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基督教神学 [23]
(六)语言和所指
有很多关于“宗教语言”的议题需要就任何一种宗教或精深的世界观进行讨论。它们包括,对隐喻(“上帝是磐石”)和其他比喻性语言(符号论、象征论、寓言、讽喻及其他)如何理解的问题,类比的作用(既承认同又承认异的表达——“上帝具有人性,但并不仅仅以你那种方式具有”)的问题,语言如何指称现实或对应于现实这个普遍问题。
对三位一体上帝的讨论总能引发关于这些话题的争论,这些讨论也有一些独特之处。既然上帝身为造物主,处于所有人类范畴之外,语言何以能够给上帝的超验性以公正评判?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颇费周章。如何避免你以语言“抓住了”上帝这种错觉?为了适度谦逊,你是否只应该使用否定的词句?难道要承认语言的不足,最终总是以无声胜有声收场?然而,对耶稣基督的信仰已经给人以信心,即无须宣称能够穷尽一切,人类的语言——尤其是以对他的证词的形式——的确可以指称上帝。
对“施予言语”的圣灵的崇信,使有关上帝与人类语言的关系的讨论又多了一个方面。如果认为上帝与沟通者有着亲密且自由的联系,那么就可能持续出现新的“语言事件”,上帝通过这些事件来表达自己——这些语言事件还可以加以扩充,将祷告文、音乐、建筑、富含寓意的行动和生活也纳入其中。
也会有由语言构成的构词事件。我向你保证;我原谅你;我祝福你。这些叫做“述行句”,语言在其中完成某事而不是以任何明显的方式指称某事。在论及上帝时,这类句子极为重要。
结论之一是,语言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谈论上帝,将表达的所有体裁限定为一种指涉形式是不可能的。正如三位一体说讲的是三者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语言的不同类型之间也存在复杂的动态的相互作用。主要类型有类比和隐喻、叙事、祈使和“述行”,而神学和哲学已各自提出了与上帝相关的各种方式的讨论、检验和批评。然而,初学者应该注意到的重要的一点是,尽管讨论当中存在极为复杂的技术问题,此处的基本议题却是神学判断。比如,如果有人认为耶稣基督是上帝的自我传达,这很可能就会成为一个决定性因素,影响他对语言如何指称上帝这一问题的看法。
(七)人的主观性
那些眼睛盯着这页纸却不识字或读不懂英文的人,与那些能读懂英文的人相比,对这页纸的理解当然大不相同。这在前面几章已经多次提及:认识与认识者的身份有关。在认识三位一体上帝时,可与阅读英文相类比的情形是什么呢?显然,这里的基本要求是,其他懂得这门“语言”的人已经说过它、教过它。如果从未“听过或相信过”,谁也不会确认这位上帝。
显然,进入(或退出)对这位上帝的信仰有多种不同的方式,但这不是我们现在所关心的。关键是要注意到没有中立可言:每个自我的形成都各有其特定的方式。在思考上帝的时候,“自我的实践”如何,体验、理解、判断和决定的原由怎样,这些都至关重要。总之,鉴于认识的社会性本质,我们相信的是谁这一点举足轻重。认识三位一体上帝需要成为群体的一员,这个群体信任某些证据,允许自己的主观性被一些做法(崇拜、信任、希望、爱、忏悔、习经等等)所塑造,并且认识到在所有这一切当中,最为重要的是被一位永远超乎人类理解力的上帝所认识。
了解这位上帝也涉及到主观性,而在学术神学当中,这意味着已经习得了与文本、历史、哲学及其他很多东西相关的一些技巧。信仰的主观性和学术训练造就的主观性相互作用,神学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这种相互作用的影响。当然,这种相互作用不仅存在于不同的人之间,也经常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是信仰和理智之间关系的主观方面。
(八)错误难免和错而可改
在宣称认识三位一体上帝时错误是难免的,这一点对于那些排斥这位上帝或信仰其他神的人来说显而易见,而纠正错误则需要放弃对认识的主张。但是,对于那些深信上帝的实在性的人来说,犯错的可能也无处不在,千百年来的争论已经显示了这一点——争论各方不可能都正确。认识上帝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可能出错——歪曲的或不充分的经验、误解、误判、不明智的决定,以及不好的或不恰当的做法。
不过,上帝这一观念本身也蕴含了犯错的更进一步的方面。如果这位上帝“至大无俦,超乎想象”,那么所有的观念都不免有所欠缺。经典基督教神学最重要的原则之一被总结为拉丁文短语docta ignorantia,即“博学的(或有知识的)无知”。它强调了认识到自己所未认识的事物是多么重要;真正认识这位上帝的一个基本标志就是认识到自己的极度无知,它总是超越并包含着任何宣称已经得到的认识。一知半解且认为这就已经足够,这比干脆否认对上帝有任何认识要更为危险。承认自己无知、褊狭、看法片面、智识有限,承认别人有可能比自己认识得更深刻——这需要自我实现根本的转变,并且首先被视为在真理面前保持谦卑的德行。
(九)决定与行动
使前面所有八条教益实至名归的,是实践这一方面。你被自己的决定和做法深刻地塑造着。你的重大决定使你变得不同于以往。你随之发现,以自己当前的位置,你可以认识那些在作出重大决定之前不会认识的东西。假如你决定学医、想成为一名医生,这就会给你的一生打上印记,你会以之前无法想象的方式来理解自己和他人。如果你跟这个而不是那个人结婚,你会认识这个人并被他或者她以多种方式所影响,没有你的决定和承诺这一切就不可能实现。信仰上帝并参与到相应的实践和关系当中与此类似。
信仰者信仰的不同方面——智识、情感、想象、决定、信奉——孰先孰后,神学当中对此歧见颇深。显然,基督教的某些类型和某些神学理论对上述不同方面都各有侧重。但是,没有争议的一点是,信奉对于认识这位上帝不可或缺。个中缘由非常明显,恰如人类的友谊或婚姻中的情形:这位爱的上帝通过爱与被爱为人所识。
作为智慧的神学
这是本书最长的一章。读者对此不应感到奇怪,因为理解和认识的问题注定了要在神学当中不时出现。或许,这也是最复杂的一章,因为同时涉及到了很多因素。最后的问题是:如何将所有这些因素归拢到一起?
我的建议是,此处最有用的一个单一观念莫过于智慧。智慧与对第一章讨论的多重洪流之中的生活和理解的良好塑造相关。智慧所关注的不仅仅是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也关注它们如何与现实的其他方面相关联,尤其是它们如何服务于第七章描述的那种全面的繁荣,即拯救。由此可见,智慧应对的是被很多学术研究排除在外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苦难、快乐或生存的意义。它或许是神学家所能拥有的最令人满意的全面“兴趣”,涵盖了真、美以及与上帝面前的整个现实生态相关的实践。这也可以以警告的形式发出:当心任何不以智慧为目的的对神学信息和知识的追求。
作为智慧,神学与主要的宗教和哲学传统有着深刻的共鸣。寻求智慧是一种普世的追求。这绝非一个令人安逸的事实:对智慧的追求会引发狂热的争辩和歧见。但现在很明显的一点是,一种宣称自己的见解不容置疑且能睥睨其他理论的神学理论既难以置信也有欠考虑。显而易见的需求是这样一种智慧,它告诉我们如何面对这些分歧,同时又使具体的信仰传统的独特之处和深度得到公正评判。神学的最佳状态就是促成此事的一门学科。学习、教授、充实这样的智慧是其最基本的特点。当此事发生之时,即便是以细微的方式,人们也会看到对智慧热切甚至欣喜的赞美,这种智慧汩汩不绝,流入众多的社群、经卷、经典文本、祷告书以及个人证据之中。
第四部分 前景展望
第十章 面向第三个千年的神学
最宽泛地讲,神学就是对宗教提出的问题以及有关宗教的问题所进行的思考(见第一章)。要是认为神学关注的是这一领域的问题,那么毫无疑问,只要人类继续存在,第三个千年当中的神学至少会像以前任何一个千年一样普遍且必要。世界各宗教的信众已经占据了世界人口的多数,并且数量还在增长。未来将要提出的问题,不管是在关注度、意义还是潜在的争议性方面,都不大可能减弱。因此,神学思考的空间依然会极为广阔,即便其中相当一部分永远无法冠以神学的名号。
神学应对的是意义、真理、美以及实践的问题,这些问题针对宗教提出,通过一系列学科探寻答案(见第二章)。如果这是对学术神学的一个宽泛定义,那么这种神学在第三个千年也很可能会繁荣发展。它将在许多种不同的环境中被研究,从某个特定的神学传统被奉为圭臬,到任何一种神学被视为思想史中一个相对次要的方面。有别于上述各种模式的是学术神学,它超越了“神学与宗教研究”的二分法,第二章对此有专门讨论。20世纪见证了学术机构的急剧增长,在此类机构中神学得到了某种形式的研究,以全球视角观之,这种趋势毫无逆转的迹象。相反,此类机构与课程持续增长,神学方面的学术成果也随之膨胀。
不过,这些定量评估并未说出多少关于未来的在神学方面有重要意义的东西。假如正如上一章所说的,神学以最全面的方式与智慧相关,那么更多不一定就意味着更好。对于初学者和其他一些人而言,巨大的数量可能会使人无所适从。出版更多内容的压力,再加上出版商、媒体、学术界的“高管阶层”、宗教领袖、学者行会、私人或公共部门的捐助人以及其他一些资助神学工作的人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都很容易阻碍对智慧的追求。“怀疑阐释学”需要被应用于神学所赖以产生的条件。
既不去尝试定量预测,也不去尝试定性预测,我要做的是以质疑的态度面对神学的前景。正如前几章所强调的,引导着探究方向的那些问题至关重要。下一个千年当中神学面临诸多重要问题,我将提出五个最重要的问题,它们的出现大多水到渠成,是前面所述内容的结果。前几章主要聚焦于基督教神学,原因已在第一章中阐明,但下列问题(加以适当的修改)也指向并适用于其他宗教传统的神学理论。(这些问题基于我在《当代神学家》的“后记”中所提出的那些问题。)
1.上帝的问题,以及针对与上帝有关的其他一切的探究,会不会成为这一领域的核心?
这个问题或许看似令人吃惊,但纵览该领域的道路及其他进展可以看出,绝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上帝(或者其他任何与此相似的、可以为不同的宗教传统所用,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