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科幻作品 [5]
异族的所谓“异”,指的就是相异性和差异,科幻中的异族显然总是参照人们所熟悉的人类群体、动物、机器而想象出来的。“异族”这个词最早在埃德加·赖斯·伯勒斯的《火星公主》(1912)中就出现过两次,书中的男主人公约翰·卡特上校是美国内战期间南方军的军人,在亚利桑那州阿帕奇族印第安人的袭击中逃脱,然后被神秘地传送到了火星。在这个红色的星球上,他观察绿色类人种族的风俗。他凝视他们的“异族孵育场”,这是抚育火星婴儿的巢穴。在这里,异族这个形容词就标志着一种不同于地球上人类风俗的做法,即火星上的绿色种族当中并没有父母一说。这个词第二次出现的时候意思就发生了变化。卡特被火星上的绿色种族接受了,虽然一位领袖宣称这位访客让他感到惊讶,说“你是一个异族人”,但同时又是一位首领。事实上火星人能够说出“异族”这个词,甚至把它用在卡特身上,这就颠覆了“异族”一词原来指地球人之外生命的含义。换言之,异族的相异性可以根据语境和角度而表现为一种转换中的关系。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异族”这个术语同地外生命的联系逐渐加强,但是我们要记得它发源于19世纪的种族理论和政治。对异族的敌意在美国是通过两个法案而被制度化的,这两个法案分别是《排华法案》(1882)和《驱逐无政府主义者法案》(1901)。
在同一时期,火星上的类人生命(这是世纪之交最受欢迎的可能性)往往被描述成具有与该时期美国一致的种族等级制度。在珀西·格雷格的《穿跃黄道带》(1880)中,发现火星上居住着身材矮小的人类,这些人长着雅利安人的外表,就像瑞典人或者德国人一样。古斯塔夫斯·波普在《火星之旅》(1894)中随意地把他的火星人按颜色分成红色、黄色、蓝色三个种族。回过头来看伯勒斯,他的“巴尔苏姆”系列可能是对火星生命的早期描述当中最有名的。在《火星公主》中,约翰·卡特上校第一眼看到的是大脑袋、四肢萎缩、长得奇形怪状的生物正在孵化,当他看着这些动物的时候,一队武士骑着坐骑奔过来,把他掳走了。从这时开始,外星人给读者的那种异己感渐渐变淡,而越来越接近人类,这是因为虽然这些绿人比地球人多了两条肢体,但是依照当时的观念,他们的文化同美洲印第安人有点像。伯勒斯写他第一本火星小说的时候,计划是要“科学地描写火星上的统治种族”,这个种族和地球人将是相似的。他以火星作为奇幻背景,拼凑了跟人类多少有些相似的生物。卡特首先看到的生物构成了火星奇特环境的一部分,用伯勒斯时代的辞藻来说,红色种族和绿色种族之间的冲突类似于地球上“文明”种族和“原始”种族之间的冲突。
伯勒斯在《火星众神》(1918)中又为火星增添了一个种族,即“植物人”,他们只有一只眼,没有毛发,错位的嘴巴长在了手掌之上。他们的腋下还挂着一个微缩版的自身。和第一本小说一样,在这部小说中,火星人中最怪异的形象一开始就出现了。同这个种族相比,后来出现的生物看起来只是有点古怪,一点都不可怕了。小说中的大白猿让人想起人类进化的早期阶段。“红种人”的肤色实际上是红铜色的,让人联想到19世纪印第安人在西方人心目中的传统形象。最后,所谓的“黑色海盗”被设定成“原始”但是“正宗”的火星种族,在所有种族中属于贵族。在外表上,这个种族的人像是高贵野蛮人的集中体现,和卡特一族的区别只在于肤色。在美国南方人眼中这可能有点奇怪,但卡特不得不承认他们的肤色反而增加了他们的美。伯勒斯在小说中提供的文本线索暗示,在火星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地球上不同种族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这些火星人时不时地被俘和脱逃,构成了文本的节奏,这也是伯勒斯小说叙事的招牌。
到现在为止,我们讨论的外星人都是人形生物,但是外星人完全可以和人不一样。在H.G.韦尔斯的《最早登上月球的人》(1901)中,旅行者看到的第一块透明石膏其实是一个蚁人,一种“复杂的昆虫”,长着外壳,头上有“眼罩”和“尖刺”。这些地球人对于他们看到的东西是不是人莫衷一是,因为这种生物是个混合体,外形像一只大蚂蚁,但是又有智力和技术,这是他们在被俘后才了解的。这两个地球人都逃了出来,但是只有一人成功地回到了地球。韦尔斯一方面不去过分地刻画蚁人的外表,一方面又力图揭示他们的社会组织结构,在两者之间精心地保持了平衡。在通俗杂志科幻小说中这种谨慎的做法往往被忽略,虫眼怪物变得很普遍。这个词已经沦为了陈词滥调,通常只是指完全异于人类的可怕生物或带有攻击性的某些物种,这些物种还有可能会对任何不幸遭遇他们的倒霉女性角色兽性大发。多产的科幻插画师弗兰克·R.保罗为这些杂志创作的封面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图4展示了一个典型的例子:身形矮小的人类在一头怪物前面四散逃跑,这个怪物长着许多肢体,脑袋和躯体似乎是一体的。
图4 《惊奇故事》(1928年5月)的封面
斯坦利·温鲍姆的《火星奥德赛》(1934)则为外星人形象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在他的小说中,外星人和地球人的相似与相异之处俱存。在第一次前往火星的征途中,旅行者们遇到了类人猿和一只“怪诞的鸵鸟”。小说通过强调该生物的怪异之处而将之呈现在读者面前,随后这个生物的外表渐渐不再那么古怪,说他属于人类也似乎是合理的了。最后证明其实这生物不算是一只鸟,只是脖子有点长,身体小而圆罢了。更重要的是,他展示出了拥有智力的明显迹象:他能够理解数学图表,并且逐渐学会了英语。人们给他取名为特维尔,把他当作同伴,他和人类一起在火星上四处观看。当特维尔越来越像人的时候,他的外表也越来越少地被提及。
异族入侵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内,通俗小说中的粗野怪兽演变成了形形色色的生物,它们的行为表现出侵略性和威胁性。异族入侵这类叙事往往会引起这样一个赤裸裸的话题:征服与被征服。但此类叙事文本往往有一种微妙之处,它们采用种种策略来延缓揭示异族身份的时刻,因为反抗异族的前提是看到并明确异族的身份。为了展现人类面临的各种威胁,这些叙事都会不断地同哥特式文学产生交集。
在来自英国的范例当中,电视连续剧《夸特马斯实验》(1955)把同异族的接触戏剧化为一种感染行为。一枚坠毁在温布尔登公园的火箭上载有唯一的一名宇航员,他身上携带着一种吸收性病毒。这位名叫卡隆的宇航员心理受创,已经很难记起发生了什么事,而这段失落的记忆也成为一个谜。在剧里,先是火箭中发现了“果冻状物质”,然后卡隆开始变异,手成了灰色的非人形状,接着在西敏寺里出现了一大帮怪物,最后这帮怪物又在西敏寺里被消灭了。第二部《夸特马斯实验》和电影《夸特马斯2》(1957)中描述的异族入侵比第一部更加详细。在一部坠毁在地球上的雷达中有人捡到了神秘的物体,检查后发现其中一些物体是中空的容器,估计原来是装着什么东西的。调查雷达坠毁的地区时,首席科学家夸特马斯偶然发现了一座神秘的工厂,它显然是由政府建造的,作为最高机密禁止外人进入。小说作者奈杰尔·凯尼尔后来回忆说,当初他写小说的时候,这个桥段表达了50年代中期民众对官僚机构和秘密设施的担忧。和第一部一样,影片先是通过对工厂附近居民感染奇怪疫病的报道抛出了一个悬念。工厂的安保人员被当地人称作“僵尸”,因为他们戴着面罩,看起来和昆虫一样。最终谜底揭晓,这座工厂一直在制造合成食物,饲养从天空中坠落到地球上的有机体。最后,夸特马斯把这些生物逐回它们自己的小行星,并摧毁了它们。这部电影的美国片名比较引人注目,叫作《天外来敌》。
英国最宏大的异族入侵叙事当属20世纪50年代约翰·温德姆的小说,他沿用前人的策略,把科幻的主题嵌入日常生活的环境细节之中。《三尖树时代》(1951)向读者展现了两个对人类同时存在的威胁,一个来自地外,一个来自有机体。三尖树是在苏联的生物实验中被制造出来的,在一起空难中它们的孢子洒落到了英国。作者这么写并非出于偶然,当时传闻说有卫星把生化武器扔到了英国,这里就体现出英国人的恐惧。第二次“袭击”来自绿色的流星,凡是观看流星雨的人都失明了。这样整个国家都陷入了瘫痪,人类也不再处于优势物种的地位,面对三尖树的攻击只能坐以待毙,到了小说的第二部分,这些三尖树开始猎取人头了。
图5 约翰·温德姆《三尖树时代》(1951)的插画草图
布赖恩·奥尔迪斯指责温德姆制造了一场“舒适的大劫难”,但是这么说对温德姆的委婉平淡的叙事方法并不公平,因为温德姆显然是想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太空歌剧叙事的那种风格夸张的戏剧性表达。叙事者用回忆的方式讲述了这两起攻击事件,同时揭示了英国人的自满,他的叙述内容阴森恐怖,故事中无数的死亡事件加强了渲染力。《海妖醒了》(1953)重复了异族入侵的主题,这次是奇怪的有机体从空中落入了海洋。为了消灭它们,英国引爆了一个核装置,但是却反过来激活了这些有机体。换言之,英国核装置失效直接造成了海洋生物入侵。
三尖树或者海洋生物的心智对于人类而言是一个永远的谜。和前面的情况不一样,在《密威治的怪人》(1957)中,发生的是一种类人生命的入侵,入侵对象是典型的英格兰中部的村庄。这个村庄叫密威治,有报告称其上空出现了不明飞行物,随后该村庄的居民神秘地陷入昏迷,其间所有育龄妇女都怀孕了。之后生下来的孩子都带有不可思议的相似之处,拥有完全一样的外表特征,叙事者将其描述为一种抽象的“异常”,和任何种族都没有相似之处。这部小说里面有一处不同寻常的自我反思性质的评价:一个人物谈论了美国的异族入侵小说模式,目的是为了说明美国模式与英国模式之间的区别,强调了美国模式情节节奏快,直到最后一刻才峰回路转。
但实际上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异族入侵模式的电影比温德姆笔下人物所谈到的要更加复杂。举个典型的例子,一个物体被误认为是一颗流星,坠落在一座小镇附近,接着这个坠落物体内部的生物利用坠毁地(旧矿山、沙坑等)作为接管人类的基地。这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