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犹太人与犹太教 [9]

By Root 1004 0
气氛融洽的逾越节家宴上的乐事之一就是大家一起论经,或者是讨论公开出版的各种评注,或者是讨论随便聊到的某句经文和很有创意的想法。近年的若干版《哈加达》,都想把书中的训诫应用于当代出现的问题:当代社会背景下,民族是什么样子,边缘化的群体是什么样子,应该通过什么途径来“解放”他们?

家里为逾越节作准备,气氛很紧张,节前一定除掉所有发酵的物品,依照《圣经》中的训导,这是最主要的事(《出埃及记》,12:15—20,13:7);因而,这是一次彻底的春季大清扫时机。过节要用的是特殊的器皿和食物,不能有发酵物。犹太杂货店以及现今的普通超市都提供各种可供逾越节食用的食品;犹太人的烹调书籍通常选编有逾越节食谱,其中面粉的替代物就是无酵食物或者马铃薯粉。

敬畏日

并非所有犹太节日都充满欢乐。犹太新年与犹太赎罪日虽然不是悲惨的场合,但气氛很严肃,由新年开始到赎罪日结束,这十天是赎罪期。为期十天的赎罪期最终结束了敬畏日,即开始于犹太新年前一个月、为期四十天的悔罪过程。(有点像基督教大斋节,只不过不在春天,在秋季。)

在新年前夕的宴会(记住,始于前一天傍晚)上,人们吃那些象征甜美、福祉和丰足的食品。他们用面包蘸蜂蜜,而平时蘸盐;掰开面包之后,吃一片蘸有蜂蜜的苹果,再祷告:“唯您之愿,赐我们以丰年。”

早课很漫长,有四到六个小时,人们都会参加,即便有不少人会无意中迟到。祷告词以上帝为中心,上帝的形象是造物主,是王,是最高审判者,只有信靠祂、求祂慈悲的人,祂才赐予宽恕和怜悯。当天最有特色的是宗教仪式间歇时不断吹响羊角号。羊角号吹口参差,吹管也不规范,音准不容易把握,但是,吹到极处能很好地激起悔罪之意,体现先知的话:“城中如果吹起号角,居民怎会不惊慌呢!”(《阿摩司书》,3:6)

公元1世纪早期,斐洛提出,犹太教的赎罪日仪式“不仅由虔诚和圣洁的人,也由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不按宗教方式行事的人奉行”。至今仍是如此。至少赎罪日当天(那天的祈祷持续一整天)的部分时间,犹太会堂里会人满为患。并不是所有进犹太会堂的人都渴求上帝宽恕他们的罪,或者都深刻反省和悔罪,从对上帝仁慈的深信不疑和对脆弱人性的同情中获得平和。实际上,这就是赎罪日的本来主题,也是虔诚的人所追求的。然而,对许多人来说,犹太赎罪日那天在犹太会堂露上一面,这是在申明自己的犹太人身份,而不是尽宗教义务。

然而,这是证明身份的一种不寻常的方式,特别是在与斋戒——事实上,这种行为往往只有极少的宗教意义——相结合时。因为赎罪日不仅跟安息日一样,不允许劳作,还有五种自我约束的形式:禁食、禁酒(这两项只算是一种),禁抹香膏,禁止同房,禁止洗浴(求舒适的洗浴)和禁穿皮鞋。

悔罪不仅是赎罪日的主题,还是犹太教的主要思想。它是“回到”(悔罪一词的直译)上帝身边,包括对罪的认知、悔过和忏悔,重新走上正途。完成这个过程,不需要献祭,也不需要中间人,只需信靠上帝的眷顾。《密西拿》(见第28页)中有正式的说法:

悔罪不管是主动的还是消极的,都可以(立刻)弥补小罪,但如果犯了重大的罪,就得等到赎罪日来赎罪了。如果有人说,“我就要犯罪再悔过,再犯罪再悔过”,他就没机会悔过了。如果有人说,“我会犯罪,赎罪日会救赎”,赎罪日就不会救赎了。人对上帝犯了罪,赎罪日会救赎,但是人冒犯了别人,赎罪日就不会救赎,除非他们之间实现了和解。

古老祷歌《科尔·尼德拉》得到充分重视,它开启了赎罪日前一天的犹太会堂仪式。其阿拉米语祷歌歌词虽是一种单一的惯用文句,乞求赦免漫不经心的誓辞,然而,那悠远动人的旋律与庄严的氛围相结合,构成了犹太历一年中最富情感的时刻。会堂内全体教众身穿最体面的衣服,满怀敬畏和期待,平静地聚在上帝的面前。

第二天,斋戒结束,最后的仪式是“奈依拉”(即“关闭天堂的大门”);崇拜者此时被鼓励去充分利用天堂大门仍然开启的最后时光。众人齐唱:“我们的父,我们的王”,教众齐声高诵“与上帝同在”,羊角号最后吹响了。此时,仪式达到情感的高潮。

关于主要的节日就说这么多。还有许许多多的小节日,流传最广的是光明节、普珥节、新年植树节,以及以色列独立日。

光明节纪念的是约公元前165年哈斯蒙王朝重建圣殿。《塔木德》这样描述光明节的源起:

图7 绍法号通常由羊角或野山羊角制成;不能用牛角制作,因为这会让人联想到崇拜金牛犊之罪。

表4.3犹太历中的2004—2005

(注:犹太新年是在秋季,所以犹太年会横跨公历年。犹太历5765年是闰年,从公历2004年9月16日到2005年10月3日)

下面附加的节日只在流散各地的犹太人中庆祝:

为期八天的光明节开始于基色娄月25日,人们可能不会赞颂此节,也不会因此节而斋戒。希腊人进了圣殿,弄脏圣殿里所有的油,但哈斯蒙王朝强大起来,打败希腊人之后,他们四处寻找,只发现大祭司封存起来的一坛油,仅够一天之用。奇迹发生了,那坛油用了八天。后来某年,他们把这几天定为节日,用以赞美上帝,感谢上帝。

这段“油的奇迹”其他资料没提到过。通过聚集于此,拉比把因战胜敌人而感恩的节日转变为对光明战胜黑暗的庆贺;《撒迦利亚书》中是这样说的:“不是倚靠权势,不是倚靠强力,而是倚靠我的灵。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撒迦利亚书》,4:6)

为期八天的节日,每天都点亮烛火,“宣扬神迹”。第一天晚上点燃一盏,第二天点两盏,以此类推,最后一晚点八盏。油灯已被蜡烛取代,现在,大多数人都有为光明节特制的八连灯大烛台,或枝状大烛台。很多枝状大烛台设计得很漂亮,由贵重金属制成。

《圣经·以斯帖记》中记载,普珥节庆祝的是犹太人从波斯王亚哈随鲁要灭绝他们的危险之中获救。希伯来人羊皮古卷本的《以斯帖记》,在毕恭毕敬地举行过宗教仪式之后,一早一晚要当众诵读。一个广为流传的习俗是,只要读到恶棍哈曼的名字,人们就会砰砰作响地敲东西,嘘声一片。比较苛刻的人反对这种做法,他们强调,每个词都应该让人听清楚。

这个节日有种狂欢的气氛,人们常常会打扮起来,组成狂欢游行队伍,甚至还会举行一场充满嘲讽意味的普珥节大辩论。遵从《以斯帖记》第9章第22节的教诲,救济物被分发给穷人,众人互赠礼物,大摆宴席,尽情欢乐。至于陶醉到何种程度才算值得称许,那就见仁见智了。

《塔木德》提到过新年植树节,只是在近代“复国”之后,该节才演变成流行的节日。特别是在以色列,新年植树节的标志就是学校放假,举行植树典礼活动。另外还有一个广泛流传的惯例,即按照当月的日期,吃十五个水果;以色列特产的水果最受欢迎。

依雅尔月5日(公历的4月底或5月)被定为犹太历上的以色列独立日;不管是政治方面,还是宗教方面,对此都有争议。不过,以色列境内外的许多犹太人既会组织社会活动,也会诵读特别的圣诗和祷告词,以庆贺这个日子。

斋戒日

除赎罪日之外,一年之中还有五个公众斋戒日;其中最重要的要属阿布月9日,用以纪念圣殿遭毁和其他惨剧。赎罪日和阿布月9日的斋戒要持续二十五个小时,从头天日落之前到第二天夜幕降临之后,不能吃喝任何东西;当然,那些禁食有困难或有危险的人会被特许进食。其他斋戒日只是在天明到日暮这一段时间禁食。

第五章 精神生活——祈祷、沉思、《托拉》

这里要讲一个故事,出自《塔木德》。有些注解放入方括号内;由读者自己分辨每次所使用的人称代词“他”是指谁。对先知以利亚在故事中出现,不必惊讶;《塔木德》成书之前约一千年,以利亚驾烈火战车升天,然而,他的确时常回来引导并激励博学而诚挚的人。甚至在我们充满怀疑的岁月,也有人自称见过以利亚现身。顺便说一句,“注定要去来世”的意思,与基督教徒所说的“获救”差不多一样。

霍扎阿的巴洛卡拉比以往常去勒斐特集市,以利亚常与他同行。他问他,“这个集市上有人注定要去来世吗?”他说,“没有!”

过了一会儿,他见一个人穿着黑鞋,身上连一根蓝线都没有[换言之,他没按犹太人的方式着装]。他说,“那个人注定要去来世。”

他追上去,问他,“你是做什么的?”他说,“现在要走,明天再回来。”第二天,他问他,“你是做什么的?”他说,“我是个狱卒。我要把男人和女人分开,把我的床放在他们中间,这样他们就不能做违禁[《托拉》所禁止]的事。

我见到异教徒喜欢上犹太姑娘时,就会不嫌麻烦地保护她。一天,有个订了婚的姑娘让异教徒喜欢上了。我就把杯子里剩下的红葡萄酒,泼到她的裙子上。他们就以为她正在经期[这样,就不会打扰她了]。”

“为什么你的衣服上没系[蓝色的]流苏,为什么穿黑色的鞋子呢?”

“因为我在异教徒中行走,不想让他们知道我是犹太人,这样,他们颁布对犹太人不利的法令时,我可以禀告拉比,拉比们就会祈祷,从而避开法令造成的危难。”

“为什么我问‘你是做什么的’,你却回答‘要走,明天再回来’呢?”

他说,“异教徒刚刚颁布一条法令,我说,我必须先去禀告拉比,这样,他们可以祈祷。”

其间,有弟兄两个走过来。他对他说,“他们两个注定也要去来世。”

他追上去,问他们,“你们是做什么的?”他们说,“我们是小丑。我们给沮丧的人带去快乐。或者,我们看到两个人吵架,就过去劝和他们。”

这个离奇的传说只针对一些人,这些人认为自己知道“精神的”是指什么。以利亚向墨守成规的巴洛卡拉比表明,“精神英雄”不夸耀自己虔诚,甚至也不像巴洛卡本人(他显然想从先知那里得到从未得到的赞美)这样博学而虔诚。他们看起来可能很平常,甚至不像平常意义上信教的,他们平和的举动却提高了周围人的生存质量——他们是关照他人、富于同情心的人,利用自己的天分减轻人们的负担。

所有这一切似乎离《圣经》对精神性的要求太远:“你们要分别为圣,因为我耶和华你们的神是圣洁的。”(《利未记》,19:2)但是,圣洁只能在斋戒、祈祷和“精神的”行为中找到吗?显然不是。事实上,《利未记》第19章下面的内容主要是谈社会行为,没提斋戒和祈祷。“在你一切所行的路上,都要承认他”(《箴言》,3:6),这一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