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文学理论入门 [17]

By Root 1245 0
行为而成为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的,如同奥斯汀的述行语是由社会程式和一种文化的习惯方法决定的一样。成为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就像承诺、下赌注、发命令,以及结婚一样,也有社会公认的方式。

这并不是说性别就像你早上挑衣服一样也是一种选择,一种你要扮演的角色,那就等于说在选择性别之前存在一个无性别的主体。而实际是,要成为一个主体就必须有性别。在这个性别制度下,你不能既不是一个男人,又不是一个女人,而只是一个人。“受性别的支配,并且又由于性别才能成为一个主体”,巴特勒在她的《身体的重要性》里是这样写的。她还说:“所谓‘我’既不在产生性别之前,也不在其后,而只在其中,并且是性别关系本身的母体。”也不应该认为性别的述行只是一个孤立的行为,是一件可以由一次行为完成的事情;性别的述行性应该是“一再重复的、有例可循的实践”,性别规则必需的重复给有性别的主体以活力,并对其加以约束,但它也是促成抵抗、颠覆及至取代的源泉。

从这个观点出发,当一个婴儿降生到人世,人们常说的“是个女孩”或者“是个男孩”,这句话与其说是述愿言语(根据事实可辨真伪),倒不如说它是创造这个主体的一系列述行言语中的第一句话,它宣布了这个婴儿的到来。从给一个女孩取名便开始了使之“成为女孩”的延续不断的过程,开始了“完成”性别规则规定的重复,即“一种规则的强有力的例证”。若要成为一个主体,就必须去完成这种重复。不过,我们从来没有像希望的那样完全做到这一点,因此也从来没有真正进入那个我们被迫模仿的性别规则或理想之中——这一点对巴特勒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抵抗和变革的可能性正是存在于这个差别之中,存在于完成性别规则的不同方法之中的。

这里强调了语言的述行力量是从重复先于它的规则和行为中得来的。所以“同性恋”这个词的污辱力量并不是由讲话人的动机或者权威性决定的。讲话的人也许是一个与被污辱者全然不相识的白痴。这个词的污辱力量来自这样一个事实,即喊叫“同性恋”是在重复从前的叫骂行为,重复那些质疑,或者通过一再羞辱同性恋者的讲话行为而造就了同性恋主体(这种羞辱包括认为某些事是超越规则的:“就是不能干这种事!”)。巴特勒写道:

“同性恋”正是在重复中得到了力量……它像一个咒语,经过一段时间后,在对同性恋持厌恶感的人们当中形成了一种社会纽带。质疑的声音中回响着过去的质疑,并且把所有的质问人联系在一起,似乎他们要跨越时空一同讲话。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永远是一个想象中的、嘲讽“同性恋”的合唱。

使这个污辱具有述行力量的并不是重复本身,而是人们认为它与一个模式、一个规则一致,与一种排斥的历史相关。这句话表明说话者是“规范”的代言人,并且努力把言语所指之人贬为超越规范的人。是对与规范相联系的惯例的不断重复和引证维系着压制的历史。这种重复给像“黑鬼”、“犹太佬”这些原本非常平庸的辱骂增加了特殊的力量和荒谬性。它们通过重复和引证先前的、具有权威性的一系列实践聚集了权威力量,说起话来像是汇集了历史上所有讥讽、嘲笑的声音。

但是述行语与过去的联系也表明了使历史意义转向或重新引导它的可能性,这是通过抓住那些具有压制意义的词汇,并改变其原意而实现的,就像同性恋者自己采用了“同性恋”这个词一样。这并不是说通过自己选择名称就可以变得自主了:名称总是带有历史意义的,并且也会根据将来别人如何使用它而发生变化。你不能控制你选用来给你自己命名的那些词汇。但述行过程的历史特征制造了政治斗争的可能性。

争论与启示

显然,这个讨论的开始与结束(暂时的)之间相隔久远。对奥斯汀来说,述行语的概念帮助我们思考语言的某一个被先前的哲学家们忽略了的特殊方面;对巴特勒来说,述行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社会发展关键过程的模式,这里有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1)身份的本质以及它是如何产生的;(2)社会规范的作用;(3)我们如今在英语中称为“能动作用”的根本问题:我在多大程度上,在什么情况下能够成为一个承担责任的主体,能够选择我的行为;(4)个人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由此看来,在奥斯汀和巴特勒各自认为有待争论的问题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而且他们似乎也在原则上考虑着不同类型的行为。奥斯汀感兴趣的是在一个单一的场合下重复某种规则怎样使某件事发生。对巴特勒来说,这是大规模的、强制性的重复中的一个特殊案例,这种重复创造了历史和社会的现实(你成为一个女人)。

这个区别实际上又把我们带回到文学事件的本质这个问题上来。这里也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考虑文学事件的述行本质。我们可以说文学作品完成了一件单独的、具体的行为,它所创造的现实就是作品。作品的句子在作品中完成了各自具体的行为。提到每一部作品,我们都能对它和它的组成部分完成了什么给以具体的说明,就像一个人可以清楚地说出某个承诺具体做了什么一样。或许,我们可以说这就是奥斯汀式的、关于文学事件的观点。

但从另一个方面看,我们也能说一部作品之所以成功,成为一个事件,是通过大量的重复,重复形成规则,而且还有可能改变事情。如果一部小说问世了,它的产生是因为它以其独一无二的特点激发了一种情感,是这种情感使这些形式有了生命,在阅读和回忆的行为中,它重复小说程式的曲折变化,并且也许会给这些读者继续借以面对世界的规则或形式带来某种变化。一首诗很可能不留任何痕迹地消失,但也有可能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印象,并且引起重复的行为。它的述行性并不是单独的、可以一次完成的行为,而是一种重复,这种重复使它重复的形式有了生命。

在我概括的述行语历史中,这个概念集中了一系列对于“理论”很重要的议题。我们现在就把这些议题都列出来:

首先,如何认识语言的塑造功能:我们是力图把它限定为某些具体行为(我们能有把握地说明它做了什么)呢,还是力图去揣摩语言更广泛的效果(认为是语言把我们这个世界的冲突组织在一起)呢?

第二,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社会程式与个人行为之间的关系?如果把社会程式想象为场景或背景,我们根据它决定如何行动,那的确很诱人,但过于简单了。述行的各理论就规则和行为的纠缠牵连提供了更好的解释。既有人认为程式是使事件发生成为可能的条件,如奥斯汀;又有人认为行为是强制重复,但它也有可能背离原则,如巴特勒。文学应该在程式的空间中“创造出新东西”,它需要对规则和事件做出述行的解释。

第三,我应该怎样认识语言说什么和做什么之间的关系?这是述行语的基本问题:在做与说之间能否有一个和谐的结合,还是这里有一种不可避免的张力,它控制着所有文本行为,并使其错综化。

最后,在后现代的时代里,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事件?比如在大众传播的时代里,美国人已经习惯于认为在电视的“纪实时刻”播发的事情就是真实事件,不管其是否符合事实,传播的事件就被看作真实的事件。述行语的模式为那些常被粗略地判断为扰乱事实与虚构的界限的议题提供了更加精细的解释。同时,关于文学事件的问题,关于文学作为行为的问题也都为文化事件的思考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

第八章 身份、认同和主体

主体

许多现代理论的争论都是关于身份和主体或自我的作用的。我就是的这个“我”是什么——人、行动者或参与者、自我,是什么使它成为这样?关于这个题目的现代思考有两个基本问题:首先,这个自我是先天给定,还是后天所造?第二,应该从个人的,还是社会的角度去理解自我?这两组对立的观点又引出了现代思想的四条分支。第一种从先天给定和个人的角度,把自我,即“我”作为内在的、与众不同的事物对待,认为它先于它所从事的行为,是一种通过语言和行为外化成不同表述的内在本质(或者没有被表述)。第二种把先天给定和社会结合起来,强调自我是由出身和社会因素共同决定的:你是男人或女人、白人或黑人、英国人或美国人等等,认为这些都是基本事实,是主体或自我被赋予的。第三种把个人和后天所造结合起来,强调自我的不断变化的本质,它通过独特的行为而成为它自己。最后一种把社会和后天所造结合起来,强调我通过我占据的各种主体地位而成为我,比如成为一个老板而不是工人,成为一个富人而不是穷人。

在文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现代传统一直把个人的个性看作先天给定的东西,是一种用语言和行为表述的内在本质,因此也可以用来解释行为:因为我是我,所以我做了这样的事。并且要解释我的所做所言,你就应该看一看我的言语和行为所表述的“我”(包括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理论”争论的不仅是表述的模式,在那个模式中,行为或语言通过表述一个先前的主体而体现作用。它争论的还有主体本身的优先性。米歇尔·福柯写道:“心理分析研究、语言学研究、人类学研究都已经‘取消了’主体相对于它的欲望法则、它的语言形式和它的行为规则,或者它的虚构和有想象力的话语的运用的中心地位。”如果思维和行动的可能性是由主体不能控制的,甚至不能理解的一系列机制决定的,那么这个主体从它不能在解释事件时成为可以引证的根源或中心这个意义上说就是“失去了中心地位”。主体正是由这些力量组成的。因此,心理分析不是把主体作为一个独自的本质去研究,而把它作为精神、性别、语言等机制交叉作用而形成的产品。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主体是由阶级地位决定的:它或者从别人的劳动中获利,或者为别人的利润而劳动。女权主义理论强调社会建构的性别角色在把主体制造成他/她时所起的作用。同性恋理论一直认为异性恋的主体是在压制同性恋行为的可能性中建构的。

关于主体的问题是“‘我’是什么?”我是由环境决定的吗?个人的个性与作为群体成员的我的身份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个“我”在多大程度上是我,是“主体”,是自主选择而不是被动接受别人强加的选择的行动者。英文中主体这个词已经概括了这个理论的关键:主体是一个参与者或行动者,一个自主的主观意志,它做事情,就像“一句话里的主语”一样。但是一个主体同时也要服从,是被决定的,是“女王陛下忠诚的臣民”,或“接受某项实验的对象”。理论往往认为要成为一个主体就必须要顺从各种研究领域(社会心理学、性学、语言学)。

文学和身份

文学历来关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