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现代拉丁美洲文学 [18]

By Root 1110 0
知识分子(尽管该团体的理论对帕斯和富恩特斯的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于该团体理论的渗透,他的作品变得复杂难懂,但同时也展现出高度的独创性和深刻性。《歌手们是何处人》(1967)和《弥勒菩萨》(1978)是萨杜伊的代表作,尽管很难像加西亚·马尔克斯或富恩特斯的作品那样被大众阅读和接受,但由于独特的创作手法,它们也将成为拉丁美洲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

普伊格着迷于大众媒体,尤其是电影对普通人和文学的影响。《丽塔·海华丝的背叛》(1968)的小说背景是一个虚构的阿根廷小镇,与“文学爆炸”时期的作品一脉相承,足以与它们媲美。《蜘蛛女之吻》则另辟蹊径,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大师级的独创性作品。故事发生在阿根廷的一座监狱,一个政治犯和一个同性恋者被监禁于此,后者试图通过讲述自己看过的电影片段以达到引诱前者的目的。作品虽然具有高度的原创性,但文风自然,明朗易读。小说还曾被翻拍成经典电影。萨杜伊和普伊格这两位早年成名、前途无量的作家都因罹患艾滋病早早离世,这也使得从“文学爆炸”到“爆炸后”的文学传承变得步履维艰。另一位因同样原因去世的古巴作家雷纳尔多·阿里纳斯(1943—1990)才华横溢,因性取向数次入狱,后通过马列尔偷渡事件[45]流亡海外。他留下了不少传世作品,如《令人迷惘的世界》(1966),重述了墨西哥神父塞万多·特雷萨·德·米耶尔(1765—1827)的生平。米耶尔一生为争取祖国的独立而斗争,却遭到当局的迫害。阿里纳斯还创作了一部扣人心弦的自传作品《当黑夜降临》(1992),同名电影大获成功。

第六章 今日拉丁美洲文学

“文学爆炸”可以说是拉丁美洲小说界一场识别度极高的文学运动,加上同时期诗歌界百花齐放的盛景(巴勃罗·聂鲁达、奥克塔维奥·帕斯、何塞·莱萨马·利马、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和尼卡诺尔·帕拉都活跃在这一时期),人们自然而然会对下一阶段的拉丁美洲文坛产生强烈的好奇与期待,尤其是“文学爆炸”尘埃落定之后那场结束这一阶段的关键性文学运动。既然有“文学爆炸”运动,那么理应有“爆炸后”文学才对。然而在文学史上,除非有新的文学巨作和巨擘出现,否则我们很难将文学脉络轻易斩断和分类,就像“文学爆炸”时期那样。当今文坛尚未出现和当年“文学爆炸”一样的盛景,无论在小说界还是在诗歌界,都没有与此前等量齐观的重磅作品或作家出现。

大作家是罕有的,即便只有几位出现,也会让我们期待在下一个瞬间就会迎来一个全新的文坛之春。总体而言,拉丁美洲文坛尽管依然生气勃勃、佳作不断,但与上世纪后30年间的景象已颇为不同。1996年帕斯去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20世纪80年代,年轻一代的拉丁美洲作家决心摆脱魔幻现实主义,从“文学爆炸”小说家所倡导的现代主义美学中走出来。这一“爆炸后”的文学运动自称“麦贡多”(“麦贡多”显然脱胎于《百年孤独》中的小镇“马孔多”[46])。这群作家用笔描绘出一个都市化的、全球化的、被美国文化(如麦当劳餐厅)席卷的拉丁美洲。另一个主要由墨西哥作家组成的类似的文学团体,自称“新浪潮”,他们不仅反富恩特斯,同时也反帕斯及其文学帝国。上述作家群体都没有留下具有传世价值的文学作品——作家在本国声誉平平,在国际上更是如此。马孔多就像荷马的伊萨卡、维吉尔的罗马、巴尔扎克的巴黎或狄更斯的伦敦,无法在文学史上轻易被超越。

新一代拉丁美洲作家分为两大阵营——“麦贡多”和“爆裂”,两者都坚定地站在“文学爆炸”的反面。“麦贡多”事实上是一本小说集的名字,这本书由智利作家阿尔贝托·弗戈特和塞尔吉奥·戈麦斯于1996年编辑出版。同年,一群墨西哥作家发表了著名的“爆裂宣言”,他们反对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追随者所创作的具有“异国情调”的拉丁美洲小说——在后者笔下,拉丁美洲被描绘成欧美读者想要看到的样子:粗鄙,乡野,到处是幽灵般的城镇,由肆无忌惮的军事独裁者统治,故事里充斥着本不可能发生、被归结于本地巫术的奇幻事件。

新一代作家倾向于向世界展示一个全球化背景下的拉丁美洲。他们创作现实主义小说,讲述深受媒体影响的都市日常。这些作家是一群名副其实的“转舵者”。“文学爆炸”的作家群体深受现代主义创作风格的影响,他们的基本诉求是建立拉丁美洲的身份认同,通过自己的语言实验和对历史的挖掘来实现。新一代作家则强调,无须继续为文化身份所困扰,而是应着力探寻电影、电视和广告轰炸下异化图像世界中的个体身份。

法国当代哲学家弗朗索瓦·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1979)中指出,宏大叙事(关于如何看待世界和历史的广泛的哲学教义)正在陷入低潮。这些教义始于启蒙运动,根植于基督精神,赋予了小说广大的叙事空间。身份是拉丁美洲文学中的宏大叙事,但到塞沃罗·萨杜伊的作品问世的时候,这种叙事模式已然瓦解,他的写作关注的是剩下的碎片。

柏林墙的倒塌和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共产主义——一种叙事的历史版本(或曲解)——在苏联陷入低潮。在拉丁美洲,马克思主义一直是(并且在一些地方仍然是)一种世俗化的大众信仰,尽管共产主义在苏联已然宣告无效。或许,所谓的“爆炸后”(如果存在的话)就是这一后现代状况的表达。当今世界给人们的感觉是,它已经不能被文学或知识分子所改变;而之前,在古巴这样的地方,乌托邦是一个可感知的存在。

“麦贡多”和“爆裂”等运动在竞争形式下使“文学爆炸”得以具体化并被曲解。加西亚·马尔克斯或许是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但其他作家,如富恩特斯、科塔萨尔、巴尔加斯·略萨、多诺索,以及再近一些的普伊格和萨杜伊,已经转向了这些运动提及的当代拉丁美洲的某些现实。年轻一代的一大问题在于,反对当局虽然会是报刊和新闻采访的好题材,但必须要伴随以重量级的文学作品才能有持久的影响力。“麦贡多”和“爆裂”中的作家都缺乏在质量或市场表现方面可以与《百年孤独》媲美的重量级作品。

他们中有两位通过自己的杰出作品赢得了一定的声誉。

“麦贡多”作家、来自玻利维亚的埃德蒙多·帕斯·索尔旦117(1967— )的小说代表作《唐宁的谵妄》(2003)讲述了玻利维亚独裁统治下一名解密者和黑客的故事,故事很复杂,可读性很强。这是一个全新的题材。帕斯·索尔旦本人似乎对谜题相当着迷:他个人最棒的短篇小说之一,也是拉丁美洲近30年最好的短篇小说之一,讲述了一个以创作填字游戏为生的男人的故事。“爆裂”作家、来自墨西哥的豪尔赫·博尔皮(1968— )出版了几部畅销小说。其中《疯狂的终结》(2003)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后结构主义盛行的巴黎。这是一部讽喻和解构性的作品,尤其针对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和他的一众拉丁美洲追随者。它同时是一部很好的间接评价“文学爆炸”的作品。《追寻克林索尔》(1999)获得西班牙简明图书奖,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科学家在原子弹方面进行的研究。

自“文学爆炸”时期一直坚持创作的两位女性作家,是来自阿根廷的路易莎·瓦伦苏拉(1938— )和出生于秘鲁利马的智利作家伊莎贝尔·阿连德(1942— ),两人在一定范围内均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尤其是后者,在欧洲大获好评。她的早期作品——尤其是成名作《幽灵之家》(1985)——的风格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十分接近。她的作品频频被翻译成英文出版。瓦伦苏拉是作家路易莎·梅塞德斯·莱文森的女儿,成长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文人家庭,很早就开始尝试写作。她以女性视角创作反阿根廷军政府的小说,向拉丁美洲典型的父权社会开炮。她的作品包含了1982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交换武器》和1983年出版的《蜥蜴的尾巴》。她在英语世界或欧洲大陆的接受度不及阿连德,但她的作品在学术圈引发了有趣的讨论。

散文创作再度回暖,两位流亡中的古巴作家是其中的翘楚人物:安东尼奥·何塞·庞特(1964— )和拉法埃尔·罗哈斯(1965— )。庞特还同时创作诗歌和小说,发表了有很高独创性的散文——如《监视下的节日》(2007),记录了一名意大利摄影师的古巴之旅。散文涉及卡斯特罗政权下萧瑟的哈瓦那,以及一座座设计新颖的烂尾楼。庞特文风幽默,行文流畅,对细节的掌控尤为到位。他仔细描述了一家年代久远的酒吧里的一台古老的点唱机如何被翻修以吸引更多游客。他不动声色地描述了一场博物馆之旅,国家安全人员展示了一段很长的被镇压的历史中的物件。《监视下的节日》读来像一部小说。历史学家罗哈斯是一位非常多产的散文家,凭借对古巴的精细描摹获得了两个著名的文学奖项。在《不平静的坟墓》(2006)中,作家描绘了拥护卡斯特罗政权的知识分子眼中的一部修正主义的古巴史。这是一部研究深入的作品,以历史学家的均衡角度切入,对一些支持政府的知识分子及其前辈,给予了不留情面的抨击。

罗哈斯、庞特,以及来自拉丁美洲和西班牙的作家在一本名为《自由写作》的刊物上发表文章,这本刊物可以说是拉丁美洲此前所有重要文学刊物的继承者。刊物总部设于墨西哥城,由著名历史学家恩里克·克劳泽担当主编,后者曾与奥克塔维奥·帕斯共同创办《回归》。同时,《自由写作》也在马德里出版,内容与墨西哥版略有不同。刊物囊括了文化和政治评论、书评,以及小说和诗歌。这是现阶段拉丁美洲文化界最重要的文化刊物。古巴知名刊物《美洲人之家》仍在出版,但已不复之前的影响力。

另两位将拉丁美洲文学重新拉入现代读者视野的小说家,分别是费尔南多·巴列霍(哥伦比亚,1942— )和罗贝托·波拉尼奥(智利,1953—2003)。巴列霍很早就离开了他出生的城市麦德林,他早年学习哲学,后改学生物学并获得生物学学位。在罗马,他学习了电影制作,并回到哥伦比亚开始制作电影。但他与哥伦比亚政府政见不合,于1971年搬往墨西哥居住。至今他依然住在那里,并加入墨西哥国籍。巴列霍对毒品、同性恋、暴力、语法和宗教都有兴趣,这在他的小说和电影中均有呈现。他本人是一名高调出柜的同性恋者,十分招摇,喜爱动物,尤其是狗。所有这些元素贯穿于他最杰出的小说《刺客们的圣母》(1994)之中,这部作品是他自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