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现代日本 [10]

By Root 1121 0
德罗·威尔逊作为会议主席推翻了决定,声称尽管动议获多数赞成,但鉴于反对之声如此强烈,动议应取得全体一致赞同,方可得到通过。威尔逊其实是在谈英国的反对,对于英国而言,条项所要求的举措意味着大英帝国的完结,而威尔逊知道,相较于日本的支持,新兴的国际联盟更需要英国的支持(尤其在美国本身未能加入国际联盟之后)。

日本国内不满在凡尔赛宫的这一失败,街头爆发了抗议活动。在许多当时(及此后)的评论人士看来,这像是西方种族主义的另一例证,与日本在“三国干涉还辽”时感受到的奸诈相呼应。日本在1920年代前后已经成了现代的宪政民主国家,拥有威风八面的帝国和繁荣景气的经济,在这一语境下,不公感更为严重——日本已经满足加入现代国家行列的所有客观标准,但它仍被拒之门外。归结起来,似乎变得现代还不够——现代日本永远不会被看作国际事务中的平等伙伴,只要它仍然有日本味。这是日本无能为力之事,且日本实际上也越来越认定,保持其独特认同事关紧要。日本浪漫主义者和沙文主义者力求在这个现代国家重新发现、重新确立甚或单纯保护日本的独特性,凡尔赛宫的事件更为之火上浇油。

仅仅在两年之后,英国任日英同盟失效,转而提议签署增美国、法国、意大利为缔约国的五国海军协议。这一1921年签订的协议被称为《华盛顿海军条约》,其后约十年间,还有许多类似的条约得到签署。条约要求将缔约国之间的海军力量维持在一定比例(以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吨位来衡量)。就日本而言,关键比例是英、美、日三国吨位比被设为5∶5∶3,这意味着日本总得弱于英美,而正是英美反对日本提出的种族平等条项。不过,对于日本国内那些认为英美世界存在系统性种族主义的人而言,或许1924年美国通过的移民法[7] 才最终令人忍无可忍,因为该法案独独禁止东亚族群移民美国。

不幸的是,这种对于无情的国际环境的认知,适逢战争经济泡沫破灭,日本国内经济随之崩溃,同时又遇上1923年关东大地震这样的天灾,地震造成15万人死亡或失踪,东京约有50万所住宅被夷为平地。在大正时代末期,日本处在经济萧条之中;随着私人银行倒闭,财阀(zaibatsu)的集团企业(例如三菱、三井和住友)开始接掌经济,同时培育他们与政党和军队日益密切的关系。这意味着财富聚集到更少的人手中,而更多的城市人口则挣扎以维生。因此,进入军国主义逐渐抬头的昭和时期,日本又具备了变化的条件:民主之窗行将关闭。

昭和初期和太平洋战争

1929年纽约股市崩盘之后,经济萧条席卷全球。1931年,日本令日元脱离金本位制,眼看着日元对美元贬值50%。失业率急剧上升,很快便超过了20%。城市中心曾经有过十分振奋人心的大正时期现代生活,现在现代化境遇的阴暗面却变得显而易见。知识分子开始书写资本主义的危机和现代生活的焦虑。尽管共产主义运动在1925年《治安维持法》颁布后被列为非法,但在各大学内仍有酝酿。城市时尚的象征——“现代女孩”女招待和商店服务员——在大众想象中逐渐被视作娼妓的婉称。现代性开始被当作威胁日本之魂乃至日本幸福的传染病,而不再是一种物质的恩惠。日本人民在1920年代后期就已开始挣扎,现在他们将失意归罪于政党,指责政党是“资本主义的走狗”。秘密的政治运动开始蠢动。

1930年代初期,政治暴力活动之频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许多评论人士将其称为“遇刺政府”时期。1930年,在伦敦海军会议上,首相滨口雄幸未能确保同英国和美国签订更为平等的海军条约;同年晚些时候,他在东京火车站遭到一名极端民族主义组织成员的枪击,成了第一个牺牲品。次年,政府当局发现并阻止了两起互无关联的政变密谋。1932年,下任首相犬养毅没有支持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的行动,后被一群属于秘密组织的海军将士暗杀。1930年代初期的这一系列事件事实上终结了议会统治,标志着军队对政治事务的控制趋强。尽管人口中的大多数对上述趋向感到恐惧,但军队尤其可以寄望于在乡村获得重要支持。庞大帝国和重回明治荣光的前景是如此迷人,令人不再注意当时的各种问题。

与此同时,军队自身也开始分成派系、更难驾驭。尤其是关东军,这支在1906年为确保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利益而建立的军队开始煽风点火、要求行动。时任关东军战地指挥官的石原莞尔中佐存有“千年幻想”,认为在即将到来的“世界最终战”中,世界各国将因为现代性带来的道德败坏而受到惩罚。他的解决方案是提议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将中国东北当作社会实验室,试验新的、更好的组织形式;他企图制造一个新的、以无私为原则的后资本主义社会。他的动机主要具有佛教意味,而非共产主义。为达上述目的,本来负责监护铁路的关东军未经东京授权,就精心策划了针对这条铁路的袭击。他们炸毁了沈阳城附近的一段铁路,进而诬称这是当地中国军队的袭击,以此为借口发动攻击,正式侵占中国东北。在东京,这一既成事实令接任首相的犬养毅感到震惊,对于吞并中国东北为殖民地,犬养拒绝接受。在犬养遇刺后,1932年3月,伪满洲国傀儡政权成立。“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日两国之间所谓的“十五年战争”[8] 的开端。当时日本正处于萧条之中,大多数日本人对关东军胜利和帝国扩张的消息感到喜悦。

对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国际社会以国际联盟(日本曾在其中起过主要作用)的名义采取措施予以谴责,拒绝承认伪满洲国为独立国家,并在1933年2月发布《李顿报告书》,要求日本从中国东北撤军。然而这力度太小,且为时已晚。在日本,国联的谴责只被认作西方国家——尤其是当时支配着国联理事会的英国——的奸诈。日本于是直接脱离国联,声称它将“在亚洲走自己的路”,暗指国联是一个地区性而非世界性的组织。结果,许多日本人确信,西方国家对日本、在更宽泛意义上是对亚洲抱有根本性的种族歧视。日本开始逐渐自外于国际社会,因此越来越依赖自身的军事力量。

“在亚洲走自己的路”很快便在日本露出了真面目。不出五年,军队就占用了近75%的国家预算,许多关于外交政策和国内预算的决策由军队的各个派系讨论得出,这些派系的领导人有权直接接触天皇,按照被明治宪法奉为神圣的原则,天皇拥有发布至高命令的独立性。受北一辉激进著作的影响、抱着对仍存一息的政党政治的不满,一群属于所谓皇道派(kôdô-ha)的军人认为日本已经失落了明治维新时纯正的帝国精神,遂发动了一场武装政变。1936年2月26日,这些军人夺取了对东京中心城区的控制权,杀死了财政大臣和前首相斋藤实,又错把时任首相冈田启介的妹夫当作冈田杀死。这批军人随后吁请天皇裕仁宣布“昭和维新”,称这将赋予天皇对帝国军队的直接控制权,并为日本带来新时代的帝国荣光。

天皇显然对这一破坏宪法秩序的非常之举感到震惊,政变最终被与皇道派对立的统制派(tôsei-ha)军队镇压,后来成为日本首相和将军的东条英机就属于统制派。这次政变并未打破军队的控制,反而起到了巩固统制派势力的作用。

西园寺公望是当时仅存的元老,他试图限制军队,因而推荐近卫文麿公爵为下任首相。然而,出身显赫如近卫,也未能限制军队的野心。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军队在北京南部的卢沟桥同中国士兵交火,当时近卫接任首相刚过数个星期。关于是哪一方先开火的,并无明晰结论,但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日本军队制造了这起冲突,以炮制扩大战事的借口。无论事实如何,日本帝国军队野心勃勃、意欲在中国更进一步,却是毋庸置疑的。

最终,近卫本人也鼓吹日本扩张主义。他并未尝试阻止日军在华所为,却授权扩大战事,于是军队马上发动了全面进攻。至12月中旬,日军已将战事从北京南部扩大至上海和南京。日本帝国军队在南京的行为不可理喻、令人毛骨悚然。日军集聚数万平民和已经投降的士兵,而后将他们集体杀害;强奸、杀害的各年龄段妇女可能达两万人。总的伤亡数字至今仍存争议,各方主张的死亡人数从数万至30万不等。可怕的暴力持续近两个月。日本帝国军队为何会有如此骇人听闻的行为?日军最高指挥机关为何准许暴行持续近两个月?对于这两个疑问,至今未见令人满意的答案。

一小撮当代日本的右翼修正主义者争辩说,南京大屠杀从未发生;他们声称大屠杀是获胜的盟军在战争结束后捏造的,是进一步惩罚、欺骗日本人的手段。这种观点的一个著名例子便是小林善纪的《战争论》(1998年)[9] ,这是一部引起争议的漫画。日本的一些高中历史教科书在言及南京大屠杀时,不称其为“南京大屠杀”,而是用“南京事件”这样的中性词来表述,此种对暴行的否认在中国引发了抗议。“日本历史教科书争议”还牵涉到对于“慰安妇”(日本帝国军队的性奴隶)的遮遮掩掩、表述不足,至今仍引起极大的愤怒。一些历史学家例如家永三郎曾提起诉讼,控诉文部省试图审查忠实揭露日本战争暴行的表述。家永的斗争在全世界广为人知:诺姆·乔姆斯基两次向诺贝尔和平奖提名家永(1999年,2002年)。

战事一开始被推至南方,后来在1938年下半年逐渐陷入了僵局。日本在1936年和1937年先后同纳粹德国和意大利联合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受此协定的驱使,日军决定转而把战事向北推至西伯利亚。然而,1939年夏天,诺门坎的宏大坦克战(给日本和苏联双方)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以至于日军放弃了所有向北前进的计划;1941年,日本与苏联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苏联已在1939年秋天同希特勒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北面局势安稳,中国战事胶着,帝国军队开始考虑其他方案。1940年,日本同德国、意大利签订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这一条约实际上针对美国。日本于是得以南进印度支那,因为法国维希政权[10] 被课以同德国的盟友合作的义务。此时,美国总统罗斯福为努力贯彻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对日本亮出底线,实行了石油禁运,除非日本从中国撤军,不予重开。与此同时,在将所有政党并入“大政翼赞会”(Taisei yokusa-nkai)[11] 这一单一组织,并将所有工会并入产报(Sanpô)(大日本产业报国会)后,近卫被东条英机取代,东条成了日本第一个兼任陆军上将和陆军大臣的首相。

东条视美国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