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基督教神学 [5]
思考了神学这门学科,现在该进入直接的神学思考了,就从上帝开始吧。
第二部分 神学探索
第三章 思考上帝
上帝是实在的吗?
本章关注的正是这个基本问题。这一基本问题引导我们对上帝进行思考,意在就我们如何理解上帝以及我们自己,就一般的现实和人类理解,开显出关于上帝问题的一些巨大启示。
上帝是否实在这一问题包含两个至关重要的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何为上帝?第二个方面是:何为实在?
上帝的含义
使用词语就得知道它的含义,对“上帝”这个词来说也是如此。你自己把什么样的意思跟这个词联系在一起呢?这个问题值得一问。答案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背景、所接受的教育、你的认同,这在西方文化中或许会有多种构成因素。即便并非信徒,你也很可能与犹太教徒、基督教徒、穆斯林、印度教徒以及佛教徒有所交往,对遍在(上帝无所不在)和全知(上帝无所不知)这类哲学概念略知一二。你会了解到,其他的许多教派都各有其不同的“神”,你还会见识到敬神者的行为,哪怕是通过媒体或者葬礼。你肯定也遇到过(或持有)这种信念:所有这些神都不可能是实在的,对不同信仰的最佳解释是,神是人创造的,是人类欲望、恐惧、幻想的投影。
如果当真对“上帝”是否实在这个问题进行一番彻查,情况会怎样呢?你会去检验哪位神呢?你不可能同时去检验所有的神,而且即便你努力想从所有神身上提取所谓“神性”这种精华,在“神性”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上仍会众说纷纭。并且很明显的是,相较之下有些神更适合作为检验对象——很少有人会投入大量精力去探究一位古代印加神的实在性,把这样的神当做今天膜拜的最佳对象。信仰上帝的人往往是通过结识其他信徒产生那种信仰的。这是有道理的:首选的检验对象应该历经了千百年的讨论与选择,且被那些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的人所重视。这自然是更为明智的,因为已然对我们产生影响的往往就是上帝这个概念——不管这影响是积极的、消极的,还是根本就不为我们所知。
当今,数十亿人都严肃对待世界各大宗教中“上帝”的主要人选。这些有关信仰和生命的宗教,通常对此问题已经有过千百年的理性讨论,既有他们自己在理解神性方面的拓展,也有与不同理解的论战。根据我在第一章导言里所说的,我将主要关注基督教徒所崇拜的上帝,但在本章末尾我会再次探讨不同的神这一问题。
在我们的文化当中,很多人对任何信仰传统都已经超然处之,“上帝”一词所唤起的图景实际上非常模糊。大众关于上帝的模糊看法或媒体对于上帝的见解,与某一宗教对上帝的核心理解之间往往存在差距。在某一群体中上帝的概念已被讨论并检验了千百年,他们所真正崇信的“上帝”被视为检验对象,这自然合情合理。因此我给神下了一个最宽泛、有效的定义,即“受崇拜者”。这就将问题直接引向了对某些群体崇拜行为的审视,以及对其有关神的概念之产生过程的探究。理性信仰者崇信上帝实际上都信些什么呢?神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是“思考上帝”,以求对此问题作出公正评判。这也正是我现在为基督教徒们所崇拜的上帝要做的事情。
三位一体的上帝
主流基督教教义相信上帝是三位一体的。这个上帝与前面说到的模糊概念大不相同,如果有人说“我不信上帝”,通常他的意思并不是说他经过一番思量后最终不接受三位一体的概念。崇信三位一体的上帝本身就非常值得注意,需要对其产生的过程和意义进行基本的解释。我将以一个主流基督教徒的立足点对此予以说明,并指出与之相关的一些重大问题。
耶稣与第一批基督教信徒都是犹太人,因此要辨识他们所崇拜的上帝主要是靠研读犹太经文,即基督教徒们所说的《旧约》。其中有一则故事极为关键,说的是摩西在“燃烧的灌木”前,出自《出埃及记》第三章。这就是所谓的“圣灵显现”,也就是上帝示己于人,它是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讨论上帝所引用的主要文本之一。在靠近何烈山[1]的沙漠中,摩西碰到了一丛燃烧的灌木,火焰熊熊,树木却安然无恙,一个声音对他说道:“我是你父亲的神,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也是雅各的神。”(《出埃及记》,3:6)这个声音继续说道:“我已经目睹了我的子民在埃及遭受的痛苦……我知道他们的苦难,因而降临来解救他们……。”(3:7——8)上帝让摩西去见法老并许诺会与他同在,而当摩西问到上帝的名字时,他得到的是这样的回答:“我就是我所是的。”(3:14)从这则故事当中会得到什么样的上帝概念呢?自然是众说纷纭,无休无止,但就当前的讨论,至关重要的有这么三点。
首先,上帝是通过崇拜他的关键人物得以辨识的,如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他们的故事是弄清上帝是谁的主要途径。其次,上帝是通过心怀怜悯与慈悲,救民于苦难而为人所知的,是站在正义一方的。最后,“我就是我所是的”这种神秘的名号至少说明,上帝可以按自己决定的方式自由成为上帝:没有“归化”可言,只有“永远超乎想象”,上帝在历史上可以不断地创造奇迹。
现在,让我们越过千百年的历史来看看耶稣(后面的第六章将对耶稣作更为详尽的探讨)。他正是处于崇拜上帝这个传统之中。但是,随着信徒们对耶稣的身份、耶稣的生死与复活逐渐达成一致,他们最终确信耶稣与这位上帝同一。该怎么理解这种非同寻常的结论呢?关键在于耶稣复活一节。这一点我们将在第六章作更为细致的研究,当下且让我们以早期基督教徒的立足点来对此问题进行审视。
对第一批基督教徒而言,耶稣复活堪称与上帝等量齐观的一个事件,影响了他们对耶稣、对历史、对自己,以及对上帝的理解。根据“燃烧的灌木”的故事,上帝现在明确地是“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以及耶稣的神”,而通过耶稣,上帝心怀悲悯地在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来到人间。耶稣复活就是那种伟大的奇迹。教徒们将之归功于上帝,认为耶稣的死而复生堪比创世。这一事件之要旨在于耶稣之位格,他由此依照上帝的旨意被视同上帝。耶稣被视为上帝的自我表现(或成了肉身的“道”),内在于上帝,信徒们从而开始将耶稣纳入崇拜对象。指向耶稣的说法、名号、行为方式林林总总,但总体是倾向于认为他有着无限的意义、无穷的活力和无尽的善,与上帝不可分割。不仅如此,他的生命也能以无限多的方式被分享。这在《新约》故事中有所表现:圣灵降临节上,耶稣将圣灵广撒人间;升天的耶稣把圣灵呼入信众。
因此,耶稣复活一事基本的神学结构或可归结为:上帝施行;耶稣以上帝行动的内容出现;人们通过自耶稣而来的圣灵得以转化。这可以被看成是后来三位一体教义的种子。造物主上帝说“我唯我所愿”;这个上帝明确的自我表达和自我奉献见诸耶稣以及圣灵。这与“燃烧的灌木”故事中的上帝并无二致,只是试图对一个巨大的奇迹作出公正评判。
然而,用了三百多年的时间,这些暗示才为人所知并在三位一体的教义中达成一致。这个过程本身就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基督教神学的本质。神学思考纷繁复杂的背景包括:把这种信仰传递给新成员(在口称“以圣父、圣子、圣灵之名”的洗礼中达到顶峰)、持续不断地崇拜这个上帝、确定《新约》的内容、阐述经文和传统、与最老成的当代哲学和文化展开斗争、应对来自异教徒和犹太教徒的挑战、处理基督教的内部纷争、在日常生活中坚守信仰。随着教会由受迫害的群体逐渐转而成为罗马帝国的一支重要力量,基督教关于教义的争论也从此蒙上了政治色彩。
这当中乱象丛生,波谲云诡。个中故事引人入胜,想要对基督教神学一探究竟则不可不知。对于基督教徒所理解的神学的本质,这个过程暗含以下几点:神学结论并非只是从权威声明中得出的推论,而是由那些崇拜者们得出,他们肩负责任,与上帝、彼此、经文、周遭的文化、日常生活,以及历史的风云变幻和兴衰沉浮相关联;《圣经》是与上帝和现实生活都密切相关的那种思维的范式;耶稣的生、死和复活表明了上帝脆弱地介入生活的程度,一方面允许人们去曲解、去误读、去作大恶,另一方面又绝不会就此罢休;在这位上帝面前人们究竟如何共处,这是一个没有尽头的学习过程,而神学思考对此至关重要。
关于当时的议题现在仍是激辩不已,但就我们目前的主题——“上帝”而言,直到今天,绝大多数基督教徒都一致认为若干世纪前的那些结论是正确的。上帝三位一体说已经成为基本的基督教智慧,而在20世纪,三位一体神学又经历了一次新的蓬勃发展。各界对此教义都有了全新思考,其中包括天主教教徒、新教教徒、东正教教徒、福音会教徒、五旬节教会教徒、女权主义者、后现代主义者、政教分离主义神学家、传教工作者、自然科学家、心理学家、社会理论家、音乐家、诗人、哲学家、非洲人、亚洲人、澳大利亚人、世界各宗教的神学家,不一而足!
那么,关于基督教上帝的意义,能从中得出哪些神学教益呢?种种教益可由一种形式笼而统之,即“崇拜的智慧”。
首先,存在着一个否定的准则:永远不要想象上帝,如果你没有考虑到三位一体的方方面面——上帝是造物主并超越他所创造的一切;是否涉足种种历史乱象,全由上帝自己决定;在圣灵中上帝自我奉献,自我分享。规则是:与上帝发生关联时,切不可忽视以上某个甚或几个方面。
其次是一条肯定的准则:上帝就是爱,上帝的存在本身就涵盖了一种关系——三位一体是对圣父、圣子、圣灵的动态关联。上帝之一体乃大爱的生命,丰富复杂,泽被万物。
再次就是,要随时准备着迎接来自这位上帝的更多奇迹。总是需要不断地认识,而20世纪的神学研究可以看做是将“三位一体的革命”推进了一步——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