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无神论 [9]

By Root 875 0
是因为我喜欢吃东西。如果你继续问我为什么喜欢,或者,我为什么应该做我喜欢的事,那么你就没有真正明白喜欢做一件事意味着什么。喜欢做一件事本身就是做这件事的一个好理由,只要这件事不会伤害别人或自己,不会妨碍你做更重要的事情,也不会违反其他类似的人生警示。所以,如果我用我喜欢吃来解释我为什么狼吞虎咽一盘土豆泥花椰菜,那么就没有必要或道理再追问为什么了。

如果我们把这个原则再推广一下,我们会看到,如果我们问自己为什么做某事,最终我们总是会说这件事本身有价值,而不仅仅是为更进一步的目的或目标服务。如果太过专注于目标,我们就可能忽略这个关键点。

但这并不意味着目标的达成对人生意义没有贡献。目标对于使我们的人生富于意义有着很大的作用。但目标要最大程度地起到这个作用,就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我们觉得达成目标的过程本身有意义,有价值。这样,我们为这个目标所花费的时间也就有意义,即使最后我们没有实现目标。第二,目标的达成本身可以带给我们具有永久价值的东西。这样,我们实现了目标之后,也不会突然觉得人生空虚。

太过专注于目标和成绩还有另外一个危险。这可能会使太多人的生命毫无意义。事实是,很多人,甚至是多数人,都不是目标导向的,对成功并没有很强的渴望。多数人渴望的是同伴情谊,是使自己开心的工作和足够自己过上品质人生的财富。如果这些都具备了,人生也就有了足够的意义,因为它们合起来本身就是有价值的。那么问下面这个问题还有道理吗:“你为什么想整天做你喜欢的工作,然后回家与你的爱人相聚,按照自己开心的方式度过闲暇时光呢?”问这样问题的人是不是忽略了什么呢?

图6 在此之后还能做什么呢?

作为自身答案的人生

我们得到了这样的观点:人生的终极目的必须是自身具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无穷无尽的目的链条上的一环。这是无神论者觉得自己的人生比很多宗教人士的人生更为有意义的一个原因,后者把这个世界看作下一个世界的准备阶段。对这些人来说,生命自身没有任何价值。生命就像一枚硬币,它可以用来交换真正重要的物品,即逝后之世。然而,这仅仅是把什么使生命有价值的问题搁置了,因为它并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天堂里的人生是有意义的,而地上的人生没有意义。我们再一次看到,宗教似乎并没有给我们提供答案,它只是让我们凭信念相信,答案会出现的。

由于人生在某个阶段总会显出其自身的价值,否则它就没有任何意义或价值,所以无神论者想要努力找到使当下的人生有意义的东西,而非寄希望于逝后之世更加美好,这样的愿望是理智而审慎的,特别是鉴于已有证据说明这是我们仅有的人生,就更是如此。

但是使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呢?任何简略的回答都会显得陈腐不堪,但这里真的没有什么秘密。雷·布拉德伯里在其短篇《月亮仍会明亮》中做了简洁的说明。他虽然讲的是火星人的故事,但故事的寓意可以适用于人类:

火星人发现“为什么活”这个问题总是出现在激战正酣或极度绝望的时候,而此时没有任何答案。一旦文明平静下来,社会不再动荡,战争停息,这个问题就会变得毫无意义。现在生活富足,无需争论。

当世事艰难,生活不易的时候,生命就似乎毫无意义。但当生活富足了,那也就没有必要再去追问意义。正如上面的例子,如果一个人的工作和家庭生活都很顺利,那在某种意义上就没有理由再去问为什么人生值得去活。经历着它的人自然知道答案。

当然,这个说法本身并非什么足够好的答案,因为它并没有告诉我们在逆境中应该对别人或对自己怎么说。对我们多数人来说,生活就像一个混合体,诸事顺利美好的时刻稀少而短暂。但布拉德伯里的观点正确的地方是,这个答案的核心只能植根于生活本身具有价值的事实上,即便在艰难的时刻也是如此,生活不必服务于任何其他目的。此外,为什么我们应该活着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生命本身,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我们要面对人生短暂这个事实并使自己适应这样的人生十分重要。如果假装或想象人生的目的存在于其本身之外,那我们无异于一直在骑着驴找驴。

享乐主义

前面,在谈论人生何以值得活的时候,我举了吃大餐的例子。这可能在暗示,使人生有价值的东西不过是快乐。毕竟,快乐本身就是好事,如果我们经历着快乐,我们就不需要其他目的来说明它。因此,如果人生是有限的,而我们要在人生中本身就有价值的东西中找到意义,那我们难道不应该一心享乐吗?

很可能,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世俗正教。“抓住今天,及时行乐”已经成了这个时代的信条。由于媒体评论和广告等的推波助澜,我们总是在不断寻找新的、更大的快乐。你只需一天的时间,专门去数报纸、杂志和广告上承诺向我们提供更大快乐的文章,你很快就会数不清楚。如果你看的是有关男性生活或女性生活方式的杂志,那就更是如此,它们唯一的目的似乎就是承诺让你变得更加幸福,更加满足,更加性感有魅力。如果这些生活提示真的发挥了作用,人们很快就没有必要再读这些杂志了。但它们的发行量一直都很高。我觉得这说明了问题。

还有一个具有说明性的情况:人们广泛认同我们正处在一个相当令人沮丧的社会中。在西方发达社会中,我们可以接触到的快乐之多之好超出了我们祖先的想象。但我们这群人并没有明显表现出心满意足。哪里出了问题呢?

这个明显的悖论在多数伦理哲学家的意料当中,他们这些人都对过分强调享乐表示怀疑。这里的主要问题是快乐有着稍纵即逝的本质属性。人们对此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感觉快乐当然不错,但快乐通常不会留存很长时间。事实上,完全致力于享乐的生活也可能很辛苦,因为当一个人真的严肃对待这件事时,他就不得不做出努力以不断获得更多。当下总是逃避我们的掌控,所以当下的快乐从其获得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会从我们的手指间流走。

这就是致力于快乐的生活对于我们多数人来说很不能让人满意的原因。当然,好的生活总包含合理的快乐成分,只有最清教徒式的道德家才会持相反的看法。但幸福或满足不仅仅需要稍纵即逝的快乐。它要求我们去过令我们感到满足的生活,即使有时我们并非在享受快乐。没有什么程式可以确定这是怎样一种生活,各人对于这种生活的看法肯定有很大的不同。对于一些人来说,享乐主义的生活既可以带来瞬间的快乐,也可以带来持续的满足。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平静的、缓慢的爱的付出虽然在旁人看来可能没有什么快乐之处,却能提供极大的满足。

这些论述的主要意义在于,我们不应该过快地认定,如果这人生就是我们的唯一人生,而生命的意义必须从生活本身寻找,那么这就意味着我们应该追求享乐的生活。这可能符合人们对浅薄的无神论者的否定性思维定式,这些人沉醉于享乐,用享乐来填补自己毫无目的的空虚生活。但如果用于典型的无神论者,这个观点就会像无趣的狂热《圣经》布道者对宗教信徒的看法一样不准确。

死亡

我希望上述讨论已经说明了人生对无神论者来说也可以有意义,有目的。但如果把问题倒过来会怎么样呢:为什么会有人认为人生对无神论者来说不可能有意义或目的呢?为什么人生的意义似乎会对无神论者构成一个特殊的问题呢?

答案也许是,无神论者不相信任何超自然的存在,而觉得自然世界中的死亡就是生命的终结。无神论者毫不避讳地接受人终有一死的事实,不相信逝后之世,不相信转世,甚至不相信自我会化为世界中的精灵。所以会有人认为,如果生命如此短暂,死亡就是终结,那这一切的意义何在呢?

我已经对此做了些回答。我没有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接受人终有一死会使人生看起来比相信逝后之世更没有意义。这只能有两种解释:一是,生命只有比实际情况更长才会有意义;另一个是,生命只有永无休止才会有意义。这两个假设都经不起推敲。

我们来看生命只有永无休止才有意义的观点。当然不是只有永不停息的活动才是有意义的。事实上,真实的情况经常与此相反:通常活动可以结束或完结才会有意义。例如足球比赛,它的目的只在90分钟比赛结束产生结果后才表现出来。无休止的足球比赛会像在公园里胡乱踢一样没有意义。戏剧、小说、电影以及其他叙述形式也需要某种完结。学习时,我们上的课程会在某个确定的时刻结束,不会永远进行下去。在几乎所有人类活动中,你都会发现需要某种完结或完成才能使它们有意义。

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就会产生疑问,如果人生是永恒的,它是不是会不那么有意义呢?如果我们的生命永无休止,那么做事还有什么意义?如果我们总是有时间把事情放到以后去做,那为什么还要努力做事,比如提高高尔夫球技?不正是认识到人生的有限,听到了“插着翅膀的时间马车快速飞来”的声音,我们才被驱策前行,生活才有意义吗?

有人可能会反对,认为如果永恒的人生只是相同事情的不断重复,当然没有意义;但如果其中包含着不同的人生,那就是有意义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纯粹的幸福或涅槃的状态。

这个观点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如果永恒的人生与目前的人生看不出相同之处,那么经验目前人生的人如何明确为你或明确为我,这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事。人类是具象的生物,我们整体的行事方法体现出人的思想、情感、筹划、关系、欲望和失望。无具象的人生,没有过去与未来,只是一种沉浸在永恒福祉中的感觉,在我看来这种人生似乎完全不像我自己的人生。所以,我们面临着一种困境。要么可以看出逝后之世与此世相似,这样永恒的人生似乎就没有太大的意义;要么逝后之世与此世完全不同,这样它就不太像我们真的可以过的生活。

这个观点的第二个问题是,它的基础是某些状态本身就有价值。涅槃的全部意义在于我们不需要去问处于涅槃状态有什么意义,因为涅槃本身就有价值。但如果我们认为某种形式的存在本身就有价值,可以作为我们的人生,那为什么要忽视我们真正在过的人生的价值,而寄希望于可能到来的理想的逝后之世呢?

所以,简言之,永恒的人生才有意义的说法不成立。那另外一个看法,人生应该再长一些才有意义,对不对呢?这也很不可信。如果有限的生命可以有意义,那么认为它必须具有某个长度的看法就有点奇怪。人类一生的时间,从宇宙尺度看,不过眨眼之间。即便从人类观察的尺度看,人生也是飞快而过,让人不禁唏嘘。但既有那些至老年仍对生命充满渴望的人,与此同时,也有那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