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基督教神学 [1]
但这只不过是冰山一角。为什么如此众多的人都认为宗教是那么富有争议,那么重要,以至于在看到自己的宗教存亡攸关时,他们会争斗、会痛苦、会作出巨大牺牲?答案是,宗教事关生活的整个形态。显而易见,宗教在不同群体和个人生活中的作用可大可小,但通常宗教所做的是对生活整体诸多层面的塑造。世界几大信仰千百年来全面地影响了各种文明,并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经济和政治体系共存。就个体而言,涉足宗教往往会影响人们看待现实的方式,影响人们的所信所思、所感所为,甚而至于影响婚嫁对象,以及各种各样对其身份认同至关重要的事。
凡此种种,无怪乎宗教总是争议的渊薮。家庭是暴力犯罪最频繁发生的场所,而最深厚的情感、最亲密的关系、最不可推卸的责任又都汇集此处。就其对人们的深刻影响而言,宗教与家庭生活有不少相似之处,不管是好是坏,对人们的身份认同和行为方式都至关重要。“败坏至善便是至恶”——正是这些至关重要的东西才有可能造成极端的错误。如果对我们的影响不是那么深刻,其毁灭的力量也不会如此巨大。
与家庭一样,宗教的许多影响根深蒂固,无所不及,令人难以察觉。因此,即便是那些自认为已经抛家舍业或放弃信仰的人,通常也还是会继续受到家庭或宗教的影响,还是得有个新的家庭或者新的信仰之类的东西才能觉得生活如意。对于处于信仰危机或者信仰转变当中的人来说,在苦苦思索那些重大问题的时候,少不了要触及宽泛意义上的神学。
那些悠游于某一特定信仰的人也同样会遭遇他们自己的重大问题。世界上各种宗教的千百万信众都在殚精竭虑地思索着他们的信仰及其内涵。问题不断出现,不是没有现成的答案可资参考,就是答案一大堆,且都看似合理。上帝(或者安拉,或者用于其他信仰的同等称呼)是如何卷入当今世界以及我们的生活的?我们应当给孩子们教些什么呢?但凡安乐死就一概错误吗?家庭、学校、职场以及军队中都应有什么样的道德标准?现代科学对我们的信仰意味着什么?有没有对恶的辩护?该如何理解死亡?我的使命是什么?我该如何解读经书?我该遵从怎样的权威,遵从到什么程度?对于金钱我们应持何种态度?祈祷和礼拜到底应当摆在什么样的优先位置?信仰的真理性如何才能得到检验和巩固?
因此,不管个人在某个信仰群体及其机构中处境如何,都免不了会碰到神学问题。
关于本书
千百年以来,尤其在当下,上述及其他一些问题是如何被提出来的,又是怎样获得解答的?想要对此一探究竟的人正是本书的目标读者。
倘若在某一问题的探讨上更有早行人,向关注过这一问题的前辈们讨教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只需对神学稍有涉足,我们便会发现一个由千百年来世界各地男男女女组成的令人向往的群体,他们也曾苦苦思索着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或者曾经提出过别样的问题,有过别样的回答,而我们却从未想到过。当研究者接触到古往今来的大思想家们的思想时,一个共同的反应是:“他们就是在直接说给我们听。”但也常常会听到有人说:“真够新奇!可这讲得通吗?怎么还有人那么想?”希望读完本书后,读者诸君不仅会或多或少地感受一下上述两种反应,而且也已经学会如何超越这两种反应。“这听来千真万确!”“这根本就不可能正确!”——两种反应都很极端,但在实际中却都能引人走向神学研究。也就是说,两种极端反应激励我们去进一步思考,尽量利用所有资源,包括已有的最精妙的思想。许多醉心于神学问题的人,终其一生都不知道借助已有资源来使自己的思考更为广博、深邃和切适。本书要做的就是试图使读者免蹈此辙。
首先要说明的是,本书介绍神学的方法是以研究促引导,并邀请读者身体力行。有些导论或以有关神学研究之可能性的问题展开,或以研究方法的问题展开,讨论的是该采取怎样的推理和认识方式,或者需要什么样的技巧。这些问题虽然都很重要,但直到本书结尾部分我才会具体论及。在此之前,我想做两件事。在第一部分我将简要描述自己如何看待当前的宗教现状和学术现状(第一章余下部分),以及在此背景下的神学学科和宗教研究的情况(见第二章)。接着在第二部分我将探究神学,给出神学对一系列关键问题所作思考的例子(第三到第七章)。完成了这两部分,我才会更为细致地去分析这种思考从何而来——对语篇、经文、传统的运用,历史探询的本质,经验、理解、认识的方法,以及追求智慧的无上重要性(第八和第九章)。最后,第四部分(第十章)将展望未来,以期在神学进入第三个千年之际作出简要的预言性补遗。
究竟是专注于某一主要的宗教传统,还是介绍多种传统,这个问题让我费尽思量。权衡再三,我决定通过基督教神学使讨论得以集中。首先,最实际的考虑就是本书意在提供“简介”。宗教至少跟语言及伴之而生的文化同样复杂,同时又与它们同样多种多样,影响久远,很少有人指望着小小简介能同时论及好几种宗教传统。有鉴于此,我的原则是,力图通晓一种“语言”,而不犯险,弄得到头来像个游客似的对几种“语言”都浅尝辄止。丛书中有些书专就犹太教、佛教以及伊斯兰教进行探讨,本书并非基督教简介,但就其他几本书对相关信仰的思考来说,倒的确是种补充。第二点考虑是,要想对神学思考有所了解,较之每次引入新话题都得重起炉灶来说,有个共同的体系显然更为有利。这使得我们的讨论能够更加深入,各章关联更多,而当我们在第八、第九章进行反思时,那些与不同经书、宗教传统以及学术体系相关的、复杂得不可想象的任务也得以避免。第三点考虑是,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当前具体规模如何,估算各有不同,但介于十二亿五千万到十五亿之间的信徒应该是有的),在各类三级学院中专攻基督教神学的学生和教师数量远远多过研究其他神学的,并且借由现代性(定义见下文)的启示,基督教进行了深入的神学思考(这一点恐怕只有犹太教能与之比肩)。最后一点考虑是,基督教神学乃是我的学术专攻领域。
因此,本书主要是通过基督教的例子来进行神学思考,但同时也试图以某种方式激发与其他宗教传统相关的类似思考,激发不同宗教传统中的思想家们富有成效的思想交融。
多重洪流冲击下的当代神学
有宗教信仰也好,无宗教信仰也罢,所有领域中都有人被神学问题深深吸引——我在上文对这种情形进行描述时是节制的。这种明显经过了调整的描述,在数百年间、在许多有别于今的情况下大概还算是准确的。宗教的重要性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宗教频繁地引发冲突和质疑,人们不得不解决信奉与不信奉宗教的问题(尽管对于某些群体而言,信奉与否难以判定)。作为探究神学的背景,现在我想来问问,我们这个时代有什么特别之处。
我的回答是,我们这个时代似乎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区别性标志:正在发生的种种嬗变,节奏快、程度深、涉及面广。
要对“现代性”追根溯源很不容易。它起自欧洲文艺复兴?伽利略?宗教改革?牛顿?对南北美洲的殖民?资本主义的兴起?具备军队和官僚机构的民族国家?启蒙运动?法国和美国的革命和民主制度?还是起自工业革命?种种事件揭示了一系列变化的不同方面,这些变化都堪称史无前例,并且意味着一个巨大的变迁:正如在其他领域一样,在宗教领域从20世纪的视角来看也理应以“此前”和“此间”来区划不同的历史时期,不管过渡期可以追溯到哪里。所说的不同方面包括文化、科学、技术、宗教、帝国、经济、政治、社会以及知识。它们联动共进,形成了一种不断变化和革新的力量,成为现代性的永久特征。自主要滥觞于欧洲(实际的起源非常复杂)起,这种力量已遍布全球,见诸多个领域,如战争与武器、市场资本主义及其国际公司、通信、大众传媒及信息传播,还有污染、毒品和流行性疾病等伴生问题。
这一时期的影响一直以来都势不可当。上述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一能保持实质上的连续性,这对个人、群体、整个民族、区域、宗教都造成了身份方面的巨大问题。即便在保持连续性方面煞费苦心,这种防守性的努力在发生了根本改变的背景下也只能事与愿违,到头来保住的东西其实已然走样。
高等教育在此形势下又如何呢?上个世纪,在大众教育风行全球之际,各级教育机构的数量成倍增长。同时出现的还有史无前例的知识大爆炸。所有传统的学科都得以扩充,许多新学科和学科分支也得以增设。除此之外,新的信息交流、存储和提取方法使得来自全球各地、关于所有历史时期的信息变得更为庞大,其结果又是一幅势不可当的景象。就算是刚刚着手,想要对这个资讯丰富、运行日益复杂的社会应付裕如,也应视教育为重中之重。
宗教又是怎样?因为触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宗教受到了种种变迁所引起的深刻而复杂的影响。各大宗教都植根于前现代时期,它们需要与传统保持足够的一致,因此,现代性永不停歇的变化和连根拔起式的影响对它们冲击尤其猛烈。各大宗教的应对之策不尽相同(这些应对之策在各大宗教内部都有表现),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有的为了“与时俱进”一变而面目全非,有的极力抵制任何变化,一仍其旧。
多重洪流冲击下的宗教还有一个更加关键的特征。大多数宗教自身几乎要被洪流淹没——或者被上帝(或其他的某位神,不管我们如何称呼那位对于人类而言至高无上者);或者被超越我们的某种力量所发出的启示或指令,这种力量会促成根本性改变;或者被祈祷、冥想、修行以及其他需要全身心投入的活动。面对洪流压境,各种宗教都有数个世纪的前现代的经验。洪流压境不单是上帝使然,也是由人类自身的状态造成的,如疾病,饥荒,战争,邪恶,情欲,对金钱、名誉和权力的迷恋,暴饮暴食;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