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现代拉丁美洲文学 [14]

By Root 1103 0
在文字里引入巧合、不协调和噪声。这正是两位在巴黎碰头的拉丁美洲作家所做的:他们是危地马拉作家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1899—1974)和古巴作家阿莱霍·卡彭铁尔(1904—1980)。阿斯图里亚斯在196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拉丁美洲小说家。

卡彭铁尔拥有法俄血统,出生于瑞士洛桑,但他一生都坚称自己出生于古巴哈瓦那——他的父母在他出生后不久定居哈瓦那,那里是他成长的地方。他是“非洲—古巴”运动的创立者之一,在他的推动下,古巴文化中的非洲元素得以在艺术中呈现,尤其是诗歌和音乐。卡彭铁尔本身受过音乐教育,同时对帕尔纳斯派先锋主义了然于心,撰写过音乐、绘画和文学方面的文章。他同时为“非洲—古巴”芭蕾和音乐剧创作剧本。他积极投身反对总统格拉多·马查多的政治运动:这位总统擅自修改宪法以延长任期,迫害异己,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卡彭铁尔于1928年转战巴黎,在那里加入了安德烈·布勒东领导的超现实主义阵营,涉入了其中的一些争论。他仍不忘创作音乐剧,甚至写了一些糅入“非洲—古巴”元素的诗歌及一篇短篇小说(以法语创作和出版)。

在一部“非洲—古巴”风格的小说中,卡彭铁尔试图融入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新元素。故事发生在哈瓦那城郊的一处黑人聚居区,人们以生产蔗糖为生。这是一部地域主义小说(大地小说),聚焦古巴的主要工业生产和乡村风貌。主人公梅内希尔多·古埃是个年轻的黑人,为争夺心上人杀死了另一个黑人,被判在哈瓦那入狱,随后在监狱里的一次非裔古巴帮派斗殴中丧命。情节的推进夹杂着时断时续的场景描摹,中间不加介词或任何过渡性连接,模仿了蔗糖工厂机器的沉沉轰鸣或仪式音乐的节奏。书中的黑人用自己特有的方言对话,作者选择用拟声词加以模拟。小说有一段极为详细的某一帮派入伙仪式的描写,甚至再现了仪式上所使用的物件和祭品。这部作品名为《埃古—扬巴—奥》(源自非洲的某种语言,意为赞美基督耶稣),有人种学论著的味道。小说最先在马德里的一家小型出版社出版,反响平平;成名后卡彭铁尔视其为一次失败的尝试。或许《埃古—扬巴—奥》的确不算成功,但它使拉丁美洲小说家的创作脱离了现实主义小说美学传统的桎梏。

相较之下,阿斯图里亚斯的运气则好得多,这或许是因为他沉淀了近二十年,才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总统先生》(1946)。阿斯图里亚斯拥有玛雅和西班牙血统,童年经历了埃斯特拉达·卡夫雷拉总统暴戾的独裁统治,全家被迫从危地马拉城搬往乡下。在那里,他接触到了印第安文化;后来,阿斯图里亚斯在索邦大学系统学习了玛雅文化,真正了解了它。他从法语翻译了玛雅圣书《波波尔·乌》,并于1930年出版了短篇神话故事集《危地马拉传说》。后者大获成功,甚至请到保尔·瓦雷里作序。这部作品使阿斯图里亚斯蜚声世界,同时也再一次证明,拉丁美洲文学需要从自己的文化里吸收养分,发出有别于欧洲文学的声音。与基罗加的作品类似,这部杰作被认为是拉丁美洲短篇小说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与卡彭铁尔一样,阿斯图里亚斯也创作小说,故事基于埃斯特拉达·卡夫雷拉的独裁统治,融入了先锋派诗歌和艺术的创作手法(尤其是超现实主义)。《总统先生》问世后,几乎立即成为拉丁美洲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成为另一种文学子门类“独裁小说”的开山之作(当然,也有人将《法昆多》视为独裁小说的源头)。

《总统先生》的故事发生在一个不知名的国度。尽管小说基于埃斯特拉达·卡夫雷拉总统及其党羽的独裁统治写就,整本书却并未出现任何真实人物的姓名。这是一篇亦假亦真的作品,人物的性格被艺术放大,显得怪诞不经,但全书又有种假面舞会的氛围,一些场景看上去就像是一场噩梦。这一切都得益于作者精湛的语言功力:用词的刻意重复、同义反复,以及大量拟声词的运用。小说开篇写道:“……发光吧,发出明矾之光,撒旦,发出你腐朽之光!”这是典型的超现实主义的写作技巧,让人联想到无意识的自动书写,或潜意识下的随意写作。书中的暴君十分残暴,像从巴洛克式“圣礼剧”中走出来的人物,各种罪行在这场寓言式的独幕剧中上演。书中有不少罗马天主教隐喻,大都以戏仿的方式处理。卡拉·德·安赫尔(意为“天使之脸”)为人狡猾卑劣,他身上兼有美貌与毒辣,惯于利用他人的性欲望为自己牟利。《总统先生》是一部根植于现实的作品,书中描绘的暴行没有明确的源头,暴行经常是无理由的、地方性的。暴虐在小说中似乎获得了某种美学张力,成为这个堕落的世界的一部分(这个世界嗜好暴虐,并在此过程中消耗了自己)。神话元素在阿斯图里亚斯的下一部小说,或许是他的代表作《玉米人》中更为突显,故事取材于玛雅文化,人物描写摒弃了现实主义的惯常写法。在这一点上,《玉米人》甚至赶超了《总统先生》。

20世纪60年代被视为拉丁美洲“文学爆炸”领军人物的五位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阿根廷,1899—1986)、卡彭铁尔、胡安·卡洛斯·奥内蒂(乌拉圭,1909—1994)、奥古斯托·罗亚·巴斯托斯(巴拉圭,1917—2005)和胡安·鲁尔福(墨西哥,1918—1986)——与阿斯图里亚斯的写作手法一脉相承。必须说明的是,这群作家比他们的追随者更卓越。这尤其体现在博尔赫斯、卡彭铁尔和鲁尔福三人身上。奥内蒂和罗亚·巴斯托斯发现了现代主义写作,从中吸收了一些技巧。奥内蒂于1980年在西班牙荣获塞万提斯文学奖,这也是西班牙语世界的最高文学荣誉。他是拉丁美洲作家中最早视威廉·福克纳为自己的创作导师的。他最著名的小说是《造船厂》(1961),但《短暂的生命》(1959)同样为世人熟知,收获了广泛认可与好评。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多个不可靠的叙述者,从不同角度描述同一个故事。他还虚构了一座自给自足的圣玛丽亚小城。奥内蒂的作品有一种宿命感和毁灭感,令人联想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路易·费迪南·塞利纳[35]。

相较之下,罗亚·巴斯托斯的作品更具实验性,这尤其体现在他的代表作《我,至高无上者》(1974)中。他于1990年获得塞万提斯文学奖。在暴君阿尔弗雷多·斯特罗斯纳的迫害下,罗亚·巴斯托斯多年在外流亡,起先是布宜诺斯艾利斯,后来是巴黎。他心系巴拉圭瓜拉尼印第安人的苦难命运(其中很多印第安人不懂西班牙语),因此很多作品以西班牙对拉丁美洲的征服为主题。在《我,至高无上者》中,罗亚·巴斯托斯遵循阿斯图里亚斯的独裁小说和萨米恩托《法昆多》的写作范式,聚焦于巴拉圭独裁者何塞·加斯帕尔·罗德里格斯·德·弗朗西亚(1814—1840年在任)。小说也是对巴拉圭本国总统斯特罗斯纳的有力影射。同时,这部作品也细致探索了写作与权力的关系,遵循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最前沿的文学理论。奥内蒂与罗亚·巴斯托斯的受欢迎程度,丝毫不输后来的“文学爆炸”作家。

鲁尔福是一个乐于隐居、不求闻达的作家,有一定的自我毁灭倾向,狂热追求艺术的完美和表里如一。他一生只出版了两本很薄的书,均大获成功。短篇小说集《燃烧的原野》(1953)是拉丁美洲短篇小说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足以与基罗加、阿斯图里亚斯、博尔赫斯和卡彭铁尔的作品比肩。另一部小说《佩德罗·巴拉莫》(1955)则被很多人视作拉丁美洲最好的小说。故事背景是墨西哥革命(1910—1917)后的乡间。虚构小城科马拉(Comala,“comal”是墨西哥当地一种煎玉米饼的饼铛)被庄园主佩德罗·巴拉莫统治,他掌控着所有人的命运,唯有一件事情始终折磨着他,那就是他对苏珊娜·圣胡安的爱。他的儿子胡安·普雷西亚多回来寻父,在发现的一座乡村里,他听到了断断续续的讲述(有些是已经死去的人的独白),了解了祖先和这片土地的不幸。《佩德罗·巴拉莫》复杂、深刻且凝练,有着福克纳的影子,也有人读出了但丁《神曲·地狱篇》的味道。和福克纳笔下战后的美国南部一样,科马拉是经历了剧烈动荡后的墨西哥农村,这种动荡激发出了人性中的暴力。鲁尔福用文字无奈地勾勒出了这座死寂之城。

鲁尔福的叙事风格严酷刻板,与这座虚构小城的幽闭氛围及主人公们的态度相得益彰。科马拉是一块多石的区域。故事的最后,巴拉莫临死时,他的身躯像一堆石块轰然倒塌。在胡安·普雷西亚多寻父的过程中、在佩德罗·巴拉莫的父权式统治中、在土地与人的关系中,均暗藏着神话的隐喻。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语言能够完美传递鲁尔福的语言,因为书中嵌入了太多墨西哥当地的、根植于古西班牙语的话语模式。恐怕只有普鲁斯特、乔伊斯和福克纳能够与鲁尔福一样,成功钻入自己语言的深处,创造出独特的文字和虚构的世界。

《埃古—扬巴—奥》出版后,卡彭铁尔直到16年后的1949年,才出版了另一部小说《这个世界的王国》。在那段时间,卡彭铁尔重塑了自己的创作理念,采用了一种新的写作手法,这种手法不仅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成功,更对后世拉丁美洲的小说创作产生了长远影响。他发现,拉丁美洲的历史非常适于融入本土文学创作,从大发现和西班牙征服时的文献,到藏有庞大历史文献的图书馆和资料库。在历史长河里,不乏各色人物(其中许多是小人物),小说家对他们的行为怀有最大的兴趣。卡彭铁尔在1946年出版的一本书里讲述了古巴音乐史,在为此书撰写所做的研究中有了这个重大发现。他同时发现,这些文献资料虽以古西班牙语写就,至今读来仍不乏可圈可点之处,适宜糅入到当代行文之中。

《这个世界的王国》以海地革命为叙述背景。在海地,非洲与欧洲文化剧烈碰撞,卡彭铁尔“神奇的美洲现实”理论得以充分施展,随后发展为“神奇的现实”这一创作理念。在一幕冲突中,造反的黑人奴隶马康达尔被法国殖民军绑在火刑柱上活活烧死;黑人相信,通过某种神奇的魔法,马康达尔会变成一只大鸟,毫发无损地从火中飞走。不过小说的过人之处在于,全书基于复杂的数字结构,事件发生的日期,甚至章节数都蕴含深意。在自序中,作者表示,这种数字结构在写作中完全是无意识的,是神奇的美洲现实自发阐释的结果。尽管他在自序中对超现实主义大加批判,这种声明本身却是超现实主义的某种表现。20世纪40年代,卡彭铁尔还创作了一系列类似的短篇小说,随后于1958年结集为《时间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