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5]

By Root 1175 0
势继续恶化。在胡佛的整个总统任期内,超过两成美国银行宣布破产。[77]

与胡佛信心十足的乐观看法相反,美国银行系统存在一些根本性弱点。许多州的法律禁止银行建立分支机构。如果银行能够建立许多相互联系的分支机构,它们就可以在不同地区向不同对象发放贷款,从而免受某一地区经济形势变动的决定性影响,也可以更好地预见经济危机。相对而言,美国那些不设分支机构的单一制银行则更容易陷入困境。在那些允许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的州里,更强大、更具竞争力的银行可以淘汰或者兼并实力较弱的银行。这些州在面对大萧条时,往往拥有更强健和稳定的金融系统。同样,加拿大的银行系统拥有广泛的分支机构,基本安然无恙地渡过了大萧条。[78]

股市崩溃沉重打击了美国银行业。一些银行为清偿延期支付的存款而贷款;另一些银行持有的海外资产则成了坏账,原因在于美国停止了海外贷款,而债务国因此往往难以继续履行还款业务。然而,最为重要的是,银行之所以受到重创,是因为他们的客户受到了重创,因而再也不能偿还贷款或者为储蓄账户增加新的存款。贷款利息和新增存款是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一旦收入枯竭,银行就无法向自己的债权人支付资金。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银行不得不倒闭关门。[79]

在联邦储备系统的大部分成员看来,银行倒闭尽管痛苦,却是现代经济周期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在这种意见主导下,联邦储备系统既没有阻止业已出现的银行倒闭,也没有采取行动避免这种情况继续重演。这种消极行为与当时正统的经济学观点相辅相成。然而,这些流行于1920年代所谓的正统经济学观点,既不为此前的实际证据所支持,又与白哲特在1873年所指出的那种长期存在而久经考验的公众期望背道而驰。由此,银行业所存在的问题不断加重,带来了一波又一波撕心裂肺的巨大灾难,而每轮灾难都将恐惧情绪传播得更广更远。美国人开始失去对所有银行的信任,这种不信任感反过来又使银行更难得到存款资金。

胡佛所面临的情况也基本类似。他坚守了在那个时代中广受尊崇的治理理念,却背离了自己的直觉,也忽视了人们要求政府采取行动缓解危机的传统期待。结果,他也发现,与正常时期相比,身处危机中的自己越来越难取得公众信任。1930年10月初,胡佛强调了造成美国民众所面临困境的心理原因:“经济衰退并未直接造成大部分国民收入降低……毫无必要的恐惧和悲观情绪却影响了人们的收入。”当谈到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是否应该采取行动时,他表态说政府可能会削减资本所得税率,以便投资者可以更多地保有他们从贸易中获取的利润。[80]几周以后,在黑色星期四降临一周年之际,胡佛澄清了关于他可能要求国会召开特别会议以采取行动应对失业问题的传言,宣称“毫无召集特别会议以应对失业问题的必要”,原因在于“志愿组织和社区精神并未从美国民众身上消逝”[81]。胡佛依然坚信话语鼓动的力量:在他看来,美国民众需要相信,只需依靠民间自发的志愿行动就足以应对危机。

几周之后,一个美国精英阶层全部失去了自己的工作,这个阶层就是国会中的共和党人。共和党人在众议院失去了52个议席,这使民主党人取得了对众议院的控制权。[82]同时,共和党还失去了8个参议员席位,这使得两党在参议院中都不再占据明显的多数地位。

1931年2月3日,胡佛重申自己反对在联邦层面采取失业救济行动,解释说只有“当这个国家所有的志愿机构,连同地方和州政府都无法寻得资源来防止民众陷入饥寒交迫的境地时”,他才会支持联邦政府介入。[83]与眼睁睁地看着银行倒闭也不愿动用自身黄金储备的美联储一样,在私人与地方公共机构破产之前,胡佛不会考虑动用联邦政府的资金来缓解失业。他从原则上反对在联邦层面展开失业救济,认为如果联邦政府直接向公民提供援助,美国民众就有“落入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圈套”的风险。[84]

胡佛对于依靠企业和地方政府解决问题的信心并不完全是无中生有。确实有些企业在竭尽全力确保雇佣关系的稳定。通用电气公司减少了所生产的灯泡的款式种类,更在1931年承诺向那些已为公司效力两年及以上的员工提供50周有保障的工作。一些工会与厂商合作建立了失业保险基金。一些企业对员工进行了再培训,以便他们能够更容易地在企业内部实现岗位调动。另一些企业则向失业员工发放贷款。[85]各州政府也采取了力所能及的措施。1931年夏天,纽约州州长富兰克林·D.罗斯福要求位于奥尔巴尼的州议会制订紧急援助计划,获批2000万美元,为超过30万个家庭提供了救助。其他各州也纷纷效仿,支付了成百上千万美元帮助其民众。[86]

然而,这些努力还不够。当消费者对前途缺乏信心时,他们在购买商品时就会非常谨慎;而如果人们失去了工作,往往就根本无力继续消费了。随着消费者对未来失去信心,那些依靠他们的企业陷入了困境。1931年末美国钢铁公司总裁詹姆斯·法雷尔在一次国会听证会上说道:“创立超出购买者需求的业务是非常困难的。”[87]随着企业不断裁员,具备支付能力的消费者越来越少。

胡佛并非完全没有做出联邦政府层面的行动。1931年2月,他签署法令建立了联邦就业稳定委员会,以确定联邦政府对失业所采取的行动需要多长时间和多大规模。[88]然而,实际上他却不怎么情愿支持这项法令。他曾告诉一位盟友,自己更情愿“削减政府支出,以便向全国和世界展示预算上的平衡”;他还反对有关扩大联邦公共工程的其他立法。[89]胡佛还下令更加严格地落实反移民法案,据1931年3月《纽约时报》的报道,白宫宣称“胡佛总统为缓解失业形势……已将近十万名在通常情况下会被接纳进入美国的外国人阻挡在了国门之外”[90]。

1931年6月,胡佛转而决定阻止信贷崩溃形成国际连锁效应,宣布对政府间债务提供为时一年的延缓偿付期。他特别关注德国。该国财政状况不断恶化,给人一种不祥的预感。《时代》杂志宣称,“那里并没有战争的威胁”,但是“整个文明世界如今似乎已处在一个统一的神经系统之中”,伤害一处末梢,便足以影响全身。[91]

延期偿付计划或许延缓了国际金融进一步崩溃,却不能为美国民众提供任何能够即刻见效的援助。失业率进一步恶化。事后估计,1930年美国的失业率约为9%,1931年则攀升至16%,到1932年更高达惊人的23%。大萧条期间,那些敏锐地察觉到危机不断加深并试图对此进行衡量的政府统计人员,提出了在现代经济环境下界定和测算失业率的概念和方法。然而,他们的早期工作所统计出的数据令人沮丧,这与胡佛政府所希望听到和讨论的情况完全相反。胡佛因此勒令劳工统计局局长退休。据《纽约时报》报道,“总统叫嚷道:‘退休吧!请别把这种情况称为失业,词用得不对。’”[92]

直到胡佛开始准备竞选连任时,他才在万般无奈之下批准了自己应对大萧条的最后一系列政策。加利福尼亚州的美国银行即将破产的消息令胡佛警醒,他呼吁紧急立法,缓解美国银行业的危机。[93]1932年1月,胡佛签署法案,设立了复兴金融公司。该机构注册资本为5亿美元,并获准发行不超过15亿美元的票据,向以金融机构为主的客户提供贷款。这样,在美联储不愿采取行动的情况下,复兴金融公司就可以作为救命稻草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挽救全国信贷机构。复兴金融公司运作的逻辑在于:如果该机构能够缓解银行所面临的压力,银行最终就可以缓解其借贷人的压力。复兴金融公司成立不到两周,每天发放的贷款就达到了一百笔之多。[94]

胡佛还签署了一项法案,向联邦土地银行系统拨款1.25亿美元。该系统成立于1916年,是一个提供农场抵押贷款的银行网络。这笔新的拨款可以帮助银行应对那些违约的借款人和要求取出存款的储户。以类似方式,胡佛还于1932年夏天签署法令,建立了住宅贷款银行系统,以支持那些向购房业主提供了按揭贷款的银行。他进一步签署法令,放松了对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内各银行的限制,在操控利率方面赋予联邦储备委员会更大的自由度。[95]

所有这些措施或许都促进了信贷限制放松,让银行家和实业家重新自由地借出和获得贷款,从而最终可能为美国民众创造大量再就业的机会。然而,这些举措对于银行家之外的广大美国民众却没有多少直接帮助。胡佛的支持者们无意中批评了自己的努力,正确地指出了他们并没有直接为普通民众做什么。财政部长奥格登·米尔斯解释道,胡佛总统的政策“解放了实业界内恢复和重建的力量……因此本国企业就可以借此机会来实现不能指望政府帮助他们实现的目标”[96]。

胡佛始终坚持自己在1927年确立的救济原则,即鼓舞士气、广泛宣传、援助贷款人,却不向美国工人提供直接帮助。他拒绝与公民建立任何直接的联系,辩称自己在任上坚持将总统职责定义为“领导协调商业和文化生活中的各种力量”[97]。这使他自己完全暴露在罗斯福州长的批判之下,后者在1932年4月宣称:“本届政府……已经完全忘记,或者根本就不愿惦记我国经济队伍里的普通战士。这个令人不快的时代呼唤……自下而上而非自上而下的……计划,使那些被遗忘在社会金字塔底部的人们重建信心。”[98]罗斯福的演讲甚至引起了他自己政党内一些成员的不满,这些人指责他煽动群众反对富人。但是,到1932年夏天,他将成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并在同年11月让胡佛失业,以压倒性优势赢得总统选举。人们希望他能帮助普通美国人走出困境,而胡佛在原则上是不会这么做的。

第三章 萧条的美国

1930年代以前,美国也遭受过数次萧条。但本书所讨论的这次大萧条,不仅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还被新闻报道实时记录下来,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记尤为深刻。(大萧条发生时,二十来岁的美国人可能还记得,所谓“西部”,曾经只不过是一片未开发的领土。)在这个新近互联互通的国家,遍布于各个城镇的广播报道和新闻影片,让人们看到自己的同胞在大萧条中经受了何等煎熬;随着经济形势持续恶化,大萧条使中产阶级变得越来越贫困,不同阶级的人们也开始相互同情。

大萧条到来时,四十多岁的美国人很可能还记得发生在1890年代中期的上一次大规模经济萧条。那次全球动荡引发了可怕的罢工,失业大军在乡间流浪,徒劳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