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基督教神学 [19]

By Root 1396 0
要的分工。如果拿定主意一门经卷语言都不学,初学者多少得弄清自己会有何缺失。如果他们确实有足够的理由不去学习某种语言,那么补偿的方法倒也有不少——通过评论和其他书面的辅助,但最重要的是通过群体之中对某一文本活生生的阐释,这样的群体中应该有一些能够读懂源语的学者同好。

最后一点是,我之所以大谈经卷语言,是因为初学者要做的最重要的决定就是关于语言的决定。不过,其他语言的价值也很明显,尤其是那些在所研究的宗教传统及与其相关的学术成就当中使用最多的语言。在基督教研究当中,最为有用的语言恐怕莫过于拉丁语、英语、德语和法语了。

神学阐释学

书读两遍,你往往会感到吃惊,它何以显得如此不同。它如何形成体系、其中的人物如何、意义最重大的事件是哪些、整体质量怎样,连同其他很多问题,你都会有很不一样的感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毕竟,这可完完全全是同一本书。

问题的答案有两个方面。首先,两度阅读表明此书含义丰富,能引发新的理解和阐释。其次,这表明了阅读者自身已有所改变。也许,第一次阅读本身就已经影响了你,再度阅读时你的视角便已然不同。也许,你已经阅读了对该书的评论、作者的情况或书的时代背景,从而理解了以往和当下他人对此书的阐释。也许,因为有了新的阐释技巧或是某种重要的人生经历,你已经发生了某种转变,虽与阅读此书无关但却极大地影响了你对此书的理解。又或者,如果该书是以别种语言写就,你或许学会了这门语言且能将译文与源文相比较。

阐释学是关于阐释的艺术和理论。其目的是将理解文本的两个方面——文本的世界与读者的世界——相联系,这从上述两度阅读的经历中可以看出。正如对神学阐释学的一个最佳介绍中所定义的那样,“阐释学研究的是两个领域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某个文本或艺术品,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对其进行理解的人”(沃纳·G.杰隆德,《神学阐释学:发展及意义》,1)。两个领域各有各的复杂性,二者之间的互动则更使复杂性大为增加。

显然,阐释学少不了会用到本章早先分析过的那些技巧:学习通过词语及其同伴来理解意义,广泛利用语言研究(或哲学)、文学研究、史学、考古学诸学科,等等。但那种描述(除了关于学习经卷语言是否必要的讨论外)并没有尝试去审视文本领域与读者领域之间动态的相互关系。不过,显而易见,这里存在重大的问题。在两度阅读的例子当中,复杂性是有限的——只是一个人将一本书读了两遍。但是,想想接受许多神学文本时所牵涉到的更深层次的那些方面吧:跨越各历史时期的千差万别的文化背景,经济与社会体系,文明与宗教;具有深远历史根源的阐释上的冲突,它有时会让人献出生命,但凭借阐释和教育的强大传统依然保留了下来;还有各种各样的阐释者之间在思想、心理和精神上的差异。难怪,随着近几个世纪以来对这种多样性无处不在的认识不断加深,阐释学已经成为神学、哲学、史学、文学及所有人文学科中进展飞快的一个领域。

仅仅为了学好基督教传统中的神学阐释学(要记住,其他宗教也有同样复杂的阐释学传统),你也需要纵览阐释学的历史。这就得说到基督教诞生之所——罗马帝国的希腊文化所作出的贡献,这一文化对语言、意义、真理、交流以及犹太经卷阐释传统所作出的贡献,均有极为精深的研究。希腊和希伯来这两股力量是基督教(以及某种程度上由基督教引发的西方文明)最深刻的两大成因,而《圣经》的撰写和阐释方式也使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成为一项引人入胜的研究课题。基督教历史的每一个时期、《圣经》的每一次翻译、教会的每一次文化变换也都各有贡献;还有一连串重要人物,他们的阐释有着特别的影响。这绝不仅仅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其中有许许多多的遗忘与忽略,也有巨大的冲突。事实上,如下做法很有启发意义,即审视一下当代的《圣经》阐释者,看看对他们而言最具权威的时期和主要的阐释者都有哪些——有些人试图一下子就从1世纪跳到20世纪,不去参考其间的任何东西;有些人赋予教会的前五或前六个世纪以特别的权威;另有些人则认为今天最该学习的是中世纪、宗教改革或者现时代。

对于读者与文本互动的复杂性,现时代的人或许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给予了关注。由此产生了大量针对阐释学的理论思考。欧洲这一方面的主要进展始于19世纪,领军人物为神学家施莱尔马赫(1768——1834),其他重要思想家则包括威廉·狄尔泰(1833——1911)、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鲁道夫·布尔特曼(1884——1976)、伽达默尔(1900——)[9]、保罗·利科(1913——)[10],以及于尔根·哈贝马斯(1929——)。但是,所有这一切当中,对于入门级的神学家而言必不可少的是什么呢?最要紧的莫过于对关键的阐释问题保持警惕。如果能使这些问题活力常在,则带着这些问题所作的实实在在的阐释,再加上一些对理论的研读,就会慢慢培养出最出色的神学研究所需要的那些技巧。

都是些什么问题呢?我将以指导原则的形式对其加以总结,使你面对文本时有章可循。

文本阐释的指导原则

一、弄清每个意义单位的相互关系,包括词、句,直至某一时期的整个文献资料库及之后各时期对它的反应。

二、弄清文本的体裁——它原本是祈祷书、是寓言故事、是历史证言、是法律条文、是赞美诗、是书信、是至理名言、是祷告词,还是其他什么?

三、弄清文本的作者。理解作者与理解文本究竟有多大的关系,对此尚有争议。不过,退一万步讲,弄清作者想说些什么仍然重要,即使文本意义并不仅限于作者的意图。对作者有所了解,尤其是通过其他作品来了解,这对明辨作者的意图大有帮助。

四、弄清文本的历史背景,不仅包括文本背后的事件,也包括文本产生的条件——社会的运作方式、经济体系、文化世界、社会心理,等等。学术研究的伟大艺术之一,就在于打入另一时期或文化“常识”的内部。

五、弄清文本自产生到当下这一段时期的情况:考虑到它们的语境,从这段时期的种种阐释中能学到些什么?

六、弄清你自己。尽可能诚实对待自己的假设与预想。谁都不是中立的,人各有其立场——对于可能影响文本阐释的种种问题,你的立场是什么?你自己所处的语境如何,它又有着怎样独特的兴趣和偏见?你对于文本的“兴趣”是什么?你为什么会跟它打起交道?

七、弄清文本的真实程度。有些阐释者排除了这一问题,很武断:该问题合情合理,下章将对其展开讨论。总之,文本在神学上的真实程度问题是存在的。许多阐释者从不探究经卷在神学方面的真实程度,竟也能写出一卷又一卷的评论,这真是匪夷所思。

八、提一提“可疑”的问题——不管是关于文本的还是关于你自己的。人们都会犯错、自欺,情形极为多样,唯有质疑才能让人对这些情形保持警醒,而提出“可疑”的问题正是一切质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对所谓的“怀疑阐释学”曾一度非常关注,这种阐释学意在揭示文本和阐释是如何欺骗人、歪曲事实、压迫人的。诸如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福柯这样的“怀疑大师”,延续了极端怀疑的启蒙运动传统。这或许可以被视做一种“反传统”,它致力于将人们从在他们看来虚假的、不健康的、压迫性的传统中解放出来。《圣经》阐释也深受影响,并且,即便你最终回过头来再去怀疑那些怀疑大师并对他们的怀疑表示怀疑,该面对的问题还是得面对。保罗·利科是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家之一,他观察到,在怀疑阐释学与对怀疑者对传统的极端排斥持怀疑态度的“修复阐释学”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紧张的局势。他认为二者没有融合的可能,而修复阐释学更为重要——不过他从未将怀疑的那些极端问题抛诸脑后。

九、弄清文本的想象影响与实际影响。文本可能具有改造性,可能以多种方式表现出相关性。除非你任由自己画一条线,将自己对一个蕴含丰富的文本的阅读限定在内,否则它就会与你整个的意义、美、真理和行动的世界相互作用。你会发现,不只是你在阐释文本,文本也在质问和阐释你和你的世界。对于试图见证上帝的文本,见证一位想要通过语言和文本与人类处于改造关系的上帝的文本,情况尤其如此。

这看上去像是一大堆苛刻的要求,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份清单,确保你能始终记得在现代阐释理论问世之前,优秀的阐释者们世世代代所做的那些事情。

如果你的兴趣主要是在某些特定文本中所见证的上帝的类型上,有些问题的相关性就没那么强了——引述的地理方面的细枝末节对你的结论或许不会有大的影响。这也是常见的事。不过,这种清清楚楚的困难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它将问题直接引入了第十条,也就是最后一条指导原则。

十、认清自己对阐释者群体的需求。目前为止,所有的指导原则都可以从个人主义角度来理解,仿佛一人单枪匹马就可将其一一贯彻。事实上,上述原则中用到的“你”并不单指一人。语言具有不可避免的社会性,阐释亦复如此。其他阐释者其实一直在我们左右,不管是通过文本还是本人直接在场。你当然可以成为不止一个阐释群体的一部分——基督教《圣经》阐释者当中最常见的组合莫过于学术群体和宗教群体的组合,尽管学术界有不少人也带有“反传统”或世俗传统的成分。不过,不论你心向何处,很难想象,不身处某个或某几个由你所信任的人组成的群体之中——不管你们在具体问题上有多大的分歧——还会取得富有成果的阐释。进入这类群体的途径通常是在某种教育环境中给有资历、有经验的阐释者做学徒,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学徒传统是否健康且富有活力。

因此,假如你是诚心诚意地开始研究神学,没有什么比以下问题更为重要:我将和谁一起学习?我会给谁以信任,让这个人引导我撷取该领域的精华?正如与父母相处一般,歧见和反叛同样在所难免——但是要想如此,你首先得有这样的“父母”。在学术界,我们有格外的优势和责任——在选择哪些人“做我们的父母”,哪些人做我们最亲近的“兄弟姐妹”这一问题上,我们有一定的发言权。

历史

如果对史学探索进行极其简单地界定,认为它不过是为了弄清人类过去发生的事所付出的努力,那么本章第一部分已经谈到了成为历史学家所必需的许多技巧。这是因为,针对人类往昔的大量证据都是以文本形式存在的。因此,要成为历史学家,阐释文本是必不可少的关键部分。史学和阐释学交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