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幸福 [16]
按照霍布斯派的观点,我们都是残忍贪婪的人,只想尽情满足自己的欲望,主流经济学也体现了这一点。至少我们都想让自己免受饥饿的痛苦,我们只不过是一群人形腹足类软体动物,是长了腿的胃袋而已。就像聪明的狗会一直追逐更多狗粮一样,我们觉得自己的欲望理所当然,不需要仔细审视,不需要反思,不需要改进。在霍布斯派看来,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可以拿来使用和消费的东西,世界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个人一时的异想天开。你不需要跟他人产生联系,跟他们签合同就可以了。或者,假如你像《银翼杀手》里的塞巴斯蒂安一样是个疯狂的基因工程师,你还可以随心所欲合成复制人。这整个过程中不牵涉到任何欣赏的成分,只是因为你想这么做。对于这种怪兽,我们熟悉的称谓是“消费者”。
我在一个度假胜地住过几年,当时我注意到游客们有两种了解当地的方式,那是我第一次开始区分消费者和欣赏者。很多人是欣赏者,他们带着开放的思想来到景点,调整自己去适应当地的氛围,享受原汁原味的地方风情。其他人则是消费者,当地人管他们叫“观光客”。这些人似乎以为当地的风土人情应该主动取悦或娱乐他们。“什么,这儿竟然没有迷你高尔夫?”“为什么在这里找不到一杯像样的卡布奇诺?”“我好无聊啊,这里无事可做。”就好像他们全然不知自己正身处这个星球上最美丽的地点之一似的。时常有人无视“禁止擅入”的警告标语,冲进家庭墓地,随意踩踏,只为拍得一张搞怪的照片。想明白我的意思,你们还可以观察图14这张照片中的部分度假者。这张照片摄于另一个旅游景点,某些人在僧侣们每日例行寻求布施的时候强行拍摄照片留作纪念。
图14 游客在老挝的琅勃拉邦拍摄当地僧侣
我怀疑几乎没有什么东西会比这种态度更能剥夺人生中的意义、尊严或喜悦。当一名欣赏者比消费者要好得多。
幸运的是,很少有人会在生活中全盘接受霍布斯式冷酷无情的世界观。在工作、运动、艺术和自然中,在与美、爱好、优秀作品的接触中,最重要的是,在与他人建立联系的过程中,我们与价值产生了联系。事实上,说不定我们喜欢从事的大部分活动都能提供一些意义。在市场经济中,只要我们处事笃诚,大部分有偿工作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我年轻时有几段比较有意义的生活,其中一段的主要内容就是赚钱然后自己付账单。那是16岁那年的夏天,我收拾行装去了另一个州,租了一个床位,通过在餐馆里擦桌子来支付自己的开销。自力更生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假如你的工作是卖鞋子,那么你不仅通过从事这项工作来养活自己和家人,还为你的老板和顾客提供了有价值的服务。你的酬劳体现了你为他人创造的价值。这一切都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当然,很多工作岗位散发出的意义感比较淡薄,因为你的劳动果实不一定能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
同样,你可能会从一场非常精彩的足球赛中发现值得赞美的东西,因而觉得参与这场球赛既有意义又令人满足。假如你在收看电视转播的足球赛时,不仅获得了乐趣,而且很欣赏球员的技术,那么看球赛也变成了一件令人满足的事情。这与欣赏芭蕾舞表演或歌剧表演难道有什么不同吗?当然,亲身参与一项活动会比仅仅欣赏他人的表演更令人满足。我们既可以作为执行者,也可以作为旁观者来参与一项活动。
或许,在所有带着欣赏的态度参与活动的形式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社交参与:同别人一起说话和做事,或者为别人做事。除非你是一个精神变态,不然你一定会在他人身上发现价值,并且知道通过给别人适当的回应也能创造价值。事实上,对我们中的大部分人来说,他人似乎是我们的主要价值来源。由于人类交际的复杂性,我们彼此之间的互动需要极大的敏感度、洞察力、技巧和人情教养。假如你觉得不太看得出来,那只是因为人们太擅长这一切了。即便像与人融洽对话这样基本的事情也是一门艺术,需要大量智慧和练习。
哪怕只是单纯地跟朋友聚会,也可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和令人满足的事情;为朋友做事更是如此。既然大部分人都有社交生活,这就说明一个人不一定非要追求伟大成就才能过上有意义、充实的人生。很少有人真的会像无脑的消费者那样过着空洞、无意义的人生。
总结:幸福在美好人生中的位置
我无法自信地列举出美好人生中所涉及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但我已经指出,幸福只是人类福祉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就算不考虑福祉,我们还是应该规行矩步,美德依然是人生中的第一要务。过有意义的人生既有助于我们的福祉,也能提高我们的美德。
这是否意味着幸福并不重要呢?当然不是。健康也不是唯一重要的东西,但没人能否认健康的重要性。还记得我们在第四章中虚构的由多尼亚和马尔多尼亚这两个国家吗?你会觉得不管住在哪个国家都不重要吗?幸福不是人生的全部,但依旧重要,而且可以说非常重要。一个像马尔多尼亚那样的社会里存在很多严重的缺陷。
本章和最后一章都强调,幸福和道德之类的美好人生要素之间区别很大。有时它们会朝不同方向发挥作用,但大部分时候它们还是齐心协力。总的来说,从任何合理的角度来看,能够带来幸福的生活方式一般都是美好的生活方式。
现在我们来看图15中的这名女子。光凭这张照片,我们无法确定她是否幸福,或者是不是好人。但我猜她给你的印象应该是一个幸福的好人。一般来说,自私、浅薄、尖酸的人看起来不像这样。我想,那种人看上去一点也不幸福。
托马斯·梅特医生是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的一名家庭医生,他是我所认识的看起来最幸福的人之一。就像我遇过的大部分最幸福的人一样,不对,应该说就像我遇过的所有最幸福的人一样,他的幸福大部分来源于对他人的关心。他的一生确实都在为他人奉献。当他走进一间屋子的时候,所有人的心情都会变好。就算你在床上奄奄一息,他也有办法叫你开怀大笑。
图15 一名年轻的藏族女子
梅特医生能看到每个病人身上独一无二的特质,而且他似乎天生就能察觉到别人的需求,知道该说什么样的话。他可以严厉地警告你减肥或戒烟的必要性,却丝毫不让你产生想为自己辩解的冲动。他知道家属跟病人一样需要关怀和睿智的开导,我相信他一定引导了很多家庭共同度过生命中最艰难的时光。假如有需要,他会在夜间进行家访。情况紧迫时,他也会通融一下,为病人提供所需的条件,例如征用医院的设备从而让病人可以在自己家的床上离世。假如病人有一种最喜欢的花儿,他可能会在病人生命最后几分钟把一朵这样的花放在她的胸膛上,花瓣会随着她逐渐缓慢的呼吸一同上下起伏。当花瓣不再移动的时候,齐聚一堂的亲属就会知道,病人已经与世长辞了。
三天前的那个夜晚,梅特医生溘然离世,我希望他亲自培养出的众多医生晚辈中能有人在他的身旁照看。尽管现在还是二月,他送来我家花园的花苗——我母亲最爱的黄水仙和我父亲最爱的郁金香,都已经生根发芽,破土而出。
第八章 美好人生
“嗯,我们挺幸福的。要是钱再多点就更好了,但是我们不缺生活必需品。至于我们没有的那些东西嘛,就交给上帝处理好了。”
“假如有钱了你想怎么花?”
“可能会买大房子吧。不过要是那样的话,我们可能就没办法像现在这样每天下午聚在一起了。所以,大房子不买也行。”
在墨西哥蒙特雷,三名妇女坐在家门前的水泥块上。当地家庭平均收入“每月大约500美元”。摘自丹·比特纳,《去最幸福的四国找幸福》
美好人生由什么构成?
想在正确的环境里追求幸福,我们首先需要知道美好人生究竟是什么样的。美好人生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像一场好戏或伴侣家人一次愉快的拜访一样,总有结束的一刻——人终有一死。这可能不是什么值得期盼的时刻,但也没有那么糟糕。假如老年人永生不死,年轻人很快就会觉得四处都很拥挤,对于老年人一遍又一遍讲述同样的故事感到非常厌烦。假如你独自获得长生不老的能力,则会很快感到孤独和不适,好像自己被整个世界抛弃。我们并不知道死后究竟会发生什么,但我想应该没有人愿意在非常不舒服的地方死去。假如根本不存在死后的世界,那么死亡的感觉应该跟出生之前差不多。这也没那么糟糕嘛,是不是?
大限将至之前,你可能会回顾漫长的人生之路,进行最后的清点。你是否度过了美好的一生?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你会很想知道正确答案。但我们如何进行判断呢?什么样的人生才能算作美好?
令人惊讶的是,我们很难定义美好人生。或许有人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了。但我想斗胆提出一个建议,正确与否我不敢肯定。其实,我并没有找到很多讨论类似问题的文献,所以我的说法可能不如读者预期的那样有理有据。但我觉得这会是一个合理的出发点。
让咱们假设美好人生等同于你有充分理由肯定这段人生。换句话说,美好人生指的就是你有充分理由对其感到满意的人生。(在这里我只是简短地陈述这个观点,未来有机会再详细论证。)我们把这个叫作美好人生的“有充分理由认可”判断法。
为了满足不同目的,可能会有其他能够合理判断“美好人生”的方式。当个人或政府设立目标时,或许更应该将重心放在实现美好人生中要求更高的方面——这是不是令人向往的人生。我们把这个叫作美好人生的“有充分理由向往”判断法。
不过,在这里,我很想知道人们如何评估自己正在度过的人生,或者如何回顾自己的人生。问题在于,我们什么时候才有资格对自己的人生表示肯定或满意呢?在过去两章中,我们已经讲到,美好人生至少有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其一,对你来说,你的人生是否美好;其二,你的生活方式是否正确。这两部分就是福祉和美德。
在第三章中,我们说到,你是否真正满意自己的人生其实并没那么重要。不过在此处,重点在于,你是否有理由对自己的人生感到满意。你是否有理由能够对自己的人生表示满意。问题的关键在于你的生活是否符合一定标准,而不是你自己的情绪状态。就算你自己的实际态度没有什么影响,你的生活是否符合标准依然非常重要。
有趣的是,你的生活对你来说是否美好,跟你的生活顺不顺利没有什么关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