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哲学的思与惑 [18]

By Root 946 0
点。

当“他者”本身就是一个主题、一个人时,事态就会变得更加复杂,潜在的损害也更大。我正在看着你看着我看着你……A如何看B会影响B,因此它会改变A在B身上发现的东西。这又(回想一下关于自我认识的学说)改变了A对A自己的感知,然后影响到A,这两点都会影响A如何看B……只此一次某些事情就发生了严重错误,正如当男人奴役女子时,认为这对他而言是件好事,而女子接受奴役,以为那是她们唯一的选择,两性之间的关系就会纠缠在一张人造的错误之网中。现在“无论他做什么……他都觉得受到了欺骗,而她则感到委屈”。互惠的关系意味着没有一方能单独纠正错误:波伏娃同时呼吁男人要承认女人的独立和平等,而女人则要坚持独立、平等,并认识到自己本来就应该如此。

所以最后一页有这样一句话,这句话尽管完全体现了波伏娃的特点,但几乎就是密尔写的:“当我们废除了半数人类的受奴役状况以及这种状况中隐含的整套虚伪制度时,人类的‘分类’将揭示出自己真正的意义,人类夫妇将找到自己真正的形式。”他,从经验主义和功利主义传统出发;她,有着完全不同的黑格尔哲学及存在主义背景,但两人殊途同归。这几乎使你觉得他们可能是正确的……

动物

任何有志于改善动物——非人类的动物——状况的人一开始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动物不会阅读。所以这方面的写作者不得不说服的将是与受益对象大相径庭的读者。这需要采取一两个策略:或者求助于他们更好的本性,或者说明他们也会获益。在努力让普通人支持神职人员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第二种策略在起作用;在努力获得男性对女性解放事业的支持的时候,密尔和波伏娃两种策略都利用了。

如果你求助的大部分人都从你正努力消除的行为中受益或者认为自己会受益,情况会变得更加无望。许多人喜欢吃肉,许多人还认为通过动物医学实验,人类可以获得极大的好处。当女权主义作家试图挑战男人的观点时,也遇到相同的问题,但至少这些作家在女性中获得了直接的支持,而“动物保护主义者”根本就没有直接的支持者。

佛教不走极端,很自然对动物采取保护态度。我说“很自然”,是因为佛教保留了印度教的观点,认为灵魂可以反复回归到生命中去,而且这次化身为人,下次也许就会化身为动物。佛陀自己就曾经是一只野兔。基督教没有这样的玄学,也没有这样的顾忌——去问一只印度奶牛,玄学是否重要!上帝创造亚当主宰其他动物,动物都是为人而造。我们有理智的灵魂,但是动物没有,因而它们被排除在道德的范围之外。[持此观点的人中就有圣·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其中一只动物跑啊跑,休谟拍了它一下(参见前文第28页),但是它仍然跑啊跑。

作为密尔拥护并发展的功利主义的创始人,杰里米·边沁(1748—1832)在道德上拥有决定权,这令他既痛苦又高兴,而且他就动物发表了一段著名的言论:“问题不在于‘它们是否能推理?’也不在于‘它们是否能说话?’而在于‘它们能否感到痛苦?’”(它们当然可以,所以它们进入到功利主义的等式中,在道德上我们对它们也有责任)。不过,那是讨论人类福利的一本书中的一个附带段落。只是到了最近,我们才开始得到整本的书,其中明确谈到关于我们如何对待动物的道德问题(见参考书目),这一事实也许能反映出作者们在策略方面所处的复杂环境。

在过去二三十年中,他们的学说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策略问题并非不能解决。他们可以向那些总是认为动物身上也有人类特点的多愁善感的人求助。他们可以向现代生物学求助;现代生物学提供了更加确定的事实,说明我们与动物的关系比阿奎那想象的远为亲密,这比休谟所能做的更具有说服力。他们强烈地呼吁人们的良知,发出边沁式追问:是否因为能给人类带来好处就可以让动物受苦?如果可以,那么在什么时候?因为你也许能体会到,虽然做实验的白鼠死了,但癌症的治疗方法有了显著进步,这与用狗和熊窝里熊的死亡来换取几分钟的运动娱乐之间是有区别的。

动物福利的某些方面关乎另一个紧迫的问题——对自然环境的损害和关爱。对于这个问题的一方面,即素食主义,有时人们是这样看待的:用植物原料喂牛再吃牛肉,与直接吃蔬菜不吃牛肉相比,被认为是一种非常低效的利用地球资源的方式。所以从长远来看,素食主义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主意不错——人们听得越多,谈论的要点就越多。

职业哲学家

你应该已经注意到,也许带着一丝惊奇:尽管我现在在书写哲学,但我几乎没有谈到哲学。我不怀疑其中一些哲学思想是有价值的,而且会长存。我更不会怀疑现在发表的东西中只有很小一部分会持久流传。我能猜到一两本能长存的书的标题,但是猜想终究只是猜想;所以我最好还是关注那些已知的经受过时间真正考验的作品。这些作品能够经受住考验的原因之一是,它们是有感而写,内容对人类是有好处的,而且我们能够体会到其中的热情和智慧。

没有理由认为当今的哲学著述不应该如此,而且其中的一部分的确是这样的。但我们应当注意到,大多数哲学著述都是由职业哲学家所写,他们的生计和职业前途要求他们撰写和出版此类文章。这一点并不能说明什么——毕竟,康德和黑格尔都是职业哲学家。这当然并不表示他们对哲学的兴趣不是真的,但这的确意味着,在让他们感兴趣的种种原因中,有些我会认为是假的。在第一章我曾说过,哲学家参与辩论是为了改变文明进程,不是为了解开一些微小的谜。但在如今职业化的哲学世界中,谜的完美解决需要作者付出很大的精力;对其他的职业哲学家来说,为解谜而进行写作的诱惑和压力都有,至于文明就让它自然发展吧。

不应该将这本书——拜托!——理解成是对现在大学哲学系中出现的所有现象的全面谴责。这只是一个很简短的介绍,为第一次接触哲学的人提供一些建议。如果你正在翻看某个学术出版社的最新哲学书籍,或是最近一期的顶级哲学专业杂志,然后发现自己看不懂其中所讲的东西,或是没有什么能引起你的注意,不要以为整个哲学你都不懂。你现在看到的可能是大画面中的一个小细节,你只是还没有识别的经验。也许情况更糟糕,你所读的对哲学家而言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国际象棋方面的问题,非常巧妙但没有普遍意义。发挥自己辨别能力的同时,请坚持阅读那些优秀的经典作品。

图18一位职业哲学家——对此人要略有防备。

对于我向你们介绍的任何一个哲学家,不必产生前述疑问。众所周知,他们都是在用心力和智慧来写作。他们有无数优点,同时他们也会有缺点,这一点可以肯定:意料之外的无知、偏见、自负、晦涩——这些只是一小部分而已。但是正如我希望自己已经在文章中表明的那样,哲学同生活一样的广泛,在其巨大的文库中,有着最富智慧的美德,同时也有最富智慧的瑕疵。希望哲学只有美德没有瑕疵,就如同希望人类没有思想一样。

图19上哲学课就没有晚餐吃。

注释


第一章

[1] 为方便读者查阅,此处已将原文标注的英文页码替换为相应的中译文页码。以下类似情形不再一一说明。——编注

[2] 托马斯·霍布斯(1588—1679),英国政治哲学家,机械唯物论者。著述包括哲学三部曲《论物体》(1655)、《论人》(1658)、《论公民》(1642),《法律、自然和政治的原理》,以及代表作《利维坦》(1651)等。——本书注释除特别注明外,均由译者添加。

[3] 这里指英文原书名的字面意思。——编注


第二章

[1] 原文为Crito。本文采用由王太庆翻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的《柏拉图对话集》中所用译名“格黎东”,希腊文为Kriton。

[2] 雅典法律规定,案件由全体法官投票,按多数票决定被告是否有罪。苏格拉底申辩后,法官投票表决,以281:220票判决有罪。(引自王太庆,2004:48,51)

[3] 原文为Thessaly,此处译成“特答利亚”也是根据王太庆的译文,通常依英文发音译成“贴撒利”。

[4] 柏拉图的每部作品都被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用数字1、2、3……标注。每个部分又分成几个小节,用字母a、b、c……标注。

[5] 苏格拉底在审判的时候曾说过“流亡则不知何以自处”。(王太庆,2004:59)


第三章

[1] 托马斯·伍尔斯顿(1670—1733),英国宗教作家,属于自然神论者中的过激分子。他怀疑预言和基督复活,并坚持以比喻方法来解释《圣经》中所提到的种种奇迹,认为这些奇迹不足以提供足够的证据使人信仰基督教。(引自《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八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2] 蒂洛森(1630—1694),英国高级教士、坎特伯雷大主教(1691—1694),曾任英王的宫廷牧师,反对无神论、清教主义和天主教教义。(引自《英汉大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第四章

[1] “弥兰陀王”原文Milinda,又译为“麦南德”、“弥邻陀王”或是“美南多罗斯王”。《弥兰陀王问经》是南传佛教巴利文译本的译名,汉传佛教译为《那先比丘经》,梁启超在《佛学十八篇中》就译为《那先比丘经》。

[2] 见第一章。

[3] 指《弥兰陀王问经》的作者。


第五章

[1] 指第二章。

[2] 古希腊哲学家,注重单纯快乐、友谊和隐居的伦理哲学的创始人。伊壁鸠鲁的快乐论认为快乐是选择一种行为或决定一种选择的唯一标准。(引自《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八卷)

[3] 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逻辑学家。

[4] “正直”的英文对应词integrity又有“完整”“完全”之意。——编注


第六章

[1] 爱尔兰哲学家、经济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和主教。提出新的感觉理论,抛弃传统的物质实体的概念。他早先反唯物主义的论证,是立足于颜色、气味和其他感觉性质的主观性,而现在代之以对“存在”之意义的简明、深刻的分析。(引自《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二卷)

[2] 原文为dualism,中文既可译为“二元主义”,也可以译为“二元论”。——编注

[3] 古印度“外道六师”之一。六师本身没有正式文献留传,只有一些与其对立、批判其学说,断章取义的片段。他们持唯物主义的观点,比如承认有我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