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21]
[130]戴维·E.齐维格,《1920——1940年间的美国日常生活:美国民众如何在“咆哮的二十年代”和大萧条中生活》,第227页。
[131]艾伦·布林克利,《反抗之声:休伊·朗、库格林神父和大萧条》(纽约:年代出版社,1983年版),第92页。
[132]同上书,第94页。
[133]同上书,第197——198页。
[134]同上书,第102页。
[135]保罗·迪克森、托马斯·B.艾伦,《酬恤金进军事件:美国史诗》(纽约:沃克出版公司,2004年版),第51页。
[136]同上书,第82页。
[137]《七千名退伍军人在首都游行,秩序井然却令人生畏》,载1932年6月8日《纽约时报》,第1版。
[138]保罗·迪克森、托马斯·B.艾伦,《酬恤金进军事件:美国史诗》,第176页。
[139]同上书,第174页。
[140]同上书,第193页。
[141]雷克斯福德·盖伊·特格韦尔,《智囊团》(纽约:维京出版社,1968年版),第357——359页。
[142]以赛亚·伯林,《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载《人类的研究:伯林选集》,亨利·哈迪、罗格·郝舍尔编(伦敦:查托与温达思出版社,1997年版),第629页。
[143]威廉·E.洛克滕伯格,《1932——1940年间的富兰克林·D.罗斯福与新政》(纽约:哈珀火炬丛书,1963年版),第8页。
[144]詹姆斯·斯图尔特·奥尔森,《拯救资本主义:复兴金融公司与新政,1933——1940》(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0页。
[145]1933年5月12日,《第一次“炉边谈话”(银行业)》,参见互联网资源:www.presidency.ucsb.edu/ws/index.php?pid=14540(于2007年2月27日访问)。
[146]彼得·费伦,《战争、繁荣和萧条:1917——1945年间的美国经济》(劳伦斯:堪萨斯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19页。
[147]塞缪尔·阿纳托尔·劳瑞,《对敌贸易法》,载《密歇根法律评论》,第42卷第2期(1943年出版)。
[148]雷蒙德·莫利,《七年之后》(纽约:哈珀兄弟出版社,1939年版),第155页。
[149]米尔顿·弗里德曼与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1867——1900年间的美国货币史》(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437页。
[150]巴里·A.卫格摩尔,《1933年银行歇业整顿是由美元上涨造成的吗?》,载《经济史期刊》,第47卷第3期(1987年出版),第743页。
[151]莱斯特·V.钱德勒,《美国货币政策:1928——1941》(纽约:哈珀与罗尔出版社,1971年版),第177页。
[152]同上书,第168页。
[153]《迫于形势的总统行动》,载1933年4月20日《纽约时报》,第1版。
[154]莱斯特·V.钱德勒,《美国货币政策:1928——1941》,第276页。
[155]《新法下的总统行动声明》,载1934年2月1日《纽约时报》,第12版;《黄金储备法》,美国《法律总汇》第48卷,第337页;米尔顿·弗里德曼与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1867——1900年间的美国货币史》,第465页。
[156]美国《法律总汇》第48卷,第881页。
[157]理查德·H.廷伯莱克,《美国的货币政策:知识与货币史》(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83页。
[158]拉尔夫·F.德·贝茨,《证券交易委员会首任主席的使命:成功的华尔街新政大使》,载《美国经济社会学期刊》,第23卷第2期(1964年出版),第176页。
[159]克里斯蒂娜·D.罗默,《是什么导致了1930年代的物价上涨?》,载《经济史期刊》,第59卷第1期(1999年出版),第174页。
[160]克里斯蒂娜·D.罗默,《什么终结了大萧条?》,载《经济史期刊》,第52卷第4期(1992年出版),第757页。
[161]刘易斯·梅里亚姆,《救济与社会保障》(华盛顿特区:布鲁金斯学会,1946年版),第346页。
[162]同上书,第434——442页。参见尼尔·M.马厄,《自然的新政:平民保育团与美国环境运动之源》(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3]刘易斯·梅里亚姆,《救济与社会保障》,第441——442页。
[164]威廉·E.洛克滕伯格,《1932——1940年间的富兰克林·D.罗斯福与新政》,第120——121页。
[165]《美国历史统计大全(网络千禧年版)》,Ca74系列。
[166]威廉·E.洛克滕伯格,《1932——1940年间的富兰克林·D.罗斯福与新政》,第122页。
[167]《美国历史统计大全(网络千禧年版)》,Ea18系列。
[168]威廉·E.洛克滕伯格,《1932——1940年间的富兰克林·D.罗斯福与新政》,第122页。
[169]邦尼·福克斯·施瓦茨,《1933——1934年的土木工程署:新政紧急就业措施》(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34页。
[170]刘易斯·梅里亚姆,《救济与社会保障》,第354——356页。
[171]同上书,第380——382页。
[172]杰森·斯科特·史密斯,《打造新政的自由主义:公共工程的政治经济,1933——1956》(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9页。
[173]刘易斯·梅里亚姆,《救济与社会保障》,第358页。
[174]《调查揭示救济的头号问题》,载1939年6月4日《纽约时报》,第27版。
[175]莱斯特·V.钱德勒,《美国货币政策:1928——1941》(纽约:哈珀与罗尔出版社,1971年版),第281页。
[176]迪特马尔·罗瑟蒙德,《大萧条的全球影响》(伦敦:罗德里奇出版社,1996年版),第29、107页。
[177]朱迪思·戈尔茨坦,《理念对贸易政策的影响:美国农业与制造业政策的起源》,载《国际组织》第43卷第1期(1989年出版),第35页。
[178]苏珊·普雷维安特·李、彼得·帕赛尔,《新美国经济史》(纽约:W.W.诺顿出版社,1979年版),第301页。(在此书基础上,杰里米·阿塔克和彼得·帕塞尔于1994年出版了一个同名的增订本,该增订本的中文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译注)
[179]小泽卡赖亚·查菲,《国会席位再分配》,载《哈佛法律评论》第42卷第8期(1929年出版);奥威尔·J.斯威汀,《约翰·Q.蒂尔逊与1929年国会席位再分配法》,载《西部政治季刊》,第9卷第2期(1956年出版)。
[180]西奥多·萨罗托斯,《美国农民与罗斯福新政》(埃姆斯:艾奥瓦州立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9页。
[181]同上书,第5页。
[182]同上书,第32页。
[183]朱迪思·戈尔茨坦,《理念对贸易政策的影响》,第43页。
[184]基斯·J.沃兰托,《得克萨斯、棉花和新政》(大学城:得州农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至末页。
[185]同上书,第20页。
[186]威廉·D.罗利,《M.D.威尔逊和国内分配运动》(林肯:内布拉斯加大学出版社,1970年版),第15页;西奥多·萨罗托斯,《美国农民与罗斯福新政》,第41页;基斯·J.沃兰托,《得克萨斯、棉花和新政》,第22页。
[187]美国《法律总汇》第48卷,第31页、第34——35页。
[188]威廉·D.罗利,《M.D.威尔逊和国内分配运动》,第195页。
[189]同上书,第138页。
[190]基斯·J.沃兰托,《得克萨斯、棉花和新政》,第45页。
[191]同上书,第49页。
[192]安东尼·贝杰,《新政:萧条年岁,1933——1940》(伦敦: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63页。
[193]基斯·J.沃兰托,《得克萨斯、棉花和新政》,第83页。
[194]约翰·D.布莱克,《对〈农业调整法〉与国家复兴的讨论》,载《农场经济学期刊》,第18卷第2期(1936年出版),第243页。
[195]埃利斯·W.霍利,《新政和垄断问题:一项针对经济矛盾的研究》(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66年版),第40页。
[196]麦格·雅各布斯,《钱包政治:20世纪美国的经济公民权》(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6页。
[197]埃利斯·W.霍利,《新政和垄断问题:一项针对经济矛盾的研究》,第28页。
[198]麦格·雅各布斯,《钱包政治:20世纪美国的经济公民权》,第208页。
[199]美国《法律总汇》第48卷,第195、198页。
[200]麦格·雅各布斯,《钱包政治:20世纪美国的经济公民权》,第109页。
[201]埃利斯·W.霍利,《新政和垄断问题:一项针对经济矛盾的研究》,第57——62页。
[202]同上书,第58、93页。
[203]同上书,第82页。
[204]同上书,第96页。
[205]《参议院表决结果仅允许全国复兴总署续期十个月》,载1935年5月15日《纽约时报》,第1版。
[206]弗朗西斯·珀金斯,《我所知道的罗斯福》(纽约:维京出版社,1946年版),第251页。
[207]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美国资本主义:抗衡力量的概念》(纽约:交易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页。(本书中文版由华夏出版社于2008年翻译引进。——译注)
[208]杰森·斯科特·史密斯,《打造新政自由主义:公共工程的政治经济学,1933——1956》(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0——121页。
[209]托马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