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基督教神学 [6]

By Root 1396 0
如,探究现代自然科学和爱因斯坦时空理论对上帝的意义,或者询问何以将耶稣之死在某种意义上视做上帝之死,或者着眼于五旬节教会运动来为圣灵正名。

最后就是,对于基督教徒而言,在理解上帝如何与其他人所认定的神相联系时,很可能会有更多的意外发现:三位一体说业已成为基督教徒与其他宗教信仰者之间最富有成果的思想交锋的核心。崇拜者们意见各异地辨识各自的崇拜对象时,究竟是怎样一幅景象?人绝不会有一览全貌的可能。但是,三位一体说的许多教义给了基督教徒足够的余地来尊重他人的信仰,并在许多事关其他信仰与上帝的关系的问题上保持不可知的态度。

上帝的意义:结论

我们业已探究了基督教徒所崇拜的上帝的意义。在每个关节上,更为深入的神学议题都可能产生,而读者或许已经发现问题在不断涌现。在神学研究当中,几乎每一个关于重大议题的命题都必然充满争议,上帝正是这其中最大的议题。我希望到目前这个阶段,至少三件事是清楚明白的:切不可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知晓“上帝”一词的意义;深入研究某些宗教,以期为理想的神学思考赋予必要的丰富而具体的意义,这是有价值的;基督教三位一体上帝的意义的确有某种合理性——即便是它对其他思想体系和世界观形成了挑战,引发的疑问之多远非自己所能回答。

但三位一体说是否就是对的呢?神学如何着手回答这一问题,正是本章余下部分的主题。

上帝的实在性

我们如何确定某物是实在的?开口作答之际我们就意识到,这一定程度上有赖于我们所说的“某物”的性质。

如果问的是我当下就身处其中进行写作的房间中的一张桌子,那么我可以环顾四周,看得见那张桌子,也摸得到它。但是,如果我想知道三百年前某一天在某个房间是否有某张桌子,这可怎么办呢?任何尚在人世的人都无法查看那个房间,那个房间和那张桌子可能很久以前就都已毁坏了。那么,在那张桌子旁围坐交谈时的话语又当如何呢?在这些关乎史实的问题上或许还能收集一些佐证(或是考古所得,或是有案可稽),但是对于时人所提供的记述,很可能我们到头来无非还是信与不信两种态度。对于诸如谈话以及大多数需要借助渊博的知识和深入的思考来重现历史的其他事物,尤其如此。

其他的“事物”提出了不同的问题。你该如何去确立他人的思想、情感、梦境或意图的实在性呢?或者就你自己的吧,该如何确立呢?历史记录、小说或者诗歌的“实在意义”,情形又如何呢?价值观念、善、恶、谎言的实在性有什么意义呢?英语语言,“存在”于古往的、当下的、不同人群中、书面文本中、影片中、交谈时、对话时等等,它们有什么样的实在性呢?法律体系、即兴创作的音乐、科学理论、一光年,或者一个微笑,它们的实在性又怎样呢?

在所有这些各种各样的“实在性”中有一点必定是明确的,即判断某物实在与否并无单一标准。标准有误,巨大的混乱必将接踵而来。你正在阅读的这一页纸或许可以从物理和化学的角度加以分析——其纸其墨。但这种分析会全然无视文字意义的实在性——要分析这种意义,就需要懂得书写所用的语言,还要有特定的教育背景。

那么,上帝的实在性究竟如何?许多讨论(持不屑态度者尤甚)看起来正像是以物理和化学的方法来看待本页内容的意义。将预先确定的“实在性”的标准加诸有关“上帝”的某些定见,结论当然是这样的存在无法开显。

然而,这样地一笔带过,还是遗留了一个问题,即为何那么多的人都对上帝的实在性确信无疑,但解释起来却五花八门。近几个世纪以来,对名之曰上帝的现象作出的解释层出不穷。最常见的提法(可追溯到古希腊人)是,上帝是人类想象的投射,实现了一系列的功能。这种解释的问题在于,人们的想象有真有假,或者亦真亦假。不过,如果这种种“想象”能由某个学科独立或某几个学科合力尽可能详尽地作出解释,则这种提法也能增加说服力。在人类认识与解释的每个重要领域都有实践者——哲学家、历史学家、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进化论生物学家、遗传学家、精神病学家、信息理论家等等——提出有关“上帝”的还原论表述。另一方面,相同领域的不同实践者则宣称,种种解释虽各有其合理之处,但都不够充分、透彻,并且,在确认上帝的实在性时,对上述种种学科也予以考虑,这种做法从思想上来说是合理的。

种种争辩无不引人入胜,都需要神学一一应对。有两点值得特别关注:使用或假定“上帝”的定义;使用或假定实在性的标准。本章是就这两点达成一致的开端,但也只是对种种争辩的一个简介,这些争辩顺理成章地引导人们涉足诸多学科,也必须应付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我已经讨论了三位一体上帝的概念;现在是对适于检验这位神的实在性的标准加以审视的时候了。

三位一体上帝的实在性:造物主上帝

倘若讨论的上帝正是基督教信仰及其神学中的三位一体上帝,情况该当如何?确定这位上帝的实在性都需要些什么?

首先需要有这样的认识:上帝是一切存在者的造物主。个中意味或可详加讨论,但于此只消设想上帝并非“处于”实在性中的某个客体,而是一切实在的源头和维系者,与一切实在有着密切的联系。用神学的话来说,上帝既是超验的(一切实在都有赖于上帝且“从无”而生),也寓于万物之中(上帝呈现于且存在于一切实在之中)。因此,上帝自身之实在不同于其他被造的实在;在就此基本区别进行表述方面,神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想法。这些想法包括试图就某一方面对上帝的唯一性进行表述,如自我存在(唯一一个存在之源在乎己身的实在)、自由、爱、善、永恒、力量、呈现、美、荣耀、简单、自我交流、生发万物等等。

以语言表述上帝的唯一性而直指问题核心的一大进步,要数坎特伯雷大主教圣安塞姆关于上帝的描述:“至大无俦,超乎想象”——经由圣波拿文都拉的发挥,这种描述继而被补足为“至大至善,超乎想象”。进一步讲,无限伟大者非我辈有限之脑力所能理解。这位神永远超乎人类的理性能力,如果你自以为在某个定义中最终理解了上帝,那么请放心,你所理解的绝非这位上帝。上帝“永远更为伟大”,这对任何证明上帝存在的尝试都有着直接影响:没有什么体系可以大到能从中评价上帝的实在性。探求上帝的人不会有任何所谓中立的标准,对证据也无法一览全貌。上帝就是终极体系,只有上帝能窥见全貌。

那么,探求者该当何为?答案是,依照这个上帝的身份去努力探求上帝。探求一位业已发现了你的上帝意味着什么;你的探问由谁激起;正如奥古斯丁所言,谁比你更亲近你自己呢;谁企望被你发现;谁通过自然、历史、经卷以及你自己的经历中各种各样的符号来传达丰富的信息呢?找到这位上帝的秘密就在于开始相信这位上帝正是那样的上帝。正所谓信以启悟。这与人类关系的相似之处显而易见:任何真正有价值的理解与爱都需要信任,而在你自己和他人身上究竟会有何发现,关于这一点你不会得到什么预先保证。

但是,欲臻此信,所由何径?成规定法,于此殊乏。基督教及其他宗教各有其千差万别的入信之法。这通常都是通过你所信任的人来达成的,你相信他们的信仰听起来是正确的。进入信仰也可能是通过一本书、一次日落、某次特殊的经历、一首诗、一段音乐、一种苦难、一次善行、一次恶行,或是任何别的什么机缘。一般说来,这是许多因素慢慢积累、共同发力造成的结果,往往都是潜移默化的。不过,一种可能性是:质疑、探求意义、理性探索或许也会是唤醒信仰、促成决定的机缘。尽可能孜孜不倦地探求可以想见的最伟大的真理,自然不枉一试。

有关上帝存在及其本质的哲学和神学争辩正是由此切入。这些争辩充其量只是不再妄称:证明上帝的存在可以与证明一张桌子、一个历史事实通用一法。它们试图表明上帝的观念具备(或不具备)理性意义,能够(或不能够)与其他类型的认识相联系。在基督教徒之间、对上帝和真理有着不同认识的人之间,重大的争辩久已有之。上述所有学科也都卷入了这些争辩,而学科实践者对于上帝实在性的问题,质疑者有之,拥护者亦有之。在此过程中,对基督教造物主上帝的信仰不断受到挑战,重新被思考、被想象,得到了扩充,也变得更加丰富。不过,本章的经验是,只有对两个假定——上帝是如何被定义的;调查上帝的实在性时如何将上帝的本质考虑在内——保持警醒,方能紧扣主题,避免不知所云。

圣子上帝

造物主上帝的一个维度是特定历史时期上帝对人与事的干预,这一点上节略去未谈。基督教有关上帝的观念是以各种独特的方式自由表述上帝的身份,包括一位关键人物和一段关键历史,它揭示了一整套有关上帝实在性的进一步标准。显而易见,必定有那么一套适用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标准。如果耶稣基督就是上帝之子这个故事被视为能够揭示上帝的身份,那么有关耶稣的证据就必须真实可靠。

究竟何为“真实可靠”,这个问题甫一提出就一直争议不断。主流观点从来就不认为《圣经》记录的所有细节都应确切无误——若不然,记述出入颇大、甚至有些地方自相矛盾的《新约》怎么也不会被奉为圭臬。相反,重点是要相信,那些故事提供了足以采信的证据让人知道耶稣,知道他的所作所为和所受的苦难,并让人与耶稣产生关联。

就耶稣的实在性这一点而言,对证据的依赖至关重要。耶稣的历史无法重演——接近这段历史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证据。经过反复核实,人们对证据或信或不信,或者不全然相信。基督教信仰认为某些证据基本上是可信的。要是证据不同,对上帝的理解也就随之不同。因此,基督教经卷及其传统在某些方面,一如其核心人物那样易受伤害,这个核心人物被误解、被控制、被折磨,最终被杀害。基督教一直以来常常禁不住想要声称或争取一些更可靠、可确定、不那么容易招来疑惑和质疑的东西。不过,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即坚称适用于这位上帝的可靠性的形式就是相信他人的言辞。这必定要招来异议,而基督教神学可采纳的唯一合理之道就是直面这种反复核实的需要,通过辨明事实来维护证据中的主要信息。

圣灵上帝

圣灵的实在性又是如何?传统观点是,割裂开来看,圣灵不得而知。圣灵以他/她/它的效验为人所知(关于在言辞上谈论圣灵的性别,颇有些引人入胜的问题),如信、爱、希望,又如在预言、教导、祛病等天赋之中。更为广泛的是,“圣灵之为”见诸整个天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