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基督教神学 [0]
Copyright © David F.Ford 1999
Theology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English in 1999.
This Bilingual Edition is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 is for sal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ly,excluding Hong Kong SAR,Macau SAR and Taiwan,and may not be bought for export therefrom.
Chinese and English edition copyright ©2013by Yilin Press,Ltd.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图字:10-2007-046号
书名 基督教神学
作者 【英】戴维·福特
译者 吴周放
责任编辑 何本国
出版发行 译林出版社
ISBN 9787544732871
关注我们的微博:@译林出版社
关注我们的微信:yilinpress
意见反馈:@你好小巴鱼
目录
CONTENTS
序言
第一部分 对该领域的描述
第一章 导言:巨变中的神学与宗教
第二章 神学与宗教研究:该领域的形成
第二部分 神学探索
第三章 思考上帝
第四章 上帝面前的生活:崇拜与伦理
第五章 面对邪恶
第六章 耶稣基督
第七章 拯救——范围及强度
第三部分 技巧、学科与方法
第八章 从过往到当下:文本与历史
第九章 体验、认识与智慧
第四部分 前景展望
第十章 面向第三个千年的神学
注释
序言
何光沪
一
这套“牛津通识读本”,英文原名是“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意思是“很短的介绍”。对各门学科,或各个门类系统的知识,进行“很短的介绍”,做这件功德无量的事,不能不介绍“神学”——读者手里这一本,英文原名就是《神学:很短的介绍》。换言之,少了这一本,这件功德就不圆满了。为什么呢?
英国大教育家、著作家、神学家纽曼(J.H.Newman),在其对世界高等教育影响甚大的《大学的理念》一书中指出,大学(University)的任务,就是向年轻人传授“全面的知识”(universal knowledge),使他们能够恰当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及其根本,从而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如果传授的基本知识不“全面”(universal),就不能叫做“大学”(university),而传授的基本知识要“全面”,就不能缺少“神学”这个讨论“世界之根本”的学科。
用我们中国的话来说,“通识”就必须“全面”;“全面”是“通识”的前提。至少,对“世界之根本”一无所思,或者毫不在意,你这个“识”就不“通”,不能叫做“通识”。
二
讨论“世界根本”或“世界本原”的学科,我们都知道有哲学。但是我们又知道,哲学常常被认为是深奥晦涩的“阳春白雪”,广大民众或“下里巴人”与之无缘,或者是“曲高和寡”。那么,一般人是否就注定“无缘”考虑或探究这类问题,是否就注定浑浑噩噩一辈子,从来不会一闪念,永远不会问一问“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我到世上走一遭,为的是什么”、“这个有善有恶、悲欢离合的世界,究竟有什么意思”之类问题呢?是否就注定对“世界根本”、“人生意义”之类问题麻木不仁、毫不关切呢?当然不是!因为,人与动物的一大区别,就是人会提这类问题,会有这种关切,哪怕只是一闪念,哪怕只有一会儿!
那么,他们的这类问题、这种关切,又如何表现、如何表达呢?答曰:通过宗教。
全人类的绝大多数,或曰在世上活过的绝大部分人,都不是通过哲学,而是通过宗教,来提出这类问题,来表达他们对“世界根本”、“人生意义”的关切。所以宗教学家发现,人同动物的一大区别,就是人有宗教。宗教学家还发现,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没有宗教,没有一个民族没有宗教;历史上没有一个时期没有宗教,没有一种文明没有宗教;早在有文明之前,人类就有了宗教,直至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世界人口中仍有百分之八十的人信奉各种各样的宗教!
什么是宗教?按照20世纪数一数二的神学家兼哲学家蒂里希(Paul Tillich)的说法,宗教是“人的终极关切”,就是人生在世形形色色的关切之中,最为重大,最为根本的关切,就是对世界本原、对存在本身的关切。
什么是神学?按照当今剑桥大学神学家兼宗教学家、本书作者福特(David Ford)的说法,神学是“对宗教所提出的问题及宗教本身的思考”,也可以说,就是对人的“终极关切”所提出的问题的思考,就是对人的“终极关切”本身的思考。
由此看来,各门学科若缺了“神学”,岂止是不“全面”呢?那岂不是忽略了人作为“万物灵长”之灵?“通识读本”因有了“神学”,岂止是更“通识”呢?这实际上是在提醒人们,人生若不寻求终极,就无法真正“通达”!
三
这本“神学”,不单是对神学的“很短的介绍”,而且是很“全”、很“通”、很“精”、很“实”、很“前”的介绍。
说它很“全”,是说它在这么小的一本书里,居然论及了基督教神学的几乎全部基本论题(尽管从“目录”中看不出这一点)。正如作者所说,他的目的是要为这门学科“画地图”,即给读者描绘出这门学科虽然简略但尽量完整的全貌。他十分清楚这本书的篇幅局限和自己本身的专业局限,但他还是从各宗教共通的视野开始,再把镜头定格在“基督教神学”之上;而且他在描绘基督教神学全景之时,还一直不忘(比如说)教育、学术与社会的需要,一直不忘其他宗教的参照,一直不忘世界历史的发展形势。
说它很“通”,是说它的态度和观点十分“通达”、“开通”,或“开放”。当然,这同它的“全”是有关系的,要全面,就要开放,就不能自我封闭,不能局限一隅。例如,它在介绍神学分类时,不单列举了主流学术神学的几大类型,而且介绍了同无神论或非宗教思想相关的神学观。又如,它在论及基督教神学的焦点即“拯救”这一议题时,专门客观地介绍了佛教的观点;在论及圣经学和神学认识之时,则又引人入胜地通盘介绍了现代阐释学和哲学认识论的理论。
说它很“精”,是说它的介绍很“精练”,论述很“精到”。当然,这首先是因为作者是一位真正“专精”的专家,同时,这也同他的“通达”有关,他毕竟是“精通”此道的一位“精深”的学者例如,在读到他用家庭关系的重要与冲突,来比喻宗教的重要与冲突,他论及“认识上帝”,竟然从“认识苹果”说起的时候,我不得不说,那十分“精彩”。又如,他把基督教神学的各项论题归并到“拯救”这一主题之下,把对上帝的认识引申到对“智慧”的寻求之中,这些都令我不得不佩服他的“精辟”。
说它很“实”,是说它很切近于社会的实际、学术的实际、人生的实际。它一开头就关注于现实社会的种种“洪流”(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等巨变)如何冲击当代的神学,而且到最后也不忘神学对学术和教育、对教会和社会应负的“责任”。它对神学学习的实际步骤,例如语言训练、文本阐释、历史理解等等一板一眼,娓娓道来,可使年轻时“失学”的我这一辈“学者”得以明白,我辈缺陷何在;也可使有志于此的年轻学生知道,应该如何入门。它更指出了神学的实践特征,从开头以“经济学应该关注影响经济走向”为譬喻,到中间讲“神正论”不重在“解释罪恶”而重在“抵制罪恶”,再到最后讲认识上帝靠的是爱的实践要用“决定”的行动来塑造自己的人生,无不如此!
最后,说它很“前”,是说它很“前沿”,很“先进”,或者“很新”。这本“介绍”尽管是基本的介绍,却并不陈旧,而是体现了这一学科发展的新动态,包含了不少新观点和新内容。例如,它从“宗教学”(此书译为“宗教研究”)的角度入手讲“神学”,这本身就是西方神学破除多年旧框框(例如一些大学神学系改名为“神学与宗教学系”)的一个反映。它对其他宗教教义的开放态度,它对所谓“比较神学”任务的讨论,则反映了西方神学界和宗教学界适应宗教多元化形势,建设“诸宗教神学”(theology of religions)的新趋势。此外,它对于当代阐释学、认识论以及一些当代神学家理论的引用,也处处显示出其虽然属于“基础”介绍,却仍然处于“前沿”位置。
四
最后,我必须说,这本小书使我想起了我同作者的“两点小缘分”。
一是2002年夏天,我和妻子同香港道风山的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总监杨熙楠一起,在爱尔兰参加“第三届欧洲中国普世会议”(The Third European Ecumenical Conference on China)之后,专程到剑桥大学拜访过福特教授。在他家里喝过福特太太煮的午茶之后,福特先生又亲自带我们参观他们那在剑桥别具一格的新办公楼。交谈时间虽然不长,但是福特先生的亲切和热情,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我也至今珍藏着他赠送的小幅水粉画——剑桥大学著名的“数学家桥”。
二是我现在写这篇文章之时,正作为上述研究所“驻所教授”,身处道风山山麓之下,而我的主人正是杨熙楠先生,还有研究所的研究员林子淳博士。林博士恰好就是我当年访问福特教授时,在他家里见到的他的博士研究生,现在已经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学者了!
时过八年,手捧福特先生这本小书,脑海里浮现出在他家喝茶的情景,觉得这个世界真的很小,真的很奇妙!
2011年2月2日——10日
于香港道风山下
第一部分 对该领域的描述
第一章 导言:巨变中的神学与宗教
泛言之,神学即是对宗教所提出的问题及宗教本身的思考。下一章,我们将对神学在学术意义上更为确切的定义加以审视,但就揭示神学领域的范畴来说,上述定义目前而言也就够了。
据估计,全球人口中有四五十亿人都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