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尼采 [9]

By Root 964 0
样做可能是正确的——这是尼采的观点吗?如果尼采认为是前者,那么,他对人之可能性的估计似乎令他自己都感到惊讶。如果是后者,那么,他所说的给予生活以风格则与此并不相关,人们会疑惑,到底尼采希望他们怎样对待自己——那些有天赋的、聪明的、有教养的、敏感的、善于接受的人,他们并没有树立更高目标的意愿,因为尽管他们有着天赋,本质上却是十分被动的。或者,没有人本质上是被动的?更多的问题我们将留待以后讨论。

在完成对风格的讨论之前还有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需要探讨,它值得不断提及。杰出的尼采评论家亚历山大·尼哈马斯[24]提出了这个问题(尼哈马斯,1985),但他没有得出态度超然的令人满意的答案。这个问题是:根据很少有人(当然不包括尼采)会反对的标准来衡量,一个性格极为卑劣的人是否仍可能通过有无风格的测试?如果尼采的那些标准是纯粹形式化的,即所有的标准可以组合成一个整体,而个别的标准无关紧要,那么,令人震惊的是,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尼哈马斯写道:“我认为,具备性格或风格这个事实本身是令人向往的。”(尼哈马斯,1985:192)那么怎么看待戈林呢?他的风格无法否认,无可指摘,但是,我们并不希望他拥有很多崇拜者。尼哈马斯说:

我不是很清楚,一个一贯作恶多端并且不可救药的邪恶之徒是否真的具备性格;那个被亚里士多德描绘成“野蛮人”的人可能不具备。即使以尼采的形式意义而言,具备性格或风格从而避免极端的罪恶之事得到颂扬,这其中也包含着某种本来就值得赞颂的东西。

(尼哈马斯,1985:193)


这是令人尴尬的:尼哈马斯只能通过明显的语言学规定推进他的主张,这就是这段话所得出的结论。

其实,没有必要这样费尽周折地为尼采辩护。正如我此前所说,尼采在《快乐的科学》中所建议的应被视为朝向一个目标的最初行动,这个目标连他自己也并无信心能够达到。事实上,他是在为成就自己的不朽之作进行准备,而第四篇的最后两章,也就是《快乐的科学》第一版的结尾,则孕育着后来使他成就声名的著作。倒数第二节“最重的分量”介绍了永恒轮回的概念,这个概念令人如此恐惧,只有最坚强者才能承受,而且最坚强者会为此狂喜。最后一节“悲剧开始了”几乎与《查拉》开头的内容字字相同,它是整部书的预告,若不是如此,这一段简直难以理解。我们必须承认,在给予自己生平的作品以统一性方面,尼采在这里作出了最为明显的努力。

第六章 预言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尼采最著名的作品要属《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而现在,我认为,情形已不如此。就整体而言,我对这样的发展趋势表示认同。这部灵感迸发状态下写就的作品过分清晰地展示了灵感所能显出的最糟糕迹象,尽管其中不乏作者最精彩的文笔。在书中尼采试图确立自己哲学家诗人的形象,为了这个目的,他用一套习惯用语向人们揭示他心中的诗歌为何物,这难免令人沮丧。他运用了大量意象和寓言,这些意象和寓言他在其他场合也使用过,但效果却比这里好得多。此处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戏仿:最明显的是对《圣经》的戏仿,从直接呼应《圣经》的语言到滑稽的模仿——读者很容易忽略这其中情绪的变化,因为每章结尾处重复出现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已经使他们变得有些麻木。书中确实包含着诗歌,其中一些已经广为人知,并且成为许多作曲家的素材,对这些素材运用得最成功的是马勒[25]和戴留斯[26]。我们可以看出,为何这些诗歌对于两位作曲家特别具有吸引力。他们都是有着强大的强力意志的人,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唤起尘世的完满与美丽,绵延持久,与短暂的人生形成对照。但是,他们的成功也同时暴露了尼采-查拉图斯特拉身上的一面——怀旧,这一面正是尼采所努力摆脱的。

在《查拉》中,最真诚的语气是遗憾,它常浮现于书中令人讶异之处;最不令人信服的语气是欣喜与肯定,查拉图斯特拉竭尽全力地要反复表达这样的情绪,因为它们是超人的到来所必不可少的依据,查拉图斯特拉就是他的预言者。然而,这个预言者并无意向招拢信徒,这是他尤其渴望强调的一点,因为这一点将他与所有其他预言者区别开来。但是也许有人会发问,一个言说真理的人是否应该拒绝拥有尽可能多的信徒。答案似乎是,查拉图斯特拉本人仍不确知驱使他离开自己的山冈而“下山”或“入世”的真正原因——一个对尼采而言虽经仔细考虑却仍然暧昧不清的原因。在第四部,魔术师道出了一直以来与查拉图斯特拉形影相随的忧郁,他唱道:“我从一切真理中被放逐,唯一的傻子!唯一的诗人!”在第一部分的最后一节“论赠予的道德”中,查拉图斯特拉对信徒所说的话让尼采十分引以为豪。因此,在《瞧,这个人》序言的结尾处,尼采引用了这段话:

我真诚地建议你们:离开我吧,而且要提防查拉图斯特拉!最好是:为他感到羞愧吧,也许他已经欺骗了你们……人若只是当学生,那么就是对老师的最糟糕的报答。你们为什么不愿扯掉我的花冠呢?……你们说,你们信仰查拉图斯特拉?但是,查拉图斯特拉对你们又有何用?你们是我的信徒——但是,当信徒对你们又有何用?你们还没有寻求自身:而你们却发现了我。所有的信徒都是如此。因此,一切信仰都是微不足道的。

这段话充满力量,然而,这样一段深思的智慧出自一个预言家之口未免令人感到奇怪,因为预言家通常不作辩解,只是宣布。那么,信徒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在查拉图斯特拉的训诫中发现何为正确、何为错误呢?拒不接受未经独立真理检验的敬畏是令人钦佩的,这也明显是尼采旷日持久地与基督抗争的一部分。然而,这也使得我们全然不知如何理解查拉图斯特拉的训诫,作为堕落者,我们并不是最佳评判者。

面对一个自我怀疑的预言家,一个对自己提到的任何事物都提示要审慎对待的人,我们真的感到很棘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矛盾修辞的具体化身。查拉图斯特拉并不是第一个警示我们成为诗人有多危险的人。然而,这样的危险仅在于使得一个问题变得有些复杂,此问题即,如何对待一个似乎不仅仅是越来越持怀疑态度的哲人艺术家。在这些不利的条件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努力参透查拉图斯特拉所见之幻象,看看它们在多大程度上支配了我们的想象,并且时刻谨记,这些幻象是不道德的。但是,如果我们最终发现这些幻象本身晦涩难辨,我们就不得不把它当流浪汉小说[27]来欣赏。对于这本书,我最终确信这是我们唯一可以做的事情。

以上给出的这些提醒有些令人沮丧,但是书中仍有许多精彩的片段读来令人难忘。开篇即给人以深刻印象,查拉图斯特拉自山巅而下,他的下山宣言(可以这么说)充满了真诚的心灵感悟。然而,查拉图斯特拉随即转入他的核心主题:“瞧,我告知你们何谓超人。超人乃尘世之意义。你们的意志要这样说:让超人成为尘世的意义吧!我恳求你们,我的弟兄们,继续忠于尘世吧,不要听信那些跟你们奢谈超脱尘世之希望的人!”(《查拉》,1.前言,3)这段话引入了查拉图斯特拉三个主要概念中的第一个。忠诚于尘世的训诫是尼采不断回顾的一个重大主题,也是我个人最有共鸣的一个主题。不过,我们现在期待的是阐明超人为何是尘世之意义,采用何种步骤才能让他到来,以及在出现之时他会是什么样子。不幸的是,有关这些问题我们从书中所知极少。一些简单的误解——例如,认为超人将会是一种进化现象——倒是可以很快澄清。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他不具备人的形体,但这不会带来什么启迪。在很大程度上,尼采是用查拉图斯特拉的第二次宣告,即永恒轮回来定义超人的。超人就是那个欢欣地拥护这个信条的存在者,因为这个信条,或者说教条,也是他自身。查拉图斯特拉的第三个训诫是强力意志,这是存在的基本现实。再一次,超人以他最纯粹、最打动人的方式将这一训诫彰显:彰显为自我克服,不管其结果如何。

在查拉图斯特拉不断前行的过程中,所趋向的一件事情逐渐变得清晰明了。值得指出的是,查拉图斯特拉是超人的通报者,但他自己不是超人。不过,两者有着许多相同的特点,而且通常看来,我们要想了解超人,最佳的方式就是将超人当做一个提升了的查拉图斯特拉。

例如,在第四部中,占卜者告诉查拉图斯特拉他的终极罪恶是什么——原来是对人类的同情。人们认为,不用他人引诱,超人就会意识到此乃最终的诱惑。他能够接受人正在遭受痛苦的事实,这不会令他痛苦——如果他因此而痛苦,又会怎样呢?我们遭受着无处不在的痛苦,并且认为这是最根深蒂固的存在——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以至于我们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生活最深层的状态。快乐总是转瞬即逝,我们因此也认为它很肤浅——或者不过是诱惑而已。我们听到的唯一永恒的快乐是另一个世界的快乐,一种我们无法领会的快乐。由于可以理解的生物性原因,我们将快乐,或者说愉悦,看做一段过程的终点,从而认为当另一段过程,或者同一过程的另一阶段开始时,它就会被取代。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都是温和的叔本华派。叔本华本人采取的是更加极端的态度,认为快乐不过是痛苦的暂时消除。到思想发展的这个阶段,尼采已经完全站到了叔本华的对立面。和他此前的偶像瓦格纳一样,叔本华已经成为《查拉》列举出的一系列多少有些荒谬的人物之一,不过是稍加掩饰而已。查拉图斯特拉的训诫是——他希望自己的信徒对此持不同意见吗?——快乐比痛苦更加深刻。我们在第四部分的“醉歌”一章(这是英译本的翻译;新的德语评注版译名是“Das Nachtwandlers-Lied”——“梦游者之歌”)了解到:

世界很深,

比白昼所意识到的更深。世界的痛苦很深;

快乐——却比痛苦更深。

痛苦哀求着说:逝去吧!

可是一切快乐都希求永恒——

希求深深的,深深的永恒!

即使在德语世界,这也不算一首好诗。然而,这首诗的基本情感却很感人,并且对查拉图斯特拉来说,它与永恒轮回最为紧密地相关联。在同一小节的开头,查拉图斯特拉已经明确表达了这一点:

你曾对一种快乐肯定地说“是”吗?哦,我的朋友们,那么你们就对所有的痛苦也说“是”吧。一切都缠绕在一起,陷入彼此,相互迷恋;如果你们曾要求一个事物再来一次,曾说,“你让我愉快,幸福!停一停啊!只要片刻!”那么,你们就想要一切都回归。一切都重新再来,一切都永恒存在,缠绕在一起,陷入彼此,相互迷恋——哦,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