,克劳德·克雷色列尔[90]取代他成了笛卡尔主要的通信者。

就这样,笛卡尔空手回到荷兰,等待他的是一场新论战。曾支持他反击乌特的罗伊改变了阵营。1646年,罗伊不顾笛卡尔的劝阻,出版了一本物理学论著,书中不仅大量盗用了笛卡尔的观点,而且歪曲了后者的形而上学思想。笛卡尔在1647年《哲学原理》的法文版序言中批驳了罗伊的著作。罗伊用一篇短论来回应,笛卡尔在1648年发表了《反对某套理论的笔记》,逐条予以反击。

图7 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听笛卡尔的哲学晨课——正是这项安排导致了他1650年的早死

我们或许会以为,40年代后期这些令人沮丧的经历和论战让笛卡尔真正陷入了与世隔绝的状态,然而仍有一些人慕名而来,拜访住在阿尔克马附近的埃赫蒙德的笛卡尔。其中一位访客是名叫弗朗斯·布尔曼[91]的年轻人,他记录了1648年自己与笛卡尔进餐时的一次哲学长谈。布尔曼问了许多事先准备好的问题,笛卡尔的回答似乎出奇地坦率沉着。

1649年,克里斯蒂娜女王两次发信,邀请笛卡尔到斯德哥尔摩的宫廷任职。克里斯蒂娜知道笛卡尔1648年回法国时没能谋得职位,于是趁此机会力求让这位声名显赫的人物成为自己的扈从。笛卡尔没有立刻应允。他担心去瑞典不是好选择,一是因为他是天主教徒,融入一个新教宫廷不容易,二是因为他不愿让人觉得,克里斯蒂娜为了他而耽误国事。但到了1649年夏末,他终于说服了自己,动身前往斯德哥尔摩。

他几乎一到瑞典就开始后悔。他的哲学才能很少有机会发挥,即使能发挥,时间也不方便:克里斯蒂娜喜欢在清晨五点钟听他讲课。笛卡尔原指望朋友沙尼能陪自己,但沙尼直到1649年12月才回到斯德哥尔摩。这位哲学家被迫为女王写芭蕾剧说明,甚至还创作了一部喜剧,主角是两位误以为自己是牧人的王子。他难以适应瑞典的冬天,终于病倒了,于1650年2月11日逝世。

注释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71页。

[2]笛卡尔所研究的“物理学”(physics)在概念上不同于今日的物理学(光学是其一部分),主要关注的是物质的基本原理。——本书所有注释均由译者添加,以下不再一一注明

[3]严格地说,这个通行的译法并不准确。无论是在希腊语、拉丁语还是后来的西方现代语言中,系词“是”虽也有“存在”的意思,但“存在”并不是其本意。“我是”意味着可以对“我”进行描述,并且描述“我”的那些性质可以被“我”真正拥有,换言之,“我”是一个“实体”(substance)。

[4]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有《星际使者》、《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等著作。

[5]“心智”(mind)在本书其他地方与“体”(body)并提时,出于对称的美感考虑译为“心”。

[6]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文学家和科学家,对近代实验科学有重大影响,著有《新工具》、《论说随笔文集》等。

[7]耶稣会(Order of Jesuits)是天主教的主要修会之一,由西班牙人圣依纳爵在1535年创立。耶稣会士在当时的教育界和科学界有较大势力。

[8]欧洲最著名的教会学校之一。

[9]莫里斯亲王(1567——1625),即拿骚的莫里斯,拿骚伯爵、奥兰治亲王,尼德兰北方诸省(荷兰)的实际统治者,以军事才能著称。他指挥的军队是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军队。

[10]埃萨克·贝克曼(1588——1637),荷兰哲学家、科学家。

[11]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奥地利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为开端,最后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2]波希米亚位于现今捷克共和国的中部,历史上是吉普赛人的聚居地,也是三十年战争爆发的地方。

[13]指费迪南二世(1578——1637),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波希米亚王、匈牙利王。

[14]准确地说,现代意义上的德国此时尚未诞生,但译成“德意志”又太生硬,这里姑且译成“德国”。

[15]指通过梦或似梦的经历接受来自上帝或天使的信息。

[16]雷蒙德·鲁尔(1232——1315),西班牙哲学家、神学家,坚信神学与哲学、信仰与理性是相通的,致力于用逻辑证明天主教神学。代表作是试图统一神学和哲学的《大术》(Ars Magna),《小术》是他的逻辑学著作。

[17]近代欧洲的秘密宗教团体,出现于17世纪初的德意志。主要教义是:上帝在其“恩宠王国”和“自然王国”中都以同一的规律行事,因而宗教和科学具有一致性。

[18]约翰·福尔哈贝尔(1580——1635),德国数学家。

[19]原文nature在此书中有三种译法,当它指整个物质世界时,译为“自然”;当它指某种具体东西的性质时,译为“本性”;当它指现象背后的东西或某种普遍的属性时,译为“本质”。

[20]笛卡尔所设想的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详见第七章。

[21]构造学(mechanics)在笛卡尔的学科体系里研究的是物质形成植物体、动物体和人体的方式,参见第十八章,因此mechanics在此书中不能按常规译成“力学”或“机械学”。

[22]道德学(morals)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伦理学(ethics)。笛卡尔是以一种机械论的方式来解释人的欲望与意志、身体与灵魂的冲突的。参见第十八章。

[23]怀疑主义者(sceptics)原指古希腊与怀疑主义(scepticism)相联系的哲学家。怀疑主义者对人能否发现真理既不加以肯定,也不加以否定,持一种怀疑的态度。但从中世纪开始,这个词的重心转移到了对宗教真理的怀疑,因而对于教会而言,怀疑主义者都是可能威胁到神学信仰的危险分子。

[24]位于意大利劳莱托。据称1291年众天使将圣母玛丽在拿撒勒的房子搬到了这个城市,圣母也亲自向信众显形。1294年,房子突然消失,一位叫范吉帕尼的人在原地仿建了一座房子,从此成为天主教的一个著名圣所。

[25]法国西部城市。

[26]克劳德·密多治(1585——1647),法国数学家,在光学和锥体几何方面成就较大。

[27]创立于1253年,早期是神学院,因而是宗教势力的中心。

[28]泰奥菲勒·德·维奥(1590——1626),法国诗人、剧作家。

[29]方济各会修士保拉的圣弗兰西斯(St.Francis of Paula)于1435年创立的托钵修会,从属于方济各会(创立者是St.Francis of Assisi)。

[30]马兰·梅森(1588——1648),17世纪法国重要的神学家、数学家和思想家,近代声学的奠基人。

[31]“放纵派”是对16世纪晚期至17世纪一些反传统、非主流的思想家的蔑称,并无严格定义。主要代表人物有蓬波纳齐、卡尔达诺、布鲁诺、康帕内拉等。反对者认为他们及其传统信徒藐视宗教传统,不相信天国的存在,生活放荡堕落。

[32]纪尧姆·吉比厄弗(1583——1650),著有《论神与人的自由》。

[33]圣菲利普·内利于1575年创立的天主教修会,由在俗司铎(神父)组成。

[34]皮埃尔·贝律尔(1575——1629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