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幸福 [9]
不过,也存在一些微妙有趣的例外。有些人会从快节奏的生活中获得巨大满足感,他们享受这种时间刚好能够完成任务的感觉。厨师就很有可能是这样的人,他们的日常操作流程可能如同一套舞蹈动作。工作顺利时,每个环节都能完成,而且完成得非常漂亮,但一切都只是刚刚来得及。这种节奏可以让人精神抖擞,除非那天运气不好,不然绝对不会给人带来压力。但毋庸置疑,这种生活方式中一定充斥着很多压力巨大的日子。这也是一个需要个人权衡取舍的问题。
安全感有助于提升幸福感,但并非多多益善。过多的安全感会让人自满、懒惰、软弱、不堪一击,也会阻碍个人发展。娇生惯养、不经风雨的童年可能会孕育出一个不幸福的成年人,无法或不愿在遇到困难时坚持下去,也无力招架日常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危险、挫折和失败。他们有可能变成“回巢族”或“啃老族”,在成人之后依然需要家长照顾;也有可能是两个身心不成熟的大儿童虽然结合在一起,但最终还是无缘无故地离婚;又或者有些人对于任何行业都只能浅尝辄止;等等。
我相信今天很多读者对于上述问题都很熟悉。在美国,很多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室内,处于成年人严密的监护下,没有什么机会随意跟其他孩子玩耍或自己安排玩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极端情况,主要是因为家长最惧怕的“噩梦”便是自己的孩子被陌生人绑架,从此再也见不着活蹦乱跳的小家伙。有些家长会觉得在这方面无论如何小心都不为过,因此他们购买了“牙齿印记”服务,以便将来指认他们(目前警觉性很高的)孩子残缺或烧焦的尸体。人们会以为这种犯罪现象无处不在,然而美国司法部的一份调查表明,一年时间内,在这个有3亿人口的国家,共发生了51起这样的案件。当然,这种事情一次都嫌多,可是,这个数字跟因蜜蜂、胡蜂、大黄蜂蜇咬而导致的死亡人数差不多。也就是说,这几乎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风险。
可是,我们很难会听到家长说,“我绝不会让孩子自己在小区里跑来跑去,蜜蜂会蜇死他的”。作为对比,美国一年有219人死于骑马事故,17000人死于摔跤,36000人死于流感。由此可见,提升幸福感的途径之一就是理智地看待风险。
生活态度
“幸福与否是个人选择。你的态度决定一切。”在关于幸福的常见言论中,这一条又是最常出现的,至少我个人感觉如此。励志书本中也充斥着类似的言论。这其中有一定道理,可是假如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会发现这完全就是胡说八道。一个典型的抑郁症患者无法通过意念获得幸福,正如他无法展翅飞翔一样。告诉这样一个人只要他想,就完全可以感到幸福,是一种既愚蠢又残忍的做法。这就像告诉癌症患者他的死亡完全是自己的问题,因为态度好的人都没有生病一样。幸福与否绝不是个人可以选择的。
不过这种夸张的说法并非无中生有,我们的生活态度对于获得幸福感确实非常重要。就算廉价心灵鸡汤贩子的说辞言过其实,我们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控制自己的态度。诚然,假如你天性就像《小熊维尼》中的驴子屹耳一样,成天愁眉苦脸、自怨自艾,那么跳跳虎那种活泼积极的个性对你来说确实遥不可及。假如你住在曼哈顿,你肯定也很难保持新奥尔良人那种懒散的行事风格。不过在很大范围内,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生活态度,让自己更加幸福。
斯多葛派认为,个人完全能够掌控自己的福祉,一切都取决于人的性格。苏格拉底也持同样看法,认为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道德水准,就算占据上风的人折磨我们、杀害我们,也无法真正伤害到我们。重要的不是你身上发生了什么,而是你如何应对。按照斯多葛派的观点,真正的圣人不管遇到什么都会处变不惊。苏格拉底本人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佛教徒也有类似的信仰,他们认为我们有能力通过戒除那些造成我们受苦的渴望来获得幸福。
不过,在这些观点中,幸福依然不是一双鞋,你可以随意选择要或不要。它更像是一项你必须通过多年努力才能习得的技能。没有任何一个哲学家会疯狂到认为任何人都可能随便拿起一本书,然后顿悟得道,自己参破幸福的真谛。世界上有足够多不幸福的佛教徒可以证明这项任务其实有多么艰巨。
但是只要努力的方向正确,我们可以充分控制自己的大部分心理状态。第二章中我曾提到马蒂厄·里卡德,他将冥想艺术称作“思想训练”。在一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发现他的大脑活动中存在令人惊叹的“幸福”模式。研究成果发表后,便有人哗众取宠地将他称为“全世界最幸福的人”。不过,在一系列研究中,里卡德确实展现了无与伦比的自我意识和控制能力。研究人员将他自己描述和列举的情绪体验与他实际的身体反应进行比对,发现他对细节的把握和准确度令人感到不可思议。在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在他进行冥想时制造出类似枪击的巨大噪声,他却几乎没有表现出普通人应有的惊吓反应。一般来说,这种事情不是人们自己可以控制的。里卡德本人描述道:“我并没有努力尝试控制自己不要受惊,只是爆炸声在我听来不那么响亮,好像跟我隔着一段距离似的。”另外一项针对其他冥想者的研究发现,这些人可以将自己的手指和脚趾的温度提高17华氏度[4]。他们可以忍受极寒环境却并没有感到明显不适。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在温度低至0华氏度[5]的情况下睡在喜马拉雅山山脊上,仅以一条披肩裹身。
并非只有佛教徒才能学习思想训练的技巧。就在写下这段内容时,我刚刚结束一段旅途,正坐在回家的飞机上,心力交瘁。我身后坐着两个大概6~8岁的孩子以及他们的母亲。孩子们不太安静,母亲则一再徒劳地恳求他们小声一点,那场面实在算不上令人放松。我简直怒不可遏。紧接着,按照里卡德传授的经验,我不再把注意力放在身后的噪声上,而是集中精力调整自己的反应。我有什么可生气的呢?我这样愤怒能解决什么问题吗?我凭什么指望到处都是完美的孩子或完美的育儿方式?我并不需要对自己的问题给出明确的答案,仅仅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的情绪烟消云散。我整个人都放松下来,注意力重新回到自己的工作上。
接着我前面的乘客完全放平自己的座椅,令我的膝盖饱受摧残。我开始重复之前的思考过程。如有需要,可以不断循环往复以上的思考。
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可以提升幸福感呢?并没有一个呼之欲出的“最佳”答案,每种态度都有各自的优劣,也适用于不同人群。并且,“生活态度”是一个很广的概念,包括了我们如何看待、解读、解释、评估和回应事情等各个方面,还包括我们的价值观。
当我们讨论生活态度对幸福的影响时,主要涉及两种生活态度——积极应对和坦然接受。积极应对,顾名思义,就是专注于生活中积极的地方,品味生活中的小快乐,保持乐观和感恩,知足常乐,等等。从万事万物中发现诙谐之处,允许自己犯傻或者不按常理出牌。
坦然接受主要是指当事情不按你的预期发展时,不要崩溃,要接受现实,不要强求,维持合理的期望值。某些人可能会觉得这是失败主义者的论调,但事实并非如此。你可以秉持这种生活态度,同时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也继续为更好的生活而努力。(毕竟里卡德可不是什么懒鬼。)只是当情况不尽如人意时,你可以更潇洒地耸耸肩膀,摆脱负面影响,继续前行。你不会像期望过高的人一样欲求不满,同时你也可以摆脱自己欲望的滤镜,更容易欣赏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第三种能够有效帮助提升幸福感的生活态度是关心他人。研究表明,更关心他人的人活得更加幸福。这有一部分是因为幸福的生活会让人们更乐于社交,也更关心他人,但同时,关心他人反过来也对我们的幸福感有着非常强烈的影响。很多人都知道帮助他人能够有效提升幸福感。心理学家迈克尔·阿盖尔指出,在休闲活动中,只有跳舞能够产生比从事志愿活动和慈善工作更高的“欢乐水平”。另有研究发现,在为别人花钱时,人们能够获得比为自己花钱更多的幸福感。我认为乐于助人还具有更广泛的道德意义,包括强烈的正直感,如诚实、守信等。在这一领域似乎还没有很多科学研究,但长期以来,哲学家一直提倡这种理念。
图9 里约热内卢,一名男子把自己的鞋子送给无家可归的女孩
例如,尽管在古希腊享乐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看来,快乐是我们的终极人生目标,但他同时还坚决认为人们应当维持正直和其他道德准则——他认为,这对内心的平静来说至关重要。
最后一种生活态度与驱使我们工作和从事其他活动的动机有关。举例来说,物质享乐主义价值观一般不会让人们变得更幸福。研究表明,更重视金钱、财产和地位的人一般都没那么幸福,而不太重视物质享受的人则要幸福得多。概括来说,真心追求实现自己内心梦想的人,要比被财富或地位等外部回报所驱动的人更幸福。研究人员将前者称作内在动机,后者为外在动机。在工作环境中,只是为了薪水或获得一技之长而工作的人通常会机械对待工作内容,因为他们工作只是为了获得别的东西(金钱、升职等)。他们的工作经历也没有那些将工作视为“使命召唤”的人那么满意。(一般我会用不那么花哨的词来形容工作,像“职业”或“行业”。)这种差异并非来自工作本身,而是取决于工作者的态度。门卫和垃圾工都可以拥有使命感,认为自己的工作有内在意义,并且非常充实。
请注意,富人或有物质需求的人并不一定就持有物质享乐主义价值观或将物质享受视为头等大事。重点在于你真正在乎的是什么,而且穷人一般比富人更看重物质条件。一个人可以非常享受购物,并梦想购买一些奢侈品,但与此同时,这个人有可能根本不在意自己是否能真正拥有那些奢侈品。我小时候,每年总是殷切期盼家里收到西尔斯百货公司和杰西潘尼百货公司的圣诞商品目录,但我从来没有想过一定要得到目录里的东西,也确实没怎么买过那些东西。
总结一下,至少有以下四种能够有效促进幸福感的生活态度:
1. 积极应对
2. 坦然接受
3. 关心他人
4. 内在动机
社会文化中所蕴含的生活态度也会影响人们的幸福感。美国文化由内而外散发出乐观、快乐、友好的气息,很明显,美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