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幸福 [5]
第三章 生活满意度
“你妻子怎么样?”
“跟什么相比?”
语出亨尼·扬曼
两个幸福的人?
1958年的一个夏夜。绰号“Pop”的莫里斯·比卡姆拿起一杆猎枪,朝两名县警察开火。两名警察当场丧命。事情发生在种族隔离时期的路易斯安那州,比卡姆又是一个黑人,可想而知,当时的场面给他的未来罩上了一团浓重的乌云。他迅速被判处死刑,关进了臭名昭彰的安哥拉监狱,唯一让人意外的可能就是他竟然没有立刻被人私刑处死。关于本案的一些具体细节一直众说纷纭,但比卡姆坚称,他开枪是为了自卫,并且他是在自己先被开枪打中之后才扣下扳机的。他的辩驳有理有据。据说,那两名警察都是三K党成员,在酒吧外发生一场小争执后,试图谋杀比卡姆。
37年后,人们发现当时的判决并不公正,再加上他本人在狱中表现优异,78岁的比卡姆被放出安哥拉监狱。他一直为自己当年杀死了两名警察表示忏悔。但是在出狱时,有人问比卡姆,如何看待自己在路易斯安那的一座监狱中度过大半生,其中还有14年是死刑犯这件事。“我一分钟也不后悔。”他回答道,“那是一段辉煌的经历。”
唉,可惜没有一位研究幸福的学者以铁窗后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但比卡姆的回答几乎等同于表示他对自己的生活颇为满意,事实上,可以说非常满意。毫无疑问,要是有人询问他对自己的整个人生是否满意,他的答案也是肯定的。正如比卡姆“坚定地”向一位记者表达的那样,“世界上最自由的人就是对于自己眼下所拥有的感到满意的人”。就像很多人遇到困难时一样,他极力从绝境中寻找光明,并且多往好处想:“我能挺过这一切,坚持到出狱,身体和头脑都不算太差,已经非常让我感到高兴和幸福了,感谢上帝赐予我这一切。”他的所作所为没有不合理的地方,甚至让人油然生出敬佩。广播记者戴维·伊赛是极力促成比卡姆重获自由的人之一,他称比卡姆为“我遇过最励志的人”。
让我们假设比卡姆确实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就算是在身陷囹圄的那段痛苦时光里,大部分时间他也对生活感到满足。那我们能否认为在那些年里他过着幸福的生活呢?根据一个广为流传的幸福理论——生活满意度理论,答案是肯定的。不过我们还是得注意两点。
首先,这种“幸福”并不能告诉我们比卡姆在监狱中是否过着一种情绪上感到满足的生活,比如他是不是开心快乐、心态平和、享受人生、充满活力或处于其他任何积极的情绪状态。或许他的情绪状态很积极,但这跟他对自己的生活满不满意是两回事。生活满意度本质上来说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判断,不管你实际感觉如何,都可以对生活做出正面的判断。
无论如何,比卡姆的牢狱生活很有可能根本就不令他快乐或无法让他获得情绪上的满足:毕竟,我们所讨论的环境可是文明世界里众所周知最残暴的机构之一。有人问比卡姆他是否像被埋葬在冰川里5000年的“冰人”一样,比卡姆回答道:“我不在冰里,我在一个罐头里。有人把罐头打开,于是我爬了出来。”在服刑期间,比卡姆经常通过《圣经》寻找慰藉。他曾经最爱的《圣经》节选出自《诗篇》第31章:“我被人忘记,如同死人,无人记念。我好像破碎的器皿。”如今,作为自由人,他更喜欢《诗篇》第30章中的一段:“一宿虽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欢呼。”
在我看来,我们不应该勉强自己相信比卡姆在安哥拉监狱度过了欢乐的人生。而且不管比卡姆本人对他的生活有多满意,用幸福来形容“哭泣”的犯人依然很奇怪。
第二点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比卡姆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也不表示他认为自己的生活非常顺利。事实上,我们几乎可以肯定他并不这么认为,他只不过是觉得比起“在一个罐头里”的人生,重获自由要好得多,其实他很清楚,自己虚度的光阴已经无法挽回。
我刚进监狱的时候,只有一个女儿。现在她已经有八个孩子,她的孩子们又生了24个孩子。这一切都发生在我入狱之后。这不禁促使一个人开始思考:“怎么可能在我缺席的时间里发生了这么多事情?”
他也很有可能会想:“算了,虽然我的人生很糟糕,但至少我还很健康,头脑也很清醒。上帝赐予我的比我应得的更多,所以我很满意。”
不管是以你自己的标准还是其他任何标准,对生活满意不代表你觉得自己的生活一帆风顺。
因此,就算我们说比卡姆的监狱生活是幸福的,因为他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我们也依然完全不清楚他的情绪生活到底快不快乐、体不体面;我们也无从得知,假如以他自己的标准判断,他的生活到底顺不顺利。这只能告诉我们,不管他的生活有多糟,他自己觉得已经足够好了。
这项关于幸福的理论似乎非常诡异。你完全有理由质疑,假如这就是结论,为什么还会有人在乎生活幸不幸福?假如这就是幸福,谁会需要这样的幸福呢?
或许比卡姆是一个较难评估的对象,因为他的性格非常乐观。既然已经有了大团圆结局,可能很难让他再去回想漫漫长夜里的悲伤。
若真如此,那么接下来我要拿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这位众所周知饱受折磨的哲学家来供诸位参考。维特根斯坦因病英年早逝,据传他曾亲口说:“告诉人们我拥有精彩的一生。”有时,维特根斯坦会被人们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他的一生确实充满乐趣,成就颇丰,因而他对自己的人生做出如此评价貌似非常合理。那么他是否幸福呢?请欣赏他的照片(图6)。这个人看起来好像一出生便看到了鬼魂。甚至不会有人诅咒周围最可恶的孩子将来拥有这样“精彩的一生”,而且我极度希望自己的孩子绝对不要经历维特根斯坦式的精彩人生。这位先生身上所流露出的痛苦气息过于浓烈,以至他的钢琴家哥哥保罗一度对他抗议道:“你在家的时候我简直没法弹琴,隔着门都能感觉到你的讽刺从门缝里朝我涌来!”假如你还是不相信的话,我建议你去看看他在维也纳为他姐姐设计的房子——建筑是维特根斯坦的另一项专业。那座死气沉沉的住宅从头到尾散发出阴郁的气息,就连维特根斯坦本人也不喜欢它,尽管他辛辛苦苦地在这座房子上投入了两年时间。他的姐姐就更不用说了。维特根斯坦家族有三名兄弟自杀而亡,这个姐姐奇迹般地躲过一劫,哲学家本人则差点成为第四个自杀的人。尽管如此,还是明显可以看出维特根斯坦对自己的人生非常满意。
图6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按照很多学者对幸福的定义,比卡姆和维特根斯坦都是幸福的。在一项调查中,有6%~7%的受访者表示对生活“非常满意”,这些人也是幸福的,尽管他们同时也表示自己“常常感到不幸福或抑郁”。他们的这种幸福到底是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幸福呢?
关于幸福的生活满意度理论
总体看来,享乐主义理论和情绪状态理论都认为幸福与感觉有关,而生活满意度一般被认为主要跟个人评判有关。我们可以有很多方式来解读生活满意度理论,但在这里,我主要分析一种最普遍、最有说服力的方式。一个人要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就意味着按照你自己的标准判断,你的人生足够顺利。也就是说,将所有因素纳入考量之后,你认为人生中有足够自己在乎的事情。因此,生活满意度就是你对自己人生的综合评估。这种关于幸福的理论有其迷人之处,因为这样一来,你便成了自己人生的主宰,你幸福与否取决于你自己认为什么最重要。
人们常常将生活满意度称作“享乐”的产物,也就是心情快乐的产物。他们将生活满意度的测试与感觉的测试混为一谈。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们之所以将研究重心放在生活满意度而非感觉上,就是因为幸福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我们快乐与否的问题。许多人除了自己的快乐之外还关心很多事情,生活满意度则体现了这一点。一位功成名就的艺术家或科学家或许并没有生活得很快乐,但他可能还是对自己的人生感到非常满意,因为他得到了自己真正在乎的东西。生活满意度有其独特的重要性,因为它实则追踪的是人们的价值观。起码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
生活满意度有多重要?
实则不然,至少生活满意度反映价值观的方式跟你想象的不一样。人们可以在感觉很差,甚至在感觉生活对他们有负面影响的情况下,仍然感到满意。正如我们在比卡姆的案例中所见到的,就算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旁观者也完全无从知晓,在这个人的生活当中,他在自己所在乎的领域里是否进展顺利。
为什么生活满意度与我们对自己生活的看法之间联系如此松散呢?有两个原因。首先,生活满意度需要你对生活做出全面的评判。然而生活是复杂的,有苦有甜。你可能很高兴自己拥有一份有趣的工作、出众的滑翔技术、有爱的家庭和运转正常的手提电脑,但自己的腰疼、孩子常常一起厮混的怪朋友、你对丈夫撒的谎,以及父母的去世则让你感到沮丧。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你在某处得到一些,另一处就失去一些。那么将这些得失加在一起结果如何呢?没有人知道。
人生不是一套按部就班的体操动作。假如你想用一个简单的数字来概括自己的人生,那结果一定非常随机。(就连体操比赛的评分也有随机的成分在里面。)按照你看待事情的方式不同,你可以简单地给自己的人生打4分或7分。然而就算你自己的评分是7,也不表示你的人生就一定比4分的人生要好。这就像投硬币进行选择一样,都是天意。
其次,生活满意度需要你对生活做出特殊的全面评判:你不仅要评判自己的生活是否顺利,还要评判对你来说够不够顺利。你的人生令人满意吗?假如你仔细想想,会发现这个问题其实挺奇怪的。跟什么相比令人满意?可能有人会说:“跟你自己的目标或抱负相比呗。”但是你得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算“令人满意”?是实现12%就够了,还是你想要做到74%?或者是100%?这个问题本身究竟重不重要?
一般来说,我们都知道该如何评判消费品是否让自己满意。举个例子,假如你点了一份全熟的牛排,却上来一份生的牛排,那么由于你对食物有明确期望,因此自然而然就会得出结论——生牛排不尽人意,所以你让服务员把它拿回去。但当人生中出现不如意的时候,你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人生不是消费品,你不能让人把它拿走升级,也不能下次换去别的地方选购。不管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