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戏剧 [5]

By Root 1037 0
被称为“活动露天舞台”。尽管连环剧极受欢迎,但伊丽莎白女王却认为这些演出与天主教关系甚密,因而在1534年圣公会与罗马断交后,这样的宗教剧便在英格兰禁演(图3)。

图3 英格兰考文垂中世纪演出场景的现代重构

尽管神秘剧是中世纪欧洲晚期最著名、流传最为广泛的宗教剧,但同时还有其他宗教剧的通俗形式补充进来,其中最重要的是奇迹剧(或圣徒剧)和道德剧。奇迹剧并非基于《圣经》,而是取材于基督教圣徒和殉道者的生平故事及传说。大部分流传下来的奇迹剧都来自12世纪末的法国,以让·博德尔的《圣尼古拉剧》为代表。大约在公元1400年产生了道德剧,它长演不衰一直到16世纪中叶。道德剧不是讲述传统人物,而是以戏剧的形式表现抽象的品质。作为中世纪最著名的戏剧作品,《世人》便是道德剧的杰出代表。

早期犹太教和伊斯兰教戏剧

中世纪犹太教族群的戏剧传播范围没有基督教戏剧那么广,形式也没有基督教戏剧那么多样,但几乎与基督教戏剧同时产生。普珥戏(Purimspiel)本是源于《以斯帖记》的一种民间演出,在12世纪就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到了16世纪发展成为广泛传播的狂欢剧,从此长演不衰。就像英国的连环剧,普珥戏在17世纪为演述其他《圣经》故事的类似戏剧提供了灵感,诸如约瑟被哥哥出卖或大卫斩杀歌利亚这样的《圣经》故事,从中出现了欧洲第一个重要的希伯来剧作家——曼托瓦的耶胡达·索摩(利昂·德·索米)。德·索米本人集剧作家、演员、导演和戏剧理论家于一身,他以《约伯记》为例,声称是犹太人而不是希腊人发明了戏剧。

尽管伊斯兰教被西方学者广泛地认为敌视戏剧表演,实际上伊斯兰世界内部却存在着一个历史悠久的宗教戏剧传统,它与欧洲的宗教连环剧在很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个传统就是伊朗的“哀悼剧”(Ta'zieh)。在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到来之前,波斯就已经有追悼英雄死亡的音乐戏剧表演,这样的表演被认为给世界上伟大的宗教剧之一的哀悼剧奠定了基础。这种伊斯兰教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0世纪,但是直到16世纪初,当伊斯兰什叶派在波斯取代先前处于主导地位的伊斯兰逊尼派的时候,与什叶派联系紧密的哀悼剧才兴盛起来。伊斯兰教这两大派系几乎可以追溯到伊斯兰教的起源,它在穆罕默德死后因为继承人的问题而发生分裂。在分裂的早期,什叶派领袖侯赛因在卡尔巴拉战役中阵亡,他的战死之日从此便成为什叶派穆斯林悼亡主日。随着悼亡典礼变得日益精致复杂,这些仪式逐渐演变成一系列的短剧,搬演与这个生死存亡的战役有关的事件以及各式各样的相关素材,以类似于英格兰连环剧的形式呈现出来,只不过展演的不是耶稣受难而是侯赛因的牺牲。18世纪是哀悼剧兴盛的顶峰,尽管如此,如今世界各地的什叶派社区中仍在搬演这种戏剧。

早期印度教与佛教戏剧

如我们所见,即使是在西方笃信一神论的保守分子对作为模仿艺术的戏剧持有根深蒂固的怀疑的情况下,所有的这些一神教中都诞生出与宗教节庆密切相关的伟大戏剧传统。总的来说,非西方的表演从一开始就依赖于宗教习俗,在非西方世界里根本找不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中所出现的戏剧与宗教间的那种紧张关系。如同西方戏剧,东方戏剧也源于宗教习俗,对印度戏剧来说即源于印度次大陆,在那里最初的戏剧与公元1世纪初的两大宗教——印度教和佛教——交织在一起。乔达摩·悉达多所创教义的佛教出现于公元前6世纪。印度教的根源虽然可以追溯到更为遥远的过去,但发展为宗教却晚于佛教大约五个世纪,那时佛教正是日薄西山之时。就在基督教于西方立足前后的那个世纪,佛教和印度教中均产生了以梵文创作的一些重要的戏剧传统。

较之世界上的其他主要宗教,印度神话为戏剧提供了更加显明的辩护。在奠定印度宗教和文化的四部《吠陀经》问世以后,据说诸神之王因陀罗找到创造之神梵天,请求他创造一个能够使神人的生存更加快乐的娱乐形式。梵天于是就从现有的四部《吠陀经》中各提取若干要素——舞蹈、歌唱、模仿和激情,然后整合这些要素创作了第五部《吠陀经》,即戏剧。建筑之神毗首羯摩天应召构筑了一座天上舞台,圣人婆罗多被任命为上天娱乐表演的指挥。婆罗多是一位半神的人物,被认为创作了第一部专论印度戏剧艺术的著作——《舞论》。这部经典创作于何时没有定论,但可能就是在公元前140年后,那时印度的一位瑜伽大师帕坦伽利创作了《摩诃巴夏》。这是一部关于梵语语法的伟大经典著作,其中就含有迄今所知关于印度乃至亚洲戏剧的最早引述。

尽管印度古典戏剧与梵语关系紧密,印度最古老的一些戏剧——“对白剧”(sanvâdas),却是以比较低等的“俗语”(Prâkrit)写成。“俗语”与公元前后1、2世纪的戏剧关系甚密,以至于它的几种方言被描述为“戏剧俗语”。与后起的梵剧一样,这些以“俗语”写成的戏剧也取材于同样的神话,即《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故事。这些故事与印度戏剧的关系就如同《圣经》与西方中世纪神秘剧的关系。确实,最早的“对白剧”据说就是以克利须那神或湿婆为主角载歌载舞,通常搬演的是这些神祇激动人心的一段生平。后来,随着所谓的梵剧的兴起,印度戏剧常常混杂着使用这些语言神和贵族说梵语,而来自低等社会阶层的人物则讲“俗语”方言。

尽管戏剧的神话起源于印度教,但印度最早的戏剧艺术大师有来自印度教的,也有来自佛教的。佛教哲学家和诗人马鸣于公元1世纪创作了《舍利弗的故事》,用这种通用的古典和文学语言反映了佛教的关怀。大约同时,跋娑和首陀罗迦王用梵语创作了第一批重要的印度教戏剧。印度教传统和主题主导了他们创作的印度教梵剧,却在杰出诗人迦梨陀娑的创作中达到顶峰。迦梨陀娑被认为是一位婆罗门祭司,生活于公元4世纪晚期。他最著名的作品《沙恭达罗》,如同大多数梵剧,搬演印度史诗中的某个传说,具体来说,这部作品搬演的是《摩诃婆罗多》中的一个故事。

从11世纪开始,印度日益为伊斯兰教主导掌控,这种局面常常被用来解释为什么戏剧在印度次大陆衰落甚至消亡。可是事实上,不管是一般的印度戏剧,还是具体的印度宗教剧,这样的解释都不符合实情。首先,印度教戏剧本身继续活跃在南印度的舞台上,其成分至今仍然保存在南印度的舞剧中。其次,伊斯兰教绝非如大多数西方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一股针对戏剧的消极势力。波斯的伊斯兰受难剧传播到印度次大陆,如今依然在印度次大陆的伊斯兰国家演出。再者,印度教宗教剧,如同印度教本身一样,传播到东南亚,并在那里出人意料地得到伊斯兰苏菲教团的鼎力相助,后者在把自己的伊斯兰教教义向东传播到亚洲、向南传播到非洲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苏菲派的宣教师,如同其他时代和地区的宣教师一样,把戏剧作为向他人宣教的一个手段。他们利用戏剧在东南亚宣教的过程尤其有趣在东南亚,苏菲派宣教师效法印度教对《罗摩衍那》的戏剧化,运用伊斯兰教的内容改造印度教宗教剧。这个传统在傀儡戏上得到最为重大的发展,如印度尼西亚的“哇扬”皮影戏。早在10世纪就有了“哇扬”皮影戏,搬演的是印度史诗里的传说故事。如此,在东南亚很多地方,戏剧是作为一种宗教习俗而引入的,它却结合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这两大宗教的素材。同时,在印度本土,《罗摩衍那》史诗于17世纪在社会大众中广为流传,激发了搬演这部史诗作品的热情,“罗摩戏”便于1625年应运而生。“罗摩戏”是一种连续上演多日的大戏,它的各种变体如今不仅在印度,而且在世界各地,特别是流散在非洲和东南亚的印度语社区中上演。

中国和日本的佛教戏剧

尽管佛教在伊斯兰教传入之前就在其诞生地衰落了,它却传播到其他地域并在这些地方,特别是东南亚,兴盛起来。在东南亚,佛教有力地推动了戏剧的发展,而中国则成了佛教的大本营。然而,尽管如此,中国却从来没有发展出重要的佛教戏剧传统。受佛教影响的戏剧首先出现于东南亚,具体为现在的缅甸,然后传播到现在的泰国。这个区域已知历史最悠久的戏剧“诺拉戏”(nora)兴起于14世纪,是佛教和当地的“万物有灵”思想的混合产物。第一部“诺拉戏”搬演的是羽翼被盗后成为王妃的“鸟女”的故事。很多文化中都有这个故事,但是它在传入东南亚后成为流行的《佛本生经》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佛祖的种种前生。对佛教剧作家而言,提供宗教原材料的《佛本生经》故事所起到的作用无异于《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诺拉戏”持续活跃在缅甸和泰国的戏剧舞台上,一直到18世纪。即使是今天,那里也仍然不时地演出“诺拉戏”。

中国早期的佛教演艺表现为仪式性的舞蹈,其中特别重要的“延年舞”兴起于8世纪,长盛不衰直到16世纪。如今,日本的一些佛寺里仍有“延年舞”的表演。传统上,佛寺里先是僧人表演舞蹈,接着是仪式性的诵读经文。尽管“延年舞”和类似的表演在中国古典戏曲的发展中所起作用不大,但是在流传到日本后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世阿弥最先从理论上系统阐述亚洲最著名的古典戏剧——能乐,他将能乐的起源追溯到佛教的“延年舞”。人们在几部能乐中都发现了真正的“延年舞”,可是灌注能乐全身的却是“能”之哲学和原理。如同世界上其他伟大的宗教一样,佛教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多种形式和派别。在中世纪的日本,艺术家和他们的赞助者一般都倾心于禅宗,以中国宋代的画家和诗人为榜样,而世阿弥却不单从禅宗中汲取灵感,也从当时更流行的净土宗中汲取灵感,净土宗视佛为统治西方极乐世界的神灵。

尽管佛教清楚地在能乐里留下了印记,也许尤其是它关于人生的虚空和无常的教义,但日本本土的巫教和神道对能乐的形式和舞台演出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世阿弥自己就注意到,传统神道的仪式性舞蹈也为能乐提供了灵感。神道仪式中最重要的舞蹈——神乐,在日本自7世纪就开始表演了,庆祝太阳女神即天照大神从洞穴的黑暗中显现出来。《翁》是能乐曲目中最古老的戏,究其本质,实际上它是一个神道仪式。古典能乐的舞台后墙上画着一棵松树,就是仿照神社而来。

在日本,歌舞伎是继能乐以后出现的一个重要的戏剧形式,它虽然保留了鲜明的佛教特征,但渐趋世俗化。歌舞伎是由一位佛寺的助理[5]出云阿国于1605年创立的。那一年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