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犹太人与犹太教 [8]

By Root 1005 0
代人之间对比强烈,这在犹太世界里是很少见的。他们观点对立,却同样对犹太教后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门德尔松生于德绍,后迁居至柏林。在柏林,他私下自学了数学、哲学以及多种语言;那个时代,犹太人不许上大学。他只得在一个富裕的犹太丝绸商人家里当家庭教师维持生计。最终,他与年轻的德国自由主义戏剧家、批评家戈特霍尔德·埃弗拉伊姆·莱辛结为朋友;人们认为莱辛笔下的智者纳旦就是以门德尔松为原型的。门德尔松人生这段时期的巅峰是在1764年,他撰文讨论形而上学与科学方法之间的关系,获得柏林学会的最佳论文奖;他的竞争对手中竟有伊曼纽尔·康德!门德尔松1767年创作对话录《斐多》,讨论灵魂不朽问题,此书为他赢得了“德国苏格拉底”的称号。

1769年,瑞士教会执事约翰·卡斯帕·拉瓦特尔致信挑衅门德尔松,要他或者与基督教辩论,或者“以理性和正直行事”,改宗基督教。门德尔松勇敢而不失尊严地予以回应,坚守自己的犹太教信仰,甚至声称犹太教优于基督教,因为犹太教从根本上比基督教更宽容。他写道:

依照我教的基本教义,我决不会妄图劝任何生非我教之人归于我教……我教拉比全都提倡,组成我天启之教的书面与口传律法只约束我族……我们认为,地上其他民族接受上帝训导,(只须)信守自然之法与各自祖先传下的宗教。他们依照这种自然与理性的宗教引导自己的生活,就是“行义举的外邦人”,就是“永恒救主的子民”。我教拉比决无劝人改宗之愿,他们教导我们以最真挚的忠告,劝阻那些自愿皈依的人……

我的同代人中如果有孔子或梭伦那样的人,我会始终如一地按照我教教义,爱并钦佩那位伟人;我从来没有劝孔子或者梭伦改宗这样荒唐可笑的想法。真正地劝他改宗!为什么?他不是希伯来族人,因而也不依从我教律法;涉及教义,我们理应相互理解。我认为他会获得“拯救”吗?我以为,现世生活中,不管是谁,只要引导民众信守美德,来世就不会遭受诅咒——我不怕任何威严的教派召我去解释这个观点,就像索邦神学院召来诚实的马蒙泰尔责问一样。

门德尔松热情洋溢地支持犹太人拥有公民权,率先公开指责犹太种族隔离主义。他强烈敦促他的犹太同胞在宗教信仰许可的范围内融入德国的文化和社会之中,说标准德语,少说意第绪语。他用希伯来语字母将《圣经》内容译成德文,并写下希伯来文评注,这部作品的传播远及英国,得到热情传诵;一些因循守旧的人虽然未革除他的教籍,却对此书深表不满。1781年,他支持在柏林建立了犹太自由学校,不仅讲授传统的《塔木德》和《圣经》,还讲授世俗科目、法语和德语。

在哲学著作《耶路撒冷》中,他支持政教完全分离;既反对教会拥有财产,又反对基督教会和犹太会堂行使革除教籍的权力。他强烈反对泛神论,然而,他自己的“自然和理性的”宗教信仰就接近于自然神论。门德尔松与很多同时代基督教徒一样,疏于系统地阐述教义;甚至,他虽然没有明确表示对《圣经》源自于神这一点的怀疑,但对他来说,《圣经》就是“天启的立法”,不受教条的束缚。“犹太教的精神就在于信守教义无违自由,行为自由无违律法。”他坚称。

这样的观念远离犹太宗教传统的主流,却使人得以在接纳启蒙运动中发现的价值观的同时,深入理解自己的信仰。不仅改革派犹太教,就连现代正统派犹太教都大量采用了门德尔松的开创之举,即把传统和现代性结合起来。

第四章 犹太人的历法与节日

日、月和年

犹太历的关键是自然规律。

有一天,你睡醒过来,远离文明,没有历法,没有时钟,这时该如何标记时间的推移呢?随时间的流逝,你如何庆贺或者纪念生活中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呢,比如生日、从沉船逃生的那一天、收获的日子?

你会注意到日出日落,会观察到太阳升到最高处刚好是一天的正中午时。然而,你无法确定午夜时分。所以,你的一天就起于日出或日落时分,或者就在那前后。事实上,两种方法都在犹太历法之中保留下来。祭祀过程开始于一天的黎明时分。如有其他的目的,一天则开始于黄昏。比如,这就是为什么安息日并非始于星期五或星期六的子夜,而是稍早于星期五日落之前——确切的时间则随着季节和纬度的不同而变化,并且公布在犹太人的出版物上。

这个简单的事实却引起重大的后果。如果安息日起于午夜,就很少有人注意得到。但是,安息日开始得早,安排在晚饭之前,于是,星期五晚上开始守安息就成了犹太人的一项重要社会习俗。人们到犹太会堂参加祈祷活动,唱优美的诗篇和圣诗,再回到灯火通明的家里,坐到节庆的餐桌边,对着一杯红酒,默诵祈福祷词,一起掰开面包;伴着感恩歌和赞美诗的吟唱,家人和访客都融入精神愉悦的氛围之中。甚至那些不去犹太会堂的人,或者不特别信奉宗教的人,也会在星期五晚上举行家庭聚会。如果说家庭观念和家庭与社区归属感还存在于犹太教之中,这主要是因为安息日开始点燃蜡烛时,家人感受到的那种祥和融洽的气氛。

一天始于日落时分,而不是始于子夜,就说这么多吧。月与年是怎么算的呢?

自然规律仍是关键。一个月(Month这个词派生于“月亮”moon)是月亮一盈一亏所用的时间,刚好二十九天半多一点。一年,就是四季循环一轮所用的时间(现在我们知道这取决于地球绕行太阳的轨道),不到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利用自然规律来确定时间特别麻烦,因为根本没有办法用月的长度来整除年。穆斯林放弃了太阳年的算法,以十二个太阴月为一年,每个年度比其他地区大致少十一天;他们的节庆无法以自然为基础,因为这些节庆都跨季了。西方基督教徒的历法中,年度符合四季循环的时间,然而,月份不再涉及月相变化。犹太拉比所采用的历法能做到两全其美,然而,严格遵循自然规律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月份要在二十九天和三十天之间变化,年度要在十二个月和十三个月之间变化,每十九年就有七个闰年(有十三个月的年份)。犹太历法虽复杂,却实用。这样,月朔得到庆贺,四季变换也得到纪念(见表4.1)。

《圣经》纪年中,月朔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日——书念的一位妇人在儿子病倒时匆忙去求先知以利沙,她丈夫大惑不解,因为那天“既不是月朔,也不是安息日”(《列王纪下》,4:23)——但在后来的犹太教中有点淡化了。尽管如此,中世纪的某些犹太教社区仍然禁绝妇女在月朔节工作。犹太女权主义者注意到这个中世纪的小事,便以此为由,重申罗什霍代什节(月朔节)为女性复兴的节日,在那天,妇女诵读祷告文,赞颂女性精神的方方面面。现在全世界有很多罗什霍代什节协会,其建会的目的就在于鼓励女性参加祷告,接受宗教训导。

表4.1 犹太人的月份

朝圣诸节

源自《圣经》的三个最流行的节日是“朝圣”——或者叫“远足”诸节,因为在古代,人们朝圣就是到耶路撒冷的圣殿中欢庆。伟大的犹太哲学家亚历山大的斐洛死于公元1世纪初,他曾生动描写了当时朝圣的情况:“无数的民众从无数的城镇赶来,他们翻山越岭,漂洋过海;每次庆典,人们都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他们把圣殿当做避难所,远离尘世的忙碌与喧嚣,在那里寻求平和的气氛,不再理会早年间套在身上的重轭,面对和美宜人的场面,享受这简短的喘息时光。”

图5 英国犹太家庭,于住棚节在棚舍中用餐、研读《托拉》。

这三个朝圣节日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在上帝面前欢喜:“在这节期以内,你们要欢乐”;把自己带到“耶和华选择的地方”(耶路撒冷),献上你带给上帝的“礼物”(《申命记》,16:14—16)。传统上,节日的欢乐表现为尽情吃喝,表现为给女人购买新衣服。快乐只有与对生活困苦者的关心结合起来,才算完美;同一节经文又说,“……陌生人、孤儿和寡妇同你们在一起”;因此,直到今天,节日期间人们都慷慨解囊,捐助贫困。

每个节日都有一种关乎历史的、关乎精神的、关乎耕作的意义;神秘主义者会深入钻研,挖掘其隐含的、内在层面的意义(见表4.2)。

总体上,犹太教会堂里的仪式比较温和,但也有例外。1663年10月14日,英格兰日记作家塞缪尔·佩皮斯心血来潮,第二次参观了位于伦敦克里教堂路的犹太会堂。所见所闻让他叹为观止。简直是群魔乱舞的场面,胡须花白的老人手持《托拉》卷轴,在会堂里欢呼跳跃,像小山羊一样。佩皮斯情不自禁,想探个究竟。当天是庆法节,是住棚节最后一天的大庆祝,《托拉》年度阅读周期结束了,又重新开始,犹太人结队围绕会堂中心的平台,欢快地舞蹈。

节日庆典对于家庭来说,和对于犹太会堂一样重要。无疑,最流行、最让人着迷的庆典是逾越节家宴。它的起源可以远溯到耶路撒冷圣殿宗教仪式中的逾越节献祭羔羊,羔羊在逾越节前一天的午后被杀掉,当晚,即逾越节的第一天晚上,在家中仪式性地食用羊肉。在神殿诵读完“哈列颂诗”(《诗篇》,113—118)之后,转而进行家宴。现在已经没有献祭的羔羊了,而吃无酵饼(未经发酵的面饼)和喝苦草饮料的习俗依然盛行。

晚间的安排则是围绕“哈加达”,即“讲述《塔木德》中的故事”展开的。“哈加达”也是一本书名,内容主要是宗教仪礼;很多犹太人引以为荣的就是收藏了各种版本的《哈加达》,有些版本印刷精美、配有插图,其中有许多包含了解释说明以及时新的评注。实际上,《圣经》中说,“在那日,你要告诉你的儿子说:‘这是因为耶和华在我从埃及出来的时候为我所行的事’”(《出埃及记》,13:8),逾越节家宴仪式要体现的就是这条圣诫。

表4.2朝圣诸节及其寓意

逾越节家宴是人人参与的大事。大家在一起读经、论经,唱圣诗。其中一个有趣的环节是,一开始由最小的孩子用希伯来语唱出“四个问题”。这个孩子很有可能已经练了好几周,激动地盼望着能和成年人一样睡得这么晚。极少有犹太人会忘记“为什么今天晚上与其他所有夜晚都不一样……”之类的话,这句话总能把人带回童年时代一家人其乐融融、团团围坐的美好回忆之中。

图6 耶路撒冷的一家幼儿园,孩子们正在学习如何庆祝逾越节,参加家宴(1971)。

自拉比犹太教时代,逾越节家宴上喝四杯红酒已成为习惯。这代表四个阶段的救赎,从出埃及算起(家宴前),到弥赛亚为止(家宴后)。有的还喝第五杯,或只是把这杯红酒倒在桌面上,“以祭先知以利亚”。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