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犹太人与犹太教 [6]
《托拉》本身完全符合理性。萨阿迪亚将圣诫分为“理性的”和“听说的”,即通过理性得知的和主要通过启示而获知的。即便不是所有的圣诫都具有明显的理性,我们也可以对比较模糊的圣诫作出“基于事实经验的猜测”。如果《托拉》完全符合理性,上帝为什么还要派信使(先知)向我们传达呢?启示是上帝怜悯世人的特殊行为,《托拉》里的知识应该清晰明了,应该让所有人都能获取,包括那些缺乏哲学思辨能力或没有时间通读《托拉》的人。
萨阿迪亚熟悉其他教派和宗教的著述。除了驳斥过伊斯兰教、基督教和“二神论”宗教,他还驳斥过圣经派(一个拒斥拉比传统的犹太教派);他的辩词旁征博引,有理有据。
他编辑过希伯来祈祷书,也写过一些希伯来文的祭拜诗,但他主要是用阿拉伯文写作。他是一个杰出的圣经学者,写过大量的圣经评注;他用阿拉伯文翻译的《圣经》,至今仍在沿用。
名字的含义是什么?
许多名人的希伯来文姓名并不是真名,而是由头衔和名字的起首辅音字母组成的缩写。
因此,Rabbi Shlomo Itzchaki(意为“艾萨克的儿子所罗门”,音译为施罗摩·伊兹查奇拉比)这个人更为人所知的名字是Rashi(赖施);Rabbi Moses ben Maimon(摩西·本·迈蒙拉比,亦称迈蒙尼德),其广为人知的名字是Rambam(兰巴姆)。
赖施(1040—1105)——经书评注家
今天,在德国西部莱茵河畔的沃尔姆斯,你可以参观赖施的犹太会堂(被纳粹分子毁坏后重建),看看他坐的椅子,到为纪念他而设立的博物馆里探个究竟。你会感觉到他的宽厚、慈父般的仁爱,感觉到他在引导你。对于一代代的犹太人而言,这是一种熟悉的感觉。通过他的经书评注,一代代犹太人被引入《圣经》和《塔木德》的秘奥之中。赖施是一个杰出的《塔木德》评注家,是特指的那个评注家。预见到读者的问题,并给予简明清楚的解释,他在这方面有天赋,能让你感觉他似乎与你同处一室,通过解释经文坚决而又温和地督导你远离谬误。
多数孩子通过他对《摩西五经》通俗易懂的希伯来语评注了解了他,也了解了《圣经》和希伯来语。也许,持久的吸引力来自他独树一帜的风格,他从《塔木德》和《米德拉西》中选取内容,用这种无从模仿的风格布道、讲述传说、解释上帝的圣诫。然而,对于学者而言,赖施则是一个圣经体语言的大师。他披阅一代代前辈语法学家、辞典编纂家的作品,明确地区分了“《圣经》实际上是怎么说的”(peshat,即“明确含意”)和“什么是传统上读解《圣经》时附加进去的”(derash,即“布道词”)。读赖施的书会感到言辞朴实亲切,即那种真有一个老师在身边的感觉,这就是他将艰涩的术语译成古法语时的风格,读来几乎像听他与周围人说话一样。
《〈摩西五经〉评注》是最早出版的注明时间的希伯来文书籍(雷焦出版社,1475年),后来又引发二百多种此书的注解本。这本书多次被译为拉丁文。赖施的圣经评注对尼古拉斯·德吕拉影响巨大,又通过他,影响了马丁·路德和其他基督教希伯来文化学者,进而影响了宗教改革运动。
赖施曾在沃尔姆斯学习,但他的家乡在香槟省(今法国东北部地区)首府特鲁瓦。后来,他没有靠担任拉比,而是靠种葡萄维生;如果他想过在葡萄酒中注入气泡,那么,他肯定会是第一个酿出真正香槟酒的人!
他生活的细节鲜为人知。他有三个女儿,其中两个叫米丽亚姆和约舍芙德,分别嫁给了他的两个学生。另一个女儿的名字不得而知。大约在1070年,他创立了一所学校,招到很多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在他的女婿和外孙们的管理下,这所学校成为德系犹太人首屈一指的律法书研修学院。
由于第一次十字军东征(1095/1096),赖施落得晚景凄凉,很多亲戚朋友都死于战火。他当时创作的忏悔诗表现出悲凉的精神状态和对上帝温柔缠绵的爱;其中一些诗篇保留在礼拜仪式之中。
他是大卫王的后裔、曾经遍游四方、曾与迈蒙尼德(1138年才出生!)会晤——这些都是传说,无从稽考。有一个传言,说他父亲有一块珍贵的宝石,基督教徒本来想据为己有、装饰到一座宗教雕像上,他父亲却把宝石抛入大海,随后,一个神秘的声音宣称,他父亲将生一个博学的儿子。另一则故事说,他母亲怀孕时在沃尔姆斯一条狭窄的街道上遇到生命危险,墙上突然神奇地打开一个壁龛(现在还是一个旅游景点呢),把她藏了起来。甚至还有一则故事说,在布永的戈弗雷东征前,赖施曾向他预言,他将统治耶路撒冷三天,然后仅带三匹马败归法兰西。
亚伯拉罕·伊本·埃兹拉(1089—1164)——诗人
伊本·埃兹拉生于托莱多,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文法学家、医生、哲学家、占星家和圣经评注学者。《摩西五经》的作者一般被认为是摩西,出于批判的天性,埃兹拉暗示《摩西五经》的作者身份尚有疑问;六百年之后,斯宾诺莎重拾了这个暗示,从而导致“圣经现代批评”的诞生。伊本·埃兹拉虽说确实是个占星家,却是那个时代少数不信魔鬼的人之一。
1140年,伊本·埃兹拉离开西班牙,游历了意大利、北非和近东,还到过西欧,包括法国和英国。在伦敦,他创作了主要的哲学论著《敬畏上帝的基础》,书中阐述了新柏拉图派哲学观,这种观点在他的圣经评注中有突出体现。其圣经评注风格简约、富于激辩,一直很受欢迎,对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希伯来文化研究的影响仅次于赖施。
伊本·埃兹拉与众位学者结下友谊,赢得了他们的尊重,但其个人生活却令人叹惜——一方面因为“逃离”西班牙,另一方面因为他有四个孩子去世,唯一在世的儿子又曾短暂地改信伊斯兰教。他的幽默感有些苦涩;在一首警言诗中,他哀叹道:
苍穹祥和,繁星也安稳,
我一出生它们就乱了阵;
如果我想兜售几根蜡烛,
等死也见不到太阳西沉……
如果做生意卖裹尸布,
我活着别人就会永生!
摩西·迈蒙尼德(兰巴姆)(1138—1204)
——哲学家、律典编纂者、医生
“伟大的雄鹰”是后世充满钦佩之情地谈到他时所用的词。摩西·迈蒙尼德生于科尔瓦多,这座城市位于崇信伊斯兰教的安达卢西亚地区。近代以来,关于他的记忆成了这一地区骄傲的资本和旅游收入的来源。在犹太教领域内,人们所熟知的是兰巴姆,即他名字的起首字母组成的缩写(见第33页的文本框)。
1148年,科尔瓦多被阿尔摩哈人占领,占领者不仅压制异于其严肃道德观的其他伊斯兰教派,还毁坏犹太教会堂,责令犹太人背叛犹太教,不背叛就只有死路一条。迈蒙家族逃到菲斯(今属摩洛哥的一个城市),生活了几年;兰巴姆的《叛教书》大约成书于1160年,书中细腻地表达出他对那些胁迫之下表面上遵从伊斯兰教的人深深的同情与宽容。1165年,迈蒙家族想定居十字军统治下的巴勒斯坦而未果,随后,在埃及安顿下来,先是在亚历山大港,最终迁至富斯塔特,那是古代开罗的一部分,在萨拉丁苏丹的新阿尤布王朝统治之下。
兰巴姆一心扑在神学研究和写作上。到1170年代,开罗犹太人认为他就是纳吉德(领袖);至于他是否还担任官方的正式职务,就无从得知了。他的兄弟大卫从商供养整个家庭,后来葬身海上,摩西随即转而行医,做萨拉丁的大臣阿尔法德尔的私人医生,挣钱养家糊口。他的忠告与见解传播到整个犹太人世界,北到法国的普罗旺斯,南到也门、到巴格达。他的许多书信都保留下来,有的收入开罗藏经馆(见前文第31页)。公元1204年12月13日,他在富斯塔特去世,穆斯林和犹太人都为他的去世哀恸不已。他被葬于太巴列(位于巴勒斯坦)。
他用希伯来文写的《密西拿托拉》是对犹太教律法的系统摘录,其中不仅包括宗教仪式和礼拜事宜、民事和刑事法典,还包含以色列地区的农事原则、圣殿修建与流程以及洁净礼仪方面的规范。本书最显著的特征在于,作者是依据自己的道德信念和哲学感悟来解释《塔木德》中的口述部分哈拉卡的。比如,他阐述敬爱上帝这条圣诫时,就说敬爱上帝也包括奉召参与自然科学研究,理解上帝创世的神迹;其中有关宇宙学和医学的短篇,即便在今天也会被当做科普杰作。他拒绝接受拉比律法,认为那种东西是基于迷信,或者说,是基于崇信魔鬼和巫术。这个看法在他对占星术的排斥中表达得尤为直率。
他的哲学杰作是犹太——阿拉伯文化相结合的《迷途指津》。和前辈萨阿迪亚一样,或者说,和使他获益良多的穆斯林哲学家阿尔法拉比和阿维森纳一样,他将宗教传统和哲学协调起来,于他而言,首先是要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相协调。《迷途指津》一书,不仅仅影响了犹太教思想,其拉丁文译本还影响了诸如托马斯·阿奎那这样的基督教神学家。这本书甚至在作者那个时代就已引起了传统势力的激烈论争。直至今日,尊他的《密西拿托拉》为哈拉卡著述巅峰之作的正统派犹太教,仍对《迷途指津》一书中的许多教义感到困惑;他们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把本书当成神秘主义论著来解读,这种做法兰巴姆如果知晓,定会感到吃惊。
迈蒙尼德是最早想构建犹太教义的学者之一,也许是因为面对伊斯兰教时需要划清界线,并且基督教徒又总想劝化犹太人。他写的“信仰原则十三条”在他早期的《〈密西拿〉评注》中就已详细论述,现列入本书的附录A中。
亚伯拉罕·阿布拉菲亚(1240—约1300?)
——狂热的神秘主义者
1280年,犹太教新年前不久,亚伯拉罕·阿布拉菲亚在一个“声音”的激励下,前往罗马劝说教皇尼古拉斯三世改宗犹太教。一怒之下,尼古拉斯三世下令在火刑柱上烧死他。阿布拉菲亚看上去镇定自若,动身去了苏里阿诺,8月22日他收到消息说,前一天夜里教皇中风死了。回到罗马,他被关了一个月,随后就获释了。
在公元13世纪,是什么样的犹太人竟然把教皇当成规劝改宗的对象?也许只有把自己当成先知的人才会如此。阿布拉菲亚出生于西班牙的萨拉戈萨,生活忙忙碌碌——有人也许会说,是活得乱七八糟。十八岁那年,他游历到了巴勒斯坦的阿卡,满怀希望去寻找传说中的塞巴提昂河。据说,这条河每天都是浪涛翻滚,咆哮不止,只在安息日风平浪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