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尼采 [11]

By Root 953 0
但是,他们仍然不愿承认,这不会影响他们对事物的看法。正如最近一个人问我的那样:只存在一次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宇宙与存在无限多次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宇宙,哪一个更糟糕?我们至少可以说,只有冷酷之人才会认为这并不重要。轮回的概念,尽管从实际的角度来看无甚影响,却让人对确定要发生的事感到了可怕的重压。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开头那段著名的话里,昆德拉将这一点作为他关于这个主题的核心思想。他的表述简洁而又意味深长:

让我们因此认同,永恒回归的想法暗示了一种视角,由此视角观之,事物并不以我们所知的方式呈现:它们看起来并没有因为转瞬即逝就具有减罪情状。的确,减罪情状往往阻止我们对事情妄下论断。那些转瞬即逝的事物,我们能去谴责吗?落日的余晖给一切都抹上一丝怀旧的温情,哪怕是断头台。

(昆德拉,1984:4)


这段话的要义,或点题之句,是第一句。人们之所以深受永恒轮回这个想法的吸引,原因就在于,他们采取了一种位于任何单一周期之外的视角,因此,他们可以想见这个周期无休止地重复。甚至很可能就是因为看到自己从被困于周期之中转移到周期之外,以神的视角观察整个过程,才使人产生了那种震颤和无法忍受的重力之感;对于坚定地说“是”的人,则激发出对回归的痴迷。

对此,我仍持怀疑态度。无论哪种方式,对我而言都毫无助益,尽管我依然赞赏这个想法给伟大的艺术家们带来的灵感。例如,叶芝在他的诗歌《自我与灵魂的对话》中写道:

我满足于重新活过一遍

再活过一遍……

我满足于追溯每一个行为

或思想中的事件至其根源;

衡量一切;彻底原谅我自己

当我这样将悔恨抛出

一种如此美妙的感觉流入胸中

我们必会大笑,我们必会歌唱,

我们受到一切事物的祝福,

我们观照的一切都得到了祝福。

如果叶芝没有阅读过尼采并且受到深刻影响,那么,简直难以想象他会写出这些诗行。这些诗行很好地表明,尼采深刻影响着那些对他的思想仅有模糊、不确切概念的人——有时,人们甚至怀疑尼采自己是否真的理解那些思想。这些诗行中也包含了尼采大力宣扬的许多主张,尤其是抛却悔恨的想法。但是在晚期的作品中,尼采并不是通过永恒轮回,而是通过对一般意义上悔恨和回忆的作用进行深入透彻的心理分析来达到这一想法的。

有关永恒轮回,还有一点值得简要说明,这一点使永恒轮回看似一个笑话,尽管任凭怎样想象,这也不算是尼采最精彩的笑话。那就是,它是对彼岸世界所有信条的戏仿,彼岸世界与此岸世界——这个“可笑而又讲求实际的猪猡的世界”,再次引用叶芝的诗——的关系是,彼岸世界在本体论和价值论上具有优先性。永恒轮回揭示的是此岸世界通过无意义的重复创造永恒,而没有揭示天堂与地狱,或者不变的柏拉图式的形式世界。彼岸世界的信条宣称此岸世界只有通过与彼岸世界相关才能获得价值,永恒回归则带着些许戏弄地暗示:此岸世界的价值被剥夺的过程与一个句子不断重复直到变成一堆噪音的过程相类似。让我们再回到昆德拉:偶然事件具有了重量是因为它们发生了不止一次,而“发生一次就等于没有发生”,或者更恰当地说,“任何事都要尝试两次”;但是,重量是一回事,价值则是另一回事。昆德拉,一个在这方面虔诚的尼采信徒,于轻与重、意义(或者价值)与无价值之间确立了灵活的辩证关系。难道我们会询问,或者当询问,我们是否应该因为某个事物在一个无限序列范围内具有独特性或典型性而更加珍视这个事物?这有意义吗?最简短的回答是,这依人的性情而定。尼采的性格过于变幻不定,他会说“两者都是”,也会说“两者都不是”。

查拉图斯特拉的第三个主要教义是强力意志。第一部里名为“一千零一个目标”的一章中首次提到这个概念。这一章详述了查拉图斯特拉访问了许多国家后发现,每一个国家都有可敬之处,但敬重的对象却彼此不同。就这样:

在每个民族的头上,都吊着一块刻着善的标准的匾。看吧,这是记录他们克服困难的匾;看吧,这是他们追求强力意志所发出的声音。对于一个民族是困难的,就被认为是值得称赞的;不可或缺又难以获得的,就被称做是善的;那能够释放最深层次的需要的、最罕见的、最困难的——他们就称为神圣的。

后来,在同一章中,查拉图斯特拉强调了权力与价值的关联:“敬重就是创造:你们这些创造者啊,请听好!敬重本身就是一切被敬重事物的无价之宝。只有敬重才能产生价值:没有敬重,则存在之核心乃为虚空。”然而,在这一章的结尾,他说道:“人性还没有目标。可是,我的弟兄们,请告诉我,如果人性还缺少一个目标,那么,不是连人性本身也欠缺吗?”后来,他又对强力意志如何与价值评判彼此相关作了比较充分的讨论。在第二部分“论克服自我”一章中,还有另外一些对强力意志的简单论述,这些论述更加清晰地表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查拉图斯特拉说:“用‘生存意志’这样的话向真理射去的人,当然射不中:这个意志并不存在[这是对叔本华的批判]……只有生命存在的地方,才有意志:不是求生的意志,而是——如我所说——强力意志。”

这就是尼采在《查拉》中论述的全部主题。换言之,我们再次发现,查拉图斯特拉所预言的更多是其作者未来要写的内容,而不是已经实现并且可以严肃讨论的内容。尼采的问题在于,他坚决反对体系和体系的确立者,就如同他的许多言论所显示的那样。然而,我们尚不清楚,如果要传播一系列新的价值,他该如何避免体系。这一两难困境使得尼采对两个世界都持有悲观的看法:他给出了诱人的暗示,这反而给人们提供了阐释与误解的机会。然而,尽管这些暗示隐含了极其丰富的潜在思想,我们却无法领会它们,并且被告知: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必须反对这些过于零散的思想,零散得我们甚至不知道该反对什么。这是对《查拉》最严苛的评价。不这么严苛的评价是可以自圆其说的,但是我更愿意继续讨论尼采的那些后查拉图斯特拉作品。在那些作品中,尼采的能力与作品的深度相称,而且他也不必为了看上去庄严神圣而戴上预言家的斗篷。

第七章 占据制高点

《查拉》是尼采在遭受了人生中最具毁灭性的一次打击之后写作的:他通过朋友保罗·雷[32]向露·莎乐美[33]求婚,但遭到拒绝,结果发现他们两人相互之间比两人与他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露是一位天资聪颖的女子,后来成为里尔克的情妇,再后来成为弗洛伊德最器重的门徒,弗洛伊德曾以非同寻常的慷慨之语赞颂露在肛门性欲领域的发现。尼采向往着与露合作,在一个他认为与自己智力相当的女人的理解和帮助下继续他的研究工作。有一张很奇怪的照片是在尼采一再坚持下摄拍的,照片上他和雷拉着一辆牛车,露则站在车上挥舞鞭子驱赶着他们。不管这种关联是否真的发生过,重要的是,这张照片出人意料地从侧面呼应了《查拉》中那句臭名昭著的评价,即一个老妇人对查拉图斯特拉说:“打算回到女人身边去吗?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

求婚遭到拒绝后,尼采深感羞辱,几近绝望。1882年圣诞节那天,尼采写信给他的挚友弗兰茨·奥弗尔贝克[34],他说:

这是我经历过的最让人难以吞咽的生命的苦果,我很可能会被它噎着。我忍受了这个夏天带给我的令人羞辱的痛苦回忆,就像经历了一场精神错乱一样——我在巴塞尔和上一封信中所说的掩藏了最重要的部分。在两种对抗的激情中存在着一种紧张,它让我不知所措。就是说,我使尽浑身解数想要自我克制,但是,我已经在孤独中生活了太久,依靠“自己的脂肪”为生太久,就这样,我被自己激情的车轮碾得支离破碎,没有其他的人会如此……除非发现将污物变为黄金的炼金术,否则,我会从此迷失。此时,我有了一个最为美妙的机会来向自己证明:“一切经历都是有用的,每一天都是圣洁的,所有人都是非凡的!!!”

(米德尔顿,1969:198——199;引号内的内容摘自《快乐的科学》第一版的题词,来源于爱默生)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尼采开始写作《查拉》;毋庸置疑,痛苦促使他采用高蹈的风格,这种风格有时真令人难以接受。然而,也正因为失望与孤独,他试图使用炼金术士手法的努力令人印象深刻,很是成功。痛苦可能也是导致《查拉》中出现大量模棱两可的口吻的原因,对此我并未在讨论中予以关注。然而,查拉图斯特拉容易消沉、颓丧、昏迷,容易因为无能为力而自我怀疑,所有这一切使得我们无法否认,查拉图斯特拉和他的作者十分相像。

尼采将《查拉》描绘成人类迄今所见最重要的一本书,此类做法表明,不管他如何建议信徒们批判地接受这本书,自我批评不在他考虑之列,至少在当时不是。令尼采更为苦恼的是,该书的前三部出版后,并未在欧洲文化生活中引起什么反响。1885年,尼采不得不自费出版第四部。这说明尼采对同时代人的思想状态缺乏了解。如果他有所了解的话,本不该对此感到奇怪。如果说他此前的书如重石一般坠落人间,那么,与自普罗提诺[35]以来的“哲学家”所写的书相比,这一本一方面更加富有革新精神,另一方面却又显得更加古旧。是怎样的材料造就了这样一本书?

看起来令人震惊的是,在这之后尼采仍然坚持写作,不过是按照《查拉》以前的书建立起的模式去写。尼采坚持认为,他在《查拉》之后所写的每一部书都是对《查拉》的评论,但是,这样的说法似乎并不是对这些书的性质或水准的真实评价,它更像是自我肯定。一则,超人从此不再被提及,永恒轮回很少再次出现,而强力意志也在表面之上和之下交替涌动。再则,从《查拉》之后的第一本书《善恶的彼岸》,到他的杰作《论道德的谱系》,直至最后一年写作的充满激情的那些小册子,都与《查拉》中论述或勾画的内容没有多大关联。

更让我感到惊讶的是,通过写作《查拉》,尼采从他自己建立的体系中一次挖出许多内容——幸好是这样的情形。不管那些对尼采的怪异并且热切的模仿多么站不住脚,它们都是从这本书中得到启示,正是这些模仿构成了我在第一章中谈到的对尼采的狂热崇拜。从尼采其他的书中,他们都不可能得到这些启示,因为嘲弄与试探的语气在这些书中贯穿始终,其间夹杂着尖刻的声讨与谴责,这排除了遵从信条的可能。读尼采的所有书都要求全神贯注于其中,但是若要从《查拉》中有所收益,则需要灵活机动,并且时刻保持警醒。然而,在读了开头几页的长篇大论之后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