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幸福 [4]
1. 内在平静(“宁静”)
2. 自信
3. 情绪或精神开朗。感到“轻松快乐”,或“不受压迫”。
“自信”在这里指的是一种情绪状态,而不是你对自己的看法。我们常说的“肉体自信”指的就是一个人自如的肢体动作能够体现出这个人是否自信,反例可以参见尼克松式笨拙的肢体语言。这位前总统的身体和思想表达的完全不是一个意思,简直就是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典型。当尼克松朝天伸开双臂,两手同时比出V字,做出他那代表胜利的招牌动作时,假如你碰巧站在他的身后,你会立刻意识到,此刻在你眼前的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与之相对,我们可以想象一名芭蕾舞者所展现出的运动员式的优雅,这才是正面的例子。
与大众熟知的既定印象相反,我们可以说协调才是幸福的核心。焦虑、压力、不安全感以及类似的状态不仅会让我们不快乐,还会剥夺我们感知幸福的其他方面的能力。在忍受这些不协调的状态时,你或许还是可以偶尔打起精神来,开心一下,但你很难达到兴奋、心流和快乐的状态。从直觉判断,如果一个人饱受折磨、焦灼紧绷、压力过大,那么不管他看起来有多开心,似乎都不可能是幸福的。他的人生并非自由自在。
在研究人类福祉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忽视协调的重要性,因为它不像幸福的其他方面那样引人注意。以压力过大为例,据说在当今文化中,压力无处不在,然而它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对于压力的担忧常常被人们当作有钱人琐碎的抱怨从而搁置一旁。这种态度并不稀奇,因为压力并不像背疼之类的肉体痛苦一样占据了我们全部的注意力。它更像一个不起眼的讨厌鬼,而不是什么大麻烦。
然而表象是具有欺骗性的,因为压力最可怕的后果并不是它直接给人类带来的折磨,而是对受害者的腐蚀。(你可能想象不到,我所说的腐蚀甚至有其字面意义,因为压力会在你的基因里留下永久的印记,提高人体未来患病的风险。甚至有充分证据表明,这些基因改变会遗传给你的孩子,并且以后还会发生进一步基因改变,更别提长期承受压力会给大脑发育带来怎样的变化了。)
同时,压力还会压迫你的精神,磨平你的心智,扼杀你获得快乐的能力。压力过大的人从生活中所得更少,确实,对他们来说生命的意义也在减少。因为他们的注意力变得狭隘,无法轻松享受,甚至无法注意到生活的馈赠。当我们压力过大时,活着的乐趣和缀满我们生活的种种微小的快乐都被彻底排除在外。所剩下的生活通常还可以勉强忍受,却不那么值得拥有。
不久前,一个冬日清晨,世界上最顶级的小提琴演奏家之一——乔舒亚·贝尔,在华盛顿特区的一个地铁站拿出他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为来去匆匆的上班族贡献了长达43分钟的专业大师级演出。其间有1097个路人经过他的身旁,其中不乏定期花100美元买票去音乐厅听他演奏的人。事实证明,完全没有必要担心现场会被围得水泄不通,因为几乎每个人都彻底无视这位音乐家,只有七个人停下脚步,聆听片刻。
一个平时不太喜欢街头演奏的巴西裔擦鞋匠表示:“如果在巴西街头发生同样的事情,所有人都会来围观的。但这里不会出现那种场面。”她还说:“人们径直走上电梯,目光直视前方。少管闲事,眼朝前看。每个人都压力很大。你明白我的意思吗?”一名《华盛顿邮报》的记者据此写出一篇题为《早餐前的珠玉之声》的文章,标题非常贴切。唯一一个认出贝尔的行人对这名记者说:
这是我在华盛顿见过最令人匪夷所思的场面。乔舒亚·贝尔在上班高峰期间站在那里演奏,却没有人驻足,甚至没有人看他一眼,还有人朝他丢25美分硬币!25美分硬币!我不会那样对待任何人的。当时我就想,天哪,我到底住在一个什么样的城市里,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情?
这些忙碌、不协调的行人中大部分都物质条件优渥,然而从某些层面来说他们非常贫穷。在这个例子里,他们是时间上的穷光蛋,这反过来会导致他们的生活中缺乏美和奇迹。这可不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损失。还记得本书开头皮拉罕人是怎么说的吗?当传教士请他们解释为什么会有人探访他们时,给出的第一个理由就是美。
幸福隐藏的一面
我们对于幸福的描述还不算完整。目前为止,我们只讨论了人们能够感受或体验到的几类幸福。但是幸福远不止于此。我们来虚构一个人物罗伯特,看看他的例子:
罗伯特过着非常积极活跃的人生,大部分时间里,他的心情很好,他快乐,面带微笑,并且发自内心地感觉不错。他也相信自己的人生非常顺利,由衷地对自己的人生表示满意。然而当一天结束,在他独自一人、手头不再有工作的时候,他常常感到非常抑郁,有时还会在睡前崩溃落泪。他这种状态已经持续几个月了。
总体来看,罗伯特所经历的快乐和不快乐的情绪比例,也就是他的“享乐平衡”,似乎明显倾向快乐那一边。但是他幸福吗?
在我问到的人中几乎没有一个认为罗伯特是幸福的。在39位读到这个案例的学生当中,只有一个人认为他幸福,大部分人都回答“非常不幸福”。我请约半数学生解释他们的答案,只有一个人表示,实际上,罗伯特的经历整体来看很不快乐。以微弱优势胜出的最常见的解释是这样的:“内心深处,罗伯特的情绪状态很糟糕。”
这个结果非常有趣。很明显,即便你平时自我感觉挺好,但还是有很多人认为你有可能在情绪上处于不幸福的状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根据历史悠久的心理学理论解释,很大一部分心理幸福感是无意识的。按照这种说法,很多困扰我们的事情其实都潜藏在我们的意识深处。尽管我们常常把这种想法跟弗洛伊德和他的追随者联系在一起,但你不需要信奉弗洛伊德的理论,也可以理解无意识状态在人类幸福感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确实,如今几乎每个人都已经顺理成章地接受了这个想法,也由此催生了数之不尽的电影和小说人物。在这些作品中,他们的幸福人生只是一个幌子,掩藏了郁积已久的苦闷和不幸,只待合适的契机爆发。举例来说,在电影《美国丽人》中,爽朗活泼的房产经纪人卡罗琳·伯纳姆举止阳光大方,但她的家人中没有一个会因此就认为她很幸福。她看似明媚的笑容下,隐藏着日积月累、溃烂化脓的痛苦伤痕,她迟早会爆发的(图4)。
在罗伯特的案例中,他工作时表现出的积极向上掩盖了深层的失调,全靠忙碌加以抑制才不致失控。尽管从表面上来看,他的情绪状态是积极向上的,他本人却绝不快乐。他是一个不幸福的人。
幸福似乎不只囊括人们可以体验到的各种情绪和心情,还包括我们在无意识情况下经历的情绪状态。那么后者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可能我们需要假定一些无意识状态下的心情和情绪。我不确定目前在该精神研究领域的知识是否足够让我们自信地发表见解。或许重点在于,在罗伯特之类的案例中,当事人更倾向于体验某些心情和情绪。例如,有时可能只需要再加上一根稻草的重量,人们就会变得焦虑不安。也有可能一个人整体来说心情不错,但常常很容易被激怒或感到沮丧。仅仅是这种倾向于产生消极情绪的特质就会阻碍我们获得幸福。
图4 安妮特·贝宁在电影《美国丽人》中饰演的卡罗琳·伯纳姆
我们把幸福的这个层面叫作一个人的心情倾向。也就是说,在相同情况下,某些人会更倾向于体验某些特定的心情和情绪。一个人的脾气秉性大致上是固定的,然而他的心情倾向却会随着生活状况发生改变。罗伯特这类案例表明,心情倾向是影响人类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我们不太重视幸福的这个方面,因为心情倾向会朝我们体会到的感觉看齐。不过有时也不尽然。举例来说,一个男人正在哀悼他不久前离世的爱妻,为了振作起来,他可能会用琐事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如看看电影、玩玩扑克。但他的密友不会因此就认为他很幸福,因为他的镇定和积极都是表象,随时可能消失,转化为焦虑或泪水。
作为情绪幸福感的幸福
那么现在我们可以认为幸福由两部分组成:你的情绪和心情,还有你的心情倾向。这两部分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人的情绪状态。也就是说:
幸福意味着一个人整体来说拥有良好的情绪状态。
我们可以把幸福粗略地看作焦虑和抑郁的反义词,或是心理学家常说的情绪幸福感。考虑到这个专业术语已经有一定传播度,那么接下来我会常常使用“情绪幸福感”来指代“幸福”。
假如以我的学生的反应为参考,罗伯特的案例中有一点非常有趣,那就是几乎没有人提到关于幸福最流行的理论之一——享乐主义。享乐主义者认为,幸福意味着你的快乐体验多于不快乐的体验。享乐主义理论远比情绪状态理论更广为人知,或许是因为人们以为这两种理论之间没有差别。
但就像“罗伯特”的案例所体现的,这两种理论其实并不一样。人们似乎承认罗伯特的经历大部分是快乐的,但是从情绪方面来看,依然会认为他并不幸福。假如人们是以无意识状态作为依据来判断罗伯特并不幸福,那也就是说,享乐主义理论并不是人们的判断依据。从定义上来说,无意识状态并不是亲身经历,所以它们也不可能给人们带来快乐或不快乐的体验。
事实上,这两种理论之间的鸿沟颇深。按照享乐主义理论,只要你的一段经历足够快乐,你就是幸福的。幸福就是一连串快乐的经历。而根据情绪状态理论,幸福意味着你拥有某种特定的心理状态。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就要试图找出这个人的基本情绪取向或行为举止,即从情绪角度来说,他对生活的回应是否积极?假如一个人幸福的话,那就意味着他从情绪上认可自己的生活。
我的同事马蒂厄·里卡德是幸福研究领域的顶尖佛教思想家,他用以下文字表述了一个非常类似的观点:“当我说到‘幸福’这个词的时候,我指的是从一个非常健康的大脑中产生的一种强烈的心盛感。这不仅仅是一种令人心情舒畅的感觉、一种短暂的情绪、一种心情,还是一种最理想的存在方式。”而且这种存在方式“决定了我们人生中每时每刻的质量”。里卡德本人(图5)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众人交口称赞,都说他是一个极其幸福的人,我也这么认为。
图5 佛教僧侣马蒂厄·里卡德和他的朋友
你不用认可我所提出的幸福的三个方面,也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