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基督教神学 [8]

By Root 1751 0
某些特定文化当中崇拜所面临的重重困难,神学也会加以诊断,进行回应。在当今的西方文化当中,在第一章所描述的种种洪流之间,崇拜往往不得不勉力以保全自己的完整性、活力和意义。一种常见的应对之策是,让崇拜者们把心思全放在自己及其群体身上,将注意力集中于崇拜的方式(如礼拜的形式、牧师的领导、特色鲜明的教义或宗教体验),以降低人从三位一体的上帝身上分享爱、智慧与美的动力,也淡化在世间对它们的分享。神学在此试图唤醒崇拜者的记忆,让他们能够完全认识到其崇拜的源头、特征和方向。这是完全意义上的告解,是着眼于上帝的关联对个人及其群体的整个生活进行评估。就思想性而言,它要求严格,而争议也在所难免,并且,它会引发与其他人之间的深入讨论,这些人的“崇拜”——如上所述的广义“崇拜”,会引导他们作出评估,这种评估与着眼于三位一体上帝所作的评估或一致或不一致。

祈祷的五种形式——赞美、感恩、代祈、请愿和告解——只是神学崇拜及其所提问题的入门路径之一,这些问题关乎上帝、崇拜者、他人,以及世界万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其中一个关键的、反复提到的问题是如何理解上帝的活动,下一节将以人类活动为参照来讨论这个话题。

伦理与上帝

伦理思想或道德思想关注的是人们行为举止应当怎样或者可能怎样的问题。理解道德的方式多种多样。最为普遍的几个核心观念有:依从自己的良知;尽你的义务;培养一定的美德和习惯;让行为与某些价值、标准,或者某种关于善的观念相联系;坚守某些原则;接受某种特定传统的准则;见贤思齐;追随你最深层次的欲望;凡事考虑后果,作出理性选择。上述每一条都会提出许多问题,其中有些是以伦理理论的形式得以解答的,这些伦理理论的提出者包括柏拉图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斯多葛学派、托马斯学派、康德学派、实用主义学派、存在主义学派和进化论学派等西方思想流派。

神学伦理就是郑重其事对待上帝的伦理。诸如上段提及的核心观念和思想流派或许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神学伦理的突出特征是上帝自始至终都至关重要。对神学伦理的理解,不管是出自宗教群体的内部还是外部,在当今世界都非常重要。所有宗教传统都会涉及到伦理,而许多关于个人、家庭、政治、教育、经济、医疗和其他事项的问题,都取决于是否可以就什么正确什么错误、什么更好什么更坏形成一致看法。争议各方需要具备辨别他人如何看待这些议题的能力。在当前形势下,事实往往是宗教立场尤其容易被歪曲——信众误传的几率往往并不亚于非信众。他们有时候会完全被视为权威——似乎一切信徒的道德都巨细无遗地由神的天命所口授;或者上帝可能被视为对道德毫无影响。

至关重要的问题又来了:哪位上帝?上帝创造了有良知和道德推理能力的人类,然后就对他们弃之不理了吗?上帝是否定下了圣诫或其他准则,并以是否信守那些圣诫或准则来对人进行裁决?上帝涉足人类生活的目的是否就在于引人向善?每种观点所想象的上帝都不相同。我将探究视上帝为三位一体的基督教神学伦理,以已经建立的体系为基础。关键问题是:上帝创造万物、维系万物,深深地涉足所有人类历史,尤其体现在耶稣基督身上,并且通过圣灵以多种方式呈现给天地万物——在这样的上帝面前生活有着怎样的道德启示?我将在欲望和责任这两个标题下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基督教伦理——欲望

本章在开篇之初就终极关切、根本义务乃至冲动对崇拜进行宽泛定义时提到过欲望。我们最强烈的欲望令人欲罢不能,使人深受支配,它们不是全由自己作出的选择。难以抗拒的欲望几乎可以产生于生活中的任何一个领域。在人际关系中,欲望最为常见,但在饮食、喝酒、毒品、工作、金钱、权力、地位、美貌等方面欲望也同样存在。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已经日益变得醉心于激起人们对商品、娱乐以及任何营利性事物的欲望。在生活的各个领域,欲望都是行为的基础,故而也是道德的基础。欲望的塑造和引导占据了人类生存的核心位置。

欲望、道德以及生活的每个重要领域相互交织,因此,道德与生活的其他领域,与我们的思维习惯、情感习惯和身体习惯无从分离。几大宗教都已承认了这一点。它们都关注对欲望的训练,方式多种多样。崇拜已经成为一个核心方式,其中习惯性的欲望被导向了所认为的最具满足感、最有价值的目标——上帝。包括教育、社会制度、习俗、规则、文化交流在内的一整套体系共同作用,维系着以崇拜为核心的欲望行为。在这套体系当中,绝不能认为伦理仅仅关注成问题的决定和选择:它所关注的是善的欲望的基本形成过程和维系过程,因此关注的也就是神性的事情。那么三位一体上帝和欲望是什么关系呢?

基督教神学关于欲望最重要的命题就是人为上帝之所欲。其实质就是相信,他们势不可当地被爱着他们的那个上帝所需要。上帝创造了他们,护佑他们,对他们讲话,选择他们,召唤他们,宽恕他们,教导他们,给他们以圣子圣灵。换言之,人们的任何活动在根源上都是被动的。这种被动性如何与人类活动相关联?这一点也许是基督教伦理最基本的问题(其他多数宗教传统都有自己的基本问题)。就当前的讨论而言,我们该如何从神学的角度去理解以下两方面的关系——一方面是被上帝需要,另一方面是对上帝的需要和上帝所需要的。

图2 乔治·鲁奥绘制的《圣像》(1933)

这一问题可以归入数个神学标题之下——这种关系位于神的自由与人的自由之间,慈悲与本性之间,称义与成圣之间,信仰与善行之间,圣灵与人类能力之间,上帝的主动和人类的回应之间。由于人的尊严、自由、能力、创造力和自治权等倍受重视,这已成为近几百年来西方思想界一个尤其尖锐的问题。麻烦在于,神的自由与人类的真正自由似乎是一种相争的态势。假如上帝掌控着主动权,我们怎么能够自由?要想成为完全成熟的人,我们是否必定要掌握主动权,不受制于他人的意志和欲望?上帝是对人类自由的一种侵犯,这是许多无神论思想中根深蒂固的观念。为了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人,摆脱对上帝孩童般的依赖,像成人那样掌管自己的事务,难道我们不该做个无神论者吗?

神学方面对此问题的反应各不相同。有些已经接受了人与神的自由在一定程度上相争这一设想,从而试图为二者界定各自的范围。一种说法是,上帝创造了世界,然后赋予它完全的自治权,不存在神的“干预”。其他说法允许某种形式的神的活动——鼓励、交流、劝说,但不能越界侵犯人的自由和主动权。不过,主流的反应——代表人物第二章已经有所提及,如巴特和拉纳——一直以来认定人神自由并不相争。这能想得通吗?

基本做法就是拿人与人之间的爱作类比。倘若你爱我,你尽可用自己的自由来保全甚至加大我的自由。你采取主动所做的事或许完全都是为了我好,为了我的尊严。更深刻地讲,究其根本,可能自由并不是作为个体的我所“拥有”的东西——或许它只会在相互关系中,尤其是在爱的关系中完全绽放。因此,没有你主动的敬与爱,我就无法成为一个完全自由的人。只有在对他人作出回应时我才是自由的。当然,人群之中有各种各样对自由的歪曲——人们在使用它时或者是想左右局势,或者是想胁迫他人,或者是为了一己之私,或者是心存不轨,或者是愚昧无知。但是,当一个人心存上帝时,他所想象的自由就是一种能够创造并维系其他一切自由的自由,绝不会歪曲它,而是会主动去强化它。如果人们能以某些方式互相强化对方的自由,为什么神就不能做得更好呢?

然而,把上帝与他人相提并论是有问题的,人类“更好的”推断也可能无法给那种根本区别,或者说上帝的超然性,以公正评判。人们之间的互动有助于想象相互关系中存在非胁迫、非竞争自由的可能性;不过,上帝的自由是否并不那么势不可当、那么与众不同、神秘兮兮,以至于不该把它与人类的自由相提并论进行思考?

对此,神学的一个方法是去探索泾渭分明但却彼此关联的自由:自有的自由和创造的自由,第一位的自由和第二位的自由,自主的自由和依赖性的自由。这样一来,谈论依赖性自由或第二位的自由就没什么矛盾了——这只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在说:人类是被创造出来的,不具备神性。我们的自由以至其他的一切皆拜上帝所赐,完全自主的欲望就是想要成为上帝的欲望,这样的欲望是错误的。我们真正的自由在于能应对上帝的主动性——这给了我们巨大的活动余地,但也仅限于与上帝的关系这一方面;拜上帝所赐我们获得了自由,对此我们可以尽情表达感激之情。当我们回应上帝对我们的欲望,当我们使自己的欲望,即爱上帝、爱他人、爱天地万物的欲望,与上帝的欲望协调一致时,我们的欲望就会引导我们走向最圆满的荣耀。因此,上帝的独特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被认定为人类彻底的荣耀。

但是,神学方面的深度目前并未完全探明。越是探究基督教神学,探究无神论者和其他人对它的批判,就越是会清楚地发现争论的根本既事关上帝的本质,也事关人类的本质。对很多人来说,基督教神学令人不快之处在于,它并不认为人性与上帝是不相容的,也不认为人性与上帝之间存在实质性的紧张局面。相反,由于相信上帝自由地通过耶稣化身为人,基督教神学不仅拒绝看到一种必要的紧张局面,甚而至于发现了神性与人性光芒四射的融合。对上帝的定义(许多定义都是如此)没有排除这种与人性的统合。这样一来,不但上帝的概念受到了影响——自然也涉及三位一体教义——人的概念也受到了影响。人并未因此而等同于神,但是通过与耶稣基督的关系,人被引入了与上帝有区别的统一。第六章将进一步对此进行讨论,它在不同方面都给人以启发,但就目前而言,要紧的是要注意到,基督教神学中关于如何理解人与神的自由的基本线索,是通过对耶稣基督的思考得出的。

《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中对耶稣生平和传教的记述一开始所道出的故事,揭示了被欲求和欲求作为基督教伦理观及上帝面前人类生活形态的根基所可能具有的意义。耶稣传道始自受洗。耶稣受洗之时,圣灵降临其身,圣父如是认定了耶稣:“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马太福音》,3:17)这是一幅耶稣为上帝所乐见、所欲求的情景。耶稣“由圣灵引导”,在旷野里四十天的斋戒当中受到了试探。在面临种种选择时——对食物,对令人艳羡、不劳而获的成功,以及对权力的欲望,种种试探可被视做对他是否希求上帝、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