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现代拉丁美洲文学 [19]
小说的语言和书名都彰显了贯穿全书的宗教基调,譬如,杀手将受害人脑门上的枪眼称作“圣灰十字架”,这与天主教徒在圣灰星期三往彼此额头上涂抹的圣灰叫法一致。语法学家通过抒情的语句表达自己对这两个男孩的爱意,显露出古典西班牙诗歌的影响。《刺客们的圣母》的文风冷酷有力,不仅因为描写营造出丑陋、暴力的社会氛围,而且因为小说似乎挖掘出了人性中最隐秘和龌龊的部分。小说在展现社会的堕落方面不遗余力,仿佛作者为尼采附体一般。
2003年,巴列霍在加拉加斯荣膺罗慕洛·加列戈斯文学奖,与加西亚·马尔克斯、富恩特斯和巴尔加斯·略萨等文豪并肩。
在颁奖仪式上,怀着对委内瑞拉现任乌戈·查韦斯政府的不满,他不无嘲讽地将菲德尔·卡斯特罗与基督耶稣做比较(此举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反感),并将奖金悉数捐赠给一家动物保护组织。很快,巴列霍被政府驱逐。获得墨西哥国籍后,他写了一封长信,心潮澎湃地解释了自己放弃哥伦比亚国籍的原因,此举同样令人反感。巴列霍的态度和行动,很像一个颓废主义者或“被放逐的诗人”(如波德莱尔、魏尔伦和兰波),他本人也曾对这些作家公开表达过敬仰之情。与“文学爆炸”及其后那批有着坚定的政治理念并且“政治正确”的作家相比,巴列霍颓废的政治立场无疑是前所未有的。
波拉尼奥几乎是当今唯一一个可以与“文学爆炸”作家相提并论的拉丁美洲作家,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却于50岁英年早逝。他去世后,他的声名依然卓著,这完全源于作品的高质量。
波拉尼奥是一名卡车司机的儿子,高中便辍学回家写诗。他还很年轻时就搬去了墨西哥;在那里,他结交了一批叛逆的诗人,加入愤怒的文学团体,不停攻击精英作家的诗歌朗读。奥克塔维奥·帕斯是他们抨击的主要对象。《荒野侦探》(1998)就是以这群叛逆的年轻诗人为原型创作的,这部作品给他带来了声誉,并使他于1999年荣膺罗慕洛·加列戈斯文学奖。那时候,波拉尼奥已辗转去了巴塞罗那,并摆脱了漫游欧洲时沾染的毒瘾。
《荒野侦探》被拿来与“文学爆炸”最优秀的作品和莱萨马·利马的《天堂》(波拉尼奥非常看不起加西亚·马尔克斯及任何与魔幻现实主义相关的创作)相比较。小说中有多个叙事者,围绕主人公尤利西斯·利马(名字取得很巧妙)的一群落魄诗人,令人联想到《跳房子》中的长蛇俱乐部;而波拉尼奥对同是超现实主义追随者的科塔萨尔颇感敬佩,与这位阿根廷作家在很多文学趣味方面也不谋而合。
因害怕肝功能问题会随时危及生命,波拉尼奥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奋笔疾书,同时为自己与加泰罗尼亚妻子生下的两个孩子感到担忧。新写就的小说虽然篇幅不及《荒野侦探》,但部部都是充满野心的力作。《智利夜曲》(2000)的英文版书名被译为《智利之夜》,这是一部中上之作,在不到200页的篇幅里,一个垂死的智利神父回顾了他的一生。这位博学的神父同时精通拉丁和希腊经典,曾任奥古斯托·皮诺切特将军及其幕僚的参谋。他穿越欧洲一座又一座城市的教堂,协助消灭城市上方如雨点般落下的白鸽。每座教堂各自给出的解决方案——放飞捕捉鸽子的鹰隼,每只都根据当地语言和文化取名——十分可笑,充满特殊的象征含义。波拉尼奥罕见的文风既令人捧腹又十分深刻,他针对天主教堂所作的描写可被称作是一种恭敬的讽刺。通过对这位神父的描写,波拉尼奥展现了他对但丁的了解,或许包括他的文学偶像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在不远的将来,会有另一位波拉尼奥出现吗?在今天的拉丁美洲,依然运营着许多文学刊物。作家聚集在各国首都讨论文学,来自西班牙语国家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依然因为同样的原因(政治迫害、对文学新局面的渴望)相聚在巴黎、马德里、纽约和其他城市。在他们各自的国度,即便是在一些小镇里,胸怀大志的小说家和诗人围坐在咖啡馆的圆桌旁,交换看法,互相阅读。另一位波拉尼奥或许已经在他们之中诞生,只是有待发掘。
又或者,一位与波拉尼奥不相像的作家,或许会以特别的原创性突然出现在众人的视野中,带着足以传世的作品,令所有人大吃一惊。一切都难以预测。只有当我们回头去看时,文学史的模式才会显露出来。
注释
[1]阿根廷西北部的一个省。——书中注释均由译者所加,以下不再一一说明
[2]1898年,美国为了夺取西班牙在美洲和亚洲的殖民地而发动战争,战争的结果是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将关岛和波多黎各割让给美国。
[3]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诗人、小说家、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诗《罗拉》、诗剧《酒杯与嘴唇》等。
[4]19世纪法国第一位浪漫派抒情诗人、作家、政治家,主要作品有《新沉思集》、《诗与宗教的和谐集》等。
[5]阿根廷独裁者。
[6]拉丁美洲的一个民族,保留了较多印第安的文化传统。
[7]潘帕斯草原上牧民中的行吟诗人,不仅是出色的歌手,也是无畏的勇士。
[8]西班牙文坛领袖,“98年一代”作家群的核心人物,代表作有《生命的悲剧意识》、《迷雾》等。
[9]西班牙19世纪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政治家,代表作有《贝比塔·希梅纳斯》、《高个子姑娘小胡安娜》等。
[10]法国作家、植物学家。
[11]16世纪中叶后,西班牙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开始把矛头转向新教,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成了对付异教徒最尖锐的爪牙。在此背景下,无数新教作家前仆后继,用他们手中的笔描绘出极尽邪恶残忍的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称其为“黑色传奇”。
[12]指出生于美洲而双亲是西班牙人的白种人,以区别于出生于西班牙而后迁往美洲的移民。
[13]指黑人及白人的混血人种。
[14]青色在西班牙语语境中含有淫秽、下流之意。
[15]古巴人民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战争,亦是古巴三十年解放战争的初期阶段。
[16]19世纪后三十年流行于法国的诗歌运动,推崇“为艺术而艺术”,拒绝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思考,十分讲究形式的完美。
[17]被誉为“西班牙最后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为《诗韵集》。
[18]原文为“Your pupils pregnant with problems”。
[19]指南回归线以南的拉丁美洲国家,因在地图上呈现出一个倒置的锥体而得名。
[20]意大利诗人、记者、小说家、戏剧家和冒险者,主要作品有《玫瑰三部曲》。
[21]法国诗人,主要作品有诗作《黄金岛》、《普罗旺斯》、《米洛依》等。
[22]法国南部干燥寒冷的北风或西北风。
[23]译文引自《巴列霍诗选》,黄灿然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
[24]下文的词回指上文的词。
[25]20世纪初期法国著名诗人,超现实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
[26]法国诗人、作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先驱之一。
[27]西班牙画家、雕塑家,与毕加索、勃拉克同为立体主义风格运动的三大支柱。
[28]犹太人,美国小说家、诗人、剧作家、理论家和收藏家。
[29]法国象征派诗人,法兰西学院院士,代表作有《旧诗稿》、《年轻的命运女神》、《幻美集》等。
[30]捷克19世纪现实主义诗人、小说家,主要作品有诗集《墓地之花》、《宇宙之歌》等,小说《流浪汉》、《小城故事》等。
[31]指西印度群岛中除巴哈马群岛以外的全部岛群。
[32]法国诗人和评论家,超现实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33]美国著名现代诗人,普利策诗歌奖得主,代表作有《冰激凌皇帝》等。
[34]“芭芭拉”(Bárbara)在西班牙语中意为“野蛮的、残暴的”。
[35]法国小说家、医生,他的小说总是在描述罪恶、混乱和绝望。
[36]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代表作有《漂浮的歌剧》、《迷失在游乐场》、《安息日传奇》等。
[37]法国著名作家、思想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对萨特、福柯、罗兰·巴特、德里达等都影响深远。
[38]法国文学理论家,既是法国结构主义新批评的代表人物,也是欧洲经典叙述学的奠基人和重要代表,代表作有《辞格三集》、《新叙事话语》、《虚构与行文》等。
[39]由尼加拉瓜民族英雄桑地诺倡导的反美的民族革命思想。
[40]“特拉维勒”为音译,意为旅行者。
[41]本书英文版出版于2012年,当时加西亚·马尔克斯和卡斯特罗均在世。加西亚·马尔克斯于2014年去世,卡斯特罗于2016年去世。
[42]指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贝尔一世,两人的联姻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极为成功,摩尔人被驱逐出西班牙,促成了西班牙的统一。
[43]智利民间传说中一种半人半兽的怪物,相貌骇人,在巫师聚会时为他们看守山门。
[44]1960年由索莱尔、法叶等人在巴黎创办的先锋派文学理论团体,他们主张对文艺的作用及语言进行结构分析,并提倡所谓的“创造性”阅读方法。
[45]马列尔偷渡事件发生于1980年,其时15万名古巴人渡海到达佛罗里达州。
[46]“麦贡多”拼写为McOndo,而“马孔多”为Macon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