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基督教神学 [7]

By Root 1391 0
地万物,当天地万物堕落毁灭之际,圣灵可以重生,可以变化。圣灵与震撼人心的经历,如改变信仰、神灵感应等联系在一起;与世世代代追求智慧、建立群体的缓慢而悠长的过程联系在一起;与洗礼、授圣职礼等群体习俗联系在一起;与祈祷礼拜、斋戒和乐善好施等习惯联系在一起。

显然,要知晓这样的实在确乎方式多多,但均非直接方式,因为人们绝无可能直截了当地撞见圣灵。

这少不了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与任何有价值的学习一样,它要求信任、自律和长期的自我介入(通过头脑、想象力、感觉以及意志),直到以各种方式被转化。同时,根本拒绝踏上此途者有之,半途而返者有之,因疑而废者亦有之。但是,不专注于这个过程,就没有机会认识到实在性。任何中立的、置身事外的,以为可以“客观”看待圣灵之实在性的考察都被排除在外。

图1 一副刻画五旬节的俄罗斯圣像画——圣灵降临

哪个上帝?

上一段应该已经明确了比较“上帝”人选的巨大困难。其中所描述的“通过自我介入来理解”,在其他信仰中也有相类之法。进退两难之境不言自明:置身印证上帝的任何传统之外,则对一切传统的认识有失之浅薄之虞;置身某一传统,又会排除多方对比理解的可能。

这是因为,每一个主要的信仰传统都是彻底的、终身的信奉。那是整个的生活方式,并不仅仅局限于信念或者对真理的体认。一个虔诚的、终生奉行犹太教习俗的人,不可能去虔诚地奉行伊斯兰教习俗或者新时代的“混搭”习俗。

不过,跨越不同宗教和世界观之间的界限,通过学习、合作、善意、友谊,孜孜不倦,渐臻“双语”甚或“多语”之境也不无可能。神学和对宗教的相关研究是实现这一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对上帝或者神这样的问题时,神学试图明智地弄清对于数十亿人而言,最有意义的实在究竟是什么。在神学的全盛时期,它认识到对塑造生命的真理、美和实践等重大问题不可能中立地对待,对这些问题谁也不可能像上帝那样一瞰全貌。得不出有关上帝实在性的结论性、论证性的证明,这对神学并不构成障碍——还有其他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上的目标。坦言自己来自何方,而后耐心学习,就重大问题与他人(不管其信仰同于己或异乎己)进行交流、讨论——最丰富多彩的神学方面的思想交锋正是在这些人中间产生的。这种做法往往会带来眼界的转变、超乎想象的惊奇,尤其是在思考上帝的方式方面,同时,不可分割地,也包括对自己、他人以及天地万物的思考。

第四章 上帝面前的生活:崇拜与伦理

生而为人究竟意味着什么?本章将介绍对这一问题的神学思考。崇拜这种现象可以被视做人类生存的核心动力,本章以此开篇,随之进入对崇拜问题的神学讨论,又继之以对上帝和崇拜何以与伦理相关联的思考。最后,将理解人类的若干启示汇集于章末。

崇拜现象

定义崇拜以观察身处崇拜中的人与社群,这是可能的。保罗·蒂利希有言曰“终极关怀”,意在使崇拜潜在地普适于芸芸众生。埃米尔·涂尔干说到过“促使社会有序运行的冲动”,这些冲动可被视做终极关怀的一种社会形式,它整体支配着一个个群体中的人。崇拜可被定义为个体或群体满足其终极关怀的行为。被一种强大的整合性、强制性的关怀或欲望所支配,这就像是一神论——对一个神的崇拜。让自己的终极关怀散布各处,则像是多神论——对多个神的崇拜。

以上述关切、冲动和义务来描述自我及自我所在的群体,这并不困难。生活中每个重要领域都有那么一个方面,你并不是出于个人选择才经历这个方面(尽管在与其发生关联时你或许有不少选择可作),但它却决定了你的行为。

想想金钱以及经济价值和经济活动的整个领域吧。这些都无计可避,且都具备主导个人、群体乃至整个国家及全球网络的能力。大量的精力和才智都不同形式地集中在为经济服务上了。如果这种情形在你生命中的重要性超过了其他的一切,那么,从崇拜形式的广义上讲,正如那句谚语所说,这就是“你的宗教”。或者,以我在第一章用到的词来形容,这就是一种“洪流”,一种挟裹了你整个生命的终极实在。

针对生活的其他基本方面,或许也可以提出相似的看法。你可能会被对自己的家人、自己的种族、自己的性别或者自己的国家的献身精神和责任感所支配,这种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变得具有终极性。或者,你也可能想要在各种法律体系、社会以及国际社会当中伸张正义,被这种需要所支配。又或者,你最大的欲望可能就是享乐和自我实现,以至于为之心醉神迷,无法自拔。

如果,就像上一章所说的那样,受崇拜者即神明,那么崇拜的这种宽泛概念便指向了一个多神的世界,也即许多终极关切和欲望的对象,但在一般意义上,绝不可能所有那些对象都是“宗教性的”。这样一来,各种宗教便可被看成是崇拜的各种传统,其任务,正如尼古拉斯·拉施所言,在于迫使人们戒除那些主宰、虚耗和扭曲他们生活的、不够格的终极关切、神或偶像,通过与这些传统的成员、机构、实践和信念的紧密结合来重新定位并激发他们的欲望。

崇拜这一有趣的现象看来形式多样,既可以是宗教性质的,也可以是非宗教性质的。它不但与希腊宗教、万物有灵论、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也与法西斯主义、资本主义和“戴安娜”现象有关联。但是,就这样泛泛地看待崇拜实际上困难重重。主要问题是,这会给人们留下一种印象,即通过某种所谓终极关切或欲望的普世的、不变的特征,人类就可以被理解。想要俯瞰人神关系,一览全貌,上一章针对这种企图已经作出了批评。作为发轫之举,这种尝试也算有益,但是,神学思考越是深入,就越是需要认识到所涉及到的“神”的性质至关重要。没有准备好就神的某个特定概念进行思考的神学,只能使自己陷入一种不堪境地,即罗列和描述种种选择对象而永不触及真理和实践的各项议题。知晓种种重要的选择对象确乎重要,但每个选择对象都自有其整套的意义的世界,蕴藏在世世代代的崇拜、争论和日常生活之中。不同选择间的对话固然必要,但正如上章所言,本书这样的简短导论优先考虑的只能是深入地至少就其中之一进行讨论。因此,基于以上对三位一体上帝的讨论,且让我们就对那位神的崇拜现象作一番神学思考吧。

神学和崇拜

探索崇拜现象可以一探神学矿藏至富之处。正如上章描述的那样,三位一体说本身是在千百年的崇拜过程中由思考得来的。千百年的历程表明崇拜如何涵盖了现实的基本方面,而这诸多方面引发了深刻的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连连争议。

祈祷的五种基本形式的神学意涵便可聊作一例。

赞美上帝是一种动态的关系,头脑、想象力、情感和身体都要专注。赞美上帝时,思维不断地接受挑战,超越自我,以求公正地评判上帝,上帝永远超乎我们的认识。当崇拜者努力拓展思维,变得更有能力认识上帝时,这堪称是对崇拜者思想创造力的一种约请。出色的赞美总是试图从语言、音乐、姿态及其他表达方式中,提炼出某种对《圣经》、传统、其他崇拜者,以及对当时的场合都很敏感的东西。在最好的情形下,这包含了殚精竭虑的思考。当然,这绝不意味着它就不得不成为学术神学——大多数并非如此。但学术神学如果想要有什么深度,就必须应对此处提出的问题。

假如上帝因其所谓的“属性”或“至善”而被赞美,那么下面这些赞词各自又有何意义——善、慈爱、正义、自由、独立存在、永恒、无所不能、无处不在、悲悯、有耐心?我们是否只是基于对人的认识,来拓展我们关于这些赞词的可能意义的观念?或者,这些属性是不是以一种非常不同的方式适用于上帝?若真如此,它们如何具有合理性?我们创造出来的投影难道没有可能只是虚幻?上帝的三位一体为其种种属性增添了怎样的独特内容?神学书籍充满了关于这类问题的讨论。

对上帝的感恩是人们与其所赞颂的上帝之间的动态关系的又一个方面。假如我们整个的存在都有赖于上帝,且上帝又赐我们以真、善、美,那么以感恩作为回应自是可想而知。一个基本方面就是对上帝所行之事表示感激。但是,应该如何构想上帝的行为呢?上帝的行为是否能从其他事件及行为中分离出来,还是必须通过其他事件和行为才能窥见上帝在作为?人们如何认识到上帝在作为?对于基督教徒而言,如果上帝的活动范式是耶稣基督的生、死、复活,那么,他们今天该如何运用这一标准呢?

与第三种形式相关的上帝活动的关键方面又出现了,也就是为他人祈祷,又称代人祈祷。传统上,这被看成是通过圣灵协同耶稣基督的一种形式。在基督身上,上帝与整个世界汇合,他人的需要和苦难一时都寓于祈祷当中。代人祈祷就是在上帝面前与他人等同并代替他人向上帝发出请求。这对理解上帝及其发挥作用的方式有何暗示?应该把它看成是对上帝的神奇操纵或者看成是在改变上帝的主意吗?

同样的问题也见于对第四种祈祷模式的思考当中,也即为自己或者自己的群体请愿。《圣经》中对信徒有非常直接的鼓励,甚至命令,让他们向上帝请愿,并许诺有求必应。但是没有得到回应的祈祷呢?难道上帝会区别对待,对那些祈祷者偏爱有加?我们能否想象上帝竟会对普罗大众个体生活的所有细节都加以关切?

最后就是告解,也即向上帝承认自己犯了错并祈求原谅的一种祈祷。在化身耶稣基督的上帝的光耀下直面自我,既让人认识到自己是如何地不完美,也让人意识到自己身在神前,这位神明代表了对罪恶无所不包的宽恕。但罪又是什么?耶稣之死的意义呢?被宽恕和宽恕他人是如何关联的?以后几章将探索这些问题,但眼下值得提出的是崇拜本身误入歧途的问题。

“败坏至善便是至恶”,一旦崇拜的动力被扭曲或误导,其影响就可能是灾难性的。当人们以只适于对待上帝的方式与某种处于上帝之下的事物相关联时,这种情况在其最露骨时就叫做“偶像崇拜”。个人或整个群体的所有天赋、精力、热情都被鼓动起来服务于某个并非上帝的事物,生命的整个“生态”被扭曲,被污染。一些常见的偶像包括:国家权力与荣耀、金钱与财富、地位与名誉、意识形态与各式的理想、享乐与自我实现、舒适与安全感、各种英雄人物。然而,崇拜的扭曲也并非总是那么露骨。所有真正的崇拜形式还是能保持下来,虽然也有某种堕落——或者是排除异己,或者是政治忠诚的腐化,或者是对需求置之不理,或者是道德沦丧,教义变质。神学的角色至关重要,它检验崇拜中所包含的一切,包括传经与布道。

对于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