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基督教神学 [3]

By Root 1736 0
以描述的、批判的,同时又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去探究真、美以及实践的问题。这样的课程大部分都设在大学里。

环顾欧洲、北美及其他地区,高等院校中在我看来属于“最佳做法”的范例当中,能胜人一筹的往往就是那些努力将神学与宗教研究相结合——或者更进一步,干脆拒绝承认对二者作任何简单区划——的研究方法。现在的情况似乎是,在顶尖的宗教研究中心,大家通常不会违心地认为某个学者能完全中立,不偏不倚。他们也明白,画条线,声称在对宗教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探究真理和实践的问题只能到此为止,不可逾越——这根本就是独断妄为。承认了这一点,宗教研究就必须给理性信仰保留空间,使建设性的、实践的神学得以确立。这就好比经济学系不单要关注经济史、计量经济学,关注描述、分析、创建经济理论的各种方法,还要关注在现在和未来应该以何种方式影响经济走向。影响因素可能包括建设性理论、优劣判断、社会政策和政治方针,以及整个世界观。

在顶尖的神学中心,另一种趋向已悄然出现,以弥补不足。他们意识到,如果上帝真真切切与整个现实相关联,那么他们要关注的就不能仅限于宗教研究范围内的那些东西,其他学科,如经济学、医学、自然科学以及法学都应有所涉猎。神学中有关美、真理、实践的重大问题需要尽可能全面地从其他诸多学科那里得到充实。

所有这些意味着,不是要在“信仰声明式”神学和“中立的”宗教研究之间作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要对之进行超越。但这并不是说该领域从此就是同质的,而是意味着,对不同机构的划分有了其他方式,不再是简单的二元划分。继之而来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现在拿什么来对它们进行划分呢?

神学与宗教研究:目的与责任

不同机构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其主要目的。如果你要去的是神学院或者其他与基督教会相关的机构,可想而知,其主要目的就在于提供基督教徒投身教会及社会所需的教育和训练,不管他们是否担任神职。大学院系的主要目的则是就各类宗教信仰进行学术研究。但我在前文主张,神学和宗教研究应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此,怎样才能最好地描述二者之间的异同呢?

为此我提出了“责任生态”这个概念,它对神学和宗教研究来说均可适用,但在两者当中所占的比重却各不相同。这里所说的责任有三个基本取向。

第一是面向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群体及其学科。这种责任在学术意义上能做到尽善尽美自然最好。其目的不仅在于给意义与真理的问题以公正评判,同时也是为了关注奉献、行为规范以及价值等问题。这涉及到对文本、历史、法律、传统、实践、制度、思想、艺术等的研究,因为它们自古及今都与宗教不无关系。伴随这种研究取向的是传授知识的责任——尽可能提供最好的教育。

责任之二是面向教会及其他宗教群体。这离不开第一点责任的履行——教会和其他宗教群体需要对与自身相关的问题展开高质量的研究和讨论,需要拥有受过良好教育且通晓神学的成员以及其他人。宗教界属于学习型群体,他们从与其他学习型群体的互动中获益,同时也需要培养自己的教育机构。当宗教群体对研究、学识及理性信仰持消极态度,或者未能明智地面对重大问题、发现及事态发展时,曾经产生过灾难性的后果。而当理性信仰、深入的学习与富有想象力的智慧携手并进时,也曾取得过非凡的成就。

责任之三也许是学术界和宗教界都最容易忽视的。它所面向的是整个社会。对于许多有关政治、法律、经济、媒体、教育、医疗及家庭生活的讨论,宗教和神学方面的关切都至关重要。但是,对于这些主题,高质量的、具有神学见解的关注应该向何处寻觅呢?若没有跨学科、跨信仰群体及跨国界的通力合作,就很难真正认清问题的复杂性。这或许正是当前世界神学图景中最大的缺憾。

如果这就是涵盖了学术界、宗教界以及不同社会的“责任生态”,显然,不同的机构在其中会有极为不同的侧重点。所有机构都应该在原则上承认这三种责任,但他们对这些责任的平衡则可能大不相同。如何恰当地进行平衡,这需要深入、彻底的讨论,其中神学思考起到了根本作用。事实上,世界上最好的做法就体现了这一点。不过,核心意思还是很清楚的:通过指明基本责任来对这个主题的不同形态进行区分,这比在神学与宗教研究之间创造一个二元体制更能令人满意。

在本书余下部分,我将假定,当神学能向不同学科、各信仰群体以及关于重大公共问题的各种讨论学习,并反过来对之进行补益时,这门学科最为繁荣。但现在,我们该由这个领域的机构形态转向其思想形态了。

基督教神学的类型

不同背景中基督教神学的情况可谓五花八门。在贸然涉及具体话题之前,我会先描画一幅该领域的地图,帮我们指引道路。我将提出一种思考基督教神学的方式(其实我要讲的许多内容对其他宗教的神学也同样适用),比起媒体或其他人惯用的标签,这种方式更有助于理解基督教神学的多样性。

最常见的标签是效仿政治学的:保守神学、自由神学、激进神学。这些术语的优势是揭示了基督教神学的一个关键问题:过去如何与现在及未来相联系。假如你是“保守的”,这通常意味着你想保留过去的某种形式,抵制现在的变化。“自由”意味着你轻松自如地面对过去的权威,面临当代的各种要求时更能接受变化——其神学诉求是上帝本身及上帝赋予人的自由。“激进”意味着你能接受根本的改变,往往借助于诉诸耶稣及早期教会基督教的根基。

保守、自由、激进的这种划分,问题之一就在于它们将各种实际差异很大的神学混为一谈。神学家们在处理今昔关系方面迥然不同,神学的不同类型也就由此产生,对此我们需要更合理的方法来加以识别。18世纪以来,英国和德国思想界是如何看待耶稣基督的呢?在就此问题撰文讨论时,由于当时对神学理论的描述乏善可陈,美国神学家汉斯·弗雷时时受挫。那些描述过于粗糙,没有抓住至关重要的一些区别。因此,他决心有所超越,并最终得出了在我看来最有帮助的神学类型的划分方法。(汉斯·弗雷,《基督教神学的类型》)他本人对于克服神学与宗教研究之间的分裂也非常关注,而他的类型划分图与本章业已提出的有关机构形态的结论极为契合。

五种类型,两个极端

弗雷的基本想法就是将神学划分为五种类型。想象一条线,两端之间夹有三点,两端代表了基督教与现代性或后现代性相关联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

一端,即第一种类型,将某种当代的哲学理论、世界观或行为事项完全放在首位。比如,现在假定你是一个持无神论的唯物主义者,你相信物质是唯一的或者说终极的现实,由此,万事万物都能被理解,而物质的宇宙只是“无知觉的现实”,不需要任何进一步的解释。你会极度怀疑基督教神学。你坚信自己的世界观更加可靠,但凡涉及神学讨论,你总是以自己那一套去评价。你能够利用有关宗教和基督教的种种“解释”——但那只是在史学、遗传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哲学等方面。所有这些学科当然都能以非唯物主义的方式加以理解,但你所相信的是无神论和唯物主义的解释。所以,你评判神学观点的依据是看它们是否符合你的体系,而大多数并不符合。

或者假定你所笃信的是某种伦理体系——一套尊重人、尊重环境的伦理,男女平等的视角,一种对人类幸福最大化的关注。你出于其他理由对这套体系深信不疑,在接触基督教神学时你的判断会受其支配。与持无神论的唯物主义者不同,你会发现许多在你看来可以接受的东西——上述每种伦理观点都有其基督教版本。但你并不是在参与基督教神学的讨论:你已经拿定主意,接受的只是适于自己体系的基督教的只言片语。

或者假定你对上述各种探求真理或伦理的方式都不认同,对你而言,世界观并不主要是靠头脑来领悟或者凭意志去行动:它是用想象去构想种种可能。你不会像唯物主义者那样言必称客观真理,或者用明确的伦理原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相反,你与种种可能性周旋,找寻有意义的事物,并把它当做令人愉悦的生活模式。对你的选择无法给出评判标准——生活就像一项没有外部标准的艺术活动,你总是在尝试着不同的选择对象和生活形态。基督教可以成为富于想象力的种种可能性的源泉,但它们必须符合你的艺术判断。

第一种类型是一种极端,因为它从外部看待基督教神学,着手处已是心有定见(或者是固有的意愿或想象),只在适于自己体系的地方加以利用。然而,这代表了我们文化中对待基督教(或其他宗教)神学的一种普遍态度:认为它已经过时、是骗人的玩意儿、不道德、制约了人们的想象力,只有当它与自己的体系相符时才表示同意,与神学没有任何严肃的对话,也不承认它有任何实际影响。往往,这种极端类型根本无视神学中最精彩的部分,所做的只是把基督教描画成滑稽可笑的模样。不过,这种极端即便是当其博闻明达之时,也还是会时常表现出上章所说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具有很强的现代性。

另一个极端,即第五种类型,试图沿用《圣经》设定的那种世界观——经典神学,或者说基督教的传统形式,并以此看待一切现实。在这个极端,对当代体系和世界观的排斥极为强烈。第一种类型阻碍对话,是因为它相信自己的外部体系很优越;第五种类型阻碍对话,则是因为它相信有了基督教的某种内部体系就已足够。假定你是个基督徒,相信《圣经》所言明了无误,是上帝启示人类的言语,可以放之四海,横亘古今,而且你(或者你的教会)对其也有正确的领会,那么很明显,要紧的就在于相信它并继续身体力行:其他的探究则可能导致怀疑、迷惑,无法专注于身体力行。你会因此被那些与你意见相左的人称做“基要主义者”,而你认为这只不过突显了他们有着与你不同的“基要”,你仍乐于信守自己的“基要”。(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真正的基督教基要主义者并不完全符合这种情况——比如,他们关心的往往是以科学为根据来论证“神创说”。)

第五种类型现在还有更为复杂的形式。其中比较普遍的一种跟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思想有关(并不十分确定)。这种形式认为,我们都置身于复杂的“语言”当中,这种语言塑造了我们的理解、行为和想象。基督教就是这样一种语言游戏,它有自身的完整性,你不该以其他游戏规则来评判它,就像你不能把象棋规则挪用到网球运动中一样。因此,以其他诸如无神论的唯物主义、伊斯兰教或者世俗的男女平等思想之类的语言游戏为据,是无法充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