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19]
1947年,在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整整30年之后,美国政府终于开始接受凯恩斯在《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所发表的看法,即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有义务使全球经济重新走上良性运行的轨道。然而,与才华横溢的凯恩斯相比,美国领导人更倾向于不那么激进的试验,他们在危机迫在眉睫时才犹豫着接受了凯恩斯的看法。因此,无论罗斯福新政还是此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都没能如凯恩斯所设计的那样一步到位;相关政策措施拖泥带水、零敲碎打,只能缓慢而部分地解决问题,使美国和世界逼近灾难边缘。然而,这些政策措施最终还是取得了成功: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强化经济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堪称空前绝后。[302]
新政项目具有明显的试验性质,容易出错,且总是需要妥协,这些特征再加上其结局,反映出造就新政的民主制度并非完美无缺。考虑到这个痛苦过程的高昂代价,我们或许会更青睐一气呵成的全面改革方案,而不愿像罗斯福那样谨小慎微。然而,若将罗斯福政府在美国内外东拼西凑的各种草台班子的表现,与那些拥有高度整合的意识形态和理论体系、试图全面彻底改造社会的政策方案(包括那些曾对新政展开攻击的)相比,我们也许就更能理解,罗斯福那个时代的种种局限自有其价值。罗斯福新政中显而易见的瑕疵,不仅引发了批判,也激发后来者查漏补缺,这为美国民主在新政结束后不断进步并在未来不断发展铺平了道路。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时期的主要联邦法案
注释
[1]《罗斯福州长在接受总统提名大会上的演讲记录》,载1932年1月3日《纽约时报》,第8版。
[2]以赛亚·伯林,《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载《人类的研究:伯林选集》,亨利·哈迪、罗格·郝舍尔编(伦敦:查托与温达思出版社),1997年版,第636——637页。
[3]戴维·M.肯尼迪,《免于恐惧的自由:大萧条和战争中的美国人民,1929——1945》(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5页。
[4]史蒂夫·弗莱泽、加里·格尔斯托主编,《新政秩序的兴起与衰落:1930——1980》(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关于罗斯福新政对于美国行政分支后续发展的影响,参见西奥多·洛威,《自由主义的终结:美利坚合众国的第二共和》(纽约:W.W.诺顿出版社,1979年版)。
[5]转引自戴维·M.肯尼迪,《免于恐惧的自由:大萧条和战争中的美国人民,1929——1945》,第280页。参见以赛亚·伯林,《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
[6]以赛亚·伯林,《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第629——630页。
[7]斯特兹·特克尔,《艰难时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口述史》(纽约:新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8]苏珊·B.卡特尔等主编,《美国历史统计大全:从最初到现今(千禧年版)》(纽约:剑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Ba475系列。失业人口占所有平民劳动力的百分比,1929年为2.9%,1942年为3.1%,而1943年为1.8%。
[9]克里斯蒂娜·D.罗默,《什么终结了大萧条?》,载《经济史期刊》,第52卷第4期(1992年出版),第757页。
[10]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和平的经济后果》(伦敦:1919年版),第213页。
[11]关于凯恩斯对战争赔款的批判,见尼尔·弗格森,《战争的悲悯:诠释第一次世界大战》(纽约:基本书局,1999年版),第395——432页。(本书中文版书名为《战争的悲悯》,由中信出版社于2013年翻译引进。——译注)
[12]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和平的经济后果》,第8页。
[13]克里斯托弗·布拉特曼、迈克尔·A.克莱门斯、杰弗里·G.威廉姆森,《关税保护了谁,以及为什么?1870——1938年间的世界关税》,“全球化的政治经济学”会议论文(2002年版),第30页。
[14]埃里克·劳赫威,《诸国中的蒙福者:世界如何造就了美国》(纽约:希尔与王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156页。
[15]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和平的经济后果》,第7页。
[16]同上书,第211页。
[17]爱德华·霍列特·卡尔,《20年危机:1919——1939》,第2版(伦敦:麦克米伦出版社,1962年版),第234页。(本书中文版书名为《20年危机》,由世界知识出版社于2005年翻译引进。——译注)
[18]移民法案,大英帝国法典(乔治五世登基第九至第十年),第25章,第7页,第13条,参见互联网资源:www.canadiana.org/ECO/ItemRecord/9-08048(于2007年2月27日访问)。
[19]埃里克·劳赫威,《诸国中的蒙福者:世界如何造就了美国》,第157页。
[20]巴里·埃森格林,《重新审视大崩溃的起源及性质》,载《经济史评论》第45卷第2期(1992年出版),第223页。
[21]乔治·苏勒,《繁荣年代:从战争到萧条,1917——1929》(纽约:莱因哈特出版社,1947年版),第220页。
[22]玛莎·L.奥尔尼,《先购买后付款:1920年代的广告、信贷和耐用消费品》(教堂山:北卡罗来纳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1页。
[23]同上书,第40页。
[24]彼得·费伦,《战争、繁荣和萧条:1917——1945年间的美国经济》(牛津:菲利普·艾伦出版社,1987年版),第55——56页。
[25]乔治·苏勒,《繁荣年代:从战争到萧条,1917——1929》,第164页。
[26]约翰·贝尔·瑞,《美国汽车生产商》(费城:齐尔顿出版公司,1959年版),第107——109页;约翰·贝尔·瑞,《美国汽车产业》(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65年版),第61、88页。
[27]玛莎·L.奥尔尼,《先购买后付款:1920年代的广告、信贷和耐用消费品》,第182页。
[28]罗兰·马钱特,《推销美国梦想:为现代性铺路,1920——1940》(伯克利:加州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56页;玛莎·L.奥尔尼,《先购买后付款:1920年代的广告、信贷和耐用消费品》,第127页。
[29]玛莎·L.奥尔尼,《先购买后付款:1920年代的广告、信贷和耐用消费品》,第115页。
[30]罗兰·马钱特,《推销美国梦想:为现代性铺路,1920——1940》,第160页。
[31]彼得·费伦,《大崩溃的起源及性质:1929——1932》(新泽西州阿特兰蒂克海兰茨:人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34页。
[32]约翰·布鲁克斯,《曾经极乐盛境:华尔街的真实悲喜剧,1920——1938》(纽约:威利投资经典,1999年版),第58——59页。(本书中文版书名为《戈尔康达往事:1920——1938年华尔街的真实故事》,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于2008年翻译引进。——译注)
[33]《市场评论》,载1928年3月21日《华尔街日报》,第22版。
[34]《宽街八卦》,载1928年1月13日《华尔街日报》,第2版。
[35]《联邦储备公报》,第14卷第6期(1928年6月出版),第373页。
[36]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大股灾:1929》(波士顿:霍顿·米夫林出版公司,1972年版),第38页。(本书中文版书名为《1929年大崩盘》,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翻译引进。——译注)
[37]联合国,《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资本运动》(纽约:阿诺出版社,1979年版),第10页,表1。
[38]伯纳德·M.巴鲁克,《巴鲁克自传》,2卷本(纽约:霍尔特出版公司,1957——1960年出版),第2卷,第218页。(本书中文版书名为《在股市大崩溃前抛出的人:巴鲁克自传》,由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12年翻译引进。——译注)
[39]理查德·J.惠伦,《奠基之父:约瑟夫·P.肯尼迪的故事》(纽约:新美利坚丛书公司,1964年版),第104页。
[40]约翰·布鲁克斯,《曾经极乐盛境:华尔街的真实悲喜剧,1920——1938》,第110页。
[41]同上书,第117页。
[42]《洛克菲勒出手,焦虑情绪缓解》,载1929年10月31日《纽约时报》,第1版。
[43]约翰·布鲁克斯,《曾经极乐盛境:华尔街的真实悲喜剧,1920——1938》,第119页。
[44]约瑟夫·A.熊彼特,《商业周期:对资本主义进程的理论、历史和统计的分析》(纽约:麦格劳——希尔出版集团,1939年版),第2卷,第911页。
[45]克里斯蒂娜·D.罗默,《大股灾与大萧条的开端》,载《经济学季刊》第105卷第3期(1990年出版),第606页。
[46]彼得·费伦,《战争、繁荣和萧条:1917——1945年间的美国经济》,第34页。
[47]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作为救世主的经济学家,1920——1937》,《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传》,第2卷(伦敦: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92年版),第391页。
[48]赫伯特·胡佛,《自传》,3卷本(纽约: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51年版),第3卷,第2页。
[49]理查德·J.惠伦,《奠基之父:约瑟夫·P.肯尼迪的故事》,第113页。
[50]《瓦格纳让民主党扮演改革角色》,载1931年5月15日《纽约时报》,第2版。
[51]约翰·M.巴里,《涨潮:1927年密西西比河大洪水及其如何改变了美国》(纽约:西蒙和舒斯特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