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基督教神学 [2]

By Root 1400 0
有比较正面的,如对真善美的狂热追求。

换言之,每个宗教在或好或坏的大形势下总能创造出自己塑造生活形态的智慧。在前现代时期,每个宗教都经历了危机和重要变迁,在此过程中,除了其他事宜,它们都需要进行艰难的思考和缜密的辩论。这些宗教今天所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他们曾经的所思所悟,以及其他思想资源,能否应对各个层面出现的空前变化。每个宗教都有数百万接受了良好教育的信徒,他们置身于资讯丰富的“学习型社会”之中,每天都会面对来自媒体和其他渠道的对其信仰的挑战以及别样的选择。他们的反应会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我所定义的广义神学正是由此入题的。身陷现代性的变化之境,同时汲取一种或几种宗教信仰的智慧,神学就是这样思考着自己的各种问题。是信徒也好,不是信徒也罢,对于被这些重大问题所深深吸引的人们来说,惊惑、怀疑、崇信、权衡、讨论、阅读、倾听、冥想、审辨、裁决,往往都是家常便饭。各种影响都得承受,从礼拜、教育、布道,到小说、工作经历和苦难。有谁能说清在实现判断、决定和基本定位的过程中,什么是决定性的?也有一些组织、群体、教会联合会、讨论会、宗教会议以及理事会,他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更多地着眼于社会,并且具备更多的官方性质。没有直接参与其中的人,大多数对于头脑里、家庭中以及更大的群体内部的这种活动鲜有觉察。但是,在现代性错综复杂的问题当中,这种活动的特征对个体的生存方式、对群体和信仰的塑造都非常关键。

到目前为止,我所谈论的都是广义神学,也就是对宗教所提出的问题以及宗教本身的思考。但我也提到了另外一处各种洪流涌动的地方:高等教育——在此我指的是教育机构,尤其指第三等级的教育机构(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职业学校,以及研究班)。现在我要总结性地提出三点,这三点会将目前的介绍性讨论与第二章对学术意义上的神学的全面探究联系起来。

首先,高等教育中的神学处于上述各种洪流的汇集之地。宗教正在从根本上遭受着洪流的冲击,同时也经受着巨大的变革;高等教育深陷现代性之中,既在塑造现代性又在研究现代性,同时自身也经历着各种重大变化;学科的成倍增长,再加上知识大爆炸,对一个有赖众多学科的课题冲击尤为巨大。要想找到一个与神学和宗教毫不沾边的学科可不容易,下章将会讨论这种情况所引发的问题。

其次,在某些学术场合,神学的处境尤其敏感。我指的是那些不是由教会或者宗教团体所办,但教授神学的教育机构。这其中是有些风险的,可能会有这样的情况:一方面,宗教团体并未真正“掌控”这些机构,甚或对之颇有疑虑;另一方面,其他学科总想将异己之学去之而后快——比如,既然大多数神学问题都是在哲学或者思想史的课堂上讨论的,为何不能把《古兰经》研究放到阿拉伯语系,把《新约》纳入经典文学这门课程?但这可能也会带来一些正面的结果,比如,神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会更加多样,其他学科与宗教团体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调停,宗教的意义、真理、实践及美等问题或可被赋予应有的学术意义,因为好也罢、坏也罢,宗教自古及今总是举足轻重。

最后要说的是,还有一个问题,它使得上述有关现代性的讨论可以更进一步,因此有必要用一个总结性的简短章节来专门阐述。

神学与后现代性

有个说法已经流传了一段时间,它认为我们所处的时代算是“后现代”而不是什么现代。这一说法意味纷纭。我的理解是,上述说法首先指的是20世纪那些削弱了人们对现代性的信心,对人们造成了精神创伤的事件和形势。世界大战;法西斯主义意识形态和恐怖;纳粹大屠杀;种族灭绝;核武器的使用;现代科学和工业所造成的毁灭性、污染性及不公正的后果;现代文化中生活的琐碎化;许多现代社会当中的性别歧视和种族偏见:所有这一切已使现代性相对于早前及其他“苟延残喘”的文化所貌似具备的优越感和复杂性所剩无几。换句话说,上文罗列的现代巨变并不一定都是好事。变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进步。

此外,哲学、神学以及其他思想领域促成了一种氛围,即彻底怀疑一切对生命的整体理解。它们尤其关注人类存在的关键“整合因素”。

例如,我们试图理解生活的方式之一,就是将自身看做某个无所不包的历史或者戏剧的一部分。它有可能是我们的家族传说,民族的传奇,上帝涉足人间的故事,人类进步的叙述,革命运动的记录,甚或是电视上的肥皂剧。后现代的思想家们对这种整合体验的方式极为怀疑,并试图表明这些故事有多种不同的叙述方式。总之,他们已经颠覆了无所不包的“元叙述”这个观念。“元叙述”一词是指将现实通过类似于故事的情节进行整合的那些方式。这样的例子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论断,即资本主义必然遭遇随之而来的革命,促成一个无阶级社会;或者“人类进步的神话”,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或者传统基督教的元叙述,从创世到耶稣基督的生、死以及复活,到历史最终的圆满完结。后现代思想家们怀疑,这样的元叙述实际上只是有权势者将符合自身利益的有关现实的观点强加于人的手段,后现代主义强调的则是经验和历史所具有的支离破碎甚至荒谬的本质。

整合因素遭受抨击的第二个例子就是人类本身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可以被视为调适、内驱力和吸引力的综合体,它在现代条件下已是支离破碎甚或被彻底打碎。一个人的身份没有中心可言;来自外部以及我们本身(尤其是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多重压力将我们摧垮;在所有这一切当中,我们非常随意地屡屡尝试着创建并重建自己的身份。

第三个例子是对理智或者理性丧失了信心。这种丧失被视为提高主导能力的训练。“知识就是力量”,并且被用来对人进行操控。理性辩论被看成是强权群体用以达成自身目的的强制手段,因而深受怀疑。他们试图控制教育、研究方向、交流、博学之士和权威人士,以及被视为渊博的、真实的东西。语言尤其备受关注:语言所指的是否果真就是现实,或者它不过是为权力和控制服务的一套辞令?如果对语言比附现实并创造一个可信的、意义共享的世界的能力毫无信任,推理就无从谈起。

对神学的这种后现代怀疑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由于神学通常需要一个包罗万象的故事,需要在人类自身(或灵魂)中寻找某种整合与连贯性,并运用理性的辩论,所以这种怀疑往往就成了后现代思想家们首先怀疑的对象。极端的后现代主义将一切明显与以往神学衣钵相传的神学思想都排除在外。

不过,后现代思维对于本书将要呈现的神学概念还是有所助益的。即便承认后现代思维对叙事、自我以及理性辩论的极端怀疑确乎难以为继(第八章和第九章将对此进行讨论),这种思维总还是积极有效地使现代性在更佳的视角中得到审视。各种形式的理性已经信心满满,甚至经常是盛气凌人地主宰着现代生活的主要领域,而通过对现代性消极方面的敏锐发现,以及对各种理性的压迫可能的揭露,后现代思维已经使现代性得到了更好的审视。认为前现代陈旧落后、没有意义而对其不屑一顾,以为我们已经将其超越,这些想法不能再被视为顺理成章。走出那种优越感的禁锢,心怀敬意,我们大可以放开手脚地去接触前现代的各种资源,甚至可以期待从中获得教益。换成神学的方式来进行表述则是,后现代性有效地揭露了近几个世纪以来造成可怕后果的“偶像崇拜”。后现代批评容易走极端,其怀疑趋于虚无主义;但好处是,现代的优越感更难以为继,因此深深植根于前现代之中的宗教更有理由被视为当前生活及思想的塑造者。

后现代性的最后一个相关特征就在于它将大众文化和“高雅”文化混合在一起。在建筑、小说、诗歌、音乐以及其他媒体当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以往被称为“高雅”或“经典”的东西现在以全新的方式被广为接触,而其间的界线也变得难以划清。对于神学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要想时刻了解数十亿信徒以及其他试图回答神学问题的人看待生命这一问题的实际状况,神学就必须不断地跨越理论与实践、复杂方法与一般理解、准确的术语与常识性意义之间的界限。那些公认的最伟大的神学家已经将精神方面的复杂性与一种能力结合起来,这种能力就是将自己的思想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能力。后现代思想的某些方面给人的印象是,它们已经迷失于深奥的语言游戏;然而,还有另一些方面,它们勇往直前地跨越各种边界,以期把不同层次的、通常互相孤立的文化整合到一起;自认对宗教群体、公众生活以及学术科目肩负责任的神学,都可以从这些观点中获益良多。

下一章将会更细致地审视学术背景下的神学。

第二章 神学与宗教研究:该领域的形成

上一章宽泛地将神学定义为对宗教所提问题及宗教本身的思考。随后,又就种种洪流的冲击对现代世界作了描述,其中,宗教既是洪流促成者又是洪流当中生命的塑造者,而神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追寻着自己的问题。我还简要描述了教育和研究领域的某些洪流,那里正是学术神学的厕身之处;我也提出了,所谓“后现代性”这一现象在某些方面对神学是有帮助的。现在,应该更密切地来审视学术意义上的神学了。

广义的神学定义该如何展开,才能适用于学术意义上的神学呢?我的看法是,神学应对的是着眼于宗教所提出的关于意义、真理、美和实践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学科来探究。这个提法意在将各种机构中的神学悉数囊括,因此仍然很宽泛。神学的研究背景各不相同,这一点既重要,又颇具争议,当下就必须面对。

超越信仰声明式的神学和中立的宗教研究

要想修一门神学课程,那就可能要去下述三类机构之一。各机构混杂不堪,层次各异,为了简单起见,我想描述一下进入神学的三种基本途径。

首先,你可以前往与某个教会或者其他宗教信仰相关的机构。由于对主办的教会或其他团体负有责任,那里研究的神学可能就是“信仰声明式”的。

其次,你可以去大学或者学院的“宗教研究”系。在那儿,数种宗教通过不同的学科得到研究。在不同的宗教中,神学会作为历史的组成部分或者生命的现象现身。这里的主要关注对象是宗教思想和实践的意义、分析、两者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它们与其所处背景之间的关联方式。不停地追问神学的真理性,或是试图创立一种富有建设性的神学,通常都会被泼冷水。

最后,你还可以去修一门“神学与宗教研究”课程。在这门课上,你或许有机会通过不同学科去研究不同的宗教信仰,并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