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20]
[52]提摩西·华尔茨、德怀特·M.米勒主编,《赫伯特·胡佛和富兰克林·D.罗斯福:文献史》(康涅狄格州韦斯特波特:青木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53]约翰·M.巴里,《涨潮:1927年密西西比河大洪水及其如何改变了美国》,第266页。
[54]同上书,第368页。
[55]同上书,第401页。
[56]同上书,第384——393页。
[57]H.L.门肯,《论政治:废话的狂欢节》,马尔科姆·慕斯编(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148页。
[58]罗伯特·A.斯莱顿,《帝国政治家:阿尔·史密斯的崛起与赎罪》(纽约:自由出版社,2001年版),第98页。
[59]同上书,第314、316页。
[60]《胡佛宣称业界形势稳定》,载1929年10月16日《华尔街日报》,第1版。
[61]《业界领袖呼唤新技术》,载1929年10月16日《华尔街日报》,第13版。
[62]《胡佛关于全国商业援助会议计划的文稿》,载1929年11月16日《纽约时报》,第1版。
[63]阿尔伯特·U.罗马什科,《丰富的贫困》(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65年版),第29页。
[64]《胡佛关于全国商业援助会议计划的文稿》,载1929年11月16日《纽约时报》,第1版。
[65]阿尔伯特·U.罗马什科,《丰富的贫困》,第59页。
[66]莱斯特·V.钱德勒,《美国货币政策:1928——1941》(纽约:哈珀与罗尔出版社,1971年版)。
[67]《胡佛关于全国商业援助会议计划的文稿》,载1929年11月16日《纽约时报》,第1版。[依据原文,英文版此处将“system(系统)”一词大写。]
[68]莱斯特·V.钱德勒,《美国货币政策:1928——1941》,第119页。
[69]同上书,第116页。
[70]同上书,第151页。
[71]巴里·埃森格林,《〈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的政治经济学》,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工作论文,第2001号(1986年发布),第17页。
[72]《吁请削减关税以促进国际关系和谐》,载1930年10月6日《纽约时报》,第2版。
[73]戴维·M.肯尼迪,《免于恐惧的自由:萧条和战争中的美国人民,1929——1945》(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0页。
[74]道格拉斯·欧文,《从〈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到互惠贸易协定:1930年美国贸易政策的演变过程》,载克劳迪娅·戈尔金、尤金·N.怀特、迈克尔·D.波尔多主编,《关键时刻:大萧条和20世纪美国经济》(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4页。
[75]埃德温·L.詹姆斯,《我国关税显露出的战争贷款危机》,载1930年6月18日《纽约时报》,第1版。
[76]本·S.伯南克,《金融危机之非货币因素如何加剧大萧条之蔓延》,载《美国经济学评论》第73卷第3期(1983年出版),第262页。
[77]莱斯特·V.钱德勒,《美国货币政策:1928——1941》,第105页。
[78]马克·卡尔森、克里斯·詹姆斯·米特彻奈,《银行分支、银行竞争和金融稳定》,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工作论文,第11291号(2005年发布);理查德·S.格罗斯曼,《未落地的那只鞋:解释大萧条期间的银行业稳定情况》,载《经济史期刊》第54卷第3期(1994年出版)。
[79]莱斯特·V.钱德勒,《美国货币政策:1928——1941》,第105——106页。
[80]《胡佛要求银行家带头应对经济危机》,载1930年3月10日《纽约时报》,第1版。
[81]《4.5亿美金助力再就业》,载1930年10月25日《纽约时报》,第4版。
[82]见众议院书记处网站,www.house.gov(于2007年2月27日访问):第71届国会拥有270名共和党参议员,而第72届国会拥有218名共和党参议员。
[83]《胡佛总统声明文本》,载1931年2月4日《纽约时报》,第2版。
[84]琼·霍夫·威尔逊,《赫伯特·胡佛:被遗忘的改革》(伊利诺伊州珀斯柏科特海斯:韦弗兰出版社),第151页。
[85]阿尔伯特·U.罗马什科,《丰富的贫困》,第135——138页。
[86]同上书,第169——170页。
[87]同上书,第139页。
[88]《总统签署〈瓦格纳法〉》,载1931年2月11日《纽约时报》,第2版。
[89]琼·霍夫·威尔逊,《赫伯特·胡佛:被遗忘的改革》,第150页。
[90]《限制移民令五月内阻止96885人入境》,载1931年3月27日《纽约时报》,第22版。
[91]《无处光荣孤立》,载1931年6月20日《纽约时报》,第11版。
[92]《劳工专员斯图尔特辞职》,载1932年7月3日《纽约时报》,第3版。
[93]詹姆斯·S.奥尔森,《赫伯特·胡佛与复兴金融公司:1931——1933》(埃姆斯:艾奥瓦州立大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33——35页。
[94]同上书,第42页。
[95]阿尔伯特·U.罗马什科,《丰富的贫困》,第190——193页。
[96]同上书,第197页。
[97]同上书,第200页。
[98]詹姆斯·S.奥尔森,《拯救资本主义:复兴金融公司与新政,1933——1940》(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5页。
[99]威廉·L.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波士顿:利特尔与布朗出版社,1974年版),第27页。(本书中文版由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于2004年、中信出版社于2015年先后翻译引进。——译注)斯特兹·特克尔,《艰难时节:美国经济大萧条口述史》(纽约:新出版社,2000年版),第20——21页。
[100]《热情奔放的汉堡先生》,载1933年1月8日《纽约时报》,第X2版。
[101]莱斯特·V.钱德勒,《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萧条:1929——1941》(纽约:哈珀与罗尔出版社,1970年版),第34页。
[102]戴维·E.齐维格,《1920——1940年间的美国日常生活:美国民众如何在“咆哮的二十年代”和大萧条中生活》(芝加哥:伊凡·R.迪伊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208页。
[103]莱斯特·V.钱德勒,《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萧条:1929——1941》,第35页。
[104]同上书,第41页。
[105]丽萨贝斯·科恩,《造就新政:1919——1939年间的芝加哥产业工人》(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18——221页。
[106]斯特兹·特克尔,《艰难时节:美国经济大萧条口述史》,第145页。
[107]莱斯特·V.钱德勒,《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萧条:1929——1941》,第44页。
[108]《本市20.5%的小学生摄入食物不足》,载1932年10月29日《纽约时报》,第17版。
[109]米拉·科马罗夫斯基,《失业男子和他的家庭》(纽约:阿诺出版社,1971年版),第133页。
[110]同上书,第82页。
[111]斯特兹·特克尔,《艰难时节:美国经济大萧条口述史》,第107——108页。
[112]詹姆斯·R.麦戈文,《亦是希望时节:大萧条中的美国人民》(康涅狄格州韦斯特波特:普雷格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10页。
[113]克劳迪娅·戴尔·戈尔丁,《理解性别鸿沟:美国妇女的经济史》(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14]威妮弗蕾德·D.温德希·伯林,《中等收入家庭的经济学:大萧条中的劳动妇女》,载《美国历史杂志》,第65卷第1期(1978年出版),第70——71页。
[115]威廉·H.查夫,《变革的悖论:20世纪中的美国妇女》(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1页。
[116]威廉·A.松德斯特伦,《最后被雇用,首先被解雇?大萧条期间的失业率和城市黑人劳工》,载《经济史期刊》,第52卷第2期(1992年出版),第421页。
[117]参见加里·格斯尔,《美国大熔炉:20世纪的种族和国家》(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7页。
[118]苏珊·B.卡特尔等主编,《美国历史统计大全:从最初到现今(千禧年版)》(纽约:剑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Da2系列。彼得·费伦,《战争、繁荣和萧条:1917——1945年间的美国经济》(牛津:菲利普·艾伦出版社,1987年版),第176页。
[119]凯文·斯塔尔,《濒危的梦想:加利福尼亚的大萧条》(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4页。
[120]莱斯特·V.钱德勒,《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萧条:1929——1941》,第56页。
[121]同上书,第63页。
[122]唐纳德·沃斯特,《黑色风暴事件:1930年代的美国南部大平原》(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1页。
[123]戴维·E.齐维格,《1920——1940年间的美国日常生活:美国民众如何在“咆哮的二十年代”和大萧条中生活》,第211页。布鲁斯·J.舒尔曼,《从棉花带到太阳带:1938——1980年间的联邦政策、经济发展与南方转型》(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杜克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124]斯特兹·特克尔,《艰难时节:美国经济大萧条口述史》,第232页。
[125]凯文·斯塔尔,《濒危的梦想:加利福尼亚的大萧条》,第23页。
[126]同上书,第226页。
[127]同上书,第229页。
[128]詹姆斯·N.格里高利,《美国的出埃及记:黑色风暴事件中的移民和加州的俄克拉荷马文化》(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6页。
[129]威廉·L.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